曹操时期手下能人无数,感觉到了曹丕时期寥寥无几了,是曹丕用人能力不如曹操吗?

锦堂爱武侠


父子俩的格局不同,曹操乃是一代枭雄,对人才那是非常爱惜,赤兔送关羽,许攸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到了曹丕,就是任用亲戚,全无能力,误国,人才不能得到重用。还有那么一句话,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执着的等待283


曹操掌权期间的确有无数谋臣武将环伺周围,著名谋士有郭嘉、荀攸、荀彧、司马懿、贾诩、荀攸、程昱、许攸等人,武将有许褚、典韦、庞德、张辽、夏侯惇、夏侯渊、张郃、于禁、徐晃、曹彰、曹洪、曹仁等等。

看起来曹操手下精良,但是历史上有种说法是天妒英才。曹操于公元220年去世,但是在此之前,曹操北征乌丸的时候,被称为第一谋士的郭嘉病逝。官渡之战功臣许攸因妄自尊大,被杀。212年因曹操猜忌,荀彧自杀,214年荀攸病逝,程昱于曹操去世当年也死了。而被易中天先生称为三国第一聪明人的贾诩一直奉行明哲保身,也在曹丕继位的第三年去世了。至此曹操手下知名谋士只剩下司马懿,而司马懿一手加速的三国时代的结束。

武将方面呢?早在曹操早期,典韦为救曹操而死,庞德都死于曹操之前。于禁死于曹操去世的第二年。许褚在曹操死后已年老,并且在227年病逝。张辽于222年病逝。曹丕在位期间外姓可用大将基本只剩徐晃和张郃。而曹氏宗族,夏侯氏和曹氏武将,大部分是曹丕叔叔辈,由于曹操能力太强,这些人对于一个晚辈来指挥自己多多少少会有抵制,其中曹彰更是曹丕兄弟,更会忌惮。曹洪更是差点被曹丕杀死。

综合多种原因曹丕可用之人不多。而曹丕在位时间(220年-226年)时间短,没有时间去培植自己的人才。最终和他 父亲一比较。曹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幻海巡游


曹丕的能力与曹操几乎没有差别。之所以出现人才凋零没落的境地,原因在于:气量格局不同。

曹门出三杰,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并称三曹。曹丕“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邃博观古今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在曹操身边耳濡目染三十多年,并且曹操亲自教诲下,其心狠手辣、枭雄本色毫不比曹操差。

如何可以看出曹丕心狠手辣和枭雄本色?

曹丕谋杀自己的兄弟曹冲,并一直隐瞒,在曹操去世之前还质问曹丕这件事,曹丕却说:“我并没有谋杀冲弟,父王想杀孩儿,那边杀吧”。曹操虽然神色大惊,但是却也认可曹丕的狠辣有他的风范。最终,曹操将曹氏基业传给了曹丕。

可惜,曹丕虽然综合素质都了得,却没学到他父亲曹操的气量格局。

公元196年,曹操降服南阳张绣,因一时糊涂,将张绣的弟妹纳入后宫。这令张绣勃然大怒进行反叛,率军攻打曹操中军,曹操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导致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将军典韦丧命。曹操之后又率领大军进攻南阳,又被张绣打败。

张绣听从一个牛人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曹操能够观大局,亲切的拉着张绣的手请他进宴会,并加封张绣为扬威将军,这张绣也不负所望,给曹操打了无数胜仗,曹操各将领中的赏赐属张绣最丰富,丰富到什么程度呢?曹操手下的将领都有采邑之地,除张绣外的将领,没有一人超过一千户,而,张绣有两千户之多!

曹操非常重视全局,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手下有很多人才都是反过曹操的。但是曹丕就不行了,曹丕对曾今有过节的手下是有仇必报,肚量狭小。

曹洪是曹操的弟弟,曾舍命救过曹操,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也立下赫赫战功。

但是曹洪这人富有而吝啬。曹丕曾向求于曹洪,曹洪不给他,这曹丕就心中怀恨上了。曹丕当政后,立即把这口恶气报了,借口是曹洪的佣人犯法,于是把曹洪打入大牢,这还不算,直接定了死罪。大臣们都劝而无功。曹丕的母亲卞太后便去找曹丕宠幸的郭太后:“假如曹洪受刑,我立刻让皇帝废了你这个太后”。这郭太后受到威胁,害怕冷宫啊,只能整天哭哭啼啼的找曹丕,整日又在香风徐徐吹来一下,这曹丕才被枕边人说动,才放了曹洪。

类似的小肚鸡肠之事,曹丕一犯再犯,导致没能培养出什么人才,加上曹操培养出来的曹真、张郃、王朗、陈群等相继去世,最终被司马氏取而代之,也是咎由自取。

此为曹操与曹丕的气度格局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导致。




青乌命理


魏国的家底可以说都是曹操打下来的,曹丕只是一个继承者。更重要的原因是曹丕在位的时间太短了,只有短短的6年(公元220年-公元226年)。这六年远远不够曹丕发掘很多新的人才。出于稳定考虑,父亲留下来的很多叔伯和旧人他都还在用。

曹操和刘备不一样,儿子众多,而且个个是人才。文有曹丕、曹植,文学史上和父亲曹操并称“三曹”;武有曹彰,一员虎将,被曹操称之为黄须儿;孝顺有曹昂,是曹操的长子,可惜英年早逝;智慧绝顶有曹冲,就是那位称象的天才儿童;另外还有曹熊、曹据、曹休等。曹丕能从这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综合实力毋庸置疑。

曹操死后,曹丕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是逼汉献帝退位,自己称帝。说句实在话,这一点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是曹丕深思熟虑所得。曹丕不是曹操,没有那么高的威望,可以仅凭丞相之位就力压天下,使天下维持着一种难得的平衡。曹丕的称帝,使得魏国集团的所有官僚在某种层面上位置都得到了提升,同时极大的巩固了他自己对于魏国势力集团的掌控。曹丕称帝后不久,刘备也宣布称帝。孙权倒是沉得住气,一直到了公元229年才正式称帝。

曹丕时期,文臣最有名的是司马懿,另外还有王朗,贾诩,吴质,陈群,朱铄,辛毗这一干人等,也都是治国理政的人才。至于武将方面,曹操留下的大将曹丕基本全盘接收。正因为有夏侯惇、张郃、许褚等人的存在,内可以压曹彰等众兄弟,外可据孙刘。曹丕时期重用的青壮年将领有曹爽、曹真等,都曾官拜大将军。

有些史书对曹丕评价不高,其实曹丕能力过人,文武双全且又胸怀大志。

政治方面,他首先废除了中常侍和小黄门,严禁太监干政乱政;同时确立九品中正制,极大的缓和了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使皇权得到了集中。

经济方面,他继续推行屯田制,注重稳定,轻赋税,使老百姓进一步休养生息,整个中国的北方经济进一步繁荣。

军事方面,他削除割据,平定青州徐州,并于公元220年,命夏侯尚和徐晃大败刘备养子刘封,夺得上庸郡。遗憾的是,三征东吴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文学上,他的诗、文、赋俱佳,所著的《典论论文》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其中的名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千古流传。

无论如何,六年的时间太短。公元226年,39岁的曹丕早早离世。这其实才是司马家最终夺取曹魏政权的先决条件。

如果魏文帝曹丕能多活十年,司马家族还能出头吗?三家归晋的局面还会出现吗?


任十三读史


乱世出英雄

到了三国后期,虽然三国之间仍然时有战争,但已经结束群雄割据和争霸的乱像,天下趋于安定,人心思定,少了乱世,自然也少了英雄。

东汉末年,处于乱世,人才济济。且每一个阵营都多,不论曹操还是孙策还是刘备。大争之世必有人才,且在战乱当中,人才损失也大,故到三国时期,人才用过度,每家都少,而不是曹魏一家。孙刘二家也少。关羽,张飞,鲁肃,周瑜,吕蒙,去了以后都人才凋零。蜀汉沦落到军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另外,曹操重用宗族,如夏候氏与曹氏,由于曹操用曹植牵制曹丕,让曹丕感觉到,自己的家人才是皇权最大的威胁,于是称帝后,打压自己的家人,限制他们的权力,导致人才凋零。

这也导致了后来司马懿政变篡位,司马炎称帝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就加强自己家人的势力,于是又有了“八王之乱”。



当代曹植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时代不同了,曹操时期是曹魏集团的上升期,区域越来越大,人才必然会冒出来很多。而曹丕接班时天下大势已经形成三足鼎立,这种均势一时难以打破,军事大家都无所作为。

其次,既然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曹魏内部的权力斗争加剧,同事各方势力也相对固化,不利于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最后,曹操父子究竟谁的用人能力因为环境变了,无法做直接对比,只能单独分析。其实曹丕的用人能力也是相当不错,在他在位期间对于宗族势力和司马懿之间的平衡把握的相当到位,起码没出什么大问题。

总之,任何英雄都是时势造就的,识时务者为英雄,曹操父子在各自所处的环境下,对人事安排都相当科学,能够保持平衡。


中原一条虫


曹操用人的方略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何许人也?一生戎马,堪称乱世枭雄,经历了太多的尔虞我诈。曹操识人以及用人都是在重大事件中磨炼出来的。杀伐果断,恩威并施。

他一方面惜才如命,从从许攸来投,他光脚去迎中可见一斑。不仅如此,曹操还颁布法令,广纳天下人才。从其诗《短歌行》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就能看出。主公惜才,文物自然用命了,所以下面的人的才干都被挖掘和利用了起来。另一外面,赏罚分明。曹操一代,因立功而封侯的不再少数。

再说曹丕,一出生便活在威武父亲的影子里,后来又经历和兄弟之间的世子之争。他没有太多文治武功的经验。一向猜疑的曹操,更造就了曹丕谨慎阴郁的性格。

继承大统后的他,开始把用人仅仅放在曹氏以及有血缘的夏侯氏一脉,并没有放手去用其他的人,更没有像曹操那样颁布法令吸纳人才。当曹氏夏侯这一脉缕缕摔跟头后又太过于依赖一个司马懿,而司马懿一族则笼络了众多人才,使得曹丕更加捉襟见肘。这也给曹魏灭国埋下了祸根。



哈哈我的天呐1


一方面,曹丕的确不如曹操,没怎么吸引到新人。

其实我觉得整过三国后期牛人都变少了,魏国还算好的,曹操留下了太多的人才,后面他们的二代能力都不错。这是魏国能统一天下的主要原因,只是曹魏无能,被司马氏专权了。而蜀国和吴国人才几乎断层。

北伐中原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

还有一个原因,乱世出英雄

到了三国后期,虽然三国之间仍然时有战争,但已经结束群雄割据和争霸的乱像,天下趋于安定,人心思定,少了乱世,自然也少了英雄。


蒲哥731


当然不是了,只是因为,曹操用曹植牵制曹丕,让曹丕感觉到,自己的家人才是皇权最大的威胁,于是称帝后,打压自己的家人,限制他们的权力。

这也导致了后来司马懿政变篡位,司马炎称帝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就加强自己家人的势力,于是又有了“八王之乱”。


南朝居士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为什么觉得曹操时期能人无数,而曹丕时期却却寥寥无几,这到底是不是曹丕能力的问题呢?我觉得不是,是因为下面几个原因才导致的。

由攻到守,无战争舞台表现

我们都知道,曹丕称帝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上已经形成,战事变得也相对较少了,最多也就发生局部战争和抵挡蜀国兵出岐山,很多将领基本上都是在镇守,成为戍守一方的将领,并不用像曹操时期四处抢夺地盘,文靠谋略,武靠战场厮杀,没有战争结果来衬托,即使是人才,也没有了表现的舞台,所以就显得没有什么名气。

并不是无能人,只是记载较少

其实曹丕时期能人是不少的,一代将领和二代将领:文有司马懿,贾诩,华歆,王朗,吴质,陈群,辛毗等等,武有张辽,于禁,夏侯惇,张郃,徐晃,曹仁,曹洪,曹真,曹爽,曹休,郝昭,等等以及一些刚刚开始练级的二代,只不过是受《三国演义》等影响,后期主要是描写诸葛亮出岐山了,所以就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

和曹丕所推行的选官制度有关

为了拉拢士族,曹丕推行了古代封建社会的三大选官制度之一的九品中正制,刚开始确实考察出身,品德,才能这几方面,不过发展到后面,成为仅仅重视门第出身,仕途被世家大族垄断,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人才的凋零。

所以并不是曹丕的无能而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