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故事,读懂那份深沉的母爱


七个故事,读懂那份深沉的母爱


母 亲 节

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也同样是举足轻重的角色,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可以让孩子养成宽厚的性格,而母亲自身的修养,往往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今日母亲节,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故事,感悟榜样的力量。

另外,爱要说出口,

今日大家别忘了对母亲说:

爱你永永远远哦!

七个故事,读懂那份深沉的母爱


七个故事,读懂那份深沉的母爱


苏母的教子故事

苏母,就是苏轼、苏辙的母亲,苏母从多个方面引导两个儿子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双璀璨的明星。

故事一

苏洵长年游学在外,教育两个儿子的重任落在了苏母肩上。有一次她给苏轼、苏辙讲《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因反对宦官集团而遭到陷害。在监狱中,范滂在和母亲诀别时,因不能尽孝而遗憾。范滂母亲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问母亲:“我如果成了范滂,母亲同意吗?”苏母说:“你若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母吗?”

勇敢、聪慧的苏母用范谤英勇就义的典故,告诫孩子要坚定信念,在苏轼心中植下了“刚正不阿,忠直敢言”的种子,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气节。苏轼自小立下了“奋厉有当世志”的人生志向,后虽官场失意,却不改初衷,始终坚持自己刚正不阿的人格,并将美德节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故事二

另有一日,苏轼家中两个婢女熨帛时脚陷于地,发现地下有个坛子。家人猜测坛子里有财宝。苏母叫人重新埋好坛子,告诫家人坛子是前人所埋,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她告诫苏轼兄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非分之财,一分一厘不能妄取,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故事三

苏母还注重对苏轼、苏辙的宽厚仁爱教育。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小时候自家的书房、院落中,竹柏丛生,杂花满院。家中有美丽的桐花凤鸟三三两两飞聚于桐树上。苏母嘱咐家中的小孩、奴仆,都不能捕捉小鸟。桐花凤与主人和睦相处,巢穴低得可随手拿到。一天,家中的一只调皮的花猫捕着了一只漂亮的桐花凤,虽然在苏轼兄弟的救护下,小鸟还是死去了。这时,苏母来了,问明情况,便教育他们说,做人要有仁爱宽厚之心。苏轼和小伙伴将死去的鸟儿埋葬。母亲的仁爱,在苏轼年幼的心灵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苏轼在仕途中表现出仁爱宽厚、至善亲和之心,与他从小受苏母的教育有着亲密的关系。

《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母亲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苏母的家教方式,孕育了苏轼兄弟高尚的情操和风骨,使他们作文和做人达到“文理相同”“文如其人”的高深境界,最终成为国家之栋梁。

七个故事,读懂那份深沉的母爱


田母的教子故事

故事四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任相国叫田稷子。有一次,他回家将黄金百镒献给自己的母亲,田母十分诧异,忙问他为相三年,俸禄不该这么高,这些财物是怎么得来的。田稷子不敢隐瞒,只得承认是部下送的。

田母听了非常生气,训斥儿子道:“吾闻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竭情尽实,不行诈伪。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意思是为士者应当洁身自好,言行一致,不行不义之事,不取非理之利。最后,田母说道:“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命令儿子离开自己。田稷子惭愧不已,立即将黄金退了回去,并向齐宣王请罪。齐宣王明白了此事始末后,很赞赏田母的高尚情操和教子义举,赦免了田稷子的罪。

七个故事,读懂那份深沉的母爱


陶母的教子故事

故事五

同田母一般的贤母历史上还有多位。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封坛退鲊”的故事也广为传颂。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馈赠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也就是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想到乡间的母亲,便让人带给她。不曾想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给退了回来。母亲在信中责备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愧疚万分。自此陶侃一生都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明朝的张九韶称赞道:“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七个故事,读懂那份深沉的母爱


李母的教子故事

故事六

唐朝时,有位监察御史叫李畲,有一次,派人回家送禄米。李母让人称了一下,结果多出三石,问来人何故,回答是“御史例不概”。这“不概”就是量米时用小木板把多出的米刮去。这样,御史自然就多出一些米了。李母又问运费多少,来人又答,“御史例不还脚车费”。听完这两个“御史例”,李母勃然大怒,立即责令送还多余的米和脚钱,并将李畲斥责了一通。李畲见母责问,便追究仓官的罪责。见李畲对此事如此较真,其他御史都很惭愧。

田母、李母、欧母这几位母亲用自己的思想和言行,通过谆谆教诲给儿子打了一支“预防针”,为儿子把好了关,她们的教子观让人钦佩。

七个故事,读懂那份深沉的母爱


七个故事,读懂那份深沉的母爱


欧母的教子故事

故事七

位居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四岁丧父,其母郑氏自食其力,苦养幼子。郑氏特别注重教育,即便在冬天大雪纷飞时也不停歇,她将芦苇烧成灰,在火炉映照下手把手教欧阳修学习练字。郑氏告诉欧阳修:“你的父亲曾说‘莫让钱财累人’,你要继承这种美德。”后来,欧阳修入仕了,经济虽然好了起来,但郑氏仍像以往节俭度日,并无二般。在欧阳修被贬谪时,郑氏依旧神态自若、宠辱不惊,并教导欧阳修道:“我们本是贫寒之家,你我都要泰然处之,不能随际遇改变而变。”欧阳修之所以能凭人格、文学及官声名垂青史,这当中无疑有着郑氏深远的影响。

有人说,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走多远,母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莫大的影响,他们为儿女操劳了一生,含辛茹苦却从不抱怨,竭尽所能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予了孩子,希望用自己的一切换取孩子的成功与顺遂。今日母亲节,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