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凉水河--北运河水系


回不去凉水河--北运河水系


凉水河属北运河水系,是一条流经南海子的主要河流,它发源于右安门外水头庄,东南流向北大红门,沿着北海子墙外东流,从栅子口流入南海子,流向东南,由东红门南侧半边桥流出东海子墙,经马驹桥、张家湾汇入大运河,因凉水河源头之水都是源于地下泉水,水温相对较低,因此得名“凉水河”(《明一统志》记载:水头庄有泉百处,有三步一泉之誉,所汇之水又称“百泉溪”)。

回不去凉水河--北运河水系

凉水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曾是永定河的一支故道。隋唐时期为搞水利,进行过大规模开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济渠”。(隋大业四年“正月,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连接卫河通桑干河,直达蓟城南”。引自《丰台区志》)文中所说的桑干河,即现在的永定河。而接通桑干河这段即凉水河。史料还记载有隋炀帝曾坐船经永济渠至涿郡(即幽州)驻跸朔宫行宫。

回不去凉水河--北运河水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治理完成海子南部的凤河和北部的小龙河后,乾隆又开始大规模治理凉水河。因为他在乾隆三十六年视察京畿河淀时发现,凉水河上游流经地段,因淤河床,宣泄不畅,容易漫溢成灾。而下游的运河,除汛期之外,又经常水源不足,给漕运带来不便。因此,乾隆皇帝通盘考虑,决定实施“通流济运”策略,即疏浚凉水河上游河道,以汇达运河,达到既可防洪、又能济运的效果。

同时,还将疏淤挖上来的土方在河岸边筑起了一千多丈的甬路,以方便行人。因新建了水闸,凉水河两岸增加了灌溉能力,又在旧有稻田数十顷的基础上,新开辟稻田近十顷。对此,乾隆皇帝曾沾沾自喜地说,这里的景色,有点像江南了,受益的是农家百姓,并不是朕故意点缀的。(“或云其地似江乡风景者,不知余之意期于农旅俱受其益,并非籍此为点辍也。”乾隆御制《凉水河》诗注。)为表治理凉水河功绩,乾隆皇帝敕命在大红门外永胜桥头立了一座石碑,将御笔所作《凉水河》诗镌刻碑石之上,以作永久纪念。

康乾盛世,嘉道中衰,尽管凉水河曾被乾隆皇帝有效治理,但随着大清帝国的败落,凉水河又开始疏于治理,又变成了一条难以驾驭的河。常因洪水泛滥,危害两岸百姓。

回不去凉水河--北运河水系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南海子地区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曾先后三次对凉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经过截弯取直,拓宽河道,使凉水河得到了彻底的根治,成为北京城南郊最重要的一条城市排水河。受单纯的经济利益驱使,凉水河的中上游地区建起了一些化工企业,大量的污水无序地排进了凉水河,使凉水河很快变成了一条臭水河。鱼虾没了,水草没了,连水中的微生物都没了。人们又开始讨厌它、远离它了。

本世纪初,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对凉水河的治理力度,关停了中上游污染源的所有化工企业,并在小红门附近的凉水河西岸建起了一座污水处理厂,使凉水河水逐渐变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雨、污分流管线建设,全面取缔了排污口,又对河两岸进行绿化、美化,建成了长达几十里的滨河公园。白天岸芷汀兰,夜晚彩灯辉映,凉水河已成为两岸居民散步、赏花、观景、健身的乐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