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这话说的没错,是客观理性的。

都知道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则是两个家庭的事。这句话用在儿子儿媳和公公婆婆之间同样适用。儿子儿媳单独过他们的小日子,就是夫妻之间闹点矛盾,也是床头吵架床尾和,一般不伤本质。而如果和公婆住在一起,就是两代人、两个家庭生活在一起———两个家庭,不是一个家庭,这是需要特别搞搞清楚的事———两个家庭要长期混在一起,势必龌蹉不断。

可是,很多做老人的并不这么认为,不仅认为儿子是自己的,也认为儿媳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嫁过来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不是很正常吗?可以说,儿子儿媳与公婆之间的所有矛盾都是因为这一观念在起作用。也可以说,只要这一观念不转变,矛盾不仅永远存在,而且还会日趋加深复杂,最后更难收拾。

所以,人老了,尽可能不要和儿女住在一起,只要有一点办法就不要———除非没有丝毫的退路。只要情况允许,你既要给儿女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也要避免试图融入他们的家。否则,你实际上只会寄人篱下。

你看看周围的例子吧,再看看一些当下的家庭婆媳关系剧。看过的话,你对住在一起的种种坏处,理解起来就简单了。

1.不轻松。年老时的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和他们小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当父母年老时,子女们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父母和他们住在一起就是住在他们的家里,做父母的是主人吗?不是,因为你不当家;是客人吗?不是,因为你要出力甚至出钱;是仆人吗?不是,仆人干活还拿工资呢!所以,做父母的就会过得很累。你是来享福的吗?对不起,子女们太忙了,哪有时间精力天天照顾你,哪有兴趣时时围着你请安侍候?

2.不自由。和子女住在一起你自然也不会有自由。比如你不能随心所欲的想吃吃想睡睡,不能随便逛公园或出门旅游,不能带老朋友老姐妹来家里喝酒打牌唠家常,不能不收拾屋子垃圾乱放,不能穿得太少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等等等等。因为还是那个原因———这不是你的家。就是你干活做家务,都不是自由的。电视剧《双面胶》里,儿媳丽娟就对婆婆的勤快毫不领情,对丈夫亚平说:不要让你妈打扫我们的房间,你那个丢避孕套的筐是你妈扔的吧?我昨天换的内裤是她洗的吧?她怎么哪儿都摸呀!你看看,你自由吗?你的行为不够自由,就连你的思维语言都得有所限制,老是担心惹他们烦。

3.不开心。开心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放松状态,即便没人尊重你,但也没人嫌弃你。由于老年人有很多地方和年轻人隔阂较大代沟太深,彼此看不惯是常有之事。老人看不惯年轻人浪费懒散贪玩自私,年轻人则看不惯老年人细扣邋遢保守话多。老年人看不惯就肯唠叨,年轻人心里烦就会回怼。久而久之,做父母的不开心,做子女的也不愉快。和子女还好,要是遭到儿媳或者女婿的批评呵斥,那就很容易撕破脸皮,再也没有恢复的可能。你说能开心吗?

4.不亲近。俗话说:远香近臭,距离产生美,贴近缺点多。只要老年的父母长期和子女(包括儿媳或女婿)住在一起,不仅客气和尊重会淡化消失,心生厌弃便是很快的事,哪还有亲近的闲情逸致?你看看《双面胶》的结局吧:不仅婆媳间成了仇人,搞得小两口最终也以离婚收场,这恐怕对每个人都不是希望的结局吧。做老人的图什么呀,一生流尽血汗还不是为了儿女,难道是为了反目成仇家破人亡吗?

做父母的到老年要记住:儿女的家不是你的家,儿女的人也不是你的财产,你奋斗一辈子基本都是为了他们过得好,你也就心安理得了。那么你最好不要试图融入他们的生活,也融入不了。反过来,为了安享自己的晚年,你一定要建设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保护好“四老”:自己的老伴、自己的老窝、自己的老本和自己这把老骨头,哪怕只剩下一样,那也是你的;而儿女们的再多,那也是他们的,愿意给你你才能得到,不愿意给你你就得干看着。

在生活还能自理的时候,希望那些想把自己交给儿女保管的老年朋友能清醒清醒,三思而后行。


教书育人生活修身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身边有个事不能及时知道,或者说享受不了三(四世)同堂的欢乐,或者要照顾孙辈们等等的理由与儿女住在了一起。不过,只要有过与儿女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经历的老人,多少都会有“千万别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的感慨。我是比较都认同这句话的。

之所以认同,主要的原因应该在这几个方面:

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有差异。老年人大都患有“三高”,饭菜多以清淡为主。年轻人就不同了,喜欢吃油腻的、辣的。他们高兴的时候,还在家吃上几口;不乐意了,干脆去下馆子,啥有“营养”就吃啥。父母气得说不出,只能私下嘀咕。


老年人普遍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即使休息了,也时不时咳嗽、还要上厕所,睡眠时间并不多。而大多的年青人都是在外面逛好了很晚才回家。回来又是看电视、又洗又玩手机,嘈声不断。老人也甭想睡个安稳觉。老人最怕的是自己熬夜,其实这跟熬夜也没啥区别。老人很憋屈,长此以往,可自己的身体吃不消。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区别。人常说“隔辈亲,分外亲”。孙辈小的时候,乱哭乱闹,甚至叫起自己的名字,都觉得孙辈还是可爱、“聪明”,还在那笑呵呵的;即使孙辈们犯错了,还替他们遮掩,总是会说“还小呢!”其实已经是溺爱了,还在娇惯着,更别说打骂他们了。年轻人就不了,他们才不管自己当年的淘气,现在还有点任性。对他们的子女说打就打,说骂就骂,老人才看不惯呢,一念叨,还不遭到儿子儿媳的责怪。时间长了,摩擦不断,也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消费观念和水平不一样。现在有的年轻人能挣能花,还把这叫“享受”。本就不想做饭,又懒得动弹,一个电话,外卖“噌噌”地送来了。抽烟20元左右一盒的,衣服都是“牌”子的还要成“套”,化妆品塞得满满的,就是那口红还要“五彩”都备着。有的衣服标签还没有摘,又买来了一件。更让人气的是儿女及儿媳都上班去了,让在老人送快递让那取货那一天没有一两件。原来又吃的,又是穿的。冰箱里说是过期的食品,一些也没穿过几回的衣服被打包送进了垃圾桶。


老人们就不同了,刚给他个上街买菜的“权力”,就净弄些大众化又不新鲜的菜品回来。吃剩的饭菜,总是舍不得倒掉,热了自己吃,有时还端在了饭桌上。儿子多少也碍于面子,不肯说出来。有些儿媳妇却直接把话搁在桌面上说。有些做父母的,也有应对的理由:“我儿子小时候还不是就这么吃的,现在都进城了”。真让人哭笑不得。

家庭关系潜伏着危机。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才能够看清人的本质。家庭成员之间也是一理。吃了、穿了、用了,想想也说得过去,都是自家人。而懒惰的性格,还真的看不惯,也无法容忍。年轻人晚上“夜猫子”,如果不上班就一定是条“懒虫”,非睡个自然醒不可。起床了,先玩会手机。凉了又热好的饭菜端上来还说是“剩”的。还是手机不离手,搁罢筷子,碗碟不收拾,又去了他们的房间。大多做婆婆自认是“保姆”,有些强势的婆婆却不行,婆媳关系僵持不定。



婆婆这样,公公也难为。抽个烟只能爬在阳台的窗口,咳嗽吐痰没地去,厕所的马桶不习惯用,看见能买钱的破烂就想拾,没少遭儿女的劝说,儿媳或女婿的白眼。

本来“家丑”不可外扬,有些老人却管不住他们的嘴。即使说了那么一两句,在别人口中可是千言万语,一旦传给儿媳、女婿,最受气的是儿女。夫妻常常拌嘴,做为父母你该劝谁?本来人家小夫妻兴许闹个情绪,儿子哄哄就可以了。父母在,儿子落不下脸。再有你们的掺合,矛盾不升级才怪呢?




做为父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会更加依恋依赖自己的子女,总认为他们还没有长大,没有主见,甚至没有贴心说话的人。而儿女呢,对自己父母的关心并没有对自己孩子那么有信心。不是嘛,他们的孩子病了,得赶紧去趟医院。父母说这痛那痒的,听见了也一声不吭。过三两天才会问你:“好点了吗?”与父母住在一起,打乱了他们的“两人世界”,不闹心才怪呢!


为生活而提神


基本认同这句话,这是来自于生活的切身体会。

两代人生活在一起纠纷不断,不生活在一起则各自生安

我一个同事,夫妻两人退休后到南京与儿子住在一起,本意是考虑儿子、儿媳工作忙,在那里照看孙子、做做家务,但到那里不到半年,就生气回来了。一是公公婆婆与儿媳妇住在一起,公公和儿媳妇都感觉很不方便,很别扭。二是儿子儿媳教育孩子比较严厉,公公婆婆看不惯,就护着孩子,娇惯孩子,由此产生矛盾。三是看到儿子、儿媳妇成天网购东西,大把花钱,过度消费,老两口很不理解,经常嘟囔。最后矛盾爆发,是因为婆婆的娘家弟弟一家三口去南京医院看病,儿子为舅舅、舅母安排好了住宿酒店,老两口非得让他们住在儿子家客厅里,第二天一早,十个人用一个卫生间成为大问题。最后,儿子出面劝说他们回家来了。



现在,老两口单独生活,每天散步锻炼,在家写字作画,经常参加合唱团排练、演出,每逢春秋季出去旅游一次,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两代人都有属于各自的生活,老年人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我国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形成了聚族而居、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模式,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父慈子孝。成年子女如果要求与父母分家单过,被视为不孝,要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

在迈入工业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了急剧变化,旧有的家庭形态解体,一般子女成婚后都是各奔东西、各自谋生、单独生活,再难看到几代人同居的大家庭。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父母与成家的子女之间,特别是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媳和女婿之间,由于受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生活空间、亲情关系融合程度的限制,朝夕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不是很自在、很开心的事情。因此,许多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除非子女真诚需要他们去帮忙,做免费保姆,否则大都不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


出生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人,由于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等差异,与子女往往相互看不惯,话不投机半句多,在此情境下长期相处,势必会产生感情离隙和生活矛盾。两代人之间与其小心翼翼、各自压抑的生活在一起,不如各有自己的生活空间。硬性的凑合在一起,往往是落得内心郁闷痛苦。


太阳升Sun


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在一起,这样谁都不开心。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社会的现实存在,俺赞同这种说法,我姑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俺姑妈年轻的时候,聪明能干,识大局明事理,在生活很艰苦的年代,把三个儿子一个个的都培养成了大学生。三个儿子毕业后又都留在了省城工作,都娶了省城的姑娘,在省城安了家。俺姑妈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到儿子家看孙子。大概到七十多岁的时候,把三个儿子家的孩子都看大了。年龄大了的人都难免有点小毛病,比如咳嗽痰多,爱流鼻涕啥的。这时候有两个爱干净的儿媳妇就受不了了,不吃我姑妈做的饭菜。俺姑妈是个能看出眉眼高低的人,就主动回农村了,和我姑父两个人,单独在农村老家住了七八年。后来我姑父去世了,剩下俺姑妈一个人,我三个表哥、表弟们,又把她接到省城。本来说好的,三家轮流住,这回俺姑妈不愿意了,说你们谁家我也不去住,你们弟兄仨给我兑钱💰租个房子,一人一星期轮流照顾我。俺姑妈不亏是个明白人,这办法还挺好,姑妈和她的三个儿子家都过的其乐融融。今年我姑妈已经八十八岁了,身体还很健康,没事还能自己到街上遛弯呢。

人说人到五六十岁像蓝球,到了七八十岁就成排球了,这话有一定道理。不管是五六十岁,还是七八十岁,除非有特殊情况不和儿女住在一起不行,就尽量不要和儿女住在一起。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懒,五六十岁的时候和儿女住在一起,跟给儿女当保姆差不多。七八十岁和儿女住一起,他们虽然嘴上不说,心里面难免嫌弃。真不能动了,让儿女们受点累,到自己家来伺候,也比住到他们家强。


大山160420529


我认同这句话,因为老年人和年轻人有代沟,

我们小区和我家一个单元的一家,就一个女儿,她爸妈在农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硬朗,在家也不能劳动了,女儿就把父母接来住一起,开始几天还行,往后时间长了,就开始有矛盾,老人早上四五点就起床,还在房间抽烟,走去走来,把这里嘭的一声响,那里一声响,因在家住习惯这样,但女儿,女婿就受不了,认为吵了他们休息,还有吃饭也有分歧,父母要饭煮软一点,女婿要饭煮硬点才好吃,连看电视都闹矛盾,卫生方式洗衣服洗澡等都互相有意见,女儿夹在中间光受气,总之女儿女婿也受不了,弄得一家人三天两天的吵架,父母也觉得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女儿想到回去别人要骂她不孝顺,父母年纪大回去她怎么照顾,最后女儿,女婿才在外面给父母租了套房子,现在她父母常过来玩,还接女儿一家过去吃饭,现在一见面都非常开心,所以我认为生活习惯不一样,最好和子女分开住。






芙蓉274953336


巜一个大家庭》

在我成家以后,我们三口的小家庭只是维持了十年前后左右。之后,丈母丈人和我们一起过了。是应了他们的要求。往后一直是5⃣️口之家。后来增加了一个帮佣。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丈姆丈人故世。

儿子成了家,我们居住的是一个小复式建筑,只是面积仅为140平方米略余,生了孩子,我们又另择住房,是应儿子的再三要求,我们才又恢复了5⃣️口之家。我们老俩口成了新的一代老人。我们老俩口生性随和,大度淡定,经济状态略有积余,钱财的支出不是很为敏感。这是和小孩子共同生活的基础。而且我们的住房的来源,是以我们的所得为基本来源,这样在当下的社会生态环境里,老人的尊严和自由度才会得到尊重。现在小孙女已经10岁有余了,共同生活十多年,没有发生什么节外之事,一直和平相处。目前最难堪的事情,想要独立生活,已经不太可能。巳经没有能力再购置一套百来平方米的电梯房了。只能將就了。好在虽在一个门洞里,但是进入以后,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扰。我有自己独立的书房,和独立的影视庁。不会给他人以影响。

父母子女孙字辈三代同堂,有许多欢喜的事情发生。特别是年老的的我们,时时有小孩关注呵呵,达到了老有所养的效果。风中残烛的老人时刻得到关心,活在安宁之中,是一生一世的努力得到的良好回报。三代同堂其乐融融,但是大人的度量要大,有的多给点小辈,少的多份爱心,就尽到长辈的心意了。


刘声90883005


这个是老年人的真切感受,言由心生啊。

两代人的生活观念和习惯是不一样的,在对待第三代的教育及习惯培养方面,观念及做法也迥异。



五零后六零后的老人,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包括我们东南发达地区的农村,独生子女政策贯彻的非常好。这些独生子女长大后大多进了城,并在城里安了家。小城市里的子女再往大城市跑。成了家的这些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着爱着,现在他们自己有孩子了,还不止一个。老人们也曾自告奋勇责无旁贷无怨无悔的带孙子孙女。同在一个屋,哪有不碰撞的呢?



老人们起早贪黑,做着保姆的事,且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退休金花在里面,但有时并没有得到子女们的感恩,甚至嫌老人们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老人们的心那是拔凉拔凉的。

然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压力大。如果家里有老人搭理一切,比如帮管孩子,一日三餐等家务事。年轻人下班回家就不必担心什么。但是,三代同堂的家庭,有时婆媳关系不太好处。媳妇家里的事啥都不管,连洗个内裤都是婆婆洗。时间久了,老人就有想法,就有话说。有时婆媳之间就有言语顶撞,这矛盾就越来越大了。而年轻人的某些言行会伤了老人的心。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矛盾发生后都觉得自己有理,因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和利益之下。碰到年轻媳妇心胸开阔点,性格直爽点,闹别扭之后会慢慢好起来的。当然,前提是媳妇是个孝顺讲道理之人。如果碰到心眼小点,缺乏爱心缺乏孝顺之心的年轻媳妇,整体给你脸色看,整天不和你说一句话,那么,老人能在这个家里待下去吗?



不管怎么说,能分开住肯定是好事。不能分开住的话,老人要理解年轻人的理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年轻人要体贴孝顺老人,家务事帮着做点,尤其是对待第三代的教育上要步调一致。老人别溺爱孙子孙女,年轻人也不要以身作则,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了。愿我们的每个家庭,尤其是三代同堂的家庭永远和和睦睦,家和万事兴嘛。


含山唐


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应该没有绝对答案,一分为二,对于一对性格开朗老人和儿女生活在起是种快乐啊!我家对门是鲜活例子,老爷爷奶奶80岁了,都退休好多年,跟儿女们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爷爷奶奶都有退休费,生活能自理,还能帮儿女操持家务,买菜做饭样样干。从没有跟儿女闹纠纷,挺好的!当然也有很多老人跟儿女闹意见吵架的也不少!自古有婆媳关系不活之说。当老人们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时可以不靠儿女,自在养老。也有长期有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又能靠谁呢?特别是农村老人没有生活费。和老人相处好,善待老人等是社会大命题。我们个人都要面临生老病死的问题。


月下琴丝语


人老了,有条件不和子女住在一起,就尽可能的分开住是对的,当然也不是千万不要住在一起。

两代人有代沟,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这是事实。住在一起会产生许多不方便,也会有矛盾。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早晚还是要在一起,老人总有不能自理的哪一天,总是要子女来照顾。在家庭条件不好,或者是子女需要老人帮助的时候。还是要全力以赴,不可以以任何理由只为自己方便。


晃晃悠悠的时候


现在太复杂了,在一快热闹,又成了不花钱保姆了,我和孩子在一起快二十年了,我喜欢人多,女儿第一个孩孑,给我了,人多自己做饭省钱,抗着孩孑买东西爬五楼,抱着孩子打豆浆,做蒸包,天天忙,小女儿一家不做饭,大女儿也不做,那时还年轻,人老了,孩子也不用人了,当年我女儿公公说,那个老人好说实话,将来你两口老了要回家,他这句话我记在心里,这不小女儿全家去青岛发展,大女儿孩子初中不用人了,我们老两囗到没回家,可不住一块了,人老了用人了,那老人的话现在就实现了,我现在多亏身体好,在这里我权大家,身体健康是第一,靠谁也不如靠自己,给孩孑干了二十年的活,义务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