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是一部悲劇嗎?

獨行者118409906


我是影視編劇。我認為不是。

《倚天屠龍記》,是金大俠十四部(有對聯囊括十四部小說,笑書神俠倚碧鴛,飛雪連天射白鹿。正確來說,應該是十五部,越女劍,沒算在其中)小說裡,最受讀者歡迎的其中一部。另外是《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鹿鼎記》。這是我的個人看法。

《倚天屠龍記》故事不用我說了。多少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了。金大俠厲害之處,其一便是把朝代興衰,歷史大事件,和,江湖恩怨情仇完美結合。

有人認為《倚天屠龍記》表達的是,作者反對暴政,反對外族入侵我國的思想。

《倚天屠龍記》不是悲劇,它是一部發人深思的歷史和武俠相結合的小說。《倚天屠龍記》最後,男女主角退隱,過著快樂神仙日子。

這是符合大眾心理的結局。


翁一水


射鵰和神鵰都是完美的結局,但是倚天看似看完美結局,其實不然。從開篇“天涯思君不可忘"到終篇“不識張朗是張朗″的名字都包含悲情色彩。看似張無忌和趙敏終成眷屬,但是終篇的名字卻暗示著這一個偽裝成童話的悲劇。

倚天開篇是“天涯思君不可忘"來講述郭襄為了尋找楊過,走遍了天涯海角也找不到。在四十歲開創峨眉派,仍然不忘楊過直至老死。對於郭襄就是一段悲情,也是倚天的開始。

其實殷素素和張翠山也是一個悲劇,由於兩個人出生就是對立面,也註定了悲劇。如果不是因為龍門鏢局護送不利,才讓他們相識、相愛。也因此讓張翠山愧對自己的師兄,選擇自殺,殷素素也因隨夫自殺。不是又一個悲劇。

楊逍和紀曉芙是也一場悲劇,和張翠山殷素素立場有點類似,唯一不同是楊逍和紀曉芙沒在一起。楊逍和紀曉芙雖然相愛,但是因為不起殷黎亭,只能分開。也是悲劇的開始。在紀曉芙被滅絕拍死,何必不是楊逍和紀曉芙的悲劇。

在書戴綺絲、韓千葉、範遙的三角戀也是書中一個悲劇。雖然說韓千葉和綺絲生活幾十年,但是在韓千葉死後,對於戴綺絲何常不是個打擊。對於範遙來說,自己喜歡的人被一個處人給娶走了,何常不是個悲劇。

其實書中殷離的母親也是個悲劇,只是書中並沒有寫出來。面對女兒和丈夫,只能選擇死亡。

在終篇是“不識張朗是張朗”講的應該是殷離,也是收官。殷離雖然在終篇只能有一段,但足以表現出終篇意義。當殷離出現時,無論是張無忌,還是周芷若趙敏都認為殷離會留下。但是沒有選擇留下,但是三人有各自想法。周芷若認為是她害,而趙敏反而高興得很。張無忌心裡卻是不捨丶又留戀。

張無忌對殷離的感情尢其在三女之上。書中雖然沒有寫明,但是三女各有反應。小昭選擇祝福,而趙敏和周芷若卻就不同了。趙敏說張無忌對殷離是情致纏綿,而周芷若回憶中就透露張無忌對殷離的感情。可見殷離在張無忌的內心裡的重要地位。也就說殷離的離開是張無忌的內心的遺憾。無論是對殷離還張無忌來說是悲情

如果說開篇以郭襄的思念楊過之情開始,那麼終篇殷離的離去為結局。或許殷離有什麼原因必須離開張無忌,但是又不能讓張無忌知道,只能能選擇離開。


獨行者118409906


在原著中金老先生雖然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交代,但結局是我們能猜到的。張無忌曾經說,對趙敏“又愛又恨”,對周芷若“又敬又怕”。他之所以“恨”,完全是以為趙敏害死了他的親人、他的朋友,但最後真相大白,這個大家都曾經痛恨的小龍女,何曾害過什麼人?要是論害人,她遠遠不及成昆,不及滅絕師太之輩。這樣張無忌的“恨”自然就沒有了,餘下的就只有愛。反觀她對周芷若的情感,敬、怕,這樣的感情他們能夠在一起嗎?儘管周芷若對張無忌的愛也是刻骨銘心,但張會選擇一個他怕的人廝守嗎?

儘管張無忌愛趙敏,趙敏和周芷若都愛他,但由於金庸塑造的張無忌形象總是優柔寡斷的,這也註定了他即使愛趙敏,但仍然無法割捨其他的女子。所以,結尾也只能留下這樣一個不是懸念的懸念,讓大家憑自己的喜好去判斷了。

至於周芷若微笑道:這時候我還想不到,哪一日你要和趙家妹子拜堂成親時我就想到了。很明顯,她以開玩笑的方式說明了,她不會放棄張無忌的,有機會她也會去破壞他和趙敏的婚禮。但這已經不重要了,畢竟張和趙可以選擇隱居,但對於周,他不會忘記也無法忘記這個無忌哥哥的,對於她,這個故事結局是悲劇。



隔壁張Mr


楊逍對紀曉芙說:我願意照顧你一生,給你幸福,若非死別,絕不生離。

《倚天屠龍記》正在熱播中,楊逍對紀曉芙的表白簡直堪稱教科書級別的:我願意照顧你一生,給你幸福,若非死別,絕不生離。

按道理講,楊逍動情的告白,應該能夠留住紀曉芙。然而並沒有。楊逍與紀曉芙到最後,不僅生離,而且死了都沒能見一面。

看到這裡,很多人也會疑惑:紀曉芙明明也愛著楊逍,為什麼兩人就是不能在一起長相廝守?

答案只有四個字:需求不同。

需求理論出自於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論文《人類激勵理論》。該文認為:

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而需求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出發點: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層需求獲得滿足後,另一層需要才出現;二是在多種需求未獲滿足前,首先滿足迫切需求;該需求滿足後,後面的需求才顯示出其激勵作用。

先來看楊逍。楊逍是明教教主手下左右光明使者之一的光明左使,身份尊貴,武功高強,唯一需要考慮的是發展事業,愛上紀曉芙純屬偶然。

根據需求理論,楊逍應該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也就是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可是,在遇到紀曉芙時,他的歸屬需求出現了。他發現,紀曉芙關心自己,為人善良,而自己又動心了。

所以,他提出了想要娶紀曉芙為妻、終身相守的打算。不幸的是,楊逍遭遇了感情上的“滑鐵盧”,未能得到紀曉芙的應允。

紀曉芙不一樣。她外柔內剛,聰慧美麗,是峨眉派滅絕師太眼中的衣缽傳承人,還與武當七俠中的殷梨亭定了親。

在一次爭鬥中,無意間被楊逍擄走,進而被楊逍吸引,日久生情。

根據需求理論,紀曉芙被江湖傳聞的“明教大魔頭”楊逍劫持,最擔心的是受到屈辱性傷害或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即紀曉芙首先的需求是安全需求。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發現安全威脅解除,則迎來感情危機,歸屬需求的矛盾開始放大。

相對楊逍而言,紀曉芙的感情世界要複雜的多:有待自己恩同再造的師傅,有早就定親的未婚夫婿,現在又遇到讓自己心動不已的情郎。

在多重矛盾之下,紀曉芙做出了決定:退隱江湖,避世而居。

所以,楊逍和紀曉芙的悲劇結局,在讓人遺憾的同時,又增加了幾分理解與同情。

試想,楊逍至情至性,知道紀曉芙的顧慮,卻無法理解與認同;紀曉芙心細如髮,知道楊逍的真心真情,卻難以化解自己的心結。

這樣的兩個人,身處刀光劍影的江湖,註定相愛容易相守難。或許,擁有最美好的愛情記憶便已經足夠。

而“楊不悔”的存在,則是他們最大的慰藉:雖然我不能和你長相廝守,但是不後悔與你相愛一場。

那麼,在現實的愛情生活中,怎樣才能避免楊逍紀曉芙式的悲劇呢?

第一,做好“調研”,知曉彼此需求。現代社會的愛情遠沒有金庸武俠劇裡的複雜,沒有那麼多的江湖恩怨,門派之別。

但是,生而為人,所處環境不同,對愛情的需求也不一樣。

有的人對物質的需求感很強,注重物質條件;有的人對精神的要求很高,類似於柏拉圖之戀;有的人對是否孝順很在意,注重家庭氛圍;有的人看重性格是否獨立,注重個人空間和感受。

因此,在瞭解或者相處的過程中,多渠道瞭解彼此的需求,是奔向幸福愛情的第一步。

第二,根據彼此需求,對症下藥。摸清楚彼此的需求之後,要力求客觀公正的將彼此需求進行“匹配”,看看自己能否滿足對方的需求,也看看對方是否滿足自己的需求。

“匹配”只是一個大概的估計,不會像數學那樣精確。但是可以根據“匹配”的結果,為自己下一步的行動做一個基本的參考。

無論“匹配”的結果如何,如果覺得對方是自己想要共度餘生的伴侶,那麼就在互不討厭的基礎上,盡力爭取。

至於結果如何,可以用徐志摩的一句話形容: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是而已。

張無忌和趙敏在一起了,兩個人最後選擇歸隱冰火島。周芷若在花樣年華出家,從此在峨眉清修。看過原著和電視劇的都會有一個感覺,這張方式的大結局其實悲劇結局。

為什麼說芷若和無忌之間是真正的愛情,沒在一起是悲劇,悲劇的根本原因是門戶之見。

首先看一看周芷若和張無忌的感情是不是真正的愛情。曾舜晞和陳鈺琪版主演的《倚天屠龍記》在這個方面演繹的不夠透徹,不過這是電視劇這種載體的通病。

讀懂原著理解原著就知道,周芷若和張無忌之間是真正的愛情。兩個人都是自幼父母雙亡,共同經歷過生死劫難。小周芷若給張無忌餵過飯,包紮過傷口,送過絲巾。

小張無忌對周芷若百依百順,由此還激發了戰勝玄冥神掌,好好活下去的勇氣。兩個人分別多年一直都想念對方,一見面都是心潮澎湃。這些都符合經典愛情定律。

周芷若和張無忌之間是真正的愛情,兩人沒有在一起,根本原因還是門戶之見。滅絕師太對明教成見太深,逼迫周芷若在光明頂刺傷張無忌,張無忌的心受傷更重。

更重要的是滅絕師太以臨死詛咒逼迫周芷若,不允許周芷若和張無忌在一起,周芷若陷於這個毒咒和滅絕師太的遺命,做了一些對不起張無忌的事情,雖然後果都不嚴重,最終還是導致了張無忌和周芷若之間無言的結局。

再看看趙敏和張無忌之間是不是真正的愛情。

可以說趙敏和張無忌之間根本不是真正的愛情。趙敏對待張無忌還是愛得很深的,但是趙敏和張無忌在一起的代價,是自己家破人亡,愛一個人要付出如此代價,這本身已經夠悲劇了。

張無忌開始對趙敏更多的是又好氣又好笑的無奈,後來是因為趙敏為自己付出太多,處於補償或者感恩,被迫選擇和趙敏在一起。堂堂七尺男兒,因為感恩才選擇一個女人,並且為此還要放棄自己心愛的女人,這也是悲劇。

張無忌和趙敏的結合,在殘元勢力看來不容於天地,在明教看來不容於江湖,新朝廷勢力也不會容忍張無忌和趙敏。天下之大,竟然沒有兩人立足之地,被迫自我流放冰火島苦寒之地,這也夠悲劇了。

《倚天屠龍記》裡面周芷若和張無忌之間有真正的愛情,卻被世俗的力量分開。趙敏和張無忌之間沒有真正的愛情,卻陰錯陽差在一起了。這樣的愛情結局,不正是悲劇大結局嗎。

以後很多很多年,一輪明月照亮了相隔萬里的峨眉山與冰火島。纖雲弄巧,飛星傳恨,周芷若和張無忌應該每晚都會遙念遙祝吧。

雖然,愛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還是希望你能遇到讓你願意與之攜手,共度餘生的人。



梓依影視


《倚天屠龍記》有很多個版本,我現在來說說蘇有朋的吧!

這部電視劇算是經典了,要說是不是悲劇,可以有兩種說法,第一,從表面上看,我們看到的是主角歷經磨難,最後逆襲的故事,我們看的時候,只會為主角加油打氣,電視著重在主角武功大成之後的經歷,給我們的印象這不是一部悲劇。但是,如果我們帶入主角的情感經歷,幼年在孤島長大,出來後父母死掉,身中玄冥神掌寒毒,痛不欲生,在蝴蝶谷艱難求生,後來千里送人,對於兩個孩子來說,其中的艱險我就不多說了,這些肉體上的傷害可能沒啥,在精神上的就更慘了,神功未成的時候,被漂亮女人騙,神功大成之後還是被漂亮女生騙,面對殺父仇人還要笑臉相對,當然,我也不否認這是張無忌的性格所致,優柔寡斷,誰都不想傷害,但最後誰都被他傷到了。

所以,若真的評論這一部電視劇的話,我覺得應該算是悲劇吧!而且,從這一部電視劇我們可以明白,若想真的評價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我們都不能從表面做評價,能夠由內而外最好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理智地看待事物,這樣才不會因為我們自己的失誤傷害別人。











張小簡


作為一名影視愛好者,很高興為您解答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倚天屠龍記不算是悲劇,主要表達出以下兩點

第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許多朋友心中應該都有疑惑:為何《倚天屠龍記》與《射鵰》、《神鵰》合稱為“射鵰”三部曲?原因就在於八個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第一部作品《射鵰英雄傳》講述的是郭大俠的成長之路,為日後《神鵰俠侶》中他的表現埋下了伏筆,因此金庸先生將《神鵰俠侶》定位在了一個亂世——南宋末年,當年蒙古大軍進攻襄陽城,多虧郭靖、楊過、黃藥師、一燈大師、周伯通等一大批武林相助相助,襄陽城才因此化解了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在十三年後,襄陽城最終還是被蒙古大軍攻破,自此中原大地淪陷。

但凡三部曲作品,最後一部都會完成前兩部所設下的使命,因此在《倚天屠龍記》這部作品中,金庸先生便借張無忌之後,讓明教來完成了這個事情,因此在小說結尾明教大軍也終於將元軍驅逐出境,光復了漢人江山,自此“射鵰”三部曲的使命才得以完成,至於誰做皇帝,那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中原江山已經回到漢人的手中。

第二:情感

許多朋友認為這部作品的感情重點是男女間的愛情,因此金老先生給張無忌安排了四位美女,分別是趙敏、周芷若、小昭以及蛛兒,然而通讀全書之後,小編髮現這部小說的感情重點並不是男女之情,而是男子間的情感,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個話題,謝謝大家!






森臨電影


不是悲催劇,是70.80後的內心深處的神劇,也代表了當時人們對武俠劇的熱愛。

倚天屠龍記

趙敏為了愛情,離開王府,追隨張無忌,奮力營救謝遜。在武林人士的見證下,謝遜廢了成昆的武功,戳瞎成昆的雙眼,終於揭穿了其真面目。謝遜報仇之後,出家為僧。張無忌統領明教,擊敗了元軍的進攻,不料等到明教將要打下江山時,又一次遭人算計,明教大將朱元璋設下陰毒陷阱,離間張無忌與徐達、常遇春的關係,令張無忌徹底心灰意冷,主動辭去了明教教主的職位。自此張無忌對江湖生涯再無半分留戀,決心與趙敏遠赴蒙古





超級令狐沖


貼一段金老寫倚天屠龍記的後記。

《倚天屠龍記》是“射鵰”三部曲的第三部。這三部書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

郭靖誠樸質實,楊過深情狂放,張無忌的個性卻比較複雜,也是比較軟弱。

他較少英雄氣概,個性中固然頗有優點,缺點也很多,或許,和我們普通人更加相似些。

楊過是絕對主動性的。郭靖在大關節上把持得很定,小事要黃蓉來推動一下。

張無忌的一生卻總是受到別人的影響,被環境所支配,無法解脫束縛。

在愛情上,楊過對小龍女至死靡他,視社會規範如無物;郭靖在黃蓉與華箏公主之間搖擺,純粹是出於道德價值,在愛情上絕不猶疑。

張無忌卻始終拖泥帶水,對於周芷若、趙敏、殷離、小昭這四個姑娘,似乎他對趙敏愛得最深,最後對周芷若也這般說了,但在他內心深處,到底愛哪一個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

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個性已寫成了這樣子,一切發展全得憑他的性格而定,作者也無法干預了。

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做了,最後也必定失敗。

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

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周芷若和趙敏卻都有政治才能,因此這兩個姑娘雖然美麗,卻不可愛。

我自己心中,最愛小昭。只可惜不能讓她跟張無忌在一起,想起來常常有些惆悵。\r

所以這部書中的愛情故事是不大美麗的,雖然,現實性可能更加強些。

張無忌不是好領袖,但可以做我們的好朋友。事實上,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子與男子間的情義,武當七俠兄弟般的感情,張三丰對張翠山、謝遜對張無忌父子般的摯愛。

然而,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何紫霄


我覺得它其中的經歷和生活中或稍有一些悲劇色彩,但總體來說我認為還是圓滿的。《倚天屠龍記》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連載於1961—1962年的香港《明報》,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三部。[1]《倚天屠龍記》以安徽農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為背景,以張無忌的成長為線索,敘寫江湖上的各幫各派、各種人物的恩怨情仇,它把中國歷史上元朝的興衰和江湖道義、恩仇平行交叉起來。 《倚天屠龍記》把《明報》自《神鵰俠侶》以來所產生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把讀者的眼光和注意力牢牢吸引和固定在了《明報》


翁子涵


要說這《倚天屠龍記》中最幸運的人,可能很多人會脫口而出張無忌。不可否認張無忌確實幸運,他因為掉下山崖而練得九陽神功,後來又誤打誤撞得到了乾坤大挪移,最後還結識了四位美麗的紅顏知己,只差一步皇位就能到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可是,細細看來張無忌卻也是不幸的,他的父母被人逼死,他卻不能為他們報仇,他自幼中了玄冥神掌本就時日無多,後來雖然治好了傷,卻又遭遇了感情了危機。

但是,倚天中卻有一個人與張無忌相比則是極其幸運的,這個人就是武當六俠殷梨亭。

我們都知道,殷梨亭和峨眉派的紀曉芙本來就有婚約在身,只可惜紀曉芙被楊逍擄走後移情別戀了,結果還生下了孩子取名楊不悔,意為對這份感情不後悔。得知這件事後的殷梨亭是非常傷心的,他發誓要將楊逍等人碎屍萬段。可是後來的事卻朝著另一個神奇的方向發展。

殷梨亭被大力金剛指所傷經由楊不悔照顧後,二人竟產生了感情,這段感情真的非常奇怪,從原著來看,就寥寥幾句話,完全就是讓人莫名其妙,感覺就是金庸為了彌補殷梨亭內心所受到的傷害而強行讓他二人在一起。要知道,在這之前紀曉芙可是殷梨亭的未婚妻,楊逍則是他的仇人,楊不悔可是這兩個人的孩子,這不是瞎搞嗎?所以,突然有一天,楊逍發現自己的女兒竟然和自己妻子的前男友好了,書中可是有明確記載,楊逍希望自己的女兒嫁給張無忌的,這樣一來可不就亂套了嗎?

不過,這一切還得金庸說了算,據小編了解,《倚天屠龍記》最初的設定楊不悔才是女主角,所以小說的前半部分才會早早的出現楊不悔和張無忌青梅竹馬的劇情,至於非主角的趙敏也才會直到二十三回登場,可是寫到後面,劇情的發展完全超乎了自己的想象,於是金庸一改再改,最終把趙敏寫成了女主角,而楊不悔則淪為了配角,嫁給了一個老男人。

由此,我們便可知道,殷梨亭是有多幸運,他不光娶了仇人的妻子,徹底瞭解了這段恩怨,還把本該屬於男主角的女人搶到了手,簡直就是人生贏家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