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学上人体都有哪些部位可以安装人工器官?

麦可曼


目前心脏、肾脏、肝脏都可以利用“人造器官”,但都是作为临时的保命手段,以等待获得配型合适的捐献器官,如果要保证患者有较高的生活质量,最好还是用人类器官。

人体看起来是个整体,但实际上现代人类的医疗技术已经可以保证人体在缺少大部分器官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存活一段时间,只不过要靠外设的设备替代人体原有功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人体有些器官在发育早期较为重要,在成年后功能性降低,如胆囊、脾脏等器官,前者主要是储存胆汁,但胆汁直接流进肠道也可以,后者在人幼年时有造血、免疫等功能,成年后也还有部分保留,但是造血等重要功能则是靠扁骨中的骨髓,这些器官如果有反复发作的疾病,摘除之治疗是重要的手段,所以在一些疾病中,通常就是直接摘除一了百了,还有胃、肠、肝,在切除部分乃至大部分之后,人可以靠着残存的器官代偿,对人体的影响有大有小。

人工器官或者组织现在已经有很多种了,对于人体功能相对不是很重要的组织如股骨头、半月板等都可以直接置换人工材料制造的替代物,还有利用生物材料如猪的角膜或者心脏瓣膜制造人工角膜或瓣膜,移植人体内后发生免疫排斥的几率更低,而且能够相当好地替代原有组织的功能,用个十来年不成问题,这在临床上已经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这类组织的替代性比较高。

人造器官的研究在19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目前还没有一款能够真正替代人体原有器官的人造器官,人工心脏说白了就是一个泵,代替心脏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肝脏和肾脏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代谢,使人体内环境保持稳定,人工肾脏人工肝脏多是用外设设备定期地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原有器官的内分泌等功能,可以靠器官残留组织液可以靠注射或者输入药物,也就是血液透析,透析设备笨重庞大又比较贵,只能定期去医院做。这类人造器官的主要作用是代替人体原有器官的部分功能,为某些疾病的患者争取足够长的时间,以等待配型合适的器官,这些设备的应用虽然可以保命,但是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受到影响。

长远看来可能还是用生物物质制造的人工器官应用范围更广,有希望完全替代人体原有器官。目前干细胞研究中,部分目的是利用干细胞的多项分化能力,培育人体组织或者器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看世界呀


现在的医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很多我们以前根本无法治疗的疾病,现在都能够通过人工器官来治疗。


1.现在使用最多,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就是人工关节

人工关节的出现,为很多髋关节坏死的病人带来了福音。过去很多人,因为股骨头坏死,残疾在床,现在有了人工髋关节,让他们重新能够行走。


2.人工心脏

人工心脏,解决了心脏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心脏就是一个不停歇的水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各个器官。但是,心脏也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器官。我国目前在人造心脏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居于世界先进地位。


3.人工手臂

这是黑科技,通过向大脑植入感应器,通过脑电活动,控制机械手臂。这为瘫痪的患者带来了福音。现在这项技术还没有完全推广开,不过,在实验中,机械手臂已经可以操作鼠标,完成非常精细的活动。


4.人工胰岛

相当于植入身体的一个胰岛素泵,能够更具人体的血糖,自动调节胰岛素的注射量,从而控制人体的血糖


人体探索者


(耳赵190921)在耳科方面有两种常用的人工器官,一种是人工听骨,另一种是人工耳蜗。

相比人工耳蜗,人工听骨的结构比较简单,是仿造人体的听骨而制作,能部分或全部替代被损害的自体听骨,弥补中耳传声功能的损失。人工听骨适用于听骨链损坏,但内耳功能正常的患者。


人工耳蜗则是一套复杂的电子设备,通过手术的方式植入内耳,将外界的声音直接转换为电信号传递给听神经。人工耳蜗适合耳蜗功能损坏,但听神经功能尚存的患者。

前面提到的两种耳科的人工器官技术已比较成熟,目前制约其发展主要因素是能熟练操作的医生有限以及价格昂贵。除此以外,听觉脑干植是比人工耳蜗更进一步的技术,可以将助听装置直接和脑干的听觉中枢相连,目前在国内已实现是人体操作的成功,但仍需经验的积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