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以来的画家有哪些达到梵高艺术水平的?

羁文


我一直以为,梵高是多少有些被“神化”的画家。相较于他的绘画作品,可能很多人更感兴趣的还是他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生故事。当然,我也无意否认梵高是地道的绘画天才,他生前无人问津的《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作品,现在让无数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受到广泛青睐。要说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些画家能达到梵高的艺术水平,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比较。

西方的油画艺术和我们的国画艺术,在绘画工具和美学思维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相对来说,西方绘画艺术更为注重造型和色彩的表现;国画则偏重于神韵的表现,也就是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此,你要用张大千、齐白石等国画大家的艺术水准去跟梵高比较,找不到衡量标准也根本没有意义。

有人说,国画不好比,油画艺术水平还是可以比较的。近百年来,油画艺术被引入到中国,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到吴作人、靳尚谊、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再到杨飞云、罗中立、陈逸飞、陈丹青、艾轩、王沂东、朝戈、冷军等等,从写实主义到抽象主义,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油画家,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艺术成就。艾轩有一个观点,认为中国现在最高水准的写实主义绘画绝对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梵高的绘画生涯不过短短十年而已,似流星一般划过画坛的时空。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就油画艺术水准而言,中国最出色的那些油画家几乎无人可与之比肩。

绘画艺术的发展终究还是要文化底蕴来支撑的。正如西方艺术家很难在国画领域企及中国的绘画成就一样,中国油画创作要想与西方油画大家相提并论,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作为后印象派画风的代表人物之一,梵高对后来的野兽派和表现派都有极大影响,艺术界大多认为他的艺术成就比马奈和塞尚对后继者有更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梵高的油画创作也应该属于西方绘画史上最上层的水准。试问,中国自引入油画艺术以来,谁敢轻言有这样的艺术成就?

梵高穷困潦倒的短暂人生,伴随着他留下的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什么叫怜惜、孤独和坚持。或者,这也是梵高和他的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惊龙轩


中国近代以来的画家无人能达到梵高那样的艺术水平

梵高(1853~1890年)是19世纪荷兰的油画家,他曾在学校教书,受过牧师教育,在荷兰和比利时当过传教士,1880年后转向专业绘画,梵高敏感易怒,聪敏过人,他一生在任何事情上都很少取得成功,个人生活不幸而艰辛,他早期的作品如《吃土豆者》色彩暗淡,主要描绘农民的生活,

梵高沉迷于印象派的绘画与思想,他的色彩强烈又明亮,比如,他的名作《向日葵》展现出梵高内心对生命的热爱和希冀,他晚年创作的《加谢医生》充满了温情,表达出对精心照料他的医生的感谢,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梵高的艺术心思是细腻又多变的,



意思是说,梵高可以结合所描述的对象角色,来处理作品的色彩画风、情感情绪,简单的讲,梵高的艺术写生功底是非常惊人的,这和他的生活阅历有关,当然了,更多的是和他对色彩的天赋有关,换句话说,技巧是一个画家的基础,这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画家陈丹青也曾说过,梵高早期学习的素描,几乎没有哪个中国画家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素描是油画艺术的一切基础,也就是说素描不如梵高,油画艺术水平更不如梵高;值得注意的是,梵高曾经在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说过“我将会名声大噪”,

梵高油画作品

遗憾的是梵高早早的离逝,20世纪开始梵高就红遍整个西方,整个世界,这并不是因为有人宣传炒作,而是梵高的艺术造诣就是精湛卓越;通过现象看本质,且看中国近代以来的油画家,迄今为止有谁的作品可以在整个世界油画艺术界充当临摹模仿的范本,那是没有的!

梵高素描作品


诗夜城主


你好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个人粗浅的理解,对于画家梵高而言,其艺术成就在西方美术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画家梵高的后印象绘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的法国野兽派风格,德国的表现主义绘画流派,以及20世纪的抽象绘画风格,都吸收了梵高后印象派的艺术营养

个人粗浅的理解,中国近代画家,无论是伦梵高的艺术才华,还是艺术精神,都是中国画家所不能媲美的

恕我直言,对于中国画艺术,还是西方的油画艺术,本身就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两种绘画体系

因为中国画艺术,西方油画艺术,其绘画风格,绘画创作思维,绘画技法,提倡的意境,都是大相径庭的,相互对立的

虽然提倡中西合璧,中西绘画艺术相互融合贯通

但是即使中国画家学习创作油画作品,多少会带有中国文化的气息和意境

对于中国画家而言,没有经历过梵高那个时代,无法体会梵高进行绘画创作的感受和心境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画家,无一人能与梵高的艺术才华,艺术成就相媲美

1论梵高的艺术才华,绘画创作风格,是画家独一无二的后印象派艺术创作风格,是许多画家所不能媲美的

那一幅幅向日葵中,狂放的笔触,迸发出燃烧的生命力,若是没有梵高激情狂热的对艺术的热爱,是画不出向日葵的生命力的

那幅星空,其旋转激荡的笔触,仿佛是宇宙混沌的豪迈气象,如果没经过深沉的思想,深沉的生命感悟,是画不出那种境界的

那隆河的星夜,失恋般的伤感与惆怅,如果爱情上没遭受连续的打击,是不会画出那种意境的

2论梵高的艺术精神,是许多画家都无法媲美的境界和高度

梵高是一个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的画家

物质条件已经达到食不果腹,穷困潦倒的地步,依然追求着自己所热爱的绘画艺术

如果是现在,相信每一个画家,如果真的如梵高,生活达到食不果腹,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的地步,相信许多画家都会产生退缩的念头,而放弃艺术创作,转行开始做赚钱的行业。


回答完毕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


艺术狂人2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记得两年前在人大画院听过陈传席教授关于西方绘画艺术的讲座,讲西方的绘画艺术自然绕不过梵高,梵高是近现代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梵高早期的作品是传统的欧洲式的油画,没有特色和个性,也没有市场。是一个不入流的普通画家。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梵高接触了日本的浮世绘,从色彩和构图方面进行借鉴,最终形成了梵高极具个性的绘画风格。说到日本的绘画其根源也在中国,在也是梵高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超过同时代其他的西方画家的缘故吧。

中国近代画家从影响力方面看首推齐白石,其作品受徐渭和八大山人画风的影响,用笔简练,墨色讲究,构图生动活泼。大师一生勤奋,作品存世量较大,这也是影响力大的原因之一。

影响力第二位的,个人认为是张大千。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期的重彩、泼墨,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第三位想说一说黄宾虹,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黄宾虹的画不被认可,亦或是因为他的画文化含量太高,曲高和寡,亦或是他的画历史感太苍凉,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文化积淀,需要较高的美学修养才能欣赏。直到他八九十岁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也只是个虚名,实际是处于赋闲状态,办展览的时候,他的画常被放在门后面,很少被人看到。有传说曾经黄宾虹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来访者而被拒绝。从这个角度看跟梵高有一定的相似度。

中国近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尤其在绘画方面,除了以上三位,还有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不知对您是否有用?


道dao


在我国没有一个能达到梵高的水平,因为创作绘画境界不同,梵高后期是一个精神病的绘画者,他眼中的世界确实没有任何一个人与他相比,在《渴望生活》中详细描绘了他的绘画人生经历,可以找一下读一读就知道为什么没有人能够达到,也就是当今世界上的唯一的“梵高”,他眼中的世界是我们看不到的,也是人们最喜欢他的主要原因。 看一下梵高的与女人交往,你能想到所有疯狂的情侣能做出的事,他们都做过。艺术家身上总有永远无法磨平的锐刺,他们坚硬又柔软,向外,尖锐犀利,感知春花秋月,高山大海;向内,敏感如触角,将自己深深包裹。

梵高与高更,两位艺术大师,他们都是那么尖锐,又都是那么敏感。

一见如故、情书、包养、同居、争吵、癫狂、拔刀相向、分手、绝交、老死不相往来……是的,你能想到所有疯狂的情侣所能做出的事,他们都做过,或许命中注定,他们只能一边拥抱一边伤害。

在那之后,梵高词条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过度燃烧生命,走向死亡。

高更用一束向日葵祭奠,绽放于热烈的等待,凋零于无尽的思念……

梵高:燃烧所有热情,只为你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梵高与高更,相遇在一个文明的巅峰,那是我们永远都回不去的黄金时代,那是1887年的巴黎。

这一年,高更正值困窘,无法照顾亲人,生活受到阻力,精神受到打击,时常自责,绝望,以至于想过结束生命。

这一年,梵高则刚刚与我们熟悉的妓女西恩分开,随着一次恋情的失败,梵高所有的宗教狂热与爱的梦想都随之幻灭,孤独的来到巴黎投靠弟弟。

人处于低谷的时候,总会有好事发生,不是吗?

所以梵高遇到了高更。

认识高更这件事,直到死去,梵高都认为,是一生最大的幸事。

就这样,两个同样绝望的生命,终于在黄金时代的巴黎相遇了。那时高更一定不会想到,对面那个与自己十成相似的艺术疯子,会在一年后,与自己羁绊到燃尽生命。

短暂的交锋之后,梵高去往了梦中的阿尔,高更则走向布列塔尼,虽然两个人很快就分开了,但是此后的书信往来从未间断,梵高对高更的向往,是他发自内心欣赏高更的作品,说他的画作“极其富有诗意”。

敬爱,迷恋,梵高不遗余力的表达着自己对高更的尊敬与喜爱,并且一再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

然而高更对于梵高,却有更加功利的想法。因为梵高的弟弟提奥在巴黎开画廊,或许可以为自己的作品做推销。

在最后,高更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不得不说,在等待高更的这段时间,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梵高最幸福的时刻。

梵高如同一个小媳妇一样一边积极创作,一边给高更置办居所。

这张《房间》是梵高布置的新房,他是真切的想要迎接一个崭新生活的!所以他用了各种温暖的色调,看上去就让人心中熨帖的那种开心。

或许,这里是梵高梦中的『家』吧。

梵高像是一个可爱热情的小天使,为了迎接高更的到来,每天都处在高度的亢奋当中。

“我有把握把我的作品给高更看。”

抱着这个念头,欣喜若狂的梵高爆发出了惊人的创作力,在法国南部那个美丽的小城阿尔,创作杏树,果园,吊桥,洗衣服,麦田,鸢尾花,舞厅和咖啡馆……所有这里出现的美丽景色,都被亢奋的梵高记录在了自己的作品里。

曾经在巴黎受到压抑的创作力,如同冲破牢笼的小鸟利落的重获自由,离开巴黎的光彩,他更热爱阿尔这火热的太阳,

他常常望着天,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人们随着他的目光向上看,不过是平淡无奇的蓝天,强光像子弹般射进眼睛,让人不敢逼视。但在他的眼里,那是“灿然的青玉与蓝玉嵌成的天空,地狱一般的热灼而腐烂的天空,熔金喷出一般的天空,其中悬着火轮一般的旭日”。

这灼烧感,他正求之不得。

在等待高更这短短的不到数月时间里,他创作了《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阿尔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文森特在阿尔的房子(黄房子)》等杰作。

梵高自画像

高更自画像

算一算,高更到来的时间越来越近了,由于没有照片,梵高给高更寄去了自己的自画像,很快,高更也将自己的自画像寄了过来,在互相邮寄作品的过程中,两个人的创作碰撞出了巨大火花,两个人的创作力一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好状态。

梵高甚至为高更画了《向日葵》,他要把这南方阳光下的盛艳之花送给高更作为迎接他到来的礼物。

所以向日葵,其实是指定给高更的,感觉我的心脏被piu的击中了~

这迸发出生命颜色的炽热“向日葵”,是梵高最纯粹的热情与爱,这种自然界少有的明度高到非比寻常的黄色,像阳光,又像梵高自己纯真透亮的心。

冶艳,热烈,旺盛,炽热,这是梵高生命的颜色,他寻着阳光的脚步,一路从阴郁的荷兰,到巴黎,最后终于来到阳光灿烂的阿尔,而现在,他愿意把这燃烧自己的力量,通通献给高更。

来吧,在布列塔尼贫病交加的高更,让我来照顾你。

梵高是缺爱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一直相信,只有缺爱的人,才会在长久的生命中不断地寻找温暖,梵高渴望平凡的幸福,精神交互的幸福,一种爱与被爱的幸福。

所以他渴望高更,如同他渴望辗转多地所追寻的太阳。

而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种友情也好爱情也罢,错付了人。

高更:你很好,但我不能跟你在一起

十月二十八日,高更来了。

一下火车,咖啡店老板就立刻认出了他。因为梵高早就拿着高更的画像到处宣传了,以至于他人还没到,就已经成为了镇子上的名人。

后来高更回忆,刚到阿尔的时候,自己从来没有对梵高说过自己的真实想法,无论是艺术的不认同,还是生活的看不惯,他不动声色的迁就着梵高不谙世事的热情。此时的梵高,还沉浸在高更给自己编织的,两个人惺惺相惜的梦境中,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这是梵高画的——阿尔的《夜间咖啡屋》。

这种极端的色彩,极端的纯度,极端的红色,绿色,黄色,都是高度精神亢奋下看到的景象。

梵高希望用燃烧生命的方式来取暖,殊不知最后可能走向毁灭。然而我们却不忍心打扰,因为不燃烧的梵高,就再也不是梵高了。

高更同样画了《夜间咖啡屋》。

他的作品就和梵高截然不同。他用咖啡屋老板娘为主题,虽然还是那样一个场景,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因为高更极力压迫着这种呼之欲出的热情,他用黑暗去压抑了本性。

高更的画,是冷静的,甚至色彩都算不上好看,他就像一个冷静的过滤机器,把梵高画里所有的高昂情绪顷刻打散。

日日夜夜的相处,截然不同又同样充满个性的两人,一定会有无法缓和的摩擦,这对世外桃源的艺术眷侣,注定是要分裂的。

我想,高更所恐惧的,恰恰就是梵高的激情。

那不是普通人能够迸发出来的激情,躁郁不安的情绪,更像是病态的。

终于,高更再也无法放任梵高的任性了,高更在十二月写了一封信给画家贝纳,谈到自己与梵高的巨大冲突:

“整体来说,我跟梵高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特别是绘画上,梵高赞美杜米埃、杜比尼、辛燕和伟大的卢索,所有我不能忍受的家伙。而我喜爱的安格尔词条、拉斐尔、德加,他都厌恶。我跟他说:老友,你对!只是为了获得暂时平静。他喜欢我的画,但是我一开始画画,他就东批评西批评。他是浪漫的,我却可能更要素朴(Primitive)。”

因为受不了梵高的疯癫,高更已经几次提出要走了,这让梵高仿佛受到重创般难以接受。

他拼命想把高更留下来,恳求、哄骗、咒骂、威胁甚至哭泣,似乎自己整个生命的意义,都在于高更的存在。

“不行,高更决不能离开。”这么想着,梵高起身前往高更的房间。

听到响动,熟睡中的高更翻了个身,转到面对门的方向。迷迷糊糊,刚想睡去,又听到一阵脚步声。吱吱呀呀,自己房间的门竟然开了,一个黑影站在那里!黑影径直走到墙边,右手一扬,摘下高更最爱的剑,那是他专门从布列塔尼运过来的。

高更瞬间猛地仰身坐起,高声厉喝:

“发生什么事了,文森特?!”

“……”

高更凝望黑影,与他对视。

那黑影有一双灼人的眼睛。几个月前,这双眼睛还出现在他送给高更的自画像里面,现在,高更在那双眼中只看得到恳切的愤怒。

持剑事件过去几天后,心惊胆战的高更再次与梵高爆发了争吵,并且选择了夜不归宿,在寒冷的阿尔街头压马路,一个回头,却发现梵高在身后若即若离的跟着,手中拿着剃刀。

这次,惊恐的高更几乎是落荒而逃,躲在一个旅馆里再也不敢回到两人的“家”里。

就是在这样一个绝望的夜晚,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早晨回到家看到浑身是血的梵高,高更再也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给梵高弟弟写信要他来照顾之后,选择了离开。

回到巴黎的高更,创作了这样的一个陶器。

割耳事件九个月后,凡·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他画中的那个我,就是真的我。就是当时那个日渐虚弱、电量不足的我。”

梵高割下自己的耳朵,为的是什么呢?

如果他尚且在世,他或许会回答:“为的是我的心。”

梵高将自己的心托在银盘上,送给他选中的朋友高更,谁料到换来的是讥讽、伤害和离弃。

虽然还不知道确切的死期,但此时的梵高,死的意念已经昭然若揭了。

从那以后,梵高几乎疯狂地创作。据称他在阿尔的一年里画了200幅画,写了无数封涵义深刻的信——即使将他的画一并抹杀,单凭这些信也足以奠定他在艺术上的地位。

他为什么这样疯狂地燃烧自己呢?

因为梵高清楚,他已经没有以后了。将这些激情都发挥出来,将他欠这个世界的都还清,那么他就可以平静地说:我来了,我创作了,我走了。

一切和常人违背的生存方式,都是痛苦的,梵高的焦虑,狂想,热情,愤怒,激情,一切的一切,高更其实是读不懂的。

我想此时,梵高掏空自己放手创作的快感一定很强烈,用生命淬炼出来的画作也一定很美丽,这是梵高艺术的巅峰,但同时他也在走向精神崩溃的末日。

梵高最后一年的创作,仿佛用全部的生命在拥抱大地、麦田、阳光、草野、天上的云、风、鸟声或星空。

只要你去看他的画,就绝不会后悔喜欢过他。

在他的眼睛里,对方不是简单的风景,而是孕育生命的自然,空气中生命的味道,泥土中生命的芬芳,还有太阳,和最远最远的那一颗星。

物理学家说他的星空参透了什么物理学知识。

其实梵高什么都没有参透。

他只是把那片星空,当做了生命。

很不可思议,这些,都是在精神崩溃的边缘感觉到的世界,这么细致,这么宁静,这么纯粹。

“疯”本身没有错,这一点我肯定。

他只是和我们的观看角度不同罢了。

梵高或许用死亡做了交换,换回了这样一个神奇的画卷。

然后他来到了麦田里。

七月,正是麦田最美丽的季节,麦田的翻飞变成一块一块褐黄色相互挤压的笔触,好像没有出路的力量,在画面冲突着。

梵高画的太快,就像已经没有时间等待一般,夏天的乌云马上就要来了,他疯狂的把颜料摔在画布上,来不及做任何多余的动作,让他们就这样最简单的呈现了。

然后,在奥维的麦田里,他举起了枪。

这是梵高的墓。

高更没有参加梵高的葬礼。

他跑去了遥远的塔希提岛,去完成他的巨作《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

我曾以为高更是冷血无情的。

但他却在自己50岁的那一年,请巴黎的朋友给他寄去了向日葵籽,高更把他们栽在自己家的花园里,并且画了一系列关于向日葵的绘画。

虽然他没有说,但,这就是他对自己故去老友的敬意了吧。

在南方的那些美好的日子,大约也只有这永不褪色的向日葵,才能留住曾经辜负的热情,和回忆。

梵高的热情灼伤了高更,让高更逃离,但是梵高的热情同样也温暖了高更的后半生。

只能说,两个个性强烈的创作者,本就不该捆绑在一起。

最后,我们就不要揣测梵高对高更这执拗的不放手,究竟是爱情还是友情了,毕竟天才们的种种戏剧性的转折,本就有着我们无法知晓的真相。




画家刘剑波


在我国没有一个能达到梵高的水平,因为创作绘画境界不同,梵高后期是一个精神病的绘画者,他眼中的世界确实没有任何一个人与他相比,在《渴望生活》中详细描绘了他的绘画人生经历,可以找一下读一读就知道为什么没有人能够达到,也就是当今世界上的唯一的“梵高”,他眼中的世界是我们看不到的,也是人们最喜欢他的主要原因。 看一下梵高的与女人交往,你能想到所有疯狂的情侣能做出的事,他们都做过。艺术家身上总有永远无法磨平的锐刺,他们坚硬又柔软,向外,尖锐犀利,感知春花秋月,高山大海;向内,敏感如触角,将自己深深包裹。

梵高与高更,两位艺术大师,他们都是那么尖锐,又都是那么敏感。

一见如故、情书、包养、同居、争吵、癫狂、拔刀相向、分手、绝交、老死不相往来……是的,你能想到所有疯狂的情侣所能做出的事,他们都做过,或许命中注定,他们只能一边拥抱一边伤害。

在那之后,梵高词条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过度燃烧生命,走向死亡。

高更用一束向日葵祭奠,绽放于热烈的等待,凋零于无尽的思念……

梵高:燃烧所有热情,只为你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梵高与高更,相遇在一个文明的巅峰,那是我们永远都回不去的黄金时代,那是1887年的巴黎。

这一年,高更正值困窘,无法照顾亲人,生活受到阻力,精神受到打击,时常自责,绝望,以至于想过结束生命。

这一年,梵高则刚刚与我们熟悉的妓女西恩分开,随着一次恋情的失败,梵高所有的宗教狂热与爱的梦想都随之幻灭,孤独的来到巴黎投靠弟弟。

人处于低谷的时候,总会有好事发生,不是吗?

所以梵高遇到了高更。

认识高更这件事,直到死去,梵高都认为,是一生最大的幸事。

就这样,两个同样绝望的生命,终于在黄金时代的巴黎相遇了。那时高更一定不会想到,对面那个与自己十成相似的艺术疯子,会在一年后,与自己羁绊到燃尽生命。

短暂的交锋之后,梵高去往了梦中的阿尔,高更则走向布列塔尼,虽然两个人很快就分开了,但是此后的书信往来从未间断,梵高对高更的向往,是他发自内心欣赏高更的作品,说他的画作“极其富有诗意”。

敬爱,迷恋,梵高不遗余力的表达着自己对高更的尊敬与喜爱,并且一再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

然而高更对于梵高,却有更加功利的想法。因为梵高的弟弟提奥在巴黎开画廊,或许可以为自己的作品做推销。

在最后,高更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不得不说,在等待高更的这段时间,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梵高最幸福的时刻。

梵高如同一个小媳妇一样一边积极创作,一边给高更置办居所。

这张《房间》是梵高布置的新房,他是真切的想要迎接一个崭新生活的!所以他用了各种温暖的色调,看上去就让人心中熨帖的那种开心。

或许,这里是梵高梦中的『家』吧。

梵高像是一个可爱热情的小天使,为了迎接高更的到来,每天都处在高度的亢奋当中。

“我有把握把我的作品给高更看。”

抱着这个念头,欣喜若狂的梵高爆发出了惊人的创作力,在法国南部那个美丽的小城阿尔,创作杏树,果园,吊桥,洗衣服,麦田,鸢尾花,舞厅和咖啡馆……所有这里出现的美丽景色,都被亢奋的梵高记录在了自己的作品里。

曾经在巴黎受到压抑的创作力,如同冲破牢笼的小鸟利落的重获自由,离开巴黎的光彩,他更热爱阿尔这火热的太阳,

他常常望着天,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人们随着他的目光向上看,不过是平淡无奇的蓝天,强光像子弹般射进眼睛,让人不敢逼视。但在他的眼里,那是“灿然的青玉与蓝玉嵌成的天空,地狱一般的热灼而腐烂的天空,熔金喷出一般的天空,其中悬着火轮一般的旭日”。

这灼烧感,他正求之不得。

在等待高更这短短的不到数月时间里,他创作了《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阿尔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文森特在阿尔的房子(黄房子)》等杰作。

梵高自画像

高更自画像

算一算,高更到来的时间越来越近了,由于没有照片,梵高给高更寄去了自己的自画像,很快,高更也将自己的自画像寄了过来,在互相邮寄作品的过程中,两个人的创作碰撞出了巨大火花,两个人的创作力一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好状态。

梵高甚至为高更画了《向日葵》,他要把这南方阳光下的盛艳之花送给高更作为迎接他到来的礼物。

所以向日葵,其实是指定给高更的,感觉我的心脏被piu的击中了~

这迸发出生命颜色的炽热“向日葵”,是梵高最纯粹的热情与爱,这种自然界少有的明度高到非比寻常的黄色,像阳光,又像梵高自己纯真透亮的心。

冶艳,热烈,旺盛,炽热,这是梵高生命的颜色,他寻着阳光的脚步,一路从阴郁的荷兰,到巴黎,最后终于来到阳光灿烂的阿尔,而现在,他愿意把这燃烧自己的力量,通通献给高更。

来吧,在布列塔尼贫病交加的高更,让我来照顾你。

梵高是缺爱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一直相信,只有缺爱的人,才会在长久的生命中不断地寻找温暖,梵高渴望平凡的幸福,精神交互的幸福,一种爱与被爱的幸福。

所以他渴望高更,如同他渴望辗转多地所追寻的太阳。

而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种友情也好爱情也罢,错付了人。

高更:你很好,但我不能跟你在一起

十月二十八日,高更来了。

一下火车,咖啡店老板就立刻认出了他。因为梵高早就拿着高更的画像到处宣传了,以至于他人还没到,就已经成为了镇子上的名人。

后来高更回忆,刚到阿尔的时候,自己从来没有对梵高说过自己的真实想法,无论是艺术的不认同,还是生活的看不惯,他不动声色的迁就着梵高不谙世事的热情。此时的梵高,还沉浸在高更给自己编织的,两个人惺惺相惜的梦境中,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这是梵高画的——阿尔的《夜间咖啡屋》。

这种极端的色彩,极端的纯度,极端的红色,绿色,黄色,都是高度精神亢奋下看到的景象。

梵高希望用燃烧生命的方式来取暖,殊不知最后可能走向毁灭。然而我们却不忍心打扰,因为不燃烧的梵高,就再也不是梵高了。

高更同样画了《夜间咖啡屋》。

他的作品就和梵高截然不同。他用咖啡屋老板娘为主题,虽然还是那样一个场景,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因为高更极力压迫着这种呼之欲出的热情,他用黑暗去压抑了本性。

高更的画,是冷静的,甚至色彩都算不上好看,他就像一个冷静的过滤机器,把梵高画里所有的高昂情绪顷刻打散。

日日夜夜的相处,截然不同又同样充满个性的两人,一定会有无法缓和的摩擦,这对世外桃源的艺术眷侣,注定是要分裂的。

我想,高更所恐惧的,恰恰就是梵高的激情。

那不是普通人能够迸发出来的激情,躁郁不安的情绪,更像是病态的。

终于,高更再也无法放任梵高的任性了,高更在十二月写了一封信给画家贝纳,谈到自己与梵高的巨大冲突:

“整体来说,我跟梵高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特别是绘画上,梵高赞美杜米埃、杜比尼、辛燕和伟大的卢索,所有我不能忍受的家伙。而我喜爱的安格尔词条、拉斐尔、德加,他都厌恶。我跟他说:老友,你对!只是为了获得暂时平静。他喜欢我的画,但是我一开始画画,他就东批评西批评。他是浪漫的,我却可能更要素朴(Primitive)。”

因为受不了梵高的疯癫,高更已经几次提出要走了,这让梵高仿佛受到重创般难以接受。

他拼命想把高更留下来,恳求、哄骗、咒骂、威胁甚至哭泣,似乎自己整个生命的意义,都在于高更的存在。

“不行,高更决不能离开。”这么想着,梵高起身前往高更的房间。

听到响动,熟睡中的高更翻了个身,转到面对门的方向。迷迷糊糊,刚想睡去,又听到一阵脚步声。吱吱呀呀,自己房间的门竟然开了,一个黑影站在那里!黑影径直走到墙边,右手一扬,摘下高更最爱的剑,那是他专门从布列塔尼运过来的。

高更瞬间猛地仰身坐起,高声厉喝:

“发生什么事了,文森特?!”

“……”

高更凝望黑影,与他对视。

那黑影有一双灼人的眼睛。几个月前,这双眼睛还出现在他送给高更的自画像里面,现在,高更在那双眼中只看得到恳切的愤怒。

持剑事件过去几天后,心惊胆战的高更再次与梵高爆发了争吵,并且选择了夜不归宿,在寒冷的阿尔街头压马路,一个回头,却发现梵高在身后若即若离的跟着,手中拿着剃刀。

这次,惊恐的高更几乎是落荒而逃,躲在一个旅馆里再也不敢回到两人的“家”里。

就是在这样一个绝望的夜晚,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早晨回到家看到浑身是血的梵高,高更再也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给梵高弟弟写信要他来照顾之后,选择了离开。

回到巴黎的高更,创作了这样的一个陶器。

割耳事件九个月后,凡·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他画中的那个我,就是真的我。就是当时那个日渐虚弱、电量不足的我。”

梵高割下自己的耳朵,为的是什么呢?

如果他尚且在世,他或许会回答:“为的是我的心。”

梵高将自己的心托在银盘上,送给他选中的朋友高更,谁料到换来的是讥讽、伤害和离弃。

虽然还不知道确切的死期,但此时的梵高,死的意念已经昭然若揭了。

从那以后,梵高几乎疯狂地创作。据称他在阿尔的一年里画了200幅画,写了无数封涵义深刻的信——即使将他的画一并抹杀,单凭这些信也足以奠定他在艺术上的地位。

他为什么这样疯狂地燃烧自己呢?

因为梵高清楚,他已经没有以后了。将这些激情都发挥出来,将他欠这个世界的都还清,那么他就可以平静地说:我来了,我创作了,我走了。

一切和常人违背的生存方式,都是痛苦的,梵高的焦虑,狂想,热情,愤怒,激情,一切的一切,高更其实是读不懂的。

我想此时,梵高掏空自己放手创作的快感一定很强烈,用生命淬炼出来的画作也一定很美丽,这是梵高艺术的巅峰,但同时他也在走向精神崩溃的末日。

梵高最后一年的创作,仿佛用全部的生命在拥抱大地、麦田、阳光、草野、天上的云、风、鸟声或星空。

只要你去看他的画,就绝不会后悔喜欢过他。

在他的眼睛里,对方不是简单的风景,而是孕育生命的自然,空气中生命的味道,泥土中生命的芬芳,还有太阳,和最远最远的那一颗星。

物理学家说他的星空参透了什么物理学知识。

其实梵高什么都没有参透。

他只是把那片星空,当做了生命。

很不可思议,这些,都是在精神崩溃的边缘感觉到的世界,这么细致,这么宁静,这么纯粹。

“疯”本身没有错,这一点我肯定。

他只是和我们的观看角度不同罢了。

梵高或许用死亡做了交换,换回了这样一个神奇的画卷。

然后他来到了麦田里。

七月,正是麦田最美丽的季节,麦田的翻飞变成一块一块褐黄色相互挤压的笔触,好像没有出路的力量,在画面冲突着。

梵高画的太快,就像已经没有时间等待一般,夏天的乌云马上就要来了,他疯狂的把颜料摔在画布上,来不及做任何多余的动作,让他们就这样最简单的呈现了。

然后,在奥维的麦田里,他举起了枪。

这是梵高的墓。

高更没有参加梵高的葬礼。

他跑去了遥远的塔希提岛,去完成他的巨作《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

我曾以为高更是冷血无情的。

但他却在自己50岁的那一年,请巴黎的朋友给他寄去了向日葵籽,高更把他们栽在自己家的花园里,并且画了一系列关于向日葵的绘画。

虽然他没有说,但,这就是他对自己故去老友的敬意了吧。

在南方的那些美好的日子,大约也只有这永不褪色的向日葵,才能留住曾经辜负的热情,和回忆。

梵高的热情灼伤了高更,让高更逃离,但是梵高的热情同样也温暖了高更的后半生。

只能说,两个个性强烈的创作者,本就不该捆绑在一起。

最后,我们就不要揣测梵高对高更这执拗的不放手,究竟是爱情还是友情了,毕竟天才们的种种戏剧性的转折,本就有着我们无法知晓。




道师聊


每个画家的作品,都是通过绘画语言来承载画家对世界的理解,或对自己的思想的加工再现。

梵高他的性格单纯热情,后期又偏执魔幻。所以他的作品语言表现出的思维特点与常人不同,无论是色彩语言的作用还是画面的内容和结构都独树一帜。梵高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近也有很多特色鲜明画家出现,比如齐白石,张大千,林风眠,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杰出人物。

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就是他的做人原则,画品如人品,观其画知其人。

他画的虾是其代表作之一。为了画好虾,他自己养虾,每日观察,他画的虾壳半透明,虾须子和腿还有形态都经过艺术加工。体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特点,画的鲜活可爱。

我还比较喜欢林风眠的作品,他的作品每个时期也是有不同风格,喜欢他作品里面的灵动和孤寂感。

林风眠的学生吴冠中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画家。他的画代表了某种新的中国画方向,他将中国画现代化,独创“彩墨画”。我喜欢他画面里线条的运用。显得作品很生动。


墨淡花开


很高兴来分享一下这个问题,我以为大的画家之间不能直接比较,凡高是属天才那种,无师自通,从学画到去世仅十年,这在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如果说一定要选近中国近代画家中达到凡高的水平艺术家,从艺术的高度上有所比较者,还是可以列举几位,齐白石,黄宾虹,陈子庄等,如果从风格和艺术观点更有相似的画家说:″我选择齐白石。为什么呢?我分享一下我的观点,与诸位分享。

①我感觉他们都热爱生活,凡高生在荷兰,他画的题材都是日常景物,大风车,杏花,还有他熟悉的教堂等,齐白石同样也是如此,他画虾,画牧牛,画各种农村所见的景物,他们热爱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他们的作品都留下了生活的痕迹。

②他们都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家,他们都成为彼此国家艺术的象征,凡高生活的小镇成了荷兰一景,荷兰因为有了凡高更有了文化的高度和浪漫主义色彩。而齐白石成为十九世纪杰出的大写意画意家,成为近代以来取得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家。

好,我的比较可能还没那么充分,一个艺术家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缩影,因背景不同而艺术表现也不相同,但是我以为他们都是最好的艺术家,他们热爱生活,用画笔描绘一草一木,他们都是为了艺术用尽一生的努力,也值得世界人民的骄傲。分享至此,感谢大家!






写意王东瑞


黄宾虹(1865~1955)现代杰出画家。原籍安徽歙县,出生於浙江金华。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二人被美术界并列在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未能与时间和解


我国有很多近代画家能达到梵高艺术水平,只是影响力达到的极少!这与艺术诞生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创作风格与时代的融合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先说梵高的人生:大家都知道梵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他的《星空夜》、《向日葵》等作品是举世闻名的巨作,跻身于全球最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但是这一切与他无关,实在可惜!我认为梵高一生没有开怀大笑过,当然这是个玩笑话,梵高一生在痛苦中度过的,他也是在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实我也无法理解他是如何创作出向日葵的,这么带有原始活力与热情向上的生命体,永远向着阳光的花朵……

上帝跟他开了个玩笑:他一生贫困潦倒,据说在生命最后时刻前才卖了一幅画。可能真是因为他跑的太快了,时代在他身后气喘吁吁的也赶不上他的步伐。

再说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个世纪,尤其在西方社会。要说艺术品的灵魂所在,那么他的向日葵是怎么体现呢?它并不是单单的花朵,它有阳光下的鲜明的色彩,它有生命的规律,绽放中体现天体的本质,仿佛在不停的向着太阳旋转。就这样简单普通的向日葵在梵高的笔下是有生命的,是热情的生命,是有灵魂的,是升华的灵魂!

接下来说艺术水平与影响力,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艺术水平肯定能达到梵高的水平,我认为艺术水平可以简单的从两个方面体现:第一、绘画功底,毫不夸张地说,美院毕业生或许都能达到梵高的绘画水平,大家都知道,梵高算是一个流浪画家。第二、艺术表现力与灵魂,它需要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但是我国近代画家的影响力是很难达到梵高的水平,梵高是印象派先驱人物,在他之后,诞生了无数追随者,他的创造水平达到了艺术界的共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