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赢政并没有下令吕不韦自尽,只是让他迁到巴蜀,为何他就自尽了呢?

大秦铁鹰剑士


如果可以生,谁会选择死?吕不韦从一名商人摇身一变成为秦国的丞相和万户侯,这期间他付出了多少心血?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轻易放弃生命的,然而,吕不韦又的确是在接到秦王政的一封信后选择了自杀。秦王政给吕不韦的信很短,只有三十个字,丝毫没有提及让吕不韦自尽的事,只是让吕不韦将全家迁到蜀地。但是高手过招,根本不需要说的那么直白。这里先贴出那封只有三十个字的信: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是不是完全没有让吕不韦自尽的意思?但是,这三十个字在吕不韦看来却只有七个字:

吕不韦,你自尽吧!

秦王政要的是兵不血刃的解决吕不韦,并且不能留下刻薄寡恩的坏名声,而吕不韦要的是自己死后,家里人能够免于一死。因此吕不韦自尽是最好的结局,毕竟秦王政想杀吕不韦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彼此心里都有数。

吕不韦原先只是一个商人,在邯郸经商的时候遇到了落魄公子子楚,彼时,子楚只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一个庶子,生母还不得宠爱,而子楚奉命在赵国做质子,两国冲突不断,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实在不怎么好。然而正是因为这样,吕不韦才认为子楚奇货可居,如果能把这样的一个公子扶上未来的秦国国君之位,才能让子楚感激自己,那样吕不韦得到的才会更多。

也正如吕不韦所想的那样,子楚向吕不韦承诺,将来自己做了国君,会和吕不韦一起共掌秦国国政,相当于两人均分秦国。

吕不韦拿出千金来打点这件事,先是让子楚在赵国得到了比较好的待遇,然后吕不韦亲自到秦国说服华阳夫人将子楚过继过去,让子楚成为嫡子,将来会在安阳君成为国君的时候做秦国的太子。

吕不韦在子楚身上投入的可不止金钱,还有美女。吕不韦在家中宴请子楚的时候,子楚看上了吕不韦的小妾,也就是赵姬,未来的赵太后。吕不韦忍痛割爱将赵姬让给了子楚,很快两人就结婚,并生下了赵政,也就是未来的始皇帝。而也正因为如此,一直有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的传闻,但实际上秦始皇根本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他只可能是子楚的儿子。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邯郸,吕不韦和子楚趁机逃回了秦国,而赵姬带着赵政在赵国被软禁了起来,赵政在赵国还有一个玩伴叫做太子丹,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中的燕太子丹,他当时也在赵国做质子,两个人在异国他乡成为好朋友,只是长大后又成为了敌人。

秦昭襄王去世后,安阳君继位,子楚被立为太子,赵姬和赵政被护送回了秦国。只是安阳君比较悲催,继位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子楚继位,赵政成为太子,而吕不韦这个大功臣成为丞相、文信侯并食邑十万户,位极人臣,权势滔天。三年后,子楚也去世了,十三岁的赵政登基成为秦国的国君,因其年幼,秦国国政实际上把握在吕不韦手中,而且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相国,以及赵政的“仲父”。何为“仲父”?就是国君对重臣的一个尊称,其地位仅次于父亲。

吕不韦做臣子做到这个地步应该是已经达到极致了,这样的权臣对任何准备有作为的国君来说都是拦路石,都是应该被清除的。在赵王政那样的有野心和雄心的国君面前,吕不韦应该急流勇退才可能保全性命,但是在秦王政还年轻的时候,吕不韦舍不得权力,而且他还犯了一个大错。

子楚去世后,吕不韦就和赵姬重新勾搭在一起了。虽然当时的秦王政年纪小,但不代表他什么都不知道,只是选择了隐忍而已。到了后来,随着秦王政一天天长大,吕不韦知道自己继续和赵姬这样下去很可能会被赵王政解决掉,才给赵姬推荐了嫪毐。

赵姬和嫪毐双宿双飞之后,吕不韦觉得自己终于可以继续安心为官了,但是嫪毐显然没有吕不韦那样的头脑,他以假太监的身份和赵姬待在一起,还让赵姬怀孕生下了儿子,两人搬到了雍地,真正过上了一家人的生活,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嫪毐狐假虎威,借助赵太后的力量,不仅成为长信侯,有了封地、门客,排场也很大,甚至嫪毐还动了让自己的孩子做未来国君的心思。

秦王政一直隐忍不发, 只等着亲政后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前239年,在秦王政亲政前夕,朝中的风向就开始转变,秦王政新君上任三把火是必须要有的,因此已经有人将嫪毐的一切行径报告给了秦王政。第二年,秦王政正式亲政,嫪毐害怕秦王政向自己对手,遂抢先一步对秦王政动手,当然,结果是嫪毐失败被车裂,夷三族,两个儿子也被秦王政乱棍打死。

处理完了嫪毐,回过头就是吕不韦,秦王政是想借着这件事直接处死吕不韦的,毕竟嫪毐是吕不韦进献给太后的,其假太监的身份也和吕不韦有关。但是吕不韦的情况又和嫪毐不一样,嫪毐对秦国完全没有功劳,所以处死这样一个人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吕不韦就不同了。

吕不韦这些年对秦国是有大功的,是他一手将子楚扶上了秦国国君的位子,甚至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不可能有秦王政。而且吕不韦在秦国甚至诸侯国间还是很有威望的,他门客众多,他们也都为他说情。在这样的情况下,秦王政不可能强行处死吕不韦,毕竟他刚刚亲政,权力还没有完全握在手中,一旦处死吕不韦,会寒了很多官员的心,这样就是得不偿失。

因此,秦王政只是在第二年免去了吕不韦相国之职,又让他离开国都到河南的封地去。虽然做了这样的决定,秦王政还是不放心吕不韦,而且他时时刻刻在想着怎么处死吕不韦,彻底解决这个隐患。机会终于来了,一年后,很多诸侯国的宾客纷纷来到秦国慰问吕不韦,这让秦王政终于按耐不住了,就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

本文开头已经贴出了信的内容,秦王政在信中直接质疑吕不韦何德何能食邑十万户并且做“仲父”,并命令吕不韦一家迁到蜀地去。

吕不韦看完信,知道秦王政早晚会要了自己的命,先是免了他的职务,将他赶到封地河南,现在又要收回封地,将他赶到蜀地,下一步就是要他的命了。而且如果让秦王政主动动他的话,很可能整个吕家都要遭殃,还不如趁着现在秦王政还对他有一丝忌惮,直接自尽了事,这样秦王政也不会为难吕家。实际上这也是秦王政想要的结果,也算是彼此成就了。


尚宫女史


吕不韦的确是在接到秦王政的一封信后选择了自杀。秦王政给吕不韦的信很短,只有三十个字,丝毫没有提及让吕不韦自尽的事,只是让吕不韦将全家迁到蜀地。


但是高手过招,根本不需要说的那么直白。


这里先贴出那封只有三十个字的信: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是不是完全没有让吕不韦自尽的意思?但是,这三十个字在吕不韦看来却只有七个字:


吕不韦,你自尽吧!


那么吕不韦为什么要自尽呢?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来了解下吕不韦


对于前期宰相吕不韦,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他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商人及政治家。吕不韦原先只是一个普通商人,在邯郸经商的时候遇到了落魄公子子楚,那时,子楚只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一个庶子,并不受待见,于是子楚被派来赵国为质,然而赵秦两国在当时经常有摩擦,之间关系不好,由此可见子楚差不多是被放弃的存在,但作为商人的吕不韦却是发现了机会,认为子楚值得投资。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商人吕不伟有野心也很有眼光,而这些因素最终都促使他走向成功。


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功继承王位,作为回报,吕不韦也因此被封为宰相。三年后,子楚因病去世,年仅十三岁的赢政继位,由于赢政年幼,因此秦国王权由太后赵姬、仲父吕不韦等代为执掌,自此吕不韦开始了他多年的宰相生涯。在这些年里,秦国的各方面也都有了显著的增长提升,秦国的强大,吕不韦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不过古代专制君权的权力结构有一个显著特点


那就是“独”和“一”,即绝对的专制,最高权力只能由一个人掌控。这种制度会造成一个普遍的现象,即每当最高权力进行交接更换的时候,往往也是朝中政局最为凶险的时候,因为权力的转换便意味着朝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兴衰起伏,甚至关乎生死。秦始皇亲政就是一次最高权力的交接。

  

按照制度,太后赵姬、相国吕不韦等人应该交出自己代行的权力,这里往往很凶险,一有不慎,便会引起朝中局势震荡,秦王政正式接手权力以后,依附太后赵姬的嫪毐因害怕其报复,先一步造反企图杀死秦始皇,但以失败收场,其本人被车裂,两个儿子也逃脱不了,被秦王政下令乱棍打死。


处理完了嫪毐,回过头就是吕不韦,秦王政是想借着这件事直接处死吕不韦的,毕竟嫪毐是吕不韦进献给太后的,其假太监的身份也和吕不韦有关。但是吕不韦的情况又和嫪毐不一样,嫪毐对秦国完全没有功劳,所以处死这样一个人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吕不韦就不同了。

为什么秦王政不处死吕不韦?


1是:吕不韦这些年对秦国是有大功的,是他一手将子楚扶上了秦国国君的位子,甚至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不可能有秦王政。


2是:吕不韦在秦国甚至诸侯国间还是很有威望的,他门客众多,他们也都为他说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王政不可能强行处死吕不韦,毕竟他刚刚亲政,权力还没有完全握在手中,一旦处死吕不韦,会寒了很多官员的心,这样就是得不偿失。


因此,秦王政只是在第二年免去了吕不韦相国之职,又让他离开国都到河南的封地去。虽然做了这样的决定,秦王政还是不放心吕不韦,而且他时时刻刻在想着怎么处死吕不韦,彻底解决这个隐患。


机会终于来了,一年后,很多诸侯国的宾客纷纷来到秦国慰问吕不韦,这让秦王政终于按耐不住了,就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

本文开头已经贴出了信的内容,秦王政在信中直接质疑吕不韦何德何能食邑十万户并且做“仲父”,并命令吕不韦一家迁到蜀地去。



吕不韦看完信,知道秦王政早晚会要了自己的命,先是免了他的职务,将他赶到封地河南,现在又要收回封地,将他赶到蜀地,下一步就是要他的命了。而且如果让秦王政主动动他的话,很可能整个吕家都要遭殃,还不如趁着现在秦王政还对他有一丝忌惮,直接自尽了事,这样秦王政也不会为难吕家。实际上这也是秦王政想要的结果,也算是彼此成就了。



总结秦王政要的是兵不血刃的解决吕不韦,并且不能留下刻薄寡恩的坏名声,而吕不韦要的是自己死后,家里人能够免于一死。因此吕不韦自尽是最好的结局,毕竟秦王政想杀吕不韦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彼此心里都有数。这正印证了古人的一句话: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命难违,道不尽的是为人臣的辛酸与无奈。


路之意


这是之前嫪毐事件的后续,前238年,嫪毐谋乱被灭,受到牵连的人很多,连太后都给嬴政放逐到雍城关禁闭去了,吕不韦则给免了丞相,这时吕不韦还被准许待在咸阳的。有个齐国人他可能是个儒生、是提倡孝道的,他来劝嬴政说,这么对待自己的母后说出去不好听,不利于争取天下。嬴政听进去了,把太后迎回到了咸阳。大概是考虑到太后与吕不韦的老关系,不乐意他们同城,就把吕不韦打发到他的封地洛阳去了。这也说明,到这时嬴政仍不想就此杀了吕不韦。

也许吕不韦华丽、热闹、招摇惯了,到了洛阳竟过得很高调,列国的使者来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估计不是求策就是请他出山,这事传到咸阳引起嬴政的警觉,结果就召来嬴政的书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于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列传》中记,“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鸩死。”要说吕不韦怕死,嬴政赐死令还没来,他怎么倒把自己毒死了,怕的难道是车裂那样的酷刑?比较合理解释,吕不韦怕的可能是累及家属。吕不韦死后,嬴政的怨气果然也消了,后来连原本发配蜀地的嫪毐的舍人都赦了回来,吕不韦的家属应该是不用迁蜀的吧。

为秦始皇说一句话,他其实不轻易杀人,吕不韦可能出现了误判,迁蜀其本质是要消解吕不韦的影响力,吕不韦他只要老老实实的去蜀地,过得低调点,慢慢的嬴政的怨气也没了,就忙着打六国去了。





小生不乖


据司马迁先生说,吕不韦是在收到一封信后“饮鸩而死”的,这封极具恐吓力的死亡信件来自于他一手扶持辅佐、甚至有传说与他有血缘关系的秦王嬴政。

这位昔日曾与他关系亲密的秦王在信中已经毫无往日温情,他责问:你吕不韦有什么功劳?秦国封你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吕不韦和秦国有什么亲缘?

让我叫你仲父?信中还勒令“其与家属徙处蜀”。

就是说,请你和你的家属全部迁往蜀地。

尽管满是责备的语气,可字里行间我们并没看到秦王下达死亡指令。

究竟什么原因让政界老将吕不韦选择以这种软弱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因为他明白秦王嬴政已经容不下他了。而秦王为什么要除掉吕不韦?有书君认为原因有三个:

一、吕不韦是两起宫廷丑闻的始作俑者。

吕不韦与当年的赵姬,长期保持不清不白的关系,这是秦国尽人皆知的秘密。

当年,吕不韦把据说已有身孕的赵姬献给嬴政的父亲子楚,没出一年就生下嬴政。

此事便已在秦国和各诸侯国中产生了关于嬴政出身的传言。

如果嬴政不是嬴氏血脉,他还有什么资格坐在王位上呢?

因此,这个传言随时有可能成为秦国宗室贵族用来推翻嬴政的利器,嬴政听闻此类传言(他也不可能听不到),其心情肯定也是五味杂陈。

吕不韦不仅让亲生母亲给了嬴政一个不清不楚的出身,而且一直和赵姬藕断丝连,这让逐渐长大并掌握皇权的嬴政实在感觉面儿上挂不住。

后来,当吕不韦年老力衰无力应付太后后,他又为太后物色到奇人嫪毐。诱导太后与嫪毐私通,并生育两子。

之后,嫪毐势力逐渐壮大后,小人得志猖狂,竟兴兵作乱,妄图除掉嬴政,拥立自己的儿子即位。

虽然此事很快被平息了,但在嬴政的心里,吕不韦难逃其咎。

吕不韦心里明白,嬴政之所以没把他和嫪毐一起解决掉,只是考虑到他树大根深,恐时机未熟,摇动朝局,所以才暂放他一马。

自己虽然只是被打发回他的封地洛阳去赋闲,但其实,大势已去,自己只剩下挨打等死的份了。

二、吕不韦功高震主。

客观地讲,吕不韦对于嬴政,的确是于私有大恩,于国有大功。

在吕不韦一手策划和赞助下,嬴政父子两人排除其他竞争者先后登上王座;

在吕不韦为相主政期间,秦国疆域得到扩张,天下英才纷纷西向入秦,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正因为吕不韦的功劳与威望达到了巅峰,他自然也就引起了秦王的忌惮。

功高震主虽是个老话题,于吕不韦而言,却是实情。

他扶持年幼的嬴政上台,虽被嬴政尊为“仲父”,但其威望常令嬴政感到无形的压力。

加之后来发生的几件事情,更令嬴政耿耿于怀。

先是嫪毐谋反事发,因牵连到了吕不韦,嬴政想一起办了他时,朝中上下为他说情的人竟然几乎囊括整个朝堂!

之后,吕不韦被遣送出都城咸阳,他的几千门客居然没有树倒猢狲散,反而死心塌地的跟随他去了河南。

最让秦王感到震惊的是,当吕不韦被免去相国、遣回河南封地后,前往拜访的各国使节竟然络绎不绝,一点也不比他在位时少!

吕不韦有如此高的威望和凝聚力,他又在秦国经商从政多年,对秦国机密了如指掌,万一被其他诸侯国挖去利用,对秦国的威胁简直无法想象。基于这种担忧,吕不韦在嬴政眼中,早已成了不能不拔除的眼中钉了。

三、吕不韦与嬴政政见悖逆。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从《吕氏春秋》中,“你可以发觉它的每一篇每一节差不多都是和秦国的政治传统相反对,尤其是和秦始皇后来的政见和作风作正面的冲突……”

吕不韦与秦王嬴政的政见相背,最明显的就是吕不韦在为秦国统一提供思想和战略指导的《吕氏春秋》一书。

在这本书中,吕不韦没有把嬴政尊崇的法家摆在最显著的位置。

而是推崇道家,提出走讲仁政、崇王道、尚君德之路,试图让走“霸道”路线的秦国航船改变航道为“仁道”路线,但这却是与秦王嬴政的政治路线严重分歧和冲突的。

秦王嬴政最崇拜祖宗秦缪公和秦孝公,最服膺霸王之道,最欣赏以斩首为勇的法家路线,最崇尚以权力和刑法治国。

在这种指导方针下,秦国在作战中,一直以斩杀敌人首级数目作为战胜的标志。在成就霸业的战役中,动辄斩杀人数以万计。

小诸侯国无不惧怕臣服。

而吕不韦在执政中却跟这种路线相违背。

在吕不韦执政以后,史书中就再也找不到秦军的斩首纪录了。

这让以威力雄霸天下的秦王嬴政感到很不痛快。

这种政见的分歧对秦王最终决定除掉吕不韦起了决定性作用。

此事以我们现代人的思维也许会感到难以理解,但是站在一个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封建帝王的思想高度来想,就再正常不过了。

总之,当年仅二十二岁的嬴政给了吕不韦充满愤懑和不屑的那么一封信后,字字刀锋一般,深深地刺痛了吕不韦。

他明白,尽管嬴政没有直接下令让他死,但他与秦王两代人的情已断、恩已绝。

他也知道,羽翼已丰的嬴政决心已下,杀心已起。

他不怕以己之命谢罪,他怕嬴政秋后算账,斩草除根。

当时,秦国的酷刑是战国七雄中最严苛的,斩首已经算轻的了。

看看商鞅的结局就知道,如果自己不自尽,不光自己结果会更悲惨,可能一大家子人都难逃活命。

吕不韦之死,说到底就是秦国权力之争的结果,对于大权初握的秦始皇,吕不韦是必须要扫清的重要障碍。

这一点,吕不韦通过那封信已彻底了解了。因此除了一死,他已经再无出路。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是历史上最有杀伤力的一封信,短短30个字,就让辅佐两任秦国君主的丞相、当朝秦王的“仲父”二话没说,喝下了毒药自尽。

让我们来看看这封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翻译一下:你对秦国立有什么功劳?秦国把你分封在河南,食邑达10万户。你跟秦王我有何血缘关系?却敢称仲父。你和家人都迁居到蜀地。

这是秦王政写给吕不韦的信。

令人不解的是:秦王政信中只命令吕不韦迁居蜀地,他为何却自尽了呢?

1、秦王政突然醒悟:这个人非死不可

因为嫪毐事发,秦王政出手,灭嫪毐三族,还把异父同母的两个弟弟杀死,把亲娘赶出咸阳,搬居雍城,嫪毐食客也被赶到蜀地。秦王政本想杀吕不韦,但因为他在前朝立下大功,加之众人求情就“不忍致法”,不忍心把他绳之以法。

秦王政对吕不韦网开一面,如果没有下面这一幕,也许吕不韦能平安落地。史载,“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1年后,诸侯国争相派宾客和使者,路上人流不断,来拜访吕不韦。秦国免了吕不韦相国一职,诸侯国可是惦记着这个人才哪。

万一东方六国中的某国,打动了赋闲在家的吕不韦……后果不可想象,秦王政突然醒悟:这个人非死不可,不能仅是免职,于是就写了那封信。在信里对仲父两连问,要求搬到偏远蜀地,这只是彻底清算的开始,秦王政的组合拳即将打出。

2、吕不韦突然醒悟:自己非死不可

依吕不韦的智慧,这封短信已让他嗅到风暴来临前的骚动。尽管被免职赋闲,但是在诸侯国眼里,自己就像当年邯郸作人质的异人一样“奇货可居”。即使有再大定力,即使永远不会去诸侯国任职……但是,秦王政会相信自己的承诺吗?

作为犯了死罪、失势免职的臣下,又被君王怀疑投敌,任何的解释都是苍白的,只有以死明志。而且,吕不韦最大功劳是扶异人上位,如今异人的儿子不买这个账,认为并没有对秦国立有大功,非亲非故却成了秦王仲父,这等于对吕不韦的全盘否定。

这封短信背后所暗藏的杀机已显露无疑,吕不韦当然能解读出来,因此“自度稍侵,恐诛”(想到危险正逼接自己,担心被诛杀),于是喝毒药自尽。与其早晚被审判,公布一堆罪名而死,不如自己寻死,免得受辱,这不仅是吕不韦的无奈,更是一种必然。

3、吕不韦之死:也是“闻”者之死

对于吕不韦之死,司马迁有过这样一个评价: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翻译一下:孔子所说的“闻”,指的正是吕不韦这样的人吧?如何理解司马迁的这句话呢?

这句话出自《论语》。

子张问:读书人如何做到通达?

孔子说:你指的通达是什么?

子张答:对外,在诸侯国中要有名声。对内,在卿大夫家里也要有名声。

孔子说:这叫声望,不是通达。通达是立身正直而好义,审度他人话语,观察别人表情,时时谦恭退让,对外对内就能通达。声望不是这样,表面上追求仁德,实际上违背仁德,却泰然处之,这样的人对外对内也能取得声望。

孔子所说的“闻”用现代语境解读,就是指那些表面道貌岸然,满嘴仁义道德,摆出一副高尚的样子,实际上毫无道德底线,人品低下,为一已私利,为所欲为,即使面对质疑和处罚也满不在乎,毫无羞耻之心的人。尽管这些人也能获得一些利益,也能取得一定知名度,但结果会是什么?不言而喻!

那么,司马迁用孔子的“闻”者来形容吕不韦合适吗?吕不韦在接到秦王政的短信后,尽管没有任何让你自尽的意思,却选择了自我了断,是不是说明吕不韦已认识到自己人性的丑陋?

恐怕这又是一个新的谜团吧……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吕氏春秋》、《论语》,感兴趣的人可以详细一读


指动济南


根据《吕不韦列传》的记载来看,造成吕不韦自尽的直接原因就是秦始皇的一封信,虽然这封信中秦始皇只是严厉批评了吕不韦,并让其和家人迁往蜀地居住,不过吕不韦是极为聪明的,他应该是透过这封信料定自己早晚必死,这才喝下酖酒自尽的。

秦王信件的内容和背景

秦始皇继位的时候只有13岁,时任宰相的吕不韦独擅大权,甚至被尊为“仲父”,而嫪毐又霍乱后宫,这令嬴政极为不满。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年岁渐长的秦始皇与嫪毐、吕不韦的矛盾越发尖锐,这一年有人告发嫪毐并非宦官,且和赵太后私通生下两个儿子,还意图在秦王政死后立其子为王。嬴政于是令人严查此事,最终将嫪毐,以及他与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全部杀死,并夷嫪毐三族。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由于吕不韦已经成为了嬴政亲政的绊脚石,加上嫪毐案牵扯到吕不韦,于是嬴政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身份,将其迁出咸阳,令其返回河南封地。

然而返回封地的吕不韦还不清净,各诸侯前来拜访的宾客络绎不绝。嬴政生怕造成动乱,于是在公元前235年,给吕不韦带去了一封信,责问其道,“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在收到秦王的这封信后,“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

为何一封信便令吕不韦自杀

从这封信的内容看,秦始皇似乎只是对吕不韦“无功而被封十万户,无亲而被尊为仲父”表达不满,于是令其全家牵往蜀地。但在极为聪明的吕不韦看来,这封信却是足以致命的,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嬴政抹杀了吕不韦的功绩。吕不韦有没有功绩,那自然是有的,且不说正是在他的努力斡旋之下,嬴政和他父亲才能够返回秦国,并最终继承王位。仅仅以吕不韦担任丞相,先后辅佐异人、嬴政两代秦王的过程看,他的功劳就不小。然而嬴政却在信中说出了“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这样的话,这等于是将吕不韦之前的所有功劳都给抹杀了。

2、嬴政步步紧逼,意图幽禁吕不韦。嬴政为何要斥责吕不韦,即使如史料记载的一样没有明说,但我想吕不韦应该也猜的到,正是由于他返回封地后不断接待各诸侯使者,这才引起了嬴政的不满和猜忌,于是有了这封信的出现。而之所以令其和家属迁往路途不便、地处偏远的蜀地,就是对于他结交外人的一种惩戒。嬴政的这封信等于是传达了一个信号,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监视下,最好还是不要和外人来往了,不然我会以为你是要造反的。


秦始皇这封信虽然内容不长,传达的信号却很明显,等于是在告诉吕不韦,你对秦国没有功劳,你和秦国宗室没有血缘关系,我对你已经很不满了,你再和外人来往我会认为你是要造反的。我想吕不韦正是体会到了这封信中的意思,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嬴政的绊脚石,他也料定自己即使乖乖迁往蜀地,恐怕也迟早会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正是这封信让吕不韦明白,只要自己还活着,嬴政就不会放心,这已经是必死之局,与其最后被泼污水“因罪被杀”,倒不如自杀留个清白之身。于是吕不韦便自杀了。


香茗史馆


要想了解原因,需要从三个角度去看待:1、吕不韦的年龄;2、嬴政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母亲赵姬的根本目的;3、嬴政的书信表达了什么。


吕不韦的年龄。依据维基百科的资料,吕不韦是公元前292年出生(虽然资料出处不明),到自杀时公元前235年,吕不韦年纪是57岁。吕不韦已经是高龄老人,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行将入木的老人。吕不韦已经完成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生命对于他而言只是时间而非成就。

英雄迟暮心态,是吕不韦在嬴政和嫪毐的斗争中采取观望,并在接到嬴政书信自杀的原因之一。人生已经享受完辉煌,不再有遗憾。吕不韦不再有积极进取、再建功勋的激情。


嬴政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赵姬的根本目的。在本人头条文中《彗星见 成蟜反 王冠剑 嫪毐乱 不韦免 逐客令:背后真相是什么?》一文指出了一下几点:

1、嫪毐并非是因为和赵姬的关系而得以封长信侯,嫪毐是平定公元前239年长安君成蟜屯留反叛事件而得以封侯;

2、秦始皇即位时,秦国就有三太后:秦孝文王妻子华阳太后、秦庄襄王妻子夏太后和秦始皇母亲赵姬太后。三太后共同执政,形成稳定而平衡的割据,这是秦始皇即位初期秦国的形势。


也就是说,在秦始皇未亲政时,秦国三大外戚势力把持着秦国:赵姬的赵势力,吕不韦是代表;华阳太后的楚势力,昌平君和昌平君是代表;夏太后的韩势力,成蟜是代表。这是李开元教授在《秦始皇的秘密》一书中的观点。
由于赵姬、华阳太后、夏太后三大外戚势力的相互制约,才使得赵姬没有能够像宣太后那样被记载成为听政的原因。

但在韩势力的夏太后在秦始皇7年去世后,秦国三太后共同执政就失去了平衡。韩势力的成蟜出于自保或夺位目的,在上党地区叛变了。嫪毐平定了成蟜的叛乱,以功封长信侯。这时,赵姬、吕不韦、嫪毐三人形成了秦国最强大的势力,彻底压制了以华阳太后为代表的楚势力。


赵姬听政、吕不韦执政、嫪毐军事,这就是嬴政8年秦国的政治形态。即便是嬴政亲政,没有大变故,怕是也要在他们三人的牵制之下。嬴政就是第二个秦昭襄王,没有独揽的大权。

秦始皇9年,嬴政亲政。亲政仪式完成后,嬴政借助楚势力,击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赵姬,又通过采纳李斯的谏逐客书压制楚势力,重新夺回秦国军政大权。

即:秦始皇亲政时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赵姬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从他们手里重新夺取最高决策大权。


嬴政写信给吕不韦的目的。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书信的表面内容是指责吕不韦无功、无亲于秦国。但本质上是因为吕不韦虽然被罢免了秦国的丞相之位,其影响力依然非常巨大:

“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

秦始皇刚重新夺回军国大权,但秦国还有吕不韦这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威胁着秦始皇独断的权力——一山不容二虎。

秦始皇写书信指责吕不韦无功、无亲的目的在于打击吕不韦的威信。而吕不韦因此自杀,原因只能是两个:1、羞愧难愤、英雄迟暮,一死了之;2、吕不韦意识到自己的高威望阻碍了年轻的秦王建立威望、功勋,就自杀以消除这一障碍。


总结来说,吕不韦自杀原因:1、吕不韦年纪57岁,已经是老年的英雄迟暮,雄心不再;2、嬴政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赵姬等夺取军国大权,建立威望;3、嬴政写给吕不韦的书信,显示了高威望的吕不韦阻碍了年轻的嬴政建立威望。


历史哨声


因为秦始皇虽然没有直接下令,但是逼他回自己的封地,事实上就已经相当于流放,远离了权力中心。后来秦始皇派人给吕不韦送一封信,吕不韦看过信后就自尽了,因为秦始皇的意思就是要他的命,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所以自尽了。


吕不韦本身是一个商人,只不过在赵国首都邯郸见到秦始皇的父亲子楚的时候,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倾尽家财在他身上进行投资,并且将自己美貌的姬妾赵姬送给了子楚。接着吕不韦又用大量的金银财宝贿赂当时在秦国非常得宠的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她在华阳夫人面前说子楚的好话。而华阳夫人因为没有自己的儿子,所以最终将子楚领养为自己的儿子,并且在安国君面前推荐子楚,枕边风果然有效,最终子楚被封为太子。

后来子楚即位,就是秦国的庄襄王。那答谢吕不韦,封吕不韦为宰相,吕不韦本身也确实非常有才能,在秦国可谓是混得风生水起。吕不韦也为秦国的兴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他当宰相的时候,秦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最后消灭了东周,并将东周的土地并入到秦国,这使得本来就很强的秦国变得更为强大。

不久之后,秦庄襄王病死,他的儿子嬴政也就是秦始皇最终登上了王位。由于嬴政当时年纪还比较小,所以国家大权有宰相吕不韦统领,在这段时间里吕不韦也确实为全国的发展鞠躬尽瘁。而且吕不韦和赵姬之间也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所以很多人都猜测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

那个时间久了之后,吕布我也怕这件事情败露,所以给赵姬,也就是太后找了一个假宦官嫪毐。嫪毐后来和赵姬还生了两个儿子,意图叛乱,这可谓是实在太胆大包天了。后来秦始皇采取了决然的手段除掉了嫪毐。而且在平息这场叛乱中,吕不韦等于有一定的功劳,所以嬴政并没有杀死吕不韦,而只是把他发配回自己的封地洛阳。

但是吕不韦在朝多年为相,其党羽遍及朝野,而嬴政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肯定不会容忍这种事情的继续发展。而且吕不韦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阳之后,出现了各国使臣到洛阳拜会吕不韦,朝中很多大臣到吕不韦那里去汇报的局面。这让嬴政更加无法容忍,所以就给吕不韦写了这封措辞极其强烈的信。吕不韦看到这封信之后,也明白了自己牵扯到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嬴收不可能放过自己,所以就自尽了。


其实有些人说不就是一封信吗,而且并没有说要他死。但是很多时候,君王的一封信,实际上就是一个赐死的信号。例如曹操给荀彧的一个空盒子,荀彧看到之后就自信了。吕不韦也知道自己以前做了太多的事,秦始皇不可能放过他,所以就自尽,以此来保全自己的家族。


平安读历史


一切都是权力惹的祸。

吕不韦是商人,商人的本性是逐利。

吕不韦是政客,政客的本性是逐权。

《战国策》记载:吕不韦年轻时候问父亲:“确立国君的利润是几倍?”父亲回答:“无数”。

吕不韦在邯郸经商时见异人(子楚)“居处困,不得意”,精明的吕不韦第一反应:“奇货可居”,立即倾尽家产资助异人,忍痛割爱将自己风华绝代的爱妾赵姬献上。后赵姬生下嬴政,这也就是人们一直怀疑秦始皇生父是吕不韦的由来。

生的伟大,活的憋屈的异人立即承诺:“必如君策,请分得秦国与君共之。”

在吕不韦的多方运作下,子楚果然登上王位,是为秦庄襄王,嬴政成为太子,子楚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河南10万户,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三年后,苦命的子楚去世,13岁的嬴政登基,依然尊奉吕不韦为相国,并且称其为仲父。彼时赵姬、华阳太后、夏太后三大外戚势力相互制约,后夏太后去世,华阳太后势力被限,秦国大权握在赵姬、吕不韦集团手中。

子楚去世后,赵姬才30左右,本身出身歌姬,生性风流,在宫中虽是纡尊降贵,但长夜漫漫,寂寞难耐,与吕不韦旧情复燃、暗通款曲。

日久天长,精明的吕不韦害怕奸情被长大的嬴政发现,祸及自身,于是成功的将嫪毐送到了赵姬的床上,自己“功成身退”。

《吕不韦列传》:“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嫪毐的“其阴关桐轮而行”的私物将赵姬伺候得欲生欲死,对嫪毐“绝爱之”,为行事方便,两人干脆搬至在远离咸阳的雍城,并生了两个儿子。

人心不足蛇吞象,嫪毐野心膨胀,他不但把持朝政,还向赵姬建议,要让秦始皇立下诏书,在秦始皇死后将秦王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嫪毐酒后失言,说自己是嬴政的假父,导致事情暴露。

公元前238年,在赵姬的支持下,嫪毐窃取了秦王玺和太后玺,发动了蕲年宫事变,被秦始皇迅速平定。嫪毐被五马分尸,夷三族,两个儿子也被装进麻袋里面,活活的摔死,赵姬被囚禁。

此时,赢政独掌大权的唯一绊脚石就是吕不韦,“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赢政念及吕不韦功劳、影响、旧情,只是免去吕不韦相位,迁出咸阳,返回河南封地,想让其老死家中,这一年是公元前237年。

精明一世的吕不韦,竟被猪油蒙心,做起了傻事。

吕不韦忘记自已为相12年,虽官职被免,但数千门客仍在,势力仍不可小觑,忘记白起因何而死,忘记什么叫功高震主。在河南本应解散门客,饮酒赏花,闭门谢客。但各界人士出庭入院,更主要的是秦国正跟赵国激战正酣之际,各国的使节争相拜访,几个意思,想里通外国,东山再起吗?

虽吕不韦没有谋反之心,但在赢政看来已有造反之实。

公元前235年,嬴政给吕不韦带去了一封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短短三十个字,让吕不韦读出个八个字,就是“恩断义绝、一刀两断”。

政客过招,勿须明言,就如同徐达身生毒疮,朱元璋偏送蒸鹅,徐达泪流满面,叫家人准备后事。朱元璋送刘伯温两个枣、一个梨,刘伯温立刻辞官如出一辙。吕不韦明白,自己该死了,自我了断,或许是是保住最后一丝尊严的唯一方式!

《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


美丽青春您真痘


吕不韦本身是个精明的商人,都说奸商奸商,无商不奸,作为商人亏本的生意是不会做的,对生意尚且如此更何况对自己的生命!如果可以生,谁会选择死呢?那么秦王嬴政只是让吕不韦迁到巴蜀,为什么他却自杀了呢?

秦王嬴政确实没有下令让吕不韦去死,但是他写了一封信给吕不韦: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仅仅25个字,没一个字含有让吕不韦自杀的意思,但是字字如刀,杀气重重!以吕不韦之精明何须明示?以秦王嬴政之精明岂会让自己背负刻薄寡恩的骂名?这就是高手之间的语言,我不说,但是你懂。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嬴政可能是吕不韦私生子的传闻,不管是真是假,秦王嬴政的帝位确实和吕不韦有莫大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嬴政!吕不韦更是以仲父自居,这样铁的关系为什么最后走到要以死谢罪的地步呢?

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的时候遇到了在赵国做质子的秦国公子异人,因为秦赵两国关系紧张,所以异人的处境不怎么好,但是吕不韦却从他身上看到了商机,锦上添花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但是雪中送炭却可以让人感恩一辈子!尤其是异人贵为当时最强盛的秦国的公子,奇货可居啊!吕不韦先是到秦国花重金说服了太子安阳君的华阳夫人过继了异人,因为华阳夫人无子,那么将来安国君成为国君的时候,异人作为嫡子就可以当上太子,为了这一步棋,吕不韦不仅不惜倾家荡产花费重金,而且还把自己喜爱的赵姬送给了异人,两人很快有了儿子嬴政!秦昭襄王死后,安国君顺利做了秦王,只可惜身体早已被掏空,刚继位三天就上西天了,他继位的唯一好处就是为异人腾出了王位,因为异人曾经承诺如果他做了秦王,就和吕不韦共同执政。这个承诺,拿人嘴短的异人兑现了,封吕不韦为丞相,异人比安国君强点,做了三年秦王病逝了,嬴政年幼,吕不韦摇身一变成了辅国重臣,以仲父身份自居。

人一旦位高权重,就容易被权势冲昏头脑,吕不韦不仅和赵姬一直保持暧昧关系,而且写下“吕氏春秋”,重金让人挑错字以试探他对众人的威慑力。如果他面对的只是一个傀儡也就罢了,偏偏嬴政不是青铜而是绝对的王者,尤其是他自感力不从心,把假太监嫪毐献给赵姬做情人以后,赵姬和嫪毐搬到雍地,生下两个儿子,让嬴政更加蒙羞不说,嫪毐还野心勃勃,仗着情人是太后做了长信侯,梦想着搞垮嬴政让自己的儿子将来做秦王!这彻底触碰了嬴政的底线,终于在亲政前夕把准备发动政变的嫪毐一网打尽,嫪毐被车裂,诛三族!两个儿子当然也被处死!赵姬从此被软禁。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嬴政这一把火烧的旺旺的,让吕不韦感受到了灼热的危机,毕竟嫪毐是他推荐给赵姬的假太监!嬴政借此机会免去吕不韦相国职位,赶去了河南,听说吕不韦在河南门庭若市,宾客众多,担心他和嫪毐一样造反,于是写了那封信(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

信中充满了对吕不韦贡献的否定和不信任,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一个君王不放心自己的时候,自杀是最好的解脱,也是保全家族的唯一途径。所以,与其战战兢兢的等着有朝一日被车裂诛三族,不如自己饮鸩而死!所以,公元前235年吕不韦给了嬴政想要的结果,换取了家族的平安!吕不韦的墓没有丰碑,没有赞美,孤零零的全然不见当年的叱咤风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