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結束後,古墓裡皇帝、大臣、百姓的屍骨是怎樣處理的?

朱坤明


(一)對於大批量普通百姓的屍骨,一般會選擇就地重新埋藏。

(二)對於比較完好,或有重大價值的古人屍骨,則會被專門機構進行妥善保存,並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陳列於博物館中供公眾參觀。

1、原址陳列:向公眾展示當時的葬俗、葬式等,如半坡遺址中墓葬。

2、展廳陳列:

比如保存完好的淶水人化石,在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出。

再比如:南越王的遺骨幾乎成渣,但尚完好頭骨殘片和部分牙齒,也被陳列出來。

再比如:作為重大考古發現的馬王堆漢墓,出土了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妻子辛追的屍體,由於保存完好,歷經2000多年而不腐,是極罕見的溼屍,因此也陳列於博物館中。

(三)目前為止,大一統朝代的帝陵,建國後考古工作者只發掘過明定陵。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帝后的屍骨被一把火燒掉了。加之當時的保護手段、技術都有欠缺,很多珍貴文物未能保留下來,因此,後續有關帝陵的主動發掘計劃都被終止了。

注: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四庫全叔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是唯一個從未被外族同化或分化的文明古國。歷史上有太多值得我們紀念和研究的人物,出於考古或者保護的需要,也發掘了很多古墓。

對於這些古墓中發掘出來的古人遺體,在考古結束後也不會隨便亂扔,一般會採取不同的處置方法,即保護文物,又最大限度的利用其價值。



第一種情況:繼續研究

古代墓葬各式各樣,葬制和葬俗千差萬別。有些保存得比較好的古墓和古人屍骨,還有著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還有很多謎團等著破解。對於這類古墓裡面的遺骸,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它們會被送到醫學鑑定和科研機構,用各種科學手段分析墓主人的性別、年齡、生活狀態和死亡原因。這些信息對古墓的年代判定,墓中隨葬品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研究往往是漫長的一個過程,之後墓主的屍骨會被考古部門妥善保存。



例如揚州曹莊隋朝一號古墓內發現了兩顆牙齒,經鑑定為50歲左右的男性,結合文獻記載,最終確認墓主人是隋煬帝楊廣。二號墓內的人骨遺骸,經南京大學專家鑑定一位50多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遺骸,根據墓葬形制、隨葬品和遺骸的鑑定,結合文獻記載,判明墓主人正是楊廣的蕭後。



第二種情況:進行展覽和科普

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夫人,新疆的小河遺址的樓蘭美女這種保存得極好的,屬於國寶級的,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保護,研究結束後會放在博物館進行展覽。這些保存完好的古屍身上的遺傳物質會給今天的人提供大量的信息,對研究古代史非常有用。



第三種情況:火化

對一些發掘的平民墓葬,墓中沒有什麼文物,考古研究價值也不高的,經考古發掘後有研究價值的會被保留,沒有價值的,特別是幾乎化為泥土的遺骸會被火化後回埋。

第四種情況:特殊情況導致遺骨損毀

萬曆的定陵在發掘時,沒做好準備,方法也不夠科學,導致萬曆遺體沒有保存好。當時萬曆的遺骸僅剩下骨架,呈現出臉朝上,頭微向右偏,右臂彎曲,手放在腹部,右腿彎左腿直的“北斗七星”葬式,應該說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可是,在後來一個特殊的年代,萬曆的遺骸居然被一些小將們焚燬了,這是考古史上的損失。


歷史漫談君


摸金校尉郭沫若,只要錢財不護陵



藍天白雲的使者


現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裡,收藏著浩如煙海的國寶文物,它們大多來自古墓的考古發掘。那麼,考古發掘過程中有時也會出土墓主人的屍骨,這些屍骨都到哪去了呢?它們都是如何被保存和處置的呢?其實,對於考古學家來說,古墓中的屍骨才是真正的國寶文物,對它們的研究是考古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據瞭解,考古發掘的屍骨主要有以下4種結果。

一、大部分被博物館保存和研究

在我國古代,因為葬制和保存技術等原因,大多數千年以上的古墓,墓主人的屍骨已經完全腐爛,或者只殘存少量骨骼碎片。這類保存情況不好的屍骨,同樣具有考古研究價值。它們會被送到醫學鑑定和科研機構,分析墓主人的性別、年齡和去世原因。這些信息對古墓的年代判定,以及對隨葬品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佐證作用。在研究後,墓主人的屍骨會被博物館和醫學機構妥善保存。

二、就地埋

如果挖掘對象是古代一般老百姓的小型墓葬,而且出土文物也沒有多少價值,屍骸保存的不是很完整,那麼考古人員就會在附近挖一個小土坑,把這些屍骸就地回埋或火葬。在回埋的時候,出於對死者的尊敬,一般會默哀一下,如果出土的屍骸比較多,也許會弄個小型法事超度一下。

三、進行展覽和科研

這一類是屬於比較珍貴的文物,例如在新疆的遺址發現的樓蘭美女,飾物精緻研究價值極高。國家會在其展覽的同時進行保護,並且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確保其萬無一失。

四、某些特例損壞或丟失

在特殊的年代和情況下,也有一些古墓的屍骨被摧毀或者丟失了,比如萬曆皇帝就比較悲慘,因為當時考古學業不是很發達,萬曆皇帝和皇后的墓,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就被開啟,後期也沒有及時的移入博物館,屍骨長期的暴露在空氣中,萬曆皇帝的屍骨就迅速腐爛,後來萬曆皇帝的屍骨就被焚燒了。

現在,考古學家僅僅對施工被破壞或是被盜的古墓進行考古挖掘,不會肆意去開採新的古墓。畢竟目前的技術手段,難以保證古墓中的物品面世後被保存的完整性。


河間笑笑生


我國考古研究者對於墓葬中屍骨的安排是根據具體情況處理的:

1、百姓屍骨,選擇地方重新埋葬。在回埋的時候處於對死者的尊重會默哀一下或是弄個法事超度一下。

2、有價值的、並且保存完好的,被專門機構妥善保存,有的還會陳列於博物館中供參觀,比如哪個朝代的哪位皇帝皇后。

3、比較珍貴的文物級別的,就會花費人力物力保護好,因為研究價值很高。

4、還有就是受限於考古技術,古墓中的屍骨被摧毀或丟失也是常有的事。所以現在不會肆意開採新的古墓,只是對已經被破壞的古墓進行考古挖掘。


關河南望


我國古代非常重視喪葬文化,所以對墓葬的考古可以讓我們看到史書沒有記載的歷史,還可以驗證史書所載的真假性。

不過我們現在對古代墓葬考古一般分幾種情況。一種是被動發掘,即因盜墓、修路、開發等等原因發現的古代墓葬會進行被動考古發掘。一種是對已經探明的墓葬會進行保護和考古勘探,一般不會主動發掘。還有一種就是主動尋找和發掘,這種類型的佔總數來說並不多,一般都是有明確目的才這麼做。但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發掘,總會有古屍的出土,下面來說說怎麼處理這些古屍。



有特定價值的古屍

我們走進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展館,進去不久後就會見到一具完整的古代人類遺骸在那裡。走進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的辛追老娭毑就靜靜的躺在那裡,等等這些情況有很多。這些一般是有特定價值的古屍,經研究之後就放在了博物館公開展覽。

還有一些有價值的古屍,比如古人類遺骸,不腐古屍等等,這些古屍會放置在專門的研究部分來研究。這些古屍並沒有放在博物館的公開展覽廳內,而是放置在一些專門存放古屍的地方被保存著。



回埋古屍

這麼多的墓葬,不可能挖出來的古屍都會保存,畢竟古屍的保存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而且也沒有那麼多地方來存放這些古屍,特別是古屍身上的衣物更難保存。所以有些墓葬在出土之後不久,考古人員會取走一些有價值的文物進行研究,然後把出土古屍重新回埋到出土的墓穴之中,做好標記,待到以後技術發展了再考慮是否發掘研究。



關於對出土古屍的第一時間處理,考古工作手冊還是寫的比較清楚。像是清理的時候避免人為損壞,對骨骼的保護、編號、包裝、加固等等都有著相關的要求。

其實還有很多墓葬由於埋藏環境本身就不好或者在歲月的變遷中變的不好等等原因,在出土之前就早已經“零落成泥碾作塵”了,這種情況若是一些重要的墓葬,那就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