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消費時代下的物慾追求,無法擺脫的命運

英國學者麥克費瑟斯通認為: “遵循享樂主義、追逐眼前的快感、培養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發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這一切都是消費文化所強調的內容。”19世紀的美國,經濟快速發展之下的大都市漸漸崛起,進入了一個大眾消費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各種對慾望物質的追求在這裡滋生,影響了社會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變。美國作家西奧多·德萊塞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嘉莉妹妹》應運而生,生動地塑造了在這個時代下普通人物的形象,描繪了當時美國的社會現實。

德萊賽是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嘉莉妹妹》是他的第一部小說。通過對幾個人物命運起伏的描寫,充分反映了美國社會大轉型時期,既往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倫理道德觀念受到強烈衝擊之下,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發生的急劇改變。

《嘉莉妹妹》:消費時代下的物慾追求,無法擺脫的命運

當單純的夢想變成物質追求,價值觀變得非常“單純”

“她注視著眼前匆匆消逝的田野景色,可是立即又改變思路,空洞地猜想著芝加哥是個怎樣的城市”

出生在物質生活相對落後的農村,嘉莉妹妹走出去的夢想很單純,她只是不願意再過那種窮困潦倒的生活,只是想比以前過得再好一點而已。帶著這種單純的夢想的選擇,卻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這種改變從她坐上火車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當帶著鼓鼓的荷包,穿著發亮的褐色皮鞋、時髦的新套裝的杜洛埃出現在她面前之後,來到了芝加哥的嘉莉覺得身邊那些穿著工裝的男工是多麼粗鄙不堪。於是,當杜洛埃為她提供了 20 美元的時候,嘉莉屈服於物質的誘惑,開始了用自己的青春美貌換取衣食無憂的生活。

出身於貧窮、社會地位低下農村的嘉莉,對改變自己窘迫生活的願望出於本能的慾望,在這種本能慾望的支配下,嘉莉後來的人生之路也因此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所以,與杜洛埃同居不僅僅是因為受到了誘惑,嘉莉自己對物質的追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芝加哥的喧囂和琳琅滿目的商品,讓嘉莉迷失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尤其是將自己寒磣的穿著與城市婦女的服飾進行比較之後,輕而易舉摧毀了自信的嘉莉,羞愧和妒忌的心態油然而生,也激起了消費的慾望和野心。此時的嘉莉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華麗精美的服飾成了新的目標。

對由於生活和精美服飾的擁有渴望,在杜洛埃外在表現的誘惑之下,嘉莉心甘情願地被俘虜了。而物質慾望是很難得到滿足的,所以在服飾更加鮮光的赫斯渥出現之後,在嘉莉變異的價值觀影響下,自然地判斷他比杜洛埃的地位更高,更為彬彬有禮。於是,嘉莉的人生再一次被物質的慾望牽著,進入了另一個轉折。

從作者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在深思。消費時代給女性帶來了什麼命運? 消費社會中的女性,被深陷在物質的誘惑中不能自拔。她們帶著單純的夢想進入了喧囂紛亂的城市,被物質誘惑之後產生了強烈的慾望,掩埋了那一份純真和初心,隨之而生的物質慾望讓自己的夢想變成“單純”的擁有。

《嘉莉妹妹》:消費時代下的物慾追求,無法擺脫的命運

當女性的身體成為男性的消費品,感情也就變得“奢侈”

讓·波德里亞在《消費的社會》裡揭示了消費社會下女性身體被消費的命運:“在消費的全套裝備中,有一種比其他一切都更美麗、更珍貴、更光彩奪目的物品——它比負載了全部內涵的汽車還負載了更沉重的內涵。這便是身體。”

嘉莉正處在那個消費的時代,而她精美的容貌和完美的身材,正是男性眼中最“高級”的消費品。同時,嘉莉對物質的追求,為男性得到這個“高級”消費品提供了最好的途徑。於是,愛情觀在這裡改變了方向,被物質追求的慾望和扭曲的價值觀帶著,走出了一個“完美”的弧線。

嘉莉與杜洛埃的同居,正是類似於消費商品的價值觀中產生的“感情”。 杜洛埃佔有嘉莉,除了付出了時間和金錢,並沒有干擾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時滿足了消費的慾望。而嘉莉也終於發現,自己與杜洛埃同居,在為杜洛埃提供生活樂趣的同時,也是為了;利用他的金錢實現自己對物質的佔有慾。

如果說杜洛埃佔有嘉莉出於男人情慾的本能,如同每日要吃豐盛的早餐一樣自然。而赫斯特伍德對漂亮女人的慾望已經到了喪失理智的地步。他不惜放棄妻小,甚至鋌而走險竊取財物同嘉莉妹妹私奔到紐約,而正是在情慾驅使下所作出的行為導致了他後來的悲慘命運結局。

在與杜洛埃和赫斯特兩個人的“感情”生活中,嘉莉的心中始終被自己的物質慾望填滿。她感情的寄託並非來自兩個人,而是兩個人的“錢包”。而杜洛埃和赫斯特則是因為心中對女人青春美貌和身體的佔有慾。這種相互之間為滿足物質需求而在一起的感情生活,讓愛情變得更加稀有。

而杜洛埃介紹嘉莉與赫斯特認識,是出於純粹的炫耀心理,因為嘉莉的美貌非常能夠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是也激起了赫斯特的好奇心。赫斯特由此產生了佔有嘉莉的慾望,一方面出於對嘉莉美貌的渴望,一方面出於對杜洛埃的嫉妒。嘉莉成了二人需要的物品,她的命運就這樣和兩個男人糾纏在了一起。

作家在這三個人的糾纏中進行的深思,反映了在消費時代背景下,男人和女人的愛情觀已經被物質的追求和慾望所扭曲。男人的社會地位、財富、聲望是女人嚮往的對象;女人的青春和美貌是男人感情中消費的物品。這樣的愛情觀在消費時代成了主流,遵循了慾望為中心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嘉莉妹妹》:消費時代下的物慾追求,無法擺脫的命運

當物質的慾望主導了價值觀,“適者生存”變成了規則

“在宇宙中所有勢力的擺佈和指揮下,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未受過多少教育的人就像一束軟弱無力的草在風中搖擺,無法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向”。

“生活在社會中的所有人都如風中弱草,他們有自己的慾望和本能,同時又有理性和意志,這使得他們時而按照其慾望行動,時而又用理性和意志約束其行動”。

作家藉助“草”隱喻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了人與之生存於其間的社會環境的關係,個體的命運會受生存社會環境的影響;人的自然慾望會與社會道德和理性之間產生矛盾和衝突;個體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又受其生存慾望和理性的影響。這其實就是“生存競爭,適者生存”的觀點在小說中的體現。

在小說中,通過主人公嘉莉的人生和生活軌跡,可以看到社會生活中各色人物的命運沉浮以及決定命運的因素。從嘉莉做出第一次選擇開始,她的命運便和當時美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生存環境緊密聯繫在一起,是生產社會過渡到消費社會時代避免不了的命運。

在作家筆下那個危機四伏的社會里,每個人強烈的生存慾望迫使他們採取各種方式適應社會,“適者生存”變成了人類社會的規則。

人的命運要受到其生存的社會環境的影響。當時的美國社會,弱肉強食,人的生存奉行適者生存的“叢林原則”,生存和成功是每個人的每一行為的終極目標,所以,嘉莉妹妹受到其外在環境的刺激和影響,每一步選擇都是按照這個規則做出的。

於是他走出鄉村,她離開姐姐家與在火車上認識的推銷員杜洛埃同居……都是為了在危機四伏的社會里要抓住一切救命稻草,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來實現自己夢想的物質慾望。後來在杜洛埃介紹下認識赫斯特之後,也同樣是出於對物質慾望的嚮往與追求上當受騙。

作家用生動有力的筆鋒,描繪了當時美國社會的現實狀況,用嘉莉的人生和和周圍人的百態,反映了在“適者生存”規則下,為了實現自己心中夢想而奮鬥的歷程。嘉莉的命運,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巨大影響。這是在美國社會的發展變遷中,發憤圖強、勞動致富的美國夢被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吞噬的結果。

《嘉莉妹妹》:消費時代下的物慾追求,無法擺脫的命運

當物質與精神需求相互傾軋過後,矛盾中出現的些許“微光”

當18歲的嘉莉進入了芝加哥之後,看到了兩個反差。一是家鄉的貧窮和大城市的繁華,讓他沉浸在大都市的表面的朦朧幸福之中;一是社會上的紙醉金迷的物質享受和姐姐家結局的生活的反差,她明白了這個天堂並不屬於她。環境的刺激改變了嘉莉的性格,滋生了對物質無窮無盡的追求慾望。

當她用自己的青春美貌獲得物質上的滿足之後,精神上的追求又產生了困擾,於是物慾和精神的矛盾和較量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嘉莉內心同樣在自我反省。這是作家帶來的思考,也是作家在悲觀主義色彩下留給讀者的一絲樂觀的“微光”。

與杜洛埃同居後的嘉莉,不會再面臨飢餓和寒冷的折磨,但是卻失去了自我。這種感覺讓嘉莉無法平靜。她曾經試著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作家運用鏡子表達了嘉莉的迷茫:“她照照鏡子,看到的嘉莉比她以前見過的要漂亮; 她窺視自己的內心,照照自己和輿論所造的鏡子,看到的嘉莉比以前壞了。她在這兩個形象之間猶豫不決,不知相信哪個好。”

在嘉莉的精神世界裡,鏡中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一直在暗中較力,讓嘉莉受盡了折磨。這是嘉莉對自己內心的審視:一個神秘的聲音總是縈繞著她,告訴她這種同居生活是可恥的。嘉莉在追求物質欲求的同時,其實並沒有放棄對愛情的嚮往,期待著擁有一份純真的愛情。

嘉莉與杜洛埃同居,初心是想結婚,並不是想這樣不光彩的活著。但是她明白自己只是充當了杜洛埃的玩物的時候,赫斯特的出現了,嘉莉以為自己找到了真感情,為了幻想中的愛情她選擇與赫斯特私奔。可是從杜洛埃和赫斯特這裡,嘉莉經歷了沉痛的打擊,根本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愛情。

經過自己的艱苦努力,嘉莉終於從一位貧困的村姑,搖身變為身價不菲的明星,讓讀者看到了一絲“微光”,看到了物慾橫流的世界中還存在的一點點希望。但是這縷“微光”卻無法照亮整個世界,也無法帶領嘉莉走出困惑。因為嘉莉在經受太多的打擊之後,已經不再相信愛情,反而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和空虛之中。

結語:

《嘉莉妹妹》雖然是一部頗受爭議的作品,出版之後也褒貶不一。但是小說中刻畫的人物形象,以及描述的消費時代的背景,都非常深刻,在反映現實社會的殘酷競爭的同時,作家對人與社會環境之間深入思考,給人以很多啟迪和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