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军事能力怎么样?下场如何?

南方鹏


1862年秋,忠王李秀成率领“六十万众”太平军,自苏州杀来。此时的曾国荃驻扎在南京雨花台,士兵人数不过两万,不过一二天的功夫,就被太平军团团围住,眼看一场“瓮中捉鳌”的大戏就要上演。

曾国荃(1824-1890)

诡异的是:曾国荃竟坚守了四十六天,最后以李秀成撤军告终。按理说,这么一场以少胜多的攻防战,足以让曾九名垂青史。


实际上,曾国荃甚至都上不了湘军名将录,这又是为何?


1871年,左宗棠奉旨赶往福建督师,在南京恰好碰见两江总督曾国荃,故人相见除了谈些正事军事外,难免唠家常。左问道‘’老九一生得力何如?”,曾说“挥金如土,杀人如麻”。从这短短八字,就能判断出曾老九不是什么名将。

湘军征战十年以来,一直备受缺饷的困扰,士兵因为拿不到工资而哗变的事例各军皆有,但唯独曾国荃所部不曾发生。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他有个好哥哥曾国藩,作为“后勤部长”,曾文正总是第一时间先把粮饷拨给弟弟。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常常让彭玉磷、鲍超等人抱怨不已。


不缺饷,军心自然就稳,弹药又不计成本,实力自然超群。所以这种“挥金如土”,只是得了个近水楼台的优势,并不符合湘军的一般水平,自然曾国荃没法跟塔齐布、罗泽南、多隆阿等湘军名将相媲美。


至于第二个“杀人如麻”,并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资本,几乎任何一个战场将领都能做到。

曾国荃还喜欢好大喜功,据曾氏子后代回忆,每次打胜仗曾老九总要请假几天,然后回到老家砌屋买地,大有“衣锦还乡”的意思。


1890年9月,曾国荃病死在南京任上,享年66岁,谥“忠襄”。


本草百晓生


曾国荃军事谋略其实一般,但是他凶残无比,豁的出去,视人命如草芥。总结起来就是够狠,所以打了不少胜仗。

他是曾国藩最得力的助手

曾国荃为人骄傲暴躁,文韬武略。他起先跟在哥哥身边学习,后来当上了贡生。1856年,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将领石达开作战陷入僵局,有极大的危险。曾国荃自请领命,招募勇兵3000人,与周凤山部队一起共6000人,不仅解救出了曾国藩,而且帮助曾国藩打赢了石达开。

曾国藩看九弟有军事上的才能,就陆续派他去攻打太平天国。

1860年,曾国荃打败英王陈玉成,占领安庆。他只要打赢了仗,就会给下属放三天的假,让这些人在占领的地区烧杀抢掠,和强盗无疑。他的部下也会把抢来的东西孝敬给他,故而他在回朝之后总会上书请休,回老家置办田地房屋。

1862年,曾国荃攻克巢县、含山、和州。五月攻克秣陵关,围天京。当时正是疫病泛滥的时候,打赢了这几场战已属不易,曾国藩多次劝说他慢慢来。他却给曾国藩写信说:

“舍老巢勿攻,浪战无益,逼城足以致敌。虽危,事有可为。


他不愿意放弃眼前优势的战况,曾国藩提出要李鸿章来增援他,曾国荃拒绝了。他开始在天京城外深挖壕沟,埋下了数万吨的炸药,一声令下:

但闻地中隐隐若雷声,约一点钟之久。忽闻霹雳砰訇,如天崩地圻之声。墙垣二十馀丈随烟直上……

天京终于落入他手,他以两万人打赢了20万人,可以说这次战役的胜利离不开手下将士的骁勇善战。有什么样的将军就有什么样的部下,如曾国荃一般,他的手下也都是亡命之徒,就等着打胜仗以后便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拼出全力作战,丝毫不会手软。

在曾国荃的纵容下,他的部下抢占百姓财富,强占妇女,掠夺一切。为了掩饰这一系列的罪行,曾国荃下令防火烧掉这座城市。大火烧了7天7夜,如人间炼狱。

视人命为草芥

在攻占安庆时,这场战役赢的并不容易,曾国荃率湘军8000人进逼安庆,在城防左右开始挖地道,包围安庆,斩断城内供应的粮食,太平军陈玉成前来增援,也无法击退曾国荃的部署。

安庆一战关系到清朝和太平天国的生死存亡,故而双方都拼尽全力。待到交战时,驻守在长江南边,离安庆四十多公里的曾国藩,都能听见战火的声音。

可以想象得出当时战况的激烈。

由于太平军将领的指挥失误,所以湘军曾国荃取得了胜利。太平军陈玉成的4000人全部战死,留在集贤关内已投降的8000士兵也被曾国藩屠杀。

曾国荃占领安庆后,大部分的太平军都已投降,大约有16000人。曾国荃假意让10人一组来屋里取回家的银两,但是暗地里却安排人把前来领银子的俘虏绑起来,送到外面去处死。整整砍了一天一夜,这16000名俘虏全部被杀死。残忍如斯的曾国荃也得了一个“剃头匠”的称号。

后来他的作为有很多大臣反对,而曾国荃又不懂得控制自己。所以曾国藩就给他出了个计策,让他先辞职回乡。他在形式的逼迫下只能先归乡,为此还生了病。

赈灾

待到光绪三年,他在山西上任。当时全国都在闹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恐怖事件。他全心全力救灾,开仓放粮,600多万人因他得救,所以百姓在山西给他修建了庙宇。

他一生有功有过。早年杀戮太胜,晚年还能存有一丝善念。但是终究对那些被杀的数十万俘虏来说,他的做法丧尽天良惨绝人寰。他的军事才能不算卓越,但是他的狠心无人能敌,对清政府来说,他打败太平天国,功不可没。但在这乱世之中,不管是清政府的统治还是太平天国都不算清明,受苦受难的都是百姓。


品经典国学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老二叫曾国潢,字澄侯,比他小九岁,自幼在乡间读书,天资一般,一生无大成就,仅以监生候补县丞,监生资格还是大哥曾国藩替他捐的。在曾国藩创办湘军之后,他留在乡里办团练,常常横行跋扈,借势杀人,湘乡县令对其亦无可奈何。曾国藩回家知其劣迹,切齿痛恨,用锥子刺其股,曾国潢哀嚎呼痛。国藩说:“你杀人就不痛吗”?国潢才具平平,一生只待在荷叶塘乡下照管家务。

三弟名曾国华,字温甫,比大哥小十一岁,自幼被过继给叔父骥云为子。曾国藩发迹后也替他“纳贡入监”,但乡试落榜,遂留在家继续攻书。咸丰五年,曾国藩被困江西洪都(今南昌),曾国华才得以离乡奔武昌求援, 率五千湘勇往救,后随悍将李续宾征皖北,遭陈玉成、李秀成部联手夹击,五千精锐全军覆没,曾国华与李续宾同殉难于三河镇。

四弟曾国荃,字沅甫,道光四年生人。他本是曾麟书第四子,在宗族诸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所以曾国藩称其为九弟,后来统军作战,军中呼为“九帅”。

五弟名曾国葆,后改贞干,字季洪,比大哥小十七岁,也是曾氏五兄弟中较出类拔萃的一个。曾国华战死后,他才出来带兵,追随胡林翼,后与曾国荃会师安庆、金陵,以功授知府。后来染上瘟疫,病死于军中。

曾家五兄弟,以国藩、国荃最为著名,建立的功业也最大。曾国藩自不必说,被誉为“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圣人,他投笔从戎、平定太平天国后被清廷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曾国藩是满清两百多年最具权势的汉人。在清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时代,由于曾氏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局面,毕生服膺程朱理学的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方面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巨大影响。由此,曾氏兄弟也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哥哥是“三不朽圣人”,四弟曾国荃也不是寻常人物。据文献记载,曾国荃精力充沛,性格有点“霸蛮”,敢作敢为,不惧人言,不像哥哥那样谨言慎行,患得患失,“忧谗畏讥”。论政治能力,比如深谋远虑,圆滑老到,纵横捭阖,曾国荃远不如老谋深算的曾国藩。但论军事能力,曾国荃则远在曾国藩之上。对这一点,曾国藩亦感触很深。1854年初,曾国藩指挥湘军初次征战,连败于岳州、靖港,曾国藩羞愤之余,竟两次投水自杀,幸被左右救起。后来,他屡屡被石达开挫败,并被太平军围困于洪都,若不是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内讧”,后果不堪设想。祁门之围,他甚至连遗书都写好了,若非李秀成主动撤围回救天京,他必横尸荒野......

曾国荃比曾国藩小十三岁,自幼即随大哥在京读书,他天资聪颖,曾国藩爱之、重之,但管教甚为严厉,曾国荃始终对哥哥敬畏加忌惮。曾国荃不甚爱读书,他曾在岳麓书院读过两年,山长是罗泽南,可他兴趣不大,用他自己的话说“看书不甚多,绝无长进”,故而曾国藩在家书中时以“有恒”劝诫。

但曾国荃却是一个非常之人,他在科举上不太得意,二十四岁入县学,二十五岁补禀生,二十九岁才拔优贡,但显然是他志不在此。

曾国荃后来书生带兵,与兄长并肩作战,表现的有勇有谋,坚韧、顽梗不屈,确实有点湖南人“耐得烦、霸得蛮、扎死寨、打硬仗”的精神。他信奉胡林翼“杀人如麻、挥金如土、爱才(指人才)如命 ”的人生格言,其麾下吉字营凶悍善战,克复安庆,围攻金陵均由曾国荃独自担当,也算是战功卓著。

1861年9月5日,曾国荃率吉字营用挖地洞填埋炸药之法轰塌安庆北门城角,蜂拥而入,苦战日久的太平军叶芸来部将士饥疲不堪,已无力举刀枪,自主将叶芸来以下一万六千余人均遭屠戮,另据史料记载,曾国荃部作战虽勇,但平日欠饷严重,所以兵卒破城后“见物即抢,所掠金银衣物不可胜计” ,“男子龀髫(指换牙垂发的七、八岁儿童)以上皆死”“妇女万馀俱为兵掠出” ......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正午,经三年艰苦卓绝的围城,曾国荃下令点火,一声巨响,炸塌了城墙二十余丈,站在最前面四百余吉字营士兵也被炸死,后面各营踏尸而过,呐喊着冲入城中。

天京城中断粮已久,连飞鸟老鼠都吃尽了,太平军将士饥疲无力,尽管发起了几次大规模的反击,但哪是早已杀红眼的湘军之对手?因此均未成功。激烈的巷战打到申时,天京九门皆被攻破,太平天国覆灭。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王京,居功至伟,官封太子少保,一等伯,赏穿黄马褂、戴双眼花翎。

以平太平天国的功勋而言,曾国荃之功,当居第一,可大功告成之后,朝廷中眼红者攻击曾国荃也最力,说洪秀全“圣库”中的金银财宝大部分被曾国荃所得。之后,又因酝酿造反被曾国藩否决,军队遭裁,乃赌气不辞返乡,决意不问世事。理学名臣曾国藩先以兄弟立下不赏之功,功名太盛,曾极力压抑曾国荃,保举诸将;后曾国荃遭遇无数明枪暗箭负气回家,他又劝导曾国荃持盈保泰,宠辱不惊,曾国藩的一片苦心,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曾国荃由于带着满腹委屈与怨气,回乡后大病一场。同治四年六月,清廷授曾国荃为山西巡抚,他托病辞谢,不肯从命。同治五年三月,清廷调其为湖北巡抚,他才勉强出山赴任。

后来,湖北巡抚曾国荃招募新勇一万五千人,命部将彭毓橘、郭松林统带,协助曾国藩剿捻。湘军剿捻无功,曾国荃也连遭惨败,遂告病开缺回籍,曾国藩遭弹劾,改任直隶总督。不久,因天津教案处置不当,遭千夫所指,抑郁而亡。曾国荃被任为两广总督 。光绪十年(1884年)任礼部尚书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加太子太保衔。次年(1890)死于任上,谥号“忠襄”。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曾国荃(1824—1890年),字沅甫,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军事上能力突出,主要功绩是在平定太平天国中先后攻克吉安、安庆、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光绪十六年(1890)9月,在南京病卒于任上,终年66岁。赠太傅,赐金治丧,命江宁将军致祭,谥“忠襄”,入祀北京昭忠祠、聚良祠,并在湖南原籍、江苏省城建立专祠。



从曾国荃立下的功绩来看,他的军事能力很强。曾国藩兄弟五人,除去曾国藩本人外,唯有曾国荃对清朝功不可没,立下不世功勋。咸丰六年(1856),曾国荃为了救援其兄,与吉安知府黄冕劝捐募勇3000人,援救江西,连陷安福等地,进围吉安而后攻克。曾国藩从吉安之役中,看到了九弟曾国荃倔强不屈的性格和带兵打仗的才能,认定他是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物。自此以后,曾国藩就把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湘勇看作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处处予以照顾。曾国荃果然不负兄长的厚望,作战勇猛,攻无不克。后曾国荃以挖壕围城的战术先后攻克安庆、天京,在平定太平天国中功勋卓著。



曾国荃为人蛮横、凶残,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经常任凭兵勇烧杀抢掠奸淫、屠杀战俘。在朝廷中做官,虽屡立战功却因为功高而多诽谤。光绪二年(1876)调任山西巡抚,正好遇到大旱,曾国荃先后赈银一千三百万两、米二百万石,活饥民六百万。曾国荃一生功勋和过失都极为显著,最后在光绪十六年(1890)9月,在南京病卒于任上,终年66岁。得此善终,可谓善矣。


周郎顾天下覆


虽然曾国藩称曾国荃为九弟,但是曾国荃并非有8个哥哥,而是有3个哥哥与五个姐姐,在其父亲所有的子女中排行老九,所以被称之为九弟。

曾氏兄弟在江南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差的,被冠名为“曾剃头”。他们兄弟杀人如麻。曾国藩是一个好的统帅,但是绝对不是一名好的将领,凡是由曾国藩亲自指挥的战争,无一不失败;而曾国荃是一名出色的将领,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镇压太平天国与捻军的重要将领之一。

1、初战失利

当初曾氏兄弟非常轻视节节败退的绿营,他们在湖南发展团练,试图成为镇压起义的中坚力量。在1853年六月月,曾氏兄弟率领8000湘军向武昌进发,在岳阳地区与石达开相遇。

曾国藩在排兵布阵上过于的死板,以至于将自己的弱点暴露无遗。石达开借助于周瑜火烧赤壁方法,用火攻向湘军进攻,湘军大败而归,死伤数千人。在湖口之战中,湘军再次惨败,损失几百艘战船,曾氏兄弟一连串的失利,成为清朝大臣嘲笑的对象。

2、反攻太平军

虽然曾国荃在初次交锋过程中,被太平军惨败,因为自己母亲去世,所以曾国荃以其为借口,选择了退隐,在为母亲守孝的时候,曾国荃潜心研究兵法,与死板的曾国藩不同,曾国荃能够将经典的军事理论贯穿到实践之中。

在天京事变之后,虽然太平天国的势力大减,但是清朝对于太平军作战还是胜少负多。在骆秉章等人的保奏下,曾氏兄弟被重新启用。曾国荃率领3000名湘军向江西吉安进发,在景德镇大战中,打败太平军,歼敌上万。相继攻克吉安、景德镇等城市,使得湘军在江西立足。

江西大捷也是湘军对于太平军作战的转折点,从此之后湘军处于攻势。在取得江西大捷的同一年,增高全率领湘军进攻天京西大门安庆。陈玉成率领太平军有十万人,但是由于洪秀全比较猜忌,因此这十万兵马其实是多条心,而曾国荃率领的湘军虽然只有数万,但是接连在安庆附近打败太平军,此时安庆已经成为孤城,曾国荃最终将陈玉成俘虏,斩杀太平军2万人。

1864年,曾国荃率领十万湘军向天京进发,利用围而不攻的措施,使得天京成为一座孤城,在太平军精疲力竭的时候,曾国荃率领大军向天京进攻,并最终完全占领了天京。此外曾国荃也是捻军的克星,在湖北等地,多次击败了捻军,成为捻军的重要克星。

曾国荃的军事能力非常的强,行军打仗有一颗不服输的决心,指挥艺术非常高超,诚然是曾国荃的军事能力非常的强,行军打仗有一颗不服输的决心,指挥艺术非常高超,诚然是晚清时期不可多得的将才。

但是曾国荃也存在着的一大弱点,就是喜欢杀俘虏。在江西大捷之后,斩杀数千俘虏;在攻克安庆之后,一夜之间斩杀了上万太平军将士;而在攻克南京之后,更加的是无恶不作,即使英国人,对于曾国荃的这一作风也是不屑一顾的,对于曾国荃屠杀本民族的行为,非常的不解。

3、曾国荃最终的归宿

曾国荃在太平天国灭亡之后,先后被任命为湖北、山西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尤其是在山西时候,赈灾成果显著,大力发展文化,发展经济,使得山西比较的富足,受到山西的爱戴。在1890年病逝在南京。


小小嬴政


曾国荃是清末湘军的主要将领之一,生于公元1824年,去世于公元1890年,因为在作战中常常采取挖壕围城的作战方法,因此时人称其为“曾铁桶”。

咸丰十年,曾国荃率军进驻安庆以北的集贤关,开始了对安庆的围攻。安庆位于长江中游,溯江而上则能据汉口、武昌,顺水而下,则南京门户洞开,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曾铁桶”的名字不是白叫的,曾国荃最擅长的就是围攻。他率兵一到安庆城外,便在城西、城北开挖长壕两道,造成包围之势,断其军粮。城内太平军屡次出城作战,湘军都坚守壕垒,不轻易越壕迎战,屡屡挫伤太平军的锐气。太平军前来救援的部队,也不能突破这道防线。就这样曾国荃与太平军长久的推拉战开始了。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曾国荃在军事上的才能,曾国荃凭借此种手段,大大削减了太平军的力量,将被太平军占领长达9年之久的安庆拿下。

1862年春,曾国藩开始部署进攻天京,主攻任务由曾国荃负责。曾国潘当时制定的政策是分兵四路大军,随后从不同方向进攻,形成围困之势。但是曾国荃急功近利,率领自己的部下一路领先,甩掉后方部队,孤军深入,连下无为、巢县、含山、和州、太平府、东梁山、金柱关、芜湖、江宁镇、大胜关等地,直逼天京城,使围攻之计,成为一纸空文。并且在曾国潘写信劝说其暂退的时候,也拒绝,坚决要拿下首功。

一直以来,围绕在曾国荃身上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曾国荃家财不计其数,无论是围攻安庆,还是围困天京,在城破之际,曾国荃都抢掠了诸多金银。甚至在清廷要求他交还的时候,都拒不交还,最终其兄替其请辞。而跟随在他一路大军的军士,每个人都比其他军队里的富有。曾国荃所得金银细软、稀世珍宝盈筐满箱,难计其数,其贪婪残暴之名于是遍闻天下。民间流传曾国荃的吉字营湘军掳掠的金银如海、财货如山,一时间,长江上成百上千艘舟船,满载这些财宝驶向湖南。在城市被洗劫一空后,为了消赃隐罪,他还纵兵放火烧房,使天京城顿成一片火海,破坏极为严重。

这些故事说的有理有据,让人想不信服都难,那么曾国荃是否真的如此胆大包天?他到底贪了有多少钱财呢?严格算来,曾国荃的家财,根部比不上同一时代的其他官员。所谓曾国荃贪污财产,在战争每破一城,便将城内财产洗劫一空,“于此中获资数千万”的说法是错误不可信的。

所以说由于政治能力欠缺曾国荃受到迫害 晚年生活不好。


医学言论


曾氏兄弟5人,除曾国藩文才武略,对于近代中国影响深远外,四弟曾国荃的功名要高于其他3人不仅对清朝功不可没,对曾国藩的帮助也最大。

1856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在江西湖口惨败后,被太平军围困在南昌周围的狭小地区,处境十分险恶。曾国荃为了救援兄长,与吉安知府黄冕劝捐募勇3000人,救援江西,连续攻克福安等地,进围吉安。

太平军凭险死守,等待援兵,攻城十分困难。曾国荃采取挖壕筑垒的战略,实行长围久困的策略。以后宫安庆,陷天京,曾国荃都是以挖壕围城而取胜,因此有“曾铁桶”的外号。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负气率部出走,给太平天国内部带来沉重打击。洪秀全为扭转危局,采取一系列措施,起用了陈玉成、李秀成。林绍章等一批青年将领。

首先是陈玉成率部攻克庐州,后又配合李秀成在乌衣渡大败清军,接着又乘胜追击,直下浦口,攻破清军的江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

随后又在战略要地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6000余人,湘军大将李续宾、曾国华同时毙命。而正当曾国藩因为三河镇的惨败痛苦不堪的时候,曾国荃率领他的湘军攻破了吉安城。曾国藩从吉安之役中,看到了九弟曾国荃倔强不屈的性格和带兵打仗的才能,认定他是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物,自此以后,曾国藩就把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看作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处处予以关照。

而曾国荃也不负兄长的厚望,作战勇猛,攻无不克。而他的手下将士也大多是亡命之徒,个个凶狠残忍。每下一城,曾国荃命令大开杀戒三日,任凭兵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860年,安庆攻坚战拉开序幕,曾国荃率湘军8000人直逼安庆。在城西、城北开挖长壕两道,造成包围之势,断其军粮。城内太平军屡次出城作战,而湘军坚守壕垒,不轻易越壕迎战,屡屡挫败太平军锐气。

陈玉成部亲来救援,也始终不能突破湘军的阵地。一时间,双方交战全力以赴,安庆的争夺战成为了关系太平天国和清王朝之间军力消长的决战。驻扎在长江南岸距离安庆几十公里远的东流的曾国藩,都可以清晰地听到交战的火炮轰鸣声,可见战斗之激烈。

而在这关键时刻,陈玉成犯了一个大错,5月19日,他率数千太平军赴桐城汇合洪仁和、林绍章,商讨下一步行动,却留8000人守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各垒,留4000人守集贤关内赤岗岭四垒,这样一来,就使得1万余人的部队陷入没有主帅而孤军作战的境地。

在第二日,湘军将领鲍超就开始猛攻集贤关外太平军四垒,三垒太平军在团团围困许久之后,被迫投降,只有刘琳率数百人突围,后背湘军穷追,一直追到溪河边,此时已无战斗力,大部分被生擒。

此时,安庆与外界联系已经断绝,仅有一些外国商人将粮食偷偷运过去卖给太平军,曾国荃就派士兵守在航道上,当外国商人的运粮船开来时,就以高于太平军额价格将粮食全部买走,于是乎,安庆城内的太平军就完全断粮了。

到了9月5日,曾国荃用地道填埋炸药轰倒了安庆北门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城内太平军由于饥饿,已经拿不动刀枪,无力抵抗,主将叶芸来等16000人全部投降。

1862年,曾国藩开始部署进攻天京,他把主攻的任务交给了曾国荃。急功近利的曾国荃在清军未按原计划出师前,率军急进,连下天为、巢县。含山。和州,江宁镇、大胜关等地,直逼天京城。

1862年5月31日在雨花台扎营,使得军队处于孤立无援的险境,曾国藩为此担心不已,写信劝他暂时后退,以求稳妥之策。

然而曾国荃盛气不减,坚持己见,丝毫没有退兵的念头,曾国藩无奈,只能派李鸿章部前去援助,但也遭到了他的拒绝。

艺高人胆大的曾国荃故技重施,开始在天京城外挖壕,广筑防御工事,并且击退了号称20万的太平军援部。曾国藩劝其见好就收,撤兵天京,以保全工业。然而此时已觉胜券在握的曾国荃怎么也不肯轻易放弃独享大功的机会,他还谢绝了齐白文指挥的“常胜军”的支援。

到了1864年2月,曾部已经将天京合围,7月19日午后,曾国荃的心腹、亡命徒李臣典点燃了埋在天京城墙下的三万斤火药,随着火药剧烈的爆炸声,城墙随之而倒塌,天京城旋即陷落。

这一天,成为了曾国荃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而曾军入城之后,在曾国荃的纵容下,兽性大发,肆意践踏妇女,屠杀无辜百姓,到处挖掘窖藏,掠夺财报,湘军所为,令人发指,曾国荃所得之金银细软、稀释珍宝盈筐满箱,难以计数,其贪婪残暴之名也随之闻名天下。

老曾之后的日子,就再也没有以前那么潇洒了,攻下天京后,他没有青云直上,而是受到官绅的非议和清廷的追究,深思熟虑的曾国藩为了保全曾国荃,急忙以曾国荃病情严重为理由,请求将其开缺回籍。

曾国荃为此大发牢骚,但也最终开缺回籍,但心绪不佳,不久得了一场大病,直到1866年才奉清廷之谕,起任湖北巡抚,之后又任陕西、山西巡抚。在山西巡抚期间,正逢久旱无雨,赤地千里,曾国荃多番筹款、筹粮,办理救灾事宜竭尽全力,当地百姓对其感恩戴德,曾专门修建生词,以纪念他。

1890年,曾国荃病逝于南京,时年67岁,谥忠襄。


江畔初见月


曾国荃是当时曾国藩攻打太平军的主要将领之一,曾国荃对曾国藩的帮助极大,要说曾国荃的军事能力如何?在攻打太平军时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仔细来看看曾国荃究竟 有多大本事吧!

一、“曾铁桶”曾国荃



太平军起义在晚清时期算是一件大事,这场起义几乎打下大清半个江山,即使是朝廷大员曾国藩在回家省亲时都被抓走,逃脱后,奉朝廷旨意组织团练反击。 一次在与太平军战斗时,曾国藩被太平军团团包围,本来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老天还是不忍让他就这么离去。



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在听说大哥被太平军包围,就找到吉安知府和江南巡抚一同招募来了3000兵勇,再和同周凤山的3000人,一同前去增援,你们太平军包围我老哥,我就包围你们,带着6000人在太平军周围挖起了战壕,准备开打持久战,此战不出所料大获全胜,后来曾国荃就发现对战太平军是用“战壕术”特别好使,于是就因为“战壕术”得了一个“曾铁桶”的名号。

从战术上来看,曾国荃不是像一般的清朝将领,他能使用新奇的战术与敌人对战,不死板,这就足矣说明曾国荃的军事才能,不是常人能比的。

但是我认为军事才能不能,只看一场或者几场战斗的胜负,而是要综合这个人在于同僚为人处世上、还有长远的战略打算来看,毕竟谁也不保证自己是常胜将军,如果有一天你被包围纵使你有通天的本领,也害怕自己的同僚给你背后捅刀子,就长远的战略打算来说要着眼当下,再去思考未来,这一点曾国荃做的并不好。

太平军起义是清末经历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起义,有了这场起义曾国荃就有了施展抱负的地方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首功自然是指攻破天京城,曾国荃也知道所以,在哥哥曾国藩命令他前往上海平乱时一再推脱,最后曾国藩派李鸿章前去上海,曾国荃不知自己错过了一次大好机会。

二、“铁桶”会破吗?

曾国荃的下场按理来说不会太好,但是曾国荃有个好大哥,站在前面为自己遮风挡雨。曾国藩一手建立扥湘军,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就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大家都看不惯曾国藩手里有一支这么强大的军队,曾国藩也知道自己在朝中已经是众矢之的了。



在这时候任何人在皇上或者太后面前说点什么就有可能要了自己的小命,所以曾国藩准备解散“湘军”,但是自己这个九弟曾国荃并不甘心,想让自己的哥哥自立为王。从这可以看得出曾国荃此人对权利看的很重而且并不像曾国藩一样有很重的“忠君”思想。



对于曾国荃的想法曾国藩怎会不知道呢?只是碍于是自己亲弟弟,只能纠正他的思想,我想如果没有曾国藩,要是曾国荃领导“湘军”绝对会自立为王,但是说真的曾国荃还真没有能力领导“湘军”他只是小才,而不是能统领一军的大才。 曾国荃最后并没有因为这些想法威胁到自己的性命,朝廷对于他立下的大功进行了“象征性”的封赏,最后曾国荃也落得了善终。

对此你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喜欢也可以关注哦!


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清晚期有三个汉人,撑起大清半壁江山,他们是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此三人,两湖南,一安徽。

曾国潘手握重兵实权,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咸丰贡生出生,因在曾国潘的湘军里,能征惯战,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一品顶戴。

同治三年曾以攻陷天京,打败捻军,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间,1875年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

光绪十年( 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

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病死在赴任途中。

曾国荃一生为清朝南征北战,除捻军,镇太平军,血债累累。因战功卓著,屡次得到升迁,从他个人来说,死得其所。

  


神州痴侠


曾国权是个狠人。曾国藩的父亲是老实人,几个兄弟却都是犟人,曾国藩说兄弟几个性格都像他母亲,九帅个性尤其倔强,认准了事不管谁说都不听,不达目的不罢休,曾国藩说也没用,围安庆围天京,面对城外的天平军动辄几十万救兵,任死不撤兵,手下将士都是他招募的本乡人,也都惟他命是从,毫不动摇。从这方面来说,他就是算不上名将,也算是个狠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