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陈能雄/文

溪东村是泰顺县仕阳镇政府驻地村,后依石龙尖,前对虎尖山,龙虎相会之地,深隐忠勇尚武之气,仕阳历史上的两位武举人出自溪东。

村边仕水氤氲,云水洋洋,朝看“晴雾如海”,夜观“纬潭映月”。还有古朴的人文景观,四房底古建筑群的民居各自独立、高低不齐、朝向各异,却错落有致、紧密相连、户户相通。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北厝


云水洋洋间的“杏花村”


仕阳古名是洋,相传古时有一位异人晨行高山,南望仕阳一带,见云雾茫茫无涯,叹道“是片海洋啊!”云雾在秋冬之时尤盛,写过《仕阳地名说》的胡封在一首《晴雾》诗中写道:“此间非海孰名洋?朝雾铺晴渺渺茫。人在水晶宫里住,客来绵絮被中望。”也描写云雾间的仕阳宛若置身于水晶宫中。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仕水宽阔湍急,在泰顺溪流中算得上是“巨川”,雨季之时波涛汹涌。《复仕水义渡记》中有言:“仕洋者,时水洋洋也。”云也洋洋、水也洋洋,在云水之间的仕阳溪东村,如诗似画,吸引了朝隐之士的目光。后唐天成二年(927),曾任归州牧的林注(林建之兄),由福建建阳后山迁到仕洋筠竹笼(今仕阳溪东傍竹林),在此拓荒开基。其后,饶氏、钱氏、胡氏、季氏、陈氏、齐氏、温氏、朱氏、李氏等姓氏相继入迁,人文愈兴。“是洋”之名变成“仕阳”,寄予乡民登科入仕的期愿。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仕水中比较深的“纬丝潭”


清末民初,溪东村民好植杏树,阳春之时,屋前屋后杏花繁盛如云。民国周溥在一篇寿文中写道:“去吾乡四十里,有大村曰仕阳……乡人多种杏花,每当春日,香云纷披,尤别饶风趣。”他在贺寿诗中又写道:“杏花村里初阳天,酒晋龙山几席前。”诗中直接以“杏花村”来代指溪东村。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林氏宗谱》中一篇寿文中提到“杏花村”


在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古村中,却有洋洋的尚武之风。清代的溪东村建有武馆、跑马场,并由此产生与练武有关的地名。仕阳车站后面的一座老房子曾是教习功夫的武馆,那片地方俗称“武馆”。武馆东面转过几个弯有个地方当地人叫做“马路”,是当年村民骑马射箭的地方。因此,清乾嘉年间,溪东村出了一大批武术人才。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溪东村“武馆”旧址


其实,溪东村的忠义尚武之风由来已久。在村落水尾有一座“忠烈圣王庙”,祭祀明灵王林文涧。据传,林文涧是南宋初期仕阳溪东人,英勇过人,率领乡兵抗金有功,死后,百姓为其塑造神像。宋淳熙年间,封为明灵王,元至正二十三年敕封助国王。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溪东水尾“忠烈圣王庙”


另据《分疆录》记载,元末仕阳有一位保境安民的乡兵首领,也叫林文涧。林文涧是南宋人还是元末人有待考证,但有一点应该可以确定的是,他是当时仕阳百姓所拥护的乡兵首领。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今人画的林文涧像


清代溪东人练武强身也与先祖的经历有些关系,如村中另一派林氏的始迁祖林启应的祖父林辉七武力绝伦,在明末动乱之时以材武保家,曾以一人之力震慑群寇。其父林熙远为避冯生舜、刘中藻之乱,流徙多地。林启应小时候经历诸多磨难,养成自强自立的性格。他迁居溪东后,听说一块吉地有野豹负隅为害,没人敢在那建屋。他胆略过人,在筑屋当日就除去豹害。这股尚武之风,从起初的学武保家,进而立志保境安民。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林氏家乘》记载林启应


石龙尖与石龙潭山水映照


在“忠烈圣王庙”前方有一座“石龙桥”,桥下为“石龙潭”,为五龙相会之地。潭水清澈,中有一白石露出水面,状若龙之头角,其脉从溪东村后面的石龙尖延伸下来,直贯对岸,石龙尖与石龙潭由此得名。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石龙潭


又说石龙尖之名的由来,是因山峰上有一石人。传说古时山上有一仙人常在仕水中撒网捕鱼,后来仙人化为石头人,他撒下的渔网化为现在溪东村圆弧状的地形,渔网的顶部则幻化成峰尖。俯观溪东之境,可以想象成是“仙人撒网,年年有鱼”的格局。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石龙尖


人们叫这座山为“石侬尖”,在仕阳方言里“侬”与“龙”谐音,叫来叫去就成“石龙尖”。也有人说,石头人外形像关公,山下的一片村原像一卷展开的书,呈“关公看书”的格局。在“忠烈圣王庙”右边建有文昌阁,供奉武圣关公,这说明村民崇敬古代的忠义英雄。

石龙尖为仕阳八景之一,清代溪东名士陈楚有一首《石龙尖》诗:

何年跃浪禹门过,气势峥嵘迥若何。

分发樟峰标秀异,直盘仕水见森罗。

嘘云不作之而绕,化石谁将鳞甲磨。

雄镇一方资保障,灵长自是耸巍峨。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陈氏族谱》记载陈楚《石龙尖》诗


诗中提到石龙尖发脉于章峰(樟峰),而宋朝时期的章峰里出了抗金义士蔡良臣、武状元蔡起辛,忠义尚武之气有如山脉一样绵延传续。石龙尖与石龙潭地脉一气相连,山水映照,正如静轩之诗:“龙尖起伏照龙潭,金石高低气脉含。角尾回环夸胜景,人文怎不与时参。”以前潭水极深,潭边有一个很深的洞穴,成群的鱼儿游于其中。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以前这附近原有一条老的矴步


据说,曾有人看见棺材一样大的鱼浮出水面,《分疆录》记载:光绪四年“仕阳石龙潭有大鱼四五头浮出,长约丈余。故老相传,嘉庆某年亦曾浮起,后有大水云。”大鱼每次出现都是发洪水的征兆。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分疆录》记载石龙潭两次出现一丈多长的大鱼


两代人义建仕水矴步


从石龙潭沿溪而上到达溪东村排心,在没有仕水碇步之前,村民设立义渡,由船夫撑着木排、竹筏接送路人,竹排主要停泊在仕水北岸,此地就有了一个“排心”的名称。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对岸后面有个地方叫“排心”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温太友、温太元由坑源底迁居仕阳溪东排心。温氏看到竹排每天来来往往,费时费力且不安全,溪水干涸之时,又不便摆渡,心生建造矴步之念。乾隆甲寅年(1794),温太元的孙子温开炳带头募捐,选用坚固平整的的条石作矴步,这样既耐久又易于辨认,在月夜中也能行走自如。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矴步用石


工程在第二年竣工,耗资千缗,首事人还有胡朝幹、胡期贤、林槐芳、林桂芳、饶庆明、饶薰、柳士昌。温开炳等人还在矴步南端建立义桥、义亭,陈楚在《惺斋公传》中把仕水矴步称为“义步”。每一个名称都带有一个“义”字,每一个矴步都凝结着仁义之气。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乾隆六十年立的《重修仕水矴埠序》


由于矴步滩的木石牙错处,工匠设计不得法,嘉庆辛酉年(1801),洪水冲坏部分矴步,经过修补后又被冲毁。修补已经无济于事,只有全部替换木石才行。温开炳的儿子温应钰与村中父老重新发动募捐,鸠工庀材,请来著名的石匠汤正现设计矴步。

嘉庆己卯年(1819),汤正现趁涧溪水浅之时,埋下新的井字形木架,加宽加固上下矴步滩。嘉庆庚辰年(1820)完工,首事人还有饶廷玺、朱梦琦、林云鹏、齐正纲、胡封、林周德、胡明佩、钱世重。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矴步滩下面埋有木架


碇步总共有223齿,一高一低、青白相间的二级石蹬,便于行人让路。这条泰顺最长的矴步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依然坚固如初。即便是在光绪四年“鱼王”再现石龙潭,洪涛再起,矴步也经受住了考验。2006年仕水碇步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仕水矴步


“浅涧援琴蹬作键,青溪奏乐水为声。村民常忘关窗月,夜枕和音入梦清”,这座横架于溪上天然“钢琴”,日日夜夜为溪东人弹奏一曲曲悦耳的自然之音。春雨绵绵之季节,一蓑翁、一老牛同过矴步,又是怎样一幅唯美的乡村画卷!

在没有公路、大桥的年代里,矴步是附近村落的重要交通要道,村民走过对岸,往右可以前往霞浦,往左前往福鼎。南来北往之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数得清有多少级矴步,数不清走过多少脚步。人们在矴步头摆摊卖货,建造商铺,逐渐形成了繁华热闹店坪街。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仕水矴步


店坪街上的安澜祈愿


从矴步头走上北岸,就到店坪街,石亭边是一条鹅卵石街。以前街两边都建有南北杂货店、旅馆、饭店、山草店、肉店等,商客来往如织,盛极一时。因历次受到洪水、大火的侵袭,如今只剩下街北有一排二层的旧式商铺。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店坪街


石亭东面一二十米处,岸边的青石栏杆有十二个墩,栏杆中部刻着“安澜”两个大字,这反映着临溪百姓期望风平浪静、海晏河清,与钱塘江边的“安澜门”“镇海铁牛”的寓意相似。

安澜墩以前竖着照明灯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路人也能借助灯光看清矴步。它起到防护作用,又是村民游客的观景平台。十二个栏杆墩暗合十二地支之意,今人在边上又修建了新的“十二生肖”栏杆墩。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安澜墩


无论是建造仕水矴步,还是修建石栏杆墩,利己利人的公益善事,溪东村的几个重要姓氏都参与进来,有独自建造一个墩的,有三四个人合资建一个墩的,有捐建横石杆的,有以商店名义捐建的。每个栏杆墩和石板上都镌刻着捐建人的名字,如李正茂、陈正桥、钱世文、吴日富、齐家霔等。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石墩刻着“民国三十五年”几个字


最西端的一个石墩上刻着“嘉庆二十五年造”几个字,这年正是矴步竣工之年,可见仕水矴步与安澜墩同期建造。这个石墩的侧面又镌刻着“民国三十五年重修”几个字。起初,店坪街的地基并没有这么高,民国时期,林肖岩首倡在矴步头建造山墙,增高地基,重修安澜墩。在修堤造路之时,填平了矴步北端一两级石蹬。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矴步头堤岸石墙


安澜墩边上原有一条石阶连通小巷,现在已经浇成水泥路,但石阶尾还保留着一个小鹅卵石铺成的七环七彩图案,精致美观。在店坪街商贸繁荣时期,安澜墩和圆环鹅卵石铺是溪东村的两个标志。据说溪东村民出门在外时,有人问起溪东矴步头的阶尾有几个圈、几个栏杆墩,只要答出“有七个圈、十二个墩”,对方才会相信你是溪东人或者到过溪东村。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店坪街上七环七彩鹅卵石铺


武举人的传奇人生


从这条水泥路走入弄堂,见一个天井里铺着密密麻麻的小鹅卵石,或青或红或黑或白,拼成各式各样的图案,有的圆若铜钱,有的形似树叶,有的状若鲤鱼……这是武举人胡腾骧的故居遗址,他的人生与鹅卵石地铺一样斑斓多姿。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胡腾骧故居遗址


胡腾骧(1768—1848),字昂青,号云峰,生而颖异,文武兼备。乾隆辛亥年(1791),他参加童试三场,被取为案首。第二年壬子年,他考中武科举人。泰顺教谕姚宋以诗赞胡腾骧:“标英炫锦通场春,文经武纬两难得。”在弱冠之年就科场连捷,一举成名,可是胡腾骧却不骄不躁,“谦谦温温,若固有之”,好像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原本就是他该拥有的,这是一种淡定从容的自信。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胡氏宗谱》记载腾骧“谦谦温温,若固有之”


然而,出类拔萃的他却最终没能考上进士。民间传言,胡腾骧有一次上京赶考途中,受到几位胡氏族人的盛情款待,逗留多日,以至于错过考期。《胡氏宗谱》中记载,正当胡腾骧春风得意之时,“第以父染暗疾,遂怀养亲之思。”他以孝义为先,回家照顾生病的父亲。他是建造矴步的从事人,又亲历了重建矴步的过程。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胡腾骧旗杆石


胡腾骧的功名旗杆石立于胡氏宗祠前面,一直以来是胡氏的荣耀。往胡氏宗祠东面走,转过几个弯曲的小巷,迎面看到一座四合院前也立着一对旗杆石,上面刻着“嘉庆甲子科举人林起鹏”。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林起鹏故居

走入林起鹏故居,见厅堂的角落里摆放着一块青色的技勇石,普通人上去抱住垂直往上提几乎是纹丝不动。据屋里老人说,技勇石重达四百斤,当年林起鹏不仅能轻而易举地提起来,还能背对技勇石,反手抓起石头走几圈,其膂力相当惊人。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据说是林起鹏练武用的技勇石


林起鹏(1780—1853),字展南,号翼村,官授营千总。他出生于学武之家,从父亲林桂芳那里学到骑射武艺,也遗传了刚毅不屈的性格,他爱打抱不平,遭来小人嫉恨,人生也因此经历坎坷。他的“鸟枪记”故事曾经被编成木偶戏,其人生是否如戏剧中演绎那样,这不得而知。但据晚清学者林用霖编撰的《林氏家乘续集》以及《陈氏族谱》记载,林起鹏与村中的陈永嘉陷入一场冤案当中。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林起鹏功名旗杆石


当时,泰顺林知县要责罚一位溪东村民,林起鹏出来制止,使得林知县大为不快。后来,林起鹏有个堂弟家中失窃,起鹏明察暗访找到偷窃者,小小惩戒一下就放他回去。不想,此人本来体弱多病,回家服用药剂过多,竟一命呜呼。差役抓来林起鹏审问,林知县胡乱以“私拷致命”定罪,并严刑逼供。林起鹏铁骨铮铮,誓死不屈。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林氏家乘》记载林起鹏冤案事件


这起冤案冷酷如冰霜,却闪现出一丝兄弟互帮互助的人性光辉。几年前,林起鹏的弟弟林振鹏在一次救火中因劳成疾,生命垂危,医生说只有服用上好的人参才有救。林起鹏争分夺秒、不眠不休地赶往温州,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年代里,林起鹏往返仅用四天就以三百金购回人参,救了弟弟一命。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林起鹏故居


而这次兄长蒙冤,林振鹏一次次地向官府上诉,连续四年还是没能翻案。无奈之下,林振鹏只有徒步上京向都察院诉冤,山路迢迢,他脚上的指甲都脱落了。在他的奔走呼告下,林起鹏与陈永嘉的案件沉冤得雪,两兄弟相携回乡。经此波折,林起鹏无意仕进,却未改愤世嫉俗的性子,常为乡民排忧解难。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林氏家乘》记载林振鹏为冤案“赴都叩阍”


胡腾骧和林起鹏是仕阳仅有的两位武举人,都是青年中举,可惜最终都因种种原因,没能在科举仕途上更进一步。其实,溪东村历史上还有一人的武艺达到武举人的水准,他就是饶德舜,其科考经历颇具戏剧性。

饶德舜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弓马娴熟,两次参加乡试考外场武艺,都成绩优异,博得阵阵喝彩声。可惜,第一次因为先生没教他写“策论”,在内场考试中失利,以“无策不中”落榜;第二次正好遇到两个考官不合,一个高声赞扬他的武艺,另一个故意唱反调。科场失意,减淡他的功名进取之心,却增进了为善之念。他归乡后学医施药,买物放生,累积功德。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饶氏宗谱》记载饶德舜科考经历


户户相通的四房底建筑群


从林起鹏故居走出来,往左行数十米,见前面有座高大的石门楼,这是林兆雷故居,是“四房底”建筑群中的一座。林启应第三代分为“天地人元亨利贞”七房,如林起鹏是第五房亨房派下,林兆雷是第四房元房派下。四房子弟比较富裕,建造的屋舍宽广华美,若要了解四房的人文建筑,不防从第一座“故厝”开始看。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林兆雷故居门楼


绕过林兆雷故居的南墙,再朝左往上走,看到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合院。这就是“故厝”,传为四房房祖林植芳与其中一个弟弟合建,距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正屋九间,两侧厢房各三间,四房的子弟住在房屋的西侧,民国时期泰顺县参议长林肖岩就在此处生活过。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故厝原来太师壁柱子顶端的“柱头镜”


房屋内部雕饰极为精致,格窗上雕有麒麟、梅花鹿、吉祥花鸟等图案。在厅堂太师壁左右两侧的柱子顶部原来各有一个圆形柱头镜,雕刻着古代戏曲人物故事。故厝最吸引的地方是庭院里千姿百态的鹅卵石镶嵌图案,有花瓶、仙鹤、凤凰、仙桃、蝴蝶……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镶嵌成“仙鹤”图案


正屋与木门楼屋脊正中的脊饰各有一个醒目的“福”字,寓意“福星高照”。不经意间,福气就光顾到林家了,传说,林植芳的儿子林起显成婚当日,天空忽然飞来一大堆象征着“丰收满仓”的稻谷。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屋脊上的“福”字脊饰


后来,林起显的儿子林一诚、林兆雷发家致富,每年收获田租据说有“九千九百担”,林鹗称林兆雷“富甲一邑”。四房的屋舍越建越多,各屋墙垣相连、走廊对接、门户互通,为了防火,隔墙采用“火墙薄”砌成。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一条小路连通故厝和横厝


紧挨故厝西墙的是“横厝”,有两条路可去,一条是出门楼右转;另一条是从故厝檐廊西行,通过一扇小门就到了横厝。其房屋与故厝两侧厢房一样横着建造,故俗称“横厝”,这里曾是民国时期三青团浙江省(监察会)书记林念仁、泰顺县议长林念伊等兄弟的故居。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横厝,前方小门通下厝


横厝两侧各有一条路,北面一条走廊通“北厝”,南面一条往下的石阶去“下厝”。北厝与横厝的地基齐平,房屋背依石龙尖,屋后种着桃花、杏花等各色花树。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北厝,前方左侧有一扇木门通下厝


屋里雕饰独树一帜,格窗中间雕刻着花瓶、铜钱,檐柱上是戏剧神话人物故事的浮雕,栩栩如生。可惜,木雕构件在破四旧之时被敲掉几个角。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梁柱浮雕


回到横厝往东南向穿过一扇圆门,走下台阶,就到了“下厝”的厅堂,这便是仕阳富豪林一诚、林兆雷建造的华屋。正堂两侧八个格窗上方除了有飞鸟走兽、奇花异草的雕饰外,还用木格条拼成“金玉满堂,福禄寿喜”八个字。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下厝格窗中用木条拼成的“喜”“寿”


以前下厝二楼横栏上全部用格窗围着,外面的人看不清里面,楼上的人却能看清窗外事物。房屋月梁上雕着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梁柱构件精雕细刻,美轮美奂,足见林家之富。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下厝月梁等构件雕饰


林一诚、林兆雷和睦相处,白首同居,共同经营起林家庞大的家业。两人都喜好读书,事母至孝,林母老年患有目疾,林兆雷每天晨起以舌舐之。林兆雷富而好义,因捐助军饷被授予詹事府主簿一职。他济人施药、修桥造路,惠及乡邻。中年后,他效仿明代袁了凡设了一个“功过格”,每日记录自己善事与过失,时时警醒自己要“隐恶扬善”。

他开书斋兴教育,下厝南北两侧各有一个书斋,从檐廊往南走,见小门里外的匾额分别为“长发其祥”“则笃其庆”,书斋就建在边上的楼房里;北侧的书斋已经拆除,如今只剩下一个小门楼。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二楼书斋


林兆雷请来溪东名师陈楚任教,陈楚与林兆雷是邻居,从小就是莫逆之交,下厝西北面的一座古民居就是陈楚故居。他品行端方,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从教六十多年,学生遍及泰顺、福鼎、霞浦等地,著有《听松轩诗稿》。他健康长寿,直到九十多岁还文思清晰,能给小自己一二十岁的后辈写寿序。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陈氏宗谱》记载陈楚给林兆雷做家庭教师


陈楚长期在林家书塾执教,林氏子弟有不少人考取功名。在下厝厅堂的两壁上还保留一张张官报、捷报,上面有林镜湖、林清标、林滋楷、林炳文等人的名字。其中林镜湖即是林晴帆,岁贡生,一生游学四方,曾做过湖南云梦县知县刘秉彝的幕僚,回乡后开馆教学,培养了范鸿书、林凤翰等优秀人才,著有《鱼雁诗存》。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林镜湖等人的捷报


下厝右后方别有天地,厨房、洗澡间、储藏室、走廊、花园……一应俱全。屋后有用长条石搭建的洗衣架,边上放置着巨大的青石水缸,采用仕阳辉绿岩打制而成,大约可以储蓄十几担水。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洗澡间、厨房等设施,左边一扇门通北厝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青石打制的水缸


这里与北厝、横厝一墙之隔,墙之西端有一扇门,走出去就是北厝门口。两座房屋交汇处是一条弯曲的鹅卵石甬道,甬道右侧山墙上的花窗有一个大大的“双喜”字,意指“出门见喜”。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甬道山墙上的“双喜”字花窗


甬道尽头是一个石门楼,门之左侧为“陈厝”,右侧有一棵古樟,树旁原来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马尾松,传为陈楚家中的松树,后来陈家人以一筐米(也有说一斗米)的友情价卖给林家。古松与古樟多少年来风雨相依,可惜马尾松已然枯死,今年刚被砍掉,少了一道风景。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石门楼边的古松


石门楼西面百米处有一座“新厝”,是四房子弟后期所建,四房底建筑群还有“自治”“旁厝”等楼房,其中,“自治”楼房已然毁于一场大火,原址在下厝边上,即今菜市场附近。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新厝侧门楼


在四房底鼎盛时期,各屋走廊门户四通八达,即便是下雨天都不要带伞,走遍四房底房屋也就差不多逛了半个村。房屋像薜荔一样开枝散叶,薜荔的生命力极强,在溪东村旧石墙上随处可见,其果实可以制成“凉饮”。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北厝后山墙的薜荔


当年,溪东林氏宗祠四周的围墙上原有两大本薜荔,越长越盛,渐呈合抱之势,拱卫着宗祠大门。林鹗寓居溪东村时,写了一篇《薜荔墙志》,文中有一句描述薜荔“条达枝分,与子若孙共蕃。”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林鹗描写溪东林氏宗祠的《薜荔墙志》


新事物新思想的传入


四房底的大部分古建筑都在两百年以上,从其内部配饰来看,融入了西洋新式事物。如下厝南侧厢房的格窗的浮雕中间镶嵌着紫蓝色的琉璃,晶莹剔透,有如蓝宝石一样;新厝正屋两侧格窗中间镶嵌着黄、红、蓝、绿、紫五色方形玻璃。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下厝窗户上镶嵌蓝色琉璃


玻璃是寻常之物,但在明清时期极为稀有,只有富贵人家才有,小说《红楼梦》中贾府有西洋传入的自鸣钟、穿衣镜、怀表等,贾母把身边的一个大丫鬟取名为“玻璃”,这说明当时的玻璃与珍珠翡翠一样珍贵。

玻璃、自鸣钟等西洋新事物传入泰顺的时间较晚些,溪东村四房底的财主应该是泰顺较早使用玻璃、自鸣钟的一批人。据《溪东村志》记载,清末时,四房底财主家里有琉璃球、三棱镜、自鸣钟,令人欣羡。他们接受新思想,学习新事物,紧跟时代潮流,如林肖岩破除成见,在溪东创办了泰顺第一所女子学校——淑德女子小学。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新厝格窗中间镶嵌三种颜色的玻璃


民国时期,仕阳溪东村涌现出许多有志之士,如泰顺禁烟总董王焕辉禁烟有方,获得“文虎”勋章;林植三出任东南区第二兵工厂中校文书股长,直至抗战胜利。据家谱记载,溪东村林氏、温氏等姓氏都有人为抗日付出鲜血,如林敦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初三在上海吴家库抗日阵亡。溪东村忠义尚武之风,在民族危亡之际得到了新的升华!

今天,仕阳人在仕水矴步上踩踏武步,舞动金龙,翻飞腾跃,就像是在梅花桩上练武。这项原本起源于练武之人的舞龙运动,在和平年代里,又以另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来诠释尚武精神。

昔日泰顺的“杏花村”,有尚武之风,古建筑群户户相通

溪东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