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著“篡位”的黑鍋好幾百年,朱棣心裡有委屈

封建社會,最大的罪行可以認為就是“造反”,當然也包括各種模式的“篡位”。對於這些罪行,往往都被當時的道德家們定義為是“罪大惡極”。處罰,往往都是最狠的,凌遲和誅九族,都不一定解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不少人就是碰了這根線,甚至是有比較大的嫌疑或隱患,然後就結局悲慘了。可就是在這樣的高壓敏感大背景之下,朱元璋自己家裡人,兒子朱棣卻把孫子朱允炆的皇帝位給“篡”走了。似乎很不符合情理,近水樓臺先得月,“安分守己”的思想從皇宮裡傳達到大明各個層面和角落,皇家人不是應該更加遵守才對嗎?也於是,朱棣的形象和人品,曾經一度被史學家和學者們沒少攻擊。“篡位”這頂帽子,扣得死死的。

揹著“篡位”的黑鍋好幾百年,朱棣心裡有委屈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朱棣不是鐵石心腸,對某些輿論不是無動於衷。恰恰相反,他也比較敏感,非常計較別人說他“篡位”,以及因此而討伐他推倒他。比如,後來他建立起來了“東廠”太監特務機構,就是一個內心非常在意的具體表現。因為在意,才會專門再設立一個機構去監聽文武大臣和百姓們的言論,以及監視他們的行為。骨子裡很在意,所以恰恰反映了,他也同樣受正統思想影響深刻,而不是“近水樓臺沒有先得月”。

揹著“篡位”的黑鍋好幾百年,朱棣心裡有委屈

其次,明朝建立到了朱允炆時期,整個大明的國防,還不是很穩固。各種邊關的遊牧武裝勢力仍很活躍,經常騷擾大明的邊防。更別說版圖面積了,跟他們推倒的元朝帝國比起來,只是它的一個零頭。作為跟著朱元璋衝鋒陷陣打天下過來的朱棣,心中的夢想肯定是比較龐大的。肯定也是受朱元璋教育和薰陶出來的。他肯定覺得,戰鬥的步伐不能停止,需要繼續拓展版圖。也覺得,這才是朱元璋希望後代們要乾的事情。可朱允炆上臺後,卻“背道而馳”了,要削減軍隊,朱棣內心深處就非常反對,甚至生氣。他覺得,不是跟朱元璋一條心的人繼承了皇位,要停止朱元璋的宏偉版圖夢想。甚至,削減軍隊和削潘之後,國防都會成問題,敵人反撲回來如何了得,好不容易打下的大明江山就岌岌可危,那就是“敗家”了。反對朱元璋一直在執行的軍事理念,那我朱棣也就可以反對你朱允炆。事實也的確如此,朱棣稱帝之後,繼續鞏固國防,“君王守國門”,並且對北方元軍殘餘勢力積極主動的進行追剿,大規模親征的軍事行動就達到了五次。

揹著“篡位”的黑鍋好幾百年,朱棣心裡有委屈

他還用一個事實告訴了世人和後代,他是遵守封建主流正統思想的。而不僅僅只是靠肌肉說話,有武器有功勞就可以不顧章法“為所欲為”。在“傳位”的事情上,根據封建社會的規律,需要立嫡長子。可是,嫡長子朱高熾能力略差,形象不好且過於肥胖,相對而言,他不喜歡。小兒子朱高煦卻能力出色,還經常隨他出生入死,甚至多次救他於危險戰場上。又甚至,每每那個時候,他就忍不住說過要把皇位傳給朱高煦。就在這種幾乎“水到渠成”的節奏裡,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遵守封建主流的規則,把皇位傳給了嫡長子朱高熾,格局放得更大。

揹著“篡位”的黑鍋好幾百年,朱棣心裡有委屈

所以,可見,朱棣骨子裡也許真的不是道德和操守敗壞到了極點的人。而“篡位”的事實,也許就是治國理念不同的結果而已。而朱棣所遵守的,是對的,也是朱元璋當年的理念或戰略規劃。朱允炆的思路,也許就是背棄了朱元璋的思想,甚至會給明朝帶來滅國禍害,說不定就沒有後來的十四朝歷史了。更別說,朱允炆的“削潘”手法,多麼的粗糙極端了,幾乎就是赤裸裸的要把朱棣及他所帶領的廣大功勞卓越的將士們趕盡殺絕。為了生存,也不得不被迫進行反抗,試試看。如果反抗失敗了,也說明這就是天意吧,該朱允炆“心想事成”。以及,能打敗朱棣軍隊的人,相信也可以比朱棣更優秀駐守住北方的大門。當然,最終,歷史給的答案,是朱棣成功登基,朱允炆則“失蹤”了。還有了十四朝。“天意”最終站在了朱棣這一邊,朱允炆還是缺少了些福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