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今天,我們來講一個人,就是王莽。這是中歷史上典型的反面人物,作為第一位外戚篡位成功的皇帝,有兩個印象深刻在我們腦中。一個是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另一個就是胡來的改革家。但是也挺奇怪的,在王莽篡權之前,人們都評價他是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就算他的兒子在失手殺人後也未曾袒護,反而“大義滅親”的,逼著兒子去抵命。

對於王莽前期謹小慎微,還被儒生們歌頌成道德楷模,後期謀求篡位這樣的人設大反轉。很多人都解釋為王莽本人的虛偽,就比如白居易在那首《放言》詩之三中寫到“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就拿周公與王莽作為比較,來表達王莽前期的道德品質表現都是虛偽的表演。

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妖貓傳》中的白居易

站在道德角度上絕對不為王莽翻案,亂臣賊子的身份王莽是坐實的。但是為什麼這樣一位依靠虛偽的人能夠篡位成功呢?難道真的想一些人說的那樣,王莽是一位穿越者?最奇怪的是,既然王莽成功的篡取皇位後,為什麼卻突然啟動了一系列的激進的經濟、財政和金融改革?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先了解一下,誰王莽的支持者。

——西漢後期整個社會都在尋求改變

我們先了解一下西漢後期的社會情況。中國古代的經濟基礎是農耕文明,農耕地帶稅收的成本很低,能聚集起來的財富總量很大。但增長性和彈性太差,因為土地的產量相對是固定的,所以收入也就相對穩定。這就導致古代王朝的財政往往都是量入為出的形式,也就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就如同西漢一樣,小心翼翼的維持著那麼大疆域的穩定與統一。


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戰爭多花錢想象不到

但當西漢王朝遇到了戰爭這種龐大開始項目時,漢匈之戰就是這樣的龐大開支,帝國的財政無法支撐起來長時間的消耗。所以在漢武帝后期,就嘗試引入一套國有壟斷體系來解決這個問題,雖然暫時奏效,但卻使得西漢王朝的社會經濟受到壟斷的約束與混亂。而當權力與經濟勾結時,社會的結塊和硬化再次損壞了王朝的統治。

而這種損壞,也使得西漢後期的社會開始出現了一種尋求改變的聲音!王莽上臺之前,漢宣帝就曾與兒子漢元帝有過爭論,當時漢元帝認為當時的許多制度都不夠好,應該採納儒家的仁政,而漢宣帝則駁斥道“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其實這種爭論不只是在出現在漢宣帝與漢元帝之間,西漢後期整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都出現了對現狀的不滿,渴望重新設計一套新制度的願望。

對於普通人來說並非是因為吃不上飯才渴望改變。而是因為鹽鐵等行業的國有化,人們除了種地缺少其他的生存途徑,政府控制經濟的程度加深,官商勾結使得普通人致富的渠道變得越來越少,使其更多心生不滿,對王朝的態度也就更加冷漠。

由於選官制度被上層把控,官員的挑選範圍集中在官二代、官三代,導致普通讀書人的仕途變得越發狹窄。走仕途以及成為商人的渠道都被固化以後,大的家族勢力出現並愈發壯大。中央由外戚與宦官輪流把持,在地方上則由這些大家族壟斷了地方官吏的位置。這就導致中央控制力開始下降,地方勢力與官僚集團對待皇權的態度更像是一種局外人。

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而這時的對現狀最為不滿的就屬狂熱的儒家知識分子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最大程度受到了侵害。大家族們控制力地方官僚的選舉,而這群飽學的儒生卻失去了進入仕途的渠道。當時的整個社會都充滿了不公平,幹活的人忍受著貧困,不幹活人卻享受著奢侈。而這種渴望改變的聲音在儒生的心中逐漸成為了一種復古主義的烏托邦幻想。

——儒生心中的復古烏托邦

儒家經典大部分定型都是在西漢時期,很多流傳下來的殘缺的儒家經典都經過了漢代人的篡改、偽造和闡釋,這就不可避免的夾雜許多漢代人自己的想法。而原本漢武帝將儒學定位官方學問是為了方便統治,但有時候儒生並不是總按照皇帝的意圖去編撰理論輸出社會。由於儒生們掌握了強大的宣傳能力,相當於那個時代的宣傳部加教育部,輿論影響力非同凡響。

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從漢武帝后期,儒生們便開始構建一種復古主義的風潮,他們將周代描述成一個更加富裕、平等和充滿禮教的社會。而周代傳說中的“井田制”更是成為儒生們口中的理想制度,那成為一個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沒有超級富人與窮人的古代“共產主義”世界。

當然“井田制”應該只存在於孟子腦海中,並不真的實行過,一來並沒有考古資料證明井田制的存在,二來現存的記載資料也都不能證明其存在。《穀梁傳》其傳曰:“古者三百步為裡,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其一。”雖然《穀梁傳》傳自子夏弟子穀梁赤,但成書是在西漢時期,很有可能是儒生們受到了孟子的啟發,夾帶私貨將井田制寫成真的,其他基本古籍也都有這樣的問題。

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山海經》中的異獸

但卻在一代代儒生的努力下,被渲染成了周代實際實行過得制度。並且在《穀梁傳》、《韓詩外傳》、《周禮》等古籍中信誓旦旦的表示周代確實施行過“井田制”。當時許多對現狀不滿的學者們都聚集在了復古主義的浪潮下,開始批判現實,推崇古代。周代的烏托邦在他們的描繪下更加誘人。

劉歆就是當時的大儒,我們熟知的《山海經》就是劉歆與其父劉向共同編校的。當時的大儒劉歆、孫陽、張邯、魯匡等人的加入無疑更加壯大了這個集體,恰好當時的大司馬大將軍王莽也看到了機會。原本王莽就受過很好的儒學教育,本人也很認同儒家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從王莽帶頭“惡衣惡食,陋車駑馬”等行為來看,他本人也很願意通過行動改變社會現狀。不過這裡到底有多少他本人想要藉機篡位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儒生們可以利用王莽實現他們的政治設想,王莽可以藉助儒生們樹立自己的威信,試圖取代漢家。就這樣王莽與儒生們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體,儒生利用他們的可怕的宣傳能力製造祥瑞和社會輿論幫助王莽上位,而王莽則可以推行儒生們的烏托邦設想。

——西漢末期的社會氛圍,不在乎誰是皇帝

其實在王莽篡漢的整個過程中,各方勢力都表現的及其配合,除了安眾侯劉崇與官僚階級的翟方進的兩次反叛。其他大部分官僚階級都認為他們的利益並無損害,所以對篡位漠不關心。而普通百姓則更無所謂,誰是皇帝自己也還是隻能種地,交賦稅。只有狂熱的儒生們心中狂喜,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心中的復古烏托邦就要開始構建了

我們以前總覺得儒家思想很強調忠君愛國,但在西漢時期的儒家並不在乎誰當皇帝。他們只在乎誰能幫助他們實現理想社會。並且在儒家的觀念裡,其實沒有永遠一朝一姓的天下。天命是歸於有德者,有德你就能當皇帝,無德天命就會歸別人。這就類似於統治的合法性。

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劉邦斬白蛇

這套合法性的說法從周朝人發明的“天命觀”開始。比如,秦末無道,所以天命轉移,劉邦順應天命在“揮劍斬白蛇”的故事中,將自己包裝成“斬白帝子”的“赤帝子”,而白帝子就象徵著秦帝國。既然你們老劉家可以用這套邏輯獲得統治的合法性,那別人當然也可以。

在漢景帝時期,還真的曾經有過這種爭論。兩位儒生爭論,是應該忠於皇帝,還是應該在皇帝昏庸時誅殺,搞的漢景帝尷尬的只能用“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大概意思是,吃肉知道馬肝有毒所以不吃,搞學問的人不要講湯武革命,理論上的爭論不要放在現實政治裡。

所謂“天命無常,惟有德者居之”,所以“禪讓”這種事在當時人來看,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再加上董仲舒的那套“天人合一”的理論,老劉家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而且天災人禍特別多。甚至在王莽篡位幾十年前就曾有人建議皇帝退位,比如漢昭帝時期的眭弘、漢宣帝時期的蓋寬饒。

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在這種社會上下都配合的情況下,大家認為和平的改朝換代這事可以試試的。王莽也在各種祥瑞的組合拳之下,社會認可度一路飆升,據說一次有487572人上書支持他,相當於整個首都周邊所有識字的人。緊接著就是“安漢公”、皇帝的岳父、加九錫、攝皇帝(代理皇帝),直到最終成為新朝的真皇帝。就連王莽當皇帝的繼位詔書都是劉歆親筆所寫。

如果當年也有民間民主選舉的話,大喊“Change”的王莽應該算得上高票當選。可隨後發生的卻令人大跌眼鏡。

——將王莽推上前臺後,“復古改革”拉開序幕

王莽因為是外戚的身份,在漢哀帝朝也曾被貶黜下野。代替王莽的繼任者是師丹,師丹在漢哀帝剛剛繼位時就發佈了“限田限奴”令,規定諸王、列猴不得在他們的封國外購買田地;限制了關內侯與其他人的田地不能超過三十頃;諸侯王奴隸不得超過200人;商人不能佔田,不能做官吏等等政策。

原本師丹是想通過限制土地買賣的方式,解決西漢後期嚴重的社會結塊現象。但這一系列改革政策不符合漢哀帝的想法,

剛剛登基的漢哀帝急於利用母親家族的勢力來穩定自己的勢力,進而大肆封賞土地,師丹的政策看起來是在為難皇帝,所以被哀帝罷免。但這次改革卻讓儒生們意識到,原來朝廷中也有人想要重新設計理想制度。

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其實西漢末期大豪族已經開始影響社會了

當漢哀帝去世後,王莽已經回到了朝堂之上,重掌軍政大權。在王莽稱帝的第二年,他就推出了改革政令。為了打破土地分配不均和大家族蓄奴制度,讓社會更加公平正義,使天下土地從此都是“王田”。

《漢書·王莽傳》“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意思是,第一、全國土地都是“王田”,廢除土地私有制,禁止私人買賣。第二、每戶人家,如果男丁不超過八人,而佔有土地超過一井(九百畝),就必須將超過的土地贈與親戚、鄰里。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制。第三、二是將奴婢改稱“私屬”,不得買賣。若違反最高可以判死刑。


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並且王莽還陸續施行了五均、賒貸、六筦(管)與幣制改革。五均就是政府對谷、布、帛、絲、綿這五樣物價進行控制,進行行業的壟斷與專賣。賒貸可以理解為政府放貸介入民間金融市場。六筦是對鹽、鐵、酒、鑄錢、名山大澤收稅,再加上五均與賒貸的總稱。當時社會上最重要的商品都歸入政府控制,所以我們才會看到計劃經濟的影子,才會認為王莽是一位穿越者。

更別提精美確無比混亂的貨幣改革了,原本地方勢力對於王莽上臺是一種默許的態度。相當於做了一場政治交易,你當皇帝,我們繼續在地方為所欲為。但現在他們發現,王莽是在革他們的命,就此不再配合中央政府。

王莽的支持者是誰?被簇擁著上臺,卻被後世釘在恥辱柱上的改革家

在王莽改革的同時,水災饑荒不斷,終於在公元17年綠林赤眉軍起義爆發。這讓原本就捉襟見肘的中央政府稅收範圍更小,王莽選擇開始徹查貪汙,並且鼓勵相互告發。這讓王莽的改革風暴,從財政改革導致社會經濟紊亂,進而造成起義軍引發的社會動盪,最後使得財政更加緊張,無力鎮壓社會動盪。

很快的,在短時間內,王莽將禪讓得來的西漢家底損失殆盡。社會開始分崩離析,王莽想利用復古式改革加強自己的中央權力的想法落空,造就了一個短命的王朝,而自己的腦袋也稱為後世皇帝的收藏品。

在王莽篡位時,並沒收到多少抵制,大家甚至恭維著、簇擁著幫助他完成改朝換代。但很快王莽上臺後的一系列改革卻使得財政徹底崩潰,政權垮臺。我們不知道王莽篡位的私心到底如何。但王莽確實敢與真的去嘗試一次具有強烈幻想色彩的改革,試圖通過遵循儒家經典來完成這次制度設計,從而改變當時的社會問題。這是一次失敗的具有儒家原教旨主義的烏托邦實驗。

而王莽瘋狂的儒生支持者們,卻在改革失敗後,甩手就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絕口不提這段書生亂政的往事,轉身繼續為後世統治者的效犬馬之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