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課不如補習慣,一年級好習慣如何養成?

蒲公英


國家大力提倡給孩子減負,而作為孩子家長,養育孩子是家長一生選擇了就不能迴避的事業,學習成績不好真的會很揪心,所以許多媽媽會讓孩子補課,其目的是補充學習課堂上沒有學會或者課堂內學習不了的業餘知識。孩子的學習習慣養好了,家長輕鬆,孩子學習起來也會省力。然而,有哪些好習慣可以在一年級的時候養成嘞?


一、及時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

小學不像幼兒園那麼放鬆,老師一般會佈置少數量的作業放學後回家做,而貪玩又是孩子的天性,有時玩著玩著就把作業拋之腦後了,等到臨睡時才想起來作業沒有完成。玩得又累又困,加上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利於成長,不做作業又怕第二天被老師批評,所以還得“趕”作業,做出來的作業也會沒有質量。



二、按時睡覺的習慣

睡眠,在人的生命過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保證充足的睡眠才能讓孩子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有足夠的精力聽老師講課,充足睡眠還能增強孩子的抵抗力,身體健康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可以想象一下一個睡眼惺忪的孩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會是一種什麼的情景?

三、及時反饋的習慣

可以從兩方面來講:1、及時反饋給老師,哪個沒有聽清楚?哪個細節點沒有聽懂?班上那麼多孩子,每個孩子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老師為了大多數孩子,可能照顧不了其中的某一個,如果有同學提出來,老師會根據情況進行及時的查缺補漏;2、在學校學習和生活時遇到的困難或者有意義的事情及時反饋給父母,這樣家長也可以及時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比如:與同學們相處中出現的情緒,生活學習上遇到了困難需要家長的幫助,會不會因為挑食在學校沒有吃飽等等,所有的關於生活學習的事情,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及時溝通疏導,不要讓孩子把不好的情緒積壓在心裡。


四、養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良好習慣

每天放學回來把當天學習的知識點複習一遍,看看哪個地方沒有學會,老師講的時候沒聽懂,還不太會讀,就多讀幾遍,直到弄懂為止,課前預習也是課前準備,看看哪些知識點容易懂,哪些知識點難懂並做一個劃分,會讓學習更有效率,聽講的時候能更加專心仔細。

五、養成閱讀課外書的習慣

閱讀可謂好處多多,它可能會影響你的一生,影響你大大小小的事情,社會是一個充滿進步的過程,不管做什麼,要想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終身學習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而閱讀就是終身學習最方便有效的方式。看一本書就好比了解一個人的世界,看十本書就瞭解了十個人的世界,書就是一個大世界,所謂“書中的世界”看多了就形成自己的獨特觀點,就不會為了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會養成豁達大度的性格。在書的海洋中也能找到緩解心中的壓力和苦悶的方法。或許當我們被困在原地的時候,閱讀可以帶著我們去向遠方,書籍會帶給我們更多的美好。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良好的習慣會伴隨著孩子成長,會為他們以後的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促進孩子的發展,從小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任何習慣的養成都需要堅持,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見到的成效,所以孩子的好習慣養成離不開家長們的耐心陪伴和正向的引導。


圖片均來自網絡。


娛閱書生


題主說的非常有道理,補課不如補習慣,如果給孩子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一般不會差的。那麼,一年級的好習慣如何養成呢?說說我的做法。

一,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我是從孩子2歲多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從讀繪本開始,後來逐漸的過渡到文字比較多的書,現在孩子已經9歲了,小學四年級,閱讀習慣一直堅持,對學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寫作業的習慣

寫作業的習慣我是在孩子一年級的時候培養的,要求孩子每天放學後,吃完晚飯開始寫作業,寫完作業就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讀書,聽歌等等。由於給了孩子充足的自由,只要寫完作業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孩子不會拖拉,很多時候在學校就做的差不多了,回家後很快就能做完作業。做完作業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三,收拾書包和衣服的習慣

從一年級開始,培養孩子自己收拾書包,每次做完作業,把所有作業用具收拾起來,不允許早上起床以後收拾書包。慢慢的孩子就形成了習慣,早上揹著書包直接上課去了。

孩子的衣服也是要孩子自己放到指定位置,自己穿衣服,自己去找衣服。

四,娛樂的習慣

每週一次遊戲時間,如果不是假期,遊戲時間就是放在週末,每次45分鐘。

自從給孩子約定了遊戲時間,孩子很少鬧著要玩遊戲,按照約定去做就是了。

娛樂節目,週末可以看,每天不超過一次,每次不超過1個小時,節目儘量選擇知識類的娛樂節目。


我給孩子養成的習慣基本上就那麼多,希望對大家有一些借鑑,如果有跟大家不同的地方,也希望大家不要噴,可以提出誠懇的建議,畢竟每個家長對自家孩子要求都不同,歡迎交流。


歡迎訪問我的頭條號“睿爸快樂育兒”,瀏覽更多育兒知識。睿爸和睿媽是一對真誠的爸爸媽媽,本科畢業於鄭州大學,睿爸修了工商管理和物理工程雙學位,我們育有兩子,一個9歲,一個3歲,孩子學業優異,我們以親身經歷分享育兒經驗。所有回答全部保證原創,歡迎分享、收藏、評論、關注。


睿爸數學課堂


非常同意補課不如補習慣這句話,實際上並不是補習慣,而是養成好的習慣。我們都知道一年級非常重要,好的習慣可以讓之後的學習生活事半功倍。根據我家一年級的情況來看,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

1,整理自己的生活學習用品。學習是自己的事,家長代勞很多時候讓孩子並不清楚自己事情的界限。從開學自己整理書包,記住老師要求的作業。如果因為自己忘了而沒有完成老師交待的事情,所有的後果是自己承擔的。有一次她上課沒帶語文書,老師讓她站著上課,回來後每天晚上睡前好好整理書包,再也不會出現忘帶的事情了。



2,做作業一鼓作氣,中途絕不受干擾。小學一年級的作業想對還是比較輕鬆的,畢竟老師也只是給孩子一個做作業的習慣。剛寫字的孩子會覺得坐半個小時很累,或者手指頭會疼,這些都很正常。但是父母千萬不能說好吧,那就休息一下吧。因為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對寫作業這事鬆懈下來。當我女兒喊累的時候我對她說,不行啊,做完作業再休息。一般來說她就會堅持下去。



3,父母多和孩子聊天,同時也做孩子的傾聽者。孩子從幼兒園進入一年級其實有很多不適應。新的老師,新的規矩,新的同學,新的關係,這些都是需要她一點一點去學習適應的。這個時候免不了會遇到一些問題她無法處理,家長就要做絕對支持的傾聽者。認真聽孩子說話,不管是聽起來天馬行空還是怎樣,她說出來也是釋放壓力的一種方法。我們聽了,並且給予積極的回應,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她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她會有更多力量去繼續前進。


4,儘量增加孩子的娛樂機會。孩子畢竟是愛玩的,學習和玩樂都要一起抓,玩的盡興,玩得開心,是可以促進她更好的學習的。所以在有限的時間裡帶孩子好好玩,比如我們會玩樂高,看電影,畫畫。這些也讓孩子有更好的精神投入到學習中去。



總而言之,一年級的孩子和家長都需要付出努力來應對新的環境,相信所有的努力都會有相應的回報。


然然媽媽愛讀書


一年級好習慣養成需要抓住兩個關鍵詞:明辨是非,遵守時間。這是一位北大學子家長告訴我的育兒心經,道理如下:

明辨是非就是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對於小學一年級學生,尚處在情感、身體、智力、能力的全面發展期,不知道好賴是常見的問題。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在學校怎樣做是對的,並且按照對的方法去做。比如:上課認真聽講是對的,不認真聽講是錯的;認真聽講就是雙眼跟住老師,積極舉手發言。孩子如果從小就這樣訓練,將來也一定時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人。

明辨是非的教育是貫穿人生的課題,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告訴他對錯,隨著長大,就可以啟發孩子去觀察對錯,然後引導他做出正確判斷。比如,可以讓孩子講講自己在學校哪些做的好?發現別人有哪些不當行為?好學生是不是更受老師和同學喜歡?做好學生是不是感到很驕傲?通過各種啟發、引導,逐步讓孩子在是非觀念強化中建立起良好的行為習慣。

遵守時間聽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尤其是對於小學一年級學生。小孩兒往往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拖拉、磨蹭是很多孩子學習的巨大障礙。要想將來不犯這類毛病,就要從小強化遵守時間意識。比如:規律作息,到點睡覺,到點起床,雷打不動;提前十分鐘到校,從容做好學習準備工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作業完成時限,寫作業時保持專注;必要時給孩子準備手錶和鬧鐘,提醒孩子在遊戲時能夠到點就終止。遵守時間習慣培養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講涉及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家長要積極關注。越是早建立時間概念,越是遵守時間,孩子越能夠體會高效、專注的快樂。

遵守時間習慣培養並不是生硬的說教,更是家長的身先士卒和潛移默化。對於一年級小朋友,家是行為習慣養成的訓練場,家長要心平氣和引導教育孩子,潤物無聲地滋養美好的種子。


入青0601


期末考試結束了,有的家長面對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如意的時候,就想到一句話:去補課吧。補課真的有效果嗎?當然對有的同學來說,可能是有作用的,但又對有的同學來說,作用未必好,為什麼呢?因為他欠缺的就是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我還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有一個記者採訪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問他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功,最應該感謝的是誰。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說,我最應該感謝的是我的幼兒園的老師。

那位記者感到非常奇怪,為什麼會感謝幼兒園老師勒?

哪位獲獎者告訴記者說,幼兒園老師告訴我。飯前便後要洗手,和小朋友一起玩要遵守遊戲規則,玩具玩後要放回規定的地方。見到老師同學要主動問好。正是由於我的幼兒老師讓我養成了很好的行為習慣,才有我今天的成就。由此可見,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成長作用是多麼的重要。

那麼如何讓小學一年級的同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第一,養成主動招呼人的習慣。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對人講禮貌,是最基本的禮節。我們小孩子還小,所以說我們最初讓他從招呼人開始。親戚朋友鄰居看見孩子如此可愛,自然會誇獎兩句。長輩的誇獎會讓孩子感到無比的快樂,也會讓他感到無比的自信。有自信和快樂作伴,他的童年應該是美好的。

第二,讓孩子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什麼起床什麼時候睡覺, 不用家長叫,自己到點就該睡覺,到點就要起床。



第三,養成上課專心的習慣。告訴孩子,老師上課的時候要認真聽講,要積極思考並舉手發言,不懂多問,向上課40分鐘要質量。這樣既能夠學得好,又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何樂而不為呢?

第四,讓孩子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回家第一件事,不用家長叫自覺的去完成作業。如果孩子能做到這一點,做爸爸媽媽的要少操好多好多心。孩子將來長大之後做每一件事,不用別人提醒,他都能夠去把工作做好,多好啊。



第五,讓孩子養成懂規矩、守紀律的習慣。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環境當中,每一個環境都有一定的規章制度。所以說讓孩子從小養成懂規矩、守紀律的習慣,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才能夠成為受法律保護的人。

第六,讓孩子養成持之以恆的習慣。有好的想法,有好的行動,還得需要堅持。強調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樣對完成一件大事沒有好處。上面講到五點,孩子每一點都能夠持之以恆的做到,他就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他終生的成長,都非常重要。

以上幾點,只是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不知你有什麼更好的觀點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相互討論,共同進步。

我是睿心媽媽,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今日頭條育兒問答達人,今日頭條原創作者。期待你的關注、閱讀、收藏、分享、轉、評論。


睿心媽媽


今天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在一年級,什麼是好的習慣。

第二,在一年級,怎麼養成這樣的習慣。

首先,什麼是一年級的好習慣?

1上課認真聽講,不隨意走動,不說話搞小動作,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我家孩子今年就上一年級,班上剛開始總有上課亂走的,因為孩子不知道什麼是上課,他沒有上課要坐正坐直聽課的概念,潛意識還以為這是幼兒園。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上課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2課下獨立認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不拖拉,不玩玩具,不隨意走動。

孩子是沒有時間觀念的,養成什麼習慣就是什麼習慣。

我家的孩子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不用催,因為在幼兒園就是讓他這樣做的。我告訴他,作業寫完了才能痛痛快快心無雜念的玩,他想好像也是這麼回事。

如果這個習慣沒養成,那麼今後十年的時間裡,家長就要每天催孩子寫作業,這個要不得。

3凡事依靠自己,不依賴他人。

孩子的穿衣吃飯要依靠自己,孩子每天的文具書本的檢查都要他自己去完成。

養成這樣的習慣,每天晚上必須收拾好書包文具,節省早上的時間。衣服臨睡覺之前脫下襬放整齊,要不早上還要東一件西一件的找,這些都可以培養他的獨立性。

其次,如何養成這些好習慣。


課上的這些習慣,家長要反覆說反覆強調,別出現老師以為家長教了,家長以為老師說了,而事實上誰也沒告訴孩子究竟怎樣去認真聽課。

課下的習慣要爸爸媽媽們幫助孩子養成,剛開始需要一些耐心,但是這樣堅持一個月後,那就是孩子的正常生活,他已經養成了習慣就不用督促了。

總之,一年級的孩子還比較小,事情我們可以不幫他做,但是習慣必須要幫他養成,不斷規範,不斷糾正,打好底子,以後就省事多了。


石榴親子


一年級是一個學業還不太重的年級,在這個年級,孩子主要是需要培養學習習慣和生活能力。

我們會發現,現在的孩子在小學一年級階段還會出現磨蹭、許多事情需要家長去幫忙做的現象。

家長幫孩子做是一個方面,但是家長不能總陪在孩子的身邊,以後還是需要孩子獨自面對生活,與其日後後悔,不如現在狠心抓起。

生活方面的習慣,要從衣、食、住等方面來督促。

小到穿衣、刷牙、洗臉,大到做家務,如收拾房間、廚房打下手,都需要孩子積極參與進去,無論孩子做的好不好,關鍵要讓他明白生活是什麼樣的情況,即便他日後有懶散的現象,也不會持續的太久,只要他度過這個懶散期,就會重新整理生活。

其次,出行方面,要主要給孩子灌輸安全意識。就拿過馬路來說吧,我們告訴孩子通常是要“紅燈停,綠燈行”,但是生活中我們大人經常會闖紅燈,試想,你自己都做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孩子呢?

我個人覺得過馬路是一個很好的樹立安全意識的方式,我到現在,可以說幾乎不闖紅燈,哪怕是紅燈,但能過馬路了,我也會站在原地等著,等綠燈亮了再過馬路。

有的人可能會說時間來不及了等等的原因,但你既然知道紅燈要花費時間,為什麼不早點出門呢?

如果每天這樣的小事都能堅持的話,那以後就不愁安全方面了。

學習習慣方面,一年級階段主抓孩子書寫要工整,一年級他們學的知識不多,老師在課堂上主要就是抓握筆姿勢、坐姿,以及服從老師發出的命令,這個時候要把命令和行為的一致性進行匹配。

好的學習習慣是良好的開端,只有習慣保持住,做事情才能事倍功半。


123絲瓜君的問候


補課不如不習慣,說的太對了,對學生而言,學習及生活習慣的養成,怎麼強調都不過分。養成良好習慣的孩子,學習和生活,都不需要家長焦慮和操心,而形成不良習慣的孩子,無論家長怎麼努力,氣炸肺也沒用。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習慣,形成強大的慣性,推著孩子奮發前進;壞的習慣,同樣推著孩子,只不過是向著相反的方向,不斷製造事端,讓家長操碎心氣炸肺,結果還是嘆息流淚。

一年級的孩子,除去幼兒園養成的習慣外,基本上是從頭做起。哪怕幼兒園養成了不良的習慣,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下,也是可以改正過來,從頭培養其好習慣的。

一年級的孩子,需要培養哪些良好習慣呢?

1、守時的習慣。這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重中之重,因為孩子還沒有形成時間觀念,更不懂什麼時間管理。但是,正因為不懂,才需要訓練,讓孩子逐漸建立起時間觀念,學會時間管理。這個習慣一旦養成,會促進其他好習慣的養成,其他不良習慣的改正。這是個樞紐性質的習慣,必須高度重視。

2、自律的習慣。自己管自己總是困難的,孩子更甚。要做到讓孩子自律,是要通過持續訓練的,不斷通過獎勵、激勵和懲罰,讓孩子逐漸形成習慣。具體的訓練,家長可以通過注意力集中的訓練,來達到孩子自律習慣的養成。

3、規律作息的習慣。這與守時習慣的密不可分,一天中,何時起床,起床後洗漱、早上朗讀、用餐時間、午休、晚上作業、入睡等,都做到具體安排到位,每天固定的作息時間,長期堅持,養成習慣。

4、學習方法上的習慣。姿勢不正不寫字,提筆即是練字時;玩時不讀書,讀書絕不玩;學前必預習,記下疑問處。等等。這些都是學習上的具體的習慣,只要有了守時、自律和規律作息的習慣,這些具體的習慣,是很容易訓練及養成的。


當代師說


你好,我是鑫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具體談兩個習慣的養成。

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養成是終身受益的,習慣養成到一定階段,無需家長教育,孩子可以自己教育自己。
1.不受干預的閱讀才有興趣學。不要定書單,開卷有益,書架上的書隨便看。如果孩子在看喜羊羊灰太狼,家長過去說“喜羊羊有什麼意思,要看格林童話”,孩子索性連喜羊羊也不看了。孩子看書時,家長笑眯眯即可,不要干預指導。

2.經常帶孩子去書店,講好選幾本即可,不要干預孩子選什麼書。(幼兒園中大班時就可以這樣)。回家後,家長翻看孩子選的書,說“寶寶你選的書很有意思哦”,這時孩子會來搶的。

學習計劃

小學生沒有做計劃的可能性,家長不要對小學生計劃安排、主動安排有奢望,尤其不要在寒假時刻板規定:8-9點看書;9點-10點xx……,孩子做不到就發火。

對於寒暑假的安排,家長應該給予宏觀指導:寶寶你的假期有三塊內容——學習、運動和娛樂。學習板塊要降低(從平時的2/3降到最多1/3),因為小學生的概念裡“寒暑假就是玩的”。

如果孩子要幼升小了,家長也要告知他:寶寶以後每天放學後有兩塊內容——學習板塊內容要比現在多一點,寫完作業後我們可以玩半小時,9點前準時睡覺。

家長有了預告,孩子就對接下來的安排心中有數“作業寫完就能玩”,也就能高高興興、高效率的做作業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鑫媽向前衝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因為我專業。

一、上課遵守紀律習慣的養成。

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上課遵守紀律是第一步,只有安穩的坐在座位上,眼睛能時刻注意老師,坐端正,才能進行課堂知識的學習。家長要每天和孩子交流下上課的情況,多鼓勵表揚孩子,時刻提醒孩子上課一些正確的做法,讓孩子從一年級開始,養成上課遵守課堂紀律的好習慣。

二、回家做作業習慣的養成。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做作業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家長一定要從一年級開始,逐步培養孩子從陪伴作業到獨立自主完成作業的轉變,這是個讓人”痛不欲生“的過程,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意志力,而這個過程你完成的越早,孩子越受益。有的孩子一年級就能獨立自主完成作業了,有的孩子到了三年級還需要家長陪伴作業,這就是差距。

三、晚上睡前讀書的習慣。

一個人的進步,離不開書籍。孩子讀書習慣的養成,受益終身。一是每天晚上半個小時讀書雷打不動,家長要陪讀,二是每次固定時間讀書前,家長要有意識對前天讀書內容進行提問,看孩子對讀書內容掌握情況,三是定期帶孩子去圖書館看書,去書店買書,參加讀書會等集體閱讀活動。

一年級,孩子需要養成的好習慣很多,只說三個重點需要培養的習慣。

歡迎大家補充,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