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大學生:考研之後,請認真讀書

01



“老師,您好。不知道此刻是否打擾到您?記得第一次找您,是在今年七月份,備考迷茫的時候。如今,我已經考研結束了,雖然不知道能不能上心儀學校,但是很感謝您當初給那時迷茫的我的建議。


現在考完研了,感覺自己好頹廢,沒有了考研那會衝勁,感覺很不充實。所以想問問老師有什麼書籍可以推薦的,大學四年快結束了,除了專業課,其他別的書籍都沒怎麼看,覺得自己的知識面太窄了,但又不知道從哪裡看起,看什麼,因此能否請老師推薦幾本?謝謝。”


收到這樣的留言,我很欣慰,實際上,我也不記得當初回答她什麼樣的提問了,但對方還記得,時隔五個月,依然銘記於心,實在欣慰。


但同時,我也為很多同學感到著急和惋惜,因為考研之後,生活好像一下子沒了目標,不知道每天該做什麼。


曾有人說,保研的同學過著豬一樣的生活,工作的同學過著狗一樣的生活,考研的同學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



這算是對考研苦日子的一種嘲諷吧。其實備考時更苦的是,考完研之後的失落與迷茫。



如果考研之後你不知道該做什麼,那就去讀書吧。別管什麼書,手邊的書也好,圖書館裡的藏書也好,手機上的電子書也好,敞開了讀,就像餓了兩天沒吃飯突然進了自助餐廳的人一樣,拼命去讀書。


因為這是你人生當中為數不多的還能專門心無旁騖讀書的時間了。


對話大學生:考研之後,請認真讀書


02


讀書是我們生活項目中的超級備胎,但凡能找點其他事情做,哪怕就是單純發呆,很多人也想不起來,是時候該讀書了。



至於想讀書時,卻發現手頭無書,心中無書時,又慌慌張張找書單,求推薦,又像極了到年齡被催促找對象一樣,只要是別人覺得好的,都想拎出來溜一圈看看。


也因為這樣的原因,我一般很少向不熟悉的人推薦書籍,因為不瞭解對方是什麼樣的人,處於什麼樣的人生階段,有何種愛好,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但別人既然拋出來問題,自然是希望得到一個參考答案。我看了一眼放在桌旁的張輝老師的《人生護城河》這本書,拍了張封面照,發過去。算是交差。


當我隨手翻起這本我讀了兩遍的書之後,一眼看到了這一句話,很是喜歡:“現代人有兩個切膚之痛,第一是在無關小事上分散太多注意力;第二是在關鍵大事上缺乏行動力,投入資源也不夠。悲劇的是,這兩件事經常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



這就是讀書的驚喜吧,常讀常新,讀到精彩處時,更是忍不住叫好。


對話大學生:考研之後,請認真讀書


03


讀書,對現在來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變得更加容易,但同時,讀書對我們來說又似乎變得格外困難。


小時候有時間想讀書,但手頭沒有書。現在買書很容易,看書卻沒有時間。



記得小時候放暑假在農村,從叔叔的櫃子裡摸索出一套武俠小說,具體情節不記得了,但對泛黃的紙張、褶皺的封面以及散著有些黴味的書頁記憶深刻,依稀還有借屍還魂的橋段,當時壯著膽子,一個人晚上躲在屋子裡看,爺爺奶奶催著睡覺,但又捨不得丟下書中的故事情節,只好含含糊糊答應,偷偷躲在被子裡,撐著那種老式的手電筒看,熬了個熊貓眼。


夜晚窗戶外的風聲,都顯得有些瘮人,依稀搖動的樹影,讓我懷疑是不是有武林高手躲在上面。瑟瑟發抖中,迷迷糊糊地睡著,不知道夢裡又走入了怎樣的江湖。


讀書可以讓我們用很低的成本穿越很多人的人生。不論是高空掠過,走馬觀花,還是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都是一種很難得的體驗。


對話大學生:考研之後,請認真讀書


04


大學應該怎麼過?如果只讀書,和高中有什麼區別?如果書都不讀,連高中都不如。



讀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個人如果不讀書,那他的價值觀只好由他身邊的親朋好友來決定。


讀書,不是為了像上學時考試那樣,要去找正確答案,而是通過閱讀,讓自己站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不一樣的世界,能用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幫助自己找到答案。


就像你看著某本書時,突然拍大腿,情不自禁地說:“哎呀,要是早一點看到這段文字,之前遇到的某個問題就可以更好地解決了。”


讀書,是為了更好的偶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