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我們不知道世界上發生過多少災難,在每次災難中又都有多少人逝去。

但每次災難中都會有英雄的身影,縱使前路崎嶇,他們依然逆流而上。

這是人性中良知和美好的一部分,也是人性光輝的體現。

災難無情人有情,不論是那些逝去的人還是那些英雄,我們都不應該忘記,因為希望與痛苦本就同在。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人類歷史本就是一部災難史,是歷經多重苦難後獲得新生的發展之路。

這種苦難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地震,海嘯等不可抗因素,也有戰爭,瘟疫,殺戮等人為因素。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但無論在什麼時候,災難終將過去,人們在掩埋同伴後依然要繼續往前,這是自然的選擇,也是人類社會的本質。

從歷史來看,人類迄今為止都沒有被任何災難擋住過腳步,任何的天災人禍也都未能讓人類心灰意冷。

相反,在一代代傳承中,人類愈發強大。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大約700萬年前,早期人類從古猿中分離出來,以智人的身份走上了獨立的演化道路,人作為萬物之長從此開始書寫自己的歷史。

但是在文明和國家創立之前,人們先要與自身所處的環境展開鬥爭,也是在那時起人類就拉開了與災害抗爭的序幕。

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代,如何生存和繁衍下去就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在面對自然災害和病情瘟疫時,這時的人類束手無策,更多時候只能選擇屈從。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物競天擇”在這一時期殘酷而又生機勃勃的體現著,如何才能被挑選,如何才能活下來,如何才能在世界上留下一席之地?

這樣的疑問一直都沒有停止過,“物競天擇”也從那時候起成了亙古不變的永恆真理。

在人類演變到今天,我們早已拋棄了自己的動物性,但我們本質裡適應環境的能力和動物本能從未改變。

從早期的大禹治水和女媧補天等傳說中,我們都能看到人們對災難的恐懼和對英雄的渴望。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在進入農業社會後,國家和文明的出現標誌著人類已經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開始了長久獨立的生存。

國家和農業這兩個具有穩定性的名詞也意味著人類必須要開疆闢土、保護他們的家園。

因此,抗爭自然災害也成為生存發展中的頭等大事。

不管文明演化到如何高級的階段,人類一直都在竭盡所能,懷著“人定勝天”的信念投入到與自然災害的鬥爭中,並且在不斷改造自然為人類所用。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在秦國佔據巴蜀後,當時的巴蜀還是一片未經開發的處女地,在這片土地上有機遇也有苦難。

面對複雜多變的自然狀況,秦國人將面臨如何改造環境才能讓巴蜀成為天府之國,而不是蠻荒之地的問題。

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兒子一起,發動蜀地民眾,開始了都江堰的建造工程。

他們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地方施工,整個工程由魚嘴、飛沙堰以及寶瓶口三部分組成,三者協調運行,從此為害一方的洪水變成了灌溉一方土地的千里澤國。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在今天人們紛紛前往網紅城市成都旅遊時,不曾想到曾經的成都平原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地苦難之地。

當岷江決堤洪水肆虐時,所有的一切都會被帶走,而到了旱季,這裡的農田又因為缺水而顆粒無收。

都江堰的事蹟一直流傳到今天不光是水利學上的奇蹟,更是人類對改造自然戰勝命運的一次紀念。

一座都江堰,奠定了成都平原兩千年來天府之國的地位。

用來形容蜀地的“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在靠天吃飯的古代社會,實際上是一種最終夢想。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在漫長的農耕文明中,古人對氣象災害也展開了研究,在對自然的實踐中,人們總結了眾多的農業經驗。

農民諺語就是中國農業智慧的代表,可以根據天氣狀況預測災情和收成。

如在《天文占驗》中曾記錄“八月佔:秋分天氣白雲朵,處處歡歌好晚禾,只怕此時雷電閃,冬來米價道如何?”

以及我們耳熟能詳的諺語:“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曾經的人類為了一口吃食和一份生計,在和自然的抗爭中不斷總結和利用自然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農業氣象經驗總結。

而地震,曾為我們帶來過無數次的傷痛。

陸地上的地震會讓一切在瞬間灰飛煙滅,海底的地震會讓無數生靈被浪濤吞噬。

關於地震,古人在一次次體會到其恐怖後也開始了預防和研究。

在公元前23世紀的帝舜時期就有過關於強烈地震的記載,這也是我國關於地震的最早記錄。

建於公元1056年的應縣木塔,塔高近70米,是我國目前現存最古老且高度最高的木構塔式建築。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千年來,這座木質的古老建築在遭受了七次大地震和千年風雨侵襲後,至今仍保存完好,這也創造了我國建築抗震領域的奇蹟。

這說明在千年前人們在建造中就已經注意到了對地震的防護,並有了充足的防震經驗。

時間來到現代,70年代末我國北部出現大範圍的水土流失和綠化減少,於是在我國406.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我們開展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護林防沙運動。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這是一次人對自然的改造工程,是一土一寸之間的艱難鬥爭。

整個改造分三個階段、共八期,被稱為“三北”防護林工程,計劃到2050年將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從5.05%提升到14.95%。

直到現在,在中國北方的很多地區,人們能使用的水資源十分匱乏,這是生活在南方和城市裡的朋友們感受不到的。

為了改變這種乾旱、風沙化和水土流失的自然災害,改變“十年九旱、不旱則澇”的惡劣環境,我們要將不毛之地變為綠色海洋,解除千百年來困擾著人們的乾涸。

人類正在這裡與自然災害開展一場曠日持久的戰鬥。

這場戰鬥這麼多年來一直在進行著,進入21世紀,改造已經初現曙光,代表希望的綠色在中國北方快速蔓延,沙漠正在逐漸變成綠洲,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神話。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結語

歷史規律是冷酷無情的,但也是充滿希望的,就像上帝懲罰人,卻從不拋棄人。

從人類與災難的長久鬥爭中,人類經歷了無數嚴寒,但最終都等到了下一個春天。

這是自然的選擇,也是人類生生不息的奮鬥意志。

這次的肺炎疫情,也許就是自然對人類的一個警告和懲罰,但我們終將會戰勝困難,並更加成熟,這種成熟不光侷限於不吃野生動物,而在於敬畏每一個生命,剋制自己的慾望。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畢竟萬事萬物都有他存在的意義,人也只是一種動物。

我們創造了文明,但我們也僅是自然界中的血肉塵埃,敬畏自然,與萬物和諧共生,將成為人們的嚮往和心願。

疫情終將成為過去,我們的春天終會到來

我們處在歷史中,我們所書寫的就是歷史。

當若干年後我們與這次的疫情都成為歷史時,人們記得的會是什麼呢?

是疫情的殘酷,還是我們的抗爭,或者僅僅是多了一種精神力量和應對經驗。

無論是什麼,這場災難終將過去,這個冬天也終會過去。

我們等待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