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辦好小規模學校?

袁崗自來水


在我看來,這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既是挑戰也是良好的機遇,通過這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我認為,辦好小規模學校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優化育人環境 營造美麗小班

小規模學校都具有“學生少、環境差、教室空”的特點,而教室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基本場所,由於生源的減少,原本標準的教室顯得人氣低迷,缺乏生機,為此,從設施完善、教室佈置、區角設置等方面加強對各教室功能的挖掘和拓展,把適宜進教室的圖書、儀器、電腦、器樂、活動器材和生活用具搬入教室,以方便學生使用,提高教室空間的使用率,可以購置必要的書櫃、多功能櫃檯、毛巾架及飲水設施,喝水杯,毛巾等生活用品;購置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跳繩、毽子等體育活動器材及象棋、跳棋棋類遊戲道具。使各班教室成為集學生學習、活動、生活、閱讀和教師辦公於一體的多功能育人場所,成為功能齊全、富有生機、學生喜愛的溫馨家園。既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又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深化教學改革,打造高效課堂。

小班額的出現,使傳統的教學方式面臨嚴峻挑戰,教學方法應採用“小組合作、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對於學生座位的編排採用便於師生交流互動的井字型、川字型、品字型等編排方式。

三、豐富課餘生活 塑造多樣課間。

課間活動是學生放鬆身心、鍛鍊體格的必要環節,在學校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小規模辦學背景下,寬敞明亮的教室為學生的課間活動提供了更方便、優越的條件。學校可開展陽光大課間活動,把開展大課間活動作為學生鍛鍊的重要途徑,為了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能。可改革學校課間操,優化課間操的時間、空間、形式、內容和結構,將廣播操、音樂操、經典誦讀等有機結合,將藝術、體育融為一體。保證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使學生能在操場上體驗活動的樂趣,調動師生積極向上的熱情,展現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動學校教育的良性發展,為學校增添活力。

優美的環境氛圍,高雅的校園文化,給人以奮進向上的力量。大課間的開展,師生全員參加,充分發揮了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達到全體健身的目的,促進師生間、生生間的和諧關係,能促進學生對品德、身體、智能、審美等教育功能的認識。

四、加大個性發展 營造快樂校園。

學生人數的減少、辦學規模的縮小,為學生個性發展、特長培養創造了必要條件,辦學條件的改善、課堂效率的提高為學生高效學習、減輕課業負擔、從事興趣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學校可成立各種興趣小組,比如:美術、書法、橫笛、寫作、演講與口才、乒乓球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自主選報。通過興趣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與特長。讓農村孩子享受陽光自信、快樂有趣的校園生活。這些活動都充分體現了學生參與的全體性、教育目的的素質性、教育形式的多樣性,使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發展。

五、利用“聯校走教” 開齊各類課程

農村小學普遍“音、體、美”教師短缺,可以充分利用“聯校走教”方式,全力保障開齊開好各類課程。這一模式是把學區內辦學規模較大的學校與小規模學校按照地域特點劃分為若干個片區,片區內學校實行“教師共用,資源共享;以強帶弱,一校管理”的管理辦法,較好地解決了小規模學校專業教師不足、課程開設不齊的問題。 “聯校走教” 的運行方式,改變了傳統觀念,實現了體制再融合。



山城重慶教育通


打造基於“小”的課堂教學新樣態,小而精準。根據班級人數少的特點,學校實施精準教學,一是開展圓桌教學,師生圍坐在一起,沒有距離地交流,真正形成了平等親密的學習關係。二是嘗試可視化學習單,一生一學案,教師因材施教,學生自主學習,做到了尊重個性化發展的教育提質,讓每一個孩子都有發展。通過改變課堂,學生學習情緒得到了自然釋放,自主選擇、自我展示機會增多,思維活動增加,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在個性彰顯的同時獲得了全面發展。教師在課堂模式改變過程中加快了理念的更新,從關注“教”變為關注“學”。課堂生成能力明顯增強,讓教學更具創造性、體驗性和生命性,課堂成為教師專業成長和享受職業幸福的重要場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