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有“瞎編”故事的能力,再難搞的娃都會很好帶


即便很好養的孩子,都會有讓人神煩的時候。生病時抗拒吃藥,讓收滿屋亂扔的玩具死活賴著不做,喊半天也不為所動、拖沓無比……但我們也知道,碰上這些時候,越是硬著來就越是鬧得雞飛狗跳,兩敗俱傷。孩子的力量比大人弱,所以只要和我們發生衝突,他們就很容易用發脾氣的方式來回擊大人。於是在發生衝突時,無論怎麼講道理、談條件,都很難突破孩子的情緒困境。這時,能夠把我們和孩子連接起來的,只有他們的世界裡能夠接受的東西——好玩的、有趣的。所以“搞定娃”能屢試不爽的方法就是“編故事”。講不理的時候,砸個故事過去,立馬收編,妥妥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只要你有“瞎編”故事的能力,再難搞的娃都會很好帶

只要你有“瞎編”故事的能力,再難搞的娃都會很好帶

我有個朋友小果媽,她和很多家有學齡娃的媽媽不太一樣,小果媽似乎都沒個焦慮的時候。但凡提起小果,都是些母女間的趣事、樂事。剛認識小果媽那會兒,我一直覺得是她女兒天生比較好弄,或者是她比較心大,但後來瞭解多了才知道,小果的好帶還真不是天生的,拗的時候也很拗,只是因為小果媽自己像個活在童話故事裡的人。並不是說她不諳世界,而是她真的太會編故事了。每次小果出現“難弄”苗頭時,都能被有媽媽的故事帶到了另外一個沒有命令、沒有說教的魔法世界中。小果媽和我分享一次小果生病時不肯喝藥,她的“人肉故事機”是如何奏效的

只要你有“瞎編”故事的能力,再難搞的娃都會很好帶

“小果,媽媽跟你說噢,有一天晚上,警察在小巷裡巡邏的時候看見有十幾個流氓在鬧事,他們搶小孩,打人,還把水果攤都掀翻了,警察馬上衝過去保護大家,可是壞人手裡有大刀,警察也很厲害,會武功,而且有槍,但是壞人有十個人,警察只有一個,眼看寡不敵眾,警察叔叔馬上掏出對講機說,‘總部總部,我要支援,快點’,說完就暈過去了……”“那其他警察什麼時候到?快去啊!”剛剛還在哭鬧不喝藥的果果,忍不住問。“支援的警察過不去,路被堵住了呀。”小果媽說。

“怎麼會被堵住呢?”小果有點著急了。

“因為有一個小女孩兒不肯吃藥,在馬路中間哇哇大哭,所以那些警察過不去啊。”小果媽無可奈何地說。

突然,小果眼淚汪汪的,端起藥湯咕咚咕咚喝了下去……

剛才還在講警匪故事的小果媽,話鋒一轉,開始編故事後續:“昨天醫生拿個聽診器,一頭放在你身體上,一頭連著耳朵,你以為他在聽什麼呀?!他就在跟你身體裡面的警察細胞通話呢,問問他們需要多少支援,壞人是什麼類型的,然後醫生才能作出判斷,派怎麼樣的警察過去。”

一個有頭有尾有交代有聯結的故事就這麼編完了,雙贏。

而小果媽自己也堅信,故事跌宕豐沛的情節和隱喻,是可以弱化孩子的情緒和對抗心理的,同時也在無形中發揮了引導和示範的作用。

只要你有“瞎編”故事的能力,再難搞的娃都會很好帶

只要你有“瞎編”故事的能力,再難搞的娃都會很好帶

可能你會質疑,如果長期用編故事的方法來讓孩子迴避現實的痛苦和麻煩,孩子會不會活得太虛幻,長期就會變得抗挫能力很差?並不會。
和諧的親子關係中,孩子往往更容易成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先說說小果這個被媽媽故事“忽悠”大的孩子,如今小學二年級了,現在是什麼樣。小果在上幼兒園的階段還有些孩子天性的會哭、黏人,但慢慢地隨著長大,我能感受到她在和人的相處和表達上,是個相當細膩溫暖的孩子,尤其對藝術的感受力特別好,8歲大的孩子,隨意一個習作,就是下面這樣的:

只要你有“瞎編”故事的能力,再難搞的娃都會很好帶

△小果作品不僅如此,小果還特別獨立。就比如這一陣在家上網課,她自己保持每天準點起床、吃飯的規律作息,至於上課、作業這些,都是小果自己來安排的,反倒是不用操心只愛童話世界的小果媽,每天睡到自然醒。(突然覺得會講故事的媽媽很有福氣)
當然,我相信,小果沒有因為被故事灌飽而變得太虛幻、習慣性逃避困難,是因為小果媽媽在講故事的時候,並不是當成一種工具來配合著自己,最終達成讓孩子完成要求,而是通過故事的情感屬性和感染力,讓發生衝突的大人和孩子之間瞬間建立連接和共情。當我們把孩子的挑戰行為或情緒困境視為一個“問題”時,我們會總是盯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而越是解決問題的邏輯和道理,在這種時候越行不通。

只要你有“瞎編”故事的能力,再難搞的娃都會很好帶

《故事知道怎麼辦》的作者蘇珊·佩羅曾說過:孩子處於一個更夢幻的階段,他們的大腦既對物質實體開放,也對更微妙的、精神的實體開放,沒有什麼比豐富的故事王國中蘊含的真理能更加直接地接近孩子。
蘇珊·佩羅自己的幾個孩子,也都是聽著她的故事長大的。她在書中曾說起,兒子傑米3歲時很討厭洗頭髮,不是一般的討厭,而是非常討厭。每當洗頭的日子,傑米總是想辦法拖延時間。有一次傑米大喊大叫時,蘇珊突然有了一個主意,她決定藉助小熊形狀的洗髮水瓶子,講一個瘋狂的故事。

傑米的喊叫聲中,蘇珊的故事是也是喊著開始的。她賦予洗髮水小熊一個愛冒險的人格,四處旅行,穿越森林,沿著小河去了許多城鎮。一路上,每個見到他的人都和善地跟他打招呼說“你好”,但每次小熊開口想和他們說“你好”時,說出的不是話語,而是一串串的泡泡……事實上,當蘇珊剛開始講幾句,傑米就停止了他的大喊大叫,被故事吸引住了。


其實這個故事從內容上甚至都看不出任何目的性,僅僅是因為角色足夠親近又有些非凡,讓傑米忘記了洗頭帶來的不悅。

後為蘇珊只在給傑米洗頭的時候講這個故事,每次講故事之前,她的一個規定動作是把洗髮水蓋子拎開,而每兩次洗頭之間,小熊瓶子的洗髮水,高高地放在浴室的架子上……故事的趣味性和因“洗頭時才講”帶出的特定儀式感,讓傑米對這個洗髮水小熊的故事充滿了期待,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幾乎隔天就想洗一次頭。

只要你有“瞎編”故事的能力,再難搞的娃都會很好帶

所以,故事的魅力,並不是能讓我們當下達到目的,而是能將我們想要傳達的東西變得面目可親,更易於被孩子接受,孩子在接受的時候也是內心充滿著溫暖和愛意。

普林斯頓大學的Uri Hasson有個研究稱,人們在說故事時大腦某個區塊會變得活躍,聽故事者在幾秒內大腦同一區塊也會開始活躍,故事能讓彼此的大腦“同步”,很快形成共振。

只要你有“瞎編”故事的能力,再難搞的娃都會很好帶

這個共振處就在大腦的腦島區,而腦島參與處理情緒及整合來自身體和外界的信號,是自我情緒和自我意識加工的地方。換句話說,當孩子開始聽媽媽講的故事,也意味著他和媽媽在大腦的腦島區發生了共鳴,甚至是產生了共識。那些蘊藏在故事裡的道理自然就能被孩子吸收。至於什麼樣的故事更奏效一些,通常來說,編故事的關鍵在於,要在故事開始時快速引起孩子的注意。這跟寫小說一樣,開頭就要有一個懸念或是高潮,有了吸引的點,孩子才能脫離當前的情緒,專心聽下去。

OK媽說:可能有些媽媽要瞎編可以,但是萬一漏洞百出咋辦?完全沒關係的!因為比起追求故事完美,更重要的是我們願意嘗試著編故事給孩子聽。就像蘇珊說的那樣,如果有什麼“能夠激發你為孩子創作療愈性的故事,那麼,請千萬不要執著於追求完美。你創作的故事可能有很多紕漏,但是,‘光就是這樣照進來的’。最重要的是,你嘗試了!穿過這些紕漏的光芒可能恰恰是你最好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