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天路”沿途的著名古村落

天路”沿途的著名古村落

秀林镇——陶瓷水镇

秀林镇的千年古村南横口,

被称为陶瓷之乡。

井陉天路”沿途的著名古村落


据史料记载,

南横口始建于西汉,自隋朝起,

陶瓷制造业不断兴盛,

成为河北省四大窑

“井陉窑”的主要产地。

梦里老家——吕家村

井陉县南障城镇吕家村,

位于冀晋交界,巍巍太行山腹地,

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

村中古居以清代老院为主,

共76处,最具风格的12处,

保存完好的8处。

1938年,刘伯承、邓小平

在吕家村指挥了著名的

长生口伏击战,

指挥所旧址至今完整保留。

河北的乔家大院——大梁江

大梁江村始建于元末明初

青山环抱,如二龙戏珠。

一座连一座保存完好的

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集太行传统民居之大成,

它也因此而享誉“河北的乔家大院”、

大山深处露天民居博物馆”等雅称。

小龙窝村——山西特色民居

小龙窝村原叫龙窝铺和龙窝村,

据传始建于隋朝,公元600年左右。

小龙窝村的建筑带有

明显的山西民居特色,

且整体保存较好,

2008年被评为

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石头的世界——于家石头村

于家石头村,

是明代著名政治家、

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

500年来,于家人以勤劳的双手

开山凿石,就地取材,

利用丰富的石头资源,

修成梯田、盖成房屋、雕成石器……

营造了一个罕见的石头王国。

全村一片石头天地,到处都是石头文化。

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梁家村

梁家村位于井陉县天长镇西南部,

始建于元末明初,历时六百余年,

是中国传统村落、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

也是石家庄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这条全长43.1公里的井陉“天路”

已成为井陉最靓的风景

激励着井陉人民

在建设“富民强县、美好井陉”

实现乡村振兴的圆梦征程中

一路前行!

井陉县,这个隐藏在河北省西部边陲

低调的“千年古县”

这一次终于要在全国出名了!

低调的“千年古县”

井陉自秦置县至今,

已有 2200 多年历史,

是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古县。

井陉历史悠久。

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冶河下游的东元村就有古人类生息。

全县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辖17个乡镇318个行政村,

是石家庄市唯一一个纯山区县

如今的井陉县,

还保留着非常多的古镇古村落,

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个

(天长镇、于家村、大梁江村、小龙窝村)

中国传统村落31个,

是全国唯一的传统村落保护区

大美井陉

井陉的美景总是让人留恋忘返的~

苍岩山(AAAA)

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

中国三大悬空寺之一的福庆寺建在这里。

桥楼殿、白檀树、古柏朝圣并称

“苍岩三绝”,

此外苍岩山有著名的十六景,

景景入胜,步步宜人。

苍岩山不仅仅是旅游圣地、

历史文化名山,

其独具特色的秀美风光

更被影视导演们相中,

成为《卧虎藏龙》等

多部中外大片的外景地。

仙台山(AAA)

山峰奇秀,植被茂盛,红叶资源丰富,

连续多年被网友评委

“全国十大红叶观赏区之一“。

每至汛期,百泉汇合飞流直下,

山光水影,宛如银河倒悬,仙朗凌空,

故名仙台山。

于家石头村(AAA)

石头村位于井陉县中西部,

是于家乡政府所在地,

以各式各样的石制建筑而闻名。

“东阁西塞南洞北寨面面皆有古景点,

春游夏游秋览冬赏季季都是好风光”

是对石头村最好的描述。

秦皇古驿道—世界最早的古驿道

被称为冀晋通衢之孔道。

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皇古道是连接京、冀、晋、陕、川的交通要道,

史称“冀晋通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深及尺余的历历车辙显示出

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井陉天长镇

井陉天长镇近千年历史留下无数名胜古迹,

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

省级文保单位9处、市县级29处、

未定级的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存40余处,

一切都在述说着久远的历史。

井陉窑

河北古代四大名窑,

包括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

其中井陉窑,创烧于隋,鼎盛于宋金,

产品以白釉为主,

井陉窑中数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磁窑遗址,

就在井陉县城往南走八公里的南横口。

古宋城

山水园林县城

彪村林业园

绵水围绕的微微水上园

前亭公园

杏花沟湿地公园

井陉中的中国传统村落

井陉县最大的特点,

就是这里的古镇古村落。

在井陉,有这么一群村,

它们幸存在这个发展迅速的年代,

在喧闹中安静的生存下来,

他们被称为中国传统村落。

核桃园村

长生口村

南横口村

于家乡张家村

大梁江村

张家峪村

地都村

井陉民俗

井陉拉花

是一种全国独有的优秀民间舞蹈艺术,

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花艺术"是诸多民间艺术中的佼佼者,

也是井陉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

素有

"井陉拉花遍地扭"俗语。

南张井老虎火

河北井陉县南张井村作火的技艺,

相传为先祖于康熙初年

在山西充哑三载偷学而得。

清朝后期至解放前,

该村烟火一直是县城元宵花会的压轴戏,

被视为"官火"。

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北宋林马火会

河北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影响甚广,

常吸引周边群众前来来睹盛况。

"马火"中的"马"是用实心竹棍或其他材料

捆扎成形状似马的架子,

之后把燃放的多种焰花组装在"马"架上,

再用经特殊工艺精心捻制的导火索

串连起"马"架上的各种焰花,

这就是"马火"

井陉戏剧

井陉的民间戏剧流派繁多,剧目丰富。

传统的剧种有秧歌、丝弦、河北梆子、

山西梆子、河南梆子、评剧、京剧、老调等。

井陉被称为“戏窝子”,井陉县318个村,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曾有197个农村业余剧团,

盛极之时“村村锣鼓响,处处有戏唱”。

井陉味道

千年古县井陉,

地处冀晋之交的太行山中段东麓,

经过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

这里的饮食文化既有着北方草原民族古老的血统,

又有着中原农耕文化生活的深厚积淀。

缸炉芝麻烧饼

缸炉芝麻烧饼是河北有名的小吃之一,

井陉缸炉烧饼更是名声在外,

据考证,井陉缸炉烧饼已有千余年历史,

堪称中国北方面食中的一绝。

抿须儿

抿须儿以白面为主,

再掺上点儿豆面、玉米面或红薯面。

做抿须儿和面很重要,

面太软抿到锅里成不了型,

太硬又难以抿下去。

抿须儿的 标准是四五公分长,

且两头带尖儿,

像“蝌蚪”,更像“面鱼儿”

苦垒

这是一道必须介绍的特色小吃,

传统做法是将玉米面和菜多用余钱树叶子、

萝卜缨、洋槐花等在锅中加开水搅拌均匀,

上锅蒸熟,再浇上蒜泥,就些辣椒食用。

割髭岭粉条

割髭岭粉条一直是本地有名的特产,

它以红薯为原料,纯手工制作,口感细腻,

用割髭岭粉条煮的大锅菜看上去就很有食欲,

吃后回味无穷。

煎饼

井陉的煎饼是用小米、玉米、

黄豆、绿豆、小麦制成,

把几种原料浸泡一夜,

加些花椒、芝麻,上磨磨成稀粥状,

加适量盐,摊在煎饼鏊子上烙熟,

薄厚如纸,香脆可口。

核桃园拖刀面

“拖刀面”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拖刀面这种古老的面食文化

在方圆百里绝无仅有,

堪称一绝。其特点是:

刚中见柔,柔中有劲、

久煮不烂、口味极佳

多受世人称赞。

包皮儿面

包皮儿面是井陉一种特色小吃,

做法也与其他地方不同。

做包皮儿面,先把白面和成团,

擀成圆饼状,

然后山药面也和成面团,

再把山药面包在白面里,

就像包包子那样,用擀面杖压平,最后切成面条。

这种面条上下二层为白色,

中间为褐色,所以又称为“夹心面条”

每一种美食,

都用它独特的滋味

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古城的历史故事。

有人说,井陉,像是一处世外桃源,

生活在这里,可以忘了外界的一切烦忧。

有人说,井陉变了,路更宽了,

交通更方便了,

来这里旅游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好了,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有保障...

井陉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资源丰富,风景独好;

特色美食,吃货天堂;

日新月异,发展迅猛!

井陉的好,可远不止这些!

未来的井陉

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井陉已经冉冉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