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碧崇輝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在这篇文章中,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一、字面阐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句话,是上下互文,要两句话合在一起解释。

物,指外物。己指自己的人生遭遇。

两句合在一起,意为:不因因为外物和自己的人生遭遇而感到快乐或悲伤。

二、文中之义

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城西,面临洞庭湖,是古代文化经常登临写诗作文的场所。范仲淹在文中说,自古文人墨客,在岳阳楼上,都会受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与洞庭湖的风光影响。

登岳阳楼的文人骚客,若是洞庭湖的阴雨天气,就会感到极为悲凉。

但若是遇到洞庭湖春和景明,天气很好,就会感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这就是“以物喜,以己悲”。

范仲淹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古代的圣人,就不同于这样的文人墨客,他们不因为外物和自人的境遇而快乐和悲伤,他们在庙堂上就会担忧百姓生计,身处江湖,就会担忧君主的安危。

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之时,与文中的另一和主人公滕子京一样是被贬之身,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含有对滕子京的劝勉之意,不要因为我们被贬了就感到悲伤,而要胸怀天下民生。

三、超越自我的人生哲思

人生于世,免不了因为自己的得失进退而感到悲伤或欣喜,但若一个人关切的东西,永远局限在自我身上,那么他的视野就会极为狭窄,他的人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

一个人,只有超越了自我,能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关切,对宇宙人生有更多的思考,他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这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的人生哲理。


正是有此超越自我的人生觉知,范仲淹才会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北宋文人士大夫的楷模。


谢小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是北宋文学大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9月15日为重修岳阳楼所写的《岳阳楼记》中的片断,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名句而被广为引用。

那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究竟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得先了解这个名篇的一些背景史料。

好友滕子京在任甘肃泾州知州时,曾因动用官银犒劳戍边将士、祭奠英灵、抚恤遗属而被弹劾,谪守巴陵郡。滕子京在岳阳三年,重修了岳阳楼,兴建岳州学宫,筑偃虹堤。庆历四年,岳阳楼重建完毕,滕子京邀请好友范仲淹为此作记。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六十四年的人生历程,一直执着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政治主张,也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他的作为和主张,深受人们称道,亦为后世敬仰。但也常受排挤与打击。使得他的文章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立意,同时又兼具对世事人心的洞察与体恤。

《岳阳楼记》是其中的名篇。

首先在于这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章立意高远。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共同的人生信条。范仲淹写这篇记时,正贬官在外,本已远离官场可独善其身,但他没有,而是仍然追求天下之任,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和好友滕子京。这种境界远远超过了士大夫之流,显示出其人格的可贵。

再次,范仲淹通过记文阐明民为邦本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直抒胸臆,气势磅礴。

同时,在文中也对同处逆境的好友给予了安慰与鼓励。

全篇有记有叙,夹记夹叙,写景抒情,意境深远,成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了解了这篇文章的背景我们再来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就不会断章取义,产生歧义了。

其实这句话在文章中是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关联的,也可以说是为下面一句做了铺垫,在思想境界与理想追求上是一脉相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勉励与鞭策自己和好友,放下个人荣辱,放弃一切“物”求,而要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乐观主义。

“不以物喜”是道家的传统思想与主张,使人们不受外界物欲干扰而保持心态的平和;“不以己悲”除了道家的理念外,还是古代贤达人士的修身要求。这两句话反映了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超越自我与感观的精神境界。

正如佛家主张的“慈悲为怀”、“四大皆空”,是要求人们能超越地水火风这四大物质构成的所有物质世界,超越人类自我的感观物质,而努力使人快乐去人悲伤一样,是一种大爱大情怀大境界。

因而,我理解的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对自己、好友、天下有识之士的勉励与劝诫,这句话与文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起构成了范仲淹所提倡的士大夫的立身立命准则和修为品质。

这句话,放在现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中华儿女,更是职场人士的修身有为之道。





菩提无树企业文化共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不以物喜”这个“物”字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权利,不要以其得到而喜悦,也不要因失去而悲伤,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顺其自然。“不以己悲” 不要抱怨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不要看到自己的弱点或是失败而沮丧,乐观豁达的面对一切。

生活中有惊喜,也有无奈,有得也有失,拥有一颗平常心很重要,也就要求我们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因为人是有情感的,《礼记》中写道:“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


阅读与思维


谢谢小悟这道思想感情问题:

要对主题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理解,其实我们还是要从它的历史创作人物和背景去了解它。

它是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一篇著名文章《岳阳楼记》里的句子。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名宗谅)被降职任岳州太守。在其执政的笫二年,由于施政有方、政通人和,许多荒废的事业又都恢复兴办起来了,便想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并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于是修书一封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嘱托好友范仲淹为其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接到湖南来信后的范仲淹欣然答应,于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挥毫撰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期间,由于庆历新政的失败,范仲淹也被贬居河南的邓州。在经过人生仕途大起大落的几番波折后,使他对待这个社会上的世态人心更加泰然处之,于是在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中,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伟大思想精神。而这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释义,它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因外在事物一时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是要着眼于长远正确的未来,要有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的抱负思想。

所以,这句思想名句的意思,非常明了,它就是范仲淹一方面希望滕子京要具有古仁人之心,旷达胸襟,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远大抱负以及对好友遭贬谪的一种慰勉。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既是对自己的勉励,又是与友人共勉的思想激励!

【了解更多问答,敬请关注、点评@到老不死】





到老不死


原文出自,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如下:

岳阳楼记

宋 ·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要了解本句的意思,需要了解作者的时代生活背景和写出诗文的背景。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段来自百度〕

好了,谈下当时北宋的环境,赵祯宋仁宗亲政期间[明道三年]1033年,和西夏干了一仗,一干就是三年。这三年间,辽国也趁火打劫,准备撸北宋一把。这时候,宋仁宗感觉情况不对,就喊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搞了一把[庆历新政],主要是整顿吏治,说白了就是要搞下当官的,搞整风运动。但是,触动了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的利益,动了别人的饼,改革失败了。皇帝没有办法了,哥儿几个,实在对不住了,把你们的官位降一下,到稍微偏一点的地方去当个小官,就这样老范就答应了,好朋友滕子京也遭了。

通篇的点睛之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这体现了作者的伟大政治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似乎是一种劝勉,劝勉好朋友滕子京不要因为贬谪而失去政治抱负。用现在的话来说,滕子京啊,my good friend,我们得先吃苦,后享乐,这才是做官做到境界的一种体现。现在吃点苦,是为以后右迁至高层做准备啊,所以不要气馁。其次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高兴或悲伤。这体现的是作者的广大胸襟。滕子京你不能像迁客骚人一样啊,“以物喜,以己悲”。滕子京啊,我们得像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相互契合的。时代变了,在这物欲横行的年代里,真正能做到的凤毛麟角。比如,在A股亏得倾家荡产,你要是不哭出来,感觉像没事人一样,“哥,你看,我有啥事呢,这是爱国呢”。可能你就和老范讲的一样了。





多米诺炖排骨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出自北宋文学家、名臣范仲淹《岳阳楼记》。



是范仲淹公元1046年10月17日在朝中新法失败被贬邓州知州任上,应同为谪官的好友一一巴陵太守滕子京之请,为其治下的重新修建成的岳阳楼题写的一篇散文。



范仲淹并未到过岳阳,凭来信中对岳阳楼周边景色的描述,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想象力,在邓州花州书院一气呵成,写成了368字的传世之作一一《岳阳楼记》。

文章以写岳阳楼的景色入手,揭示了阴雨和晴朗人们对岳阳楼景色会有不同感受,把自然界中的晦明变化逐渐导入了他纵论政治理想的大题目。忧国忧民,家国情怀跃然纸上: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尤其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更表达了范仲淹做为政治家胸中装着国家百姓、心系天下的责任和担当。

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品德高尚的人追求的:处事深远、胸襟豁达的一种境界。即不以外物的好坏变化或自己的得失去大喜或大悲。通俗说,不必为突然到来的幸事而沾沾自喜,也不必为自己的偶然得失郁闷伤悲。应保持一颗虚静、稳重不浮躁的平常心。


晚亭与落霞同晖


吧啦吧啦我是神兵,一个热衷于探秘的追风少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体现了“古仁人”高深的思想境界。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快速的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在努力奋斗,希望获取更多的金钱和地位,好似“打鸡血”一般的往前冲就够了,那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对于我们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呢?

神兵认为是有的,不仅“古仁人”需要保持这种心态,我们现代人更应该修身养性以全心形。为什么神兵会这么讲呢?我们的一生有几十年,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富豪可能因为一块饼干而思虑忧愁,穷人也可能因为一块饼干而欣喜万分。历史啊,就是循环往复,人生啊,就是起起伏伏,因此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对我们的生活是有重大意义的。

比如你可能想通过努力工作而升职加薪,担任总经理,迎娶白富美。但万万没想到,辛苦几年后你突然发现自己头发秃了,视力下降了,身体也累垮了,然而总经理的职位是老板亲戚的了,女神接受了老板的求婚,自己孑然一身,一无所有。

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办?十八年后做个好汉亦或是让老板十八年后做个好汉?

神兵认为这都是不可取的,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掌握,当你去追求有执念的时候,你的人生就不完全是属于自己的了,当然神兵这番话并不是说大家都要看破红尘,出家事了。而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注重享受人生的过程而淡化结果的影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控制事情发展的轨迹,只能顺天而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尽人事听天命”,如此一来,人生不如意自然十之八九。所以说世事无常,我们更应该在这个纷杂错乱的世间保持一份豁达的心态,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转曰:“言知之易,行之难。”道理我们都懂,但要做到如登蜀道。就像某人说的:“我读尽圣贤书,依旧潦倒此生。”所以说真正困扰我们的并不是没人给我们讲道理,而是懂的道理太多但做得到的又太少。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神兵认为非圣贤不足以道尽其理。所以神兵并不打算说教什么,只是想简单地说说自己的事情。神兵小时候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怹的很多话或有心或无心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记得有一次考试结束后公布成绩,那个时候我们都是按照分数从高到低念名字,结果唱名都快结束了还没听到我的名字,我那个时候慌的不得了,脸上挂满了担忧,而且老师可能也觉得诧异为什么我的名次那么靠后,所以怹一边唱名一边看我,然后我就更紧张了,最后终于念到我的名字了,原来是虚惊一场,老师把试卷放错地方了,我的名次还挺靠前的。下课后老师就特意找到我,告诉神兵以后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当然当时老师的原话不是这么讲的)。所以后来每当我情绪有所波动的时候都会告诉自己冷静下来。不过很惭愧,哪怕到如今神兵也没有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更何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大境界,对神兵来说更是奢望。

其实这种境界真的很难达到,况且当你努力的想达到而又没达到的时候自然会心有不忿,此时恰恰又与这种境界相悖。当然了,大家也不要放弃,人生不仅是场旅行,更是一种修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时常反省自身,在人生的旅途中终会有所收货。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人生的真谛,以此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王谢风流


小编是你今天让本人知道了这句“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是出自古代大家范老先生之手

凉解一下本人对先辈古人的才疏学浅!

用本人现在活着的现代人理解浅试,试解一下范老爷子的这句“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深奥的大家风范的儒道之说……

首先说每个人所站在的位置,职位,胸怀责任的大小不同,所站的视角不尽相同,所以难免在所释过程中代着个人或高深或浅薄的个人理解……偏差太大有待大家批评指正,共同切磋……

此一句“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这句千古铭言……

恐怕是“范仲淹”老爷子,已学有所成,功成名就俨然已成为了那个时代引领风骚的,又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春风得志名扬华夏的大家之人了。

就犹如现在中国文化界名人,明星,大咖,大腕一样,具有对中国当代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影响的公众人物,成功者一样,怀揣着对国家服责,对未来接继国家重任的后辈们也是对自己一生一路走来的励志,经验,旷世奇才得到国家承认的,高屋建瓴的循循善诱的尊尊教导,

不以物喜………

特别警示告诫那些胸怀大志的人,切记不要心胸狭窄,只顾自己眼前的既得利益切莫忘掉大丈夫立于世中,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责的。

兼有让人们行谦虚,谦逊之风……

切莫有了些成绩就停滞不前,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说白了,用共产党的话说就是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关心它人其痛痒不要高高在上,估名钓誉,只肥了自己。

不以己悲………

其本意是让那些有高瞻远瞩,虚怀若谷,有悲悯之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些在逆境中生长,苦苦挣扎,并没有出人头地,有才能的人,要具备一种非常优秀超出常人的意志品质……

主要指的,说的是人在最不得意之时………

要有一种自我调整的保持信心满满,不可动摇信念,信心,修为成良好的心态,心态,心态……

让你要修练成……有一颗坚韧无比,忍辱负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超然与世的一颗心,一种态度,一种心态。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了,拜拜








藍音


大家知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这篇写于1000多年前经典美文,借景抒情,以情言志,痛快淋漓,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通俗解释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不因为环境的好坏和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改变。表现了古代文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豁达情怀,。《岳阳楼记》开篇就说,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他的同科进士滕子京因为被人诬告,被贬到巴陵郡做知州。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也是同样的被贬到邓州,降职为官。范仲淹是历史上“庆历新政”主要人物,著名改革家,但是由于经常仗义执言,屡屡被贬官。就是在这样郁郁不得志的背景下,他借情抒情,以情言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积极担当的情怀。

二,《岳阳楼记》中,实际上描写了现在岳阳楼上,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睹物思情,三种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人消极情绪,看到秋雨连绵洞庭湖,会感到悲伤,一种人看到洞庭湖春光无限好,会流连忘返,玩物丧志。而第三种人就是范仲淹最推崇备至的古代文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睹物思情,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云变幻,个人的就退流转,荣辱得失,都波澜不惊,时刻不忘社会大众的疾苦。这既是对古代文人的推崇和赞扬,也是范仲淹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范仲淹被贬官后,先后在河南邓县,浙江杭州等多地为官,每到一地,他都不一以自己被贬处境悲伤,为官一任,大胆革新,豁达向上,乐观积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家国”深情怀。

三,今天我们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能让人感同身受的还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人情怀,豁达态度,人生高度。1000年前的人尚且能够做到,我们今天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当前改革大潮风起云涌,我们置身社会大变革当中,每个人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得失选择,面对工资,待遇,职位,地位,每个人的利益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变化,有的人可能还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委屈和失落。我们该怎么办?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看轻看淡个人的得失,“风物长易放眼量”,登高望远,敢于取舍,勇于放弃,不计个人得失,顺境不骄傲,逆境不悲伤,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智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比之下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我们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任凭风云变幻,初心不改。这才应该是我们的本色。


学文说话


范仲淹的,年轻能背诵,四十年后的现在也能背: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心曰"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说做人心胸要开阔,有志向,有家国情怀,少计较得失,要高风亮节,不因外物的美好而特别高庆和眷恋,不因个人的宠辱得失而悲哀消极无作为。

范仲淹我是很欣赏而敬仰的。他公元989年生于今徐州,两岁父逝,其母为把他养大而改嫁朱姓,他也改朱说。范从少就勤奋好学,颇有抱负,后别母离朱家去求学,忍受了别人难忍的穷苦,以读书为最高乐趣,经多年寒窗苦读,终在二十七岁一举及第,走上仕途,改回原姓,取名仲淹,接母来赡养,后官承相,他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人物,他的传也名作不知鼓舞了多少中华学子,特别是:不从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人。总之,他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我十分佩服而崇敬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