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作为一个莱芜人,

不管你身在何处,

故乡总是你心中最爱的那片土地!

你知道各乡镇的来历吗?

济南旅游君带你了解一下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凤城街道办事处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自金朝开始,即为莱芜县治所在。莱芜县城关厢之地。民国初年属一区。1941年春,莱芜划为三县,属莱东县,境内为矿山区。1945年1O月恢复莱芜县建制,称矿山区。1951年3月称一区,后又称矿山区。1958年3月划分城关镇、孝义乡、王善乡,同年1O月合并改称矿山人民公社。1982年称城关镇。1984年3月改称莱城办事处。1985年11月撤处并乡,设城区办事处。1993年1月莱芜升格为地级市,设莱城区城市街道办事处。2000年底,原城、市街道办事处与北孝义乡合并为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并于2001年1月1日挂牌办公。随着莱芜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原北孝义乡的村庄与凤城街道办东部村庄相继分离出来,成立鹏泉街道办事处。凤城街道办事处地处莱芜腹地,自古就作为莱芜县治所在地。

高庄街道办事处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因政府驻地高庄村得名。高庄村得名时间:明成化年间。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西厢保。高庄。据《李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李姓由李封邱迁此建村,因址在麻埠岭北坦高地上,故名高庄。1912年,国民政府将清之莱芜县42保划为10个区,高庄归三区(汶南区)所辖。1958年撤区并乡,高庄辖高庄、南冶两个乡,同年10月,高庄、南冶两乡分别建立人民公社;1959年2月,两公社合并,称高庄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销高庄人民公社和所属管理区,设高庄办事处;1985年11月撤处并乡,划为高庄、南冶两个镇。2000年12月撤镇并处,高庄镇和南冶镇合并为高庄街道办事处。

张家洼街道办事处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因政府驻地张家洼村得名。张家洼村得名时间:明初。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白店保、张家洼”、据《张氏谱》记载:明初张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白龙,复迁至此,已有人居住,始建村无考,因地势低洼,曾名洼子庄,后改称张家洼。1984年张家洼建镇属莱城办事处。1985年11月撤销办事处并对乡镇进行合并,张家洼镇与芹村、梁坡两个乡合并组建为张家洼镇。2001年1月改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副县级),成为张家洼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鹏泉街道办事处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所在政区:莱芜经济开发区。由以前的北孝义乡为主体合并而成。明清时期即有孝义保;民国初年,属当时的一区;1939后属矿山区;1951年3月又改为一区;1955年10月复归矿山区;1958年3月,设北孝义乡;1958年10月设北孝义人民公社;翌年2月改属矿山人民公社;1982年1月为城关镇所辖;1984年4月为莱城办事处所辖:1985年撤处并乡,设北孝义乡,乡政府驻地北孝义村;2001年10月,原北孝义乡并人凤城街道办事处;2002年10月22日莱芜经济开发区设立鹏泉街道办事处,2006年,凤城办事处东部诸多村庄、辛庄镇西部数村并入。

杨庄镇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因镇政府驻地为杨庄村,故名。据杨氏墓碑记载,明洪武年间杨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以姓名村杨家庄。1949年后简称杨庄。1951年属第十五区,同年5月并入第十四区。1953年恢复第十五区。1955年复称杨庄区,1958年称杨庄乡,同年10月改称杨庄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杨庄办事处。1985年改称杨庄镇。

方下镇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因镇政府驻地在方下村,故名。据方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方姓迁此,原名方庄子。后方姓建一厦屋。人称方厦,久成村名。后谐音成方下。1951年属第四区,1955年复称鲁西区,1958年析为方下、鲁西两个乡,同年10月改称方下、鲁西人民公社。1959年合并为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方下办事处。1985年改称方下镇至今。

牛泉镇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因镇政府驻地为东牛泉村,据秦氏谱记载,明洪武春笋生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村东有泉,牧者常驱牛在此饮水,数则盈,传为神牛,由此得名牛王泉,借以名村。因重名冠以“东”字,故名东牛王泉。1950年属第五、六区,1955年属圣井区。1958年3月称牛泉乡,同年10月改称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称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析为牛泉镇、圣井乡,2000年12月合并为牛泉镇。

寨里镇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因镇政府地为寨里村,故名。据出土《重建金堂禅寺之记》石碑记载,元朝初年,镇国将军都元帅刘禹东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由此得名刘元帅寨、旧寨。明朝称旧寨保。清末称旧寨镇,民国时期改称寨里。1951年称第十四区,1955年10月复称水北区。1958年3月称寨里乡、水北乡,同年10月两乡合并,改称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称寨里办事处。1985年10月建镇。

大王庄镇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得名于大王庄村。大王庄村,据王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王姓由苏州迁此建村,王、绳、房三姓早居,始建村无考。因王姓为大户,曾名王庄。为避重名,改称大王庄。镇政府驻地在孤山村。1951年属第十三区、香山区,1955年复称香山区,1958年析为大王庄、大槐树乡,同年10月改称大王庄、大槐树人民公社。1959年合并为大王庄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大王庄办事处。1985年析大王庄办事处为大王庄镇、大槐树乡,2000年12月合并为大王庄镇。

雪野镇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得名时间:明朝前。镇政府驻地为上游村,镇以雪野村命名,雪野村,建村于明朝前。相传原名薛野。后谐音成雪野。1951年属第十二区、香山区,1955年称雪野区、安子湾乡,1958年3月改称上游乡、雪野区;、安子湾乡,同年10月称上游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上游办事处。1985年析为上游镇、雪野乡、鹿野乡。2000年12月合长上游镇、雪野乡、鹿野乡为雪野镇。

羊里镇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因镇政府驻在羊里村,故名。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西乡、羊里保、足见始建村在明朝之前。因此地为西晋外将羊祜之封地。故名羊里。1951年称羊里乡,同年10月改称羊里人民公社。1984年称羊里办事处。1985所改为镇。

口镇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得名时间:周末。因镇政府驻地为口镇村,故名,据赵氏墓碑和出土的秦砖汉瓦考证,始建村于周末,古为齐鲁通道,后为通往济南,博山交会点,是莱芜进出山的隘口。俗称口子、口子街。当地盛产蚕丝,是蚕丝的集散中心,故雅吐丝口。1949年定名为口镇。1951年属第二区,同年5月口镇升及为区级镇,由莱芜县直辖,第二区改称港里区。1956年撤销口镇区级镇建制并入港里区。1958年称口镇乡。同年10月改称口镇人民公社。1985年建镇。

和庄镇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得名时间:宋代。因乡政府驻地为和庄村,故名。据南禹王碑记载,宋代赵姓建村,因址在淄河北岸,曾名河庄。后取人和之意,改称和庄。1951年属第十区,1955年属常庄区。1958年3月属常庄乡,同年10月属常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常庄办事处。1985年10月建乡。2010年撤乡设镇。

茶业口镇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镇因政府驻地茶业口村而得名。据村碑记载,建村在明朝中叶,因址在茶芽河口(俗称茶中口),曾名茶芽口。后谐音成茶业口。清末属北乡石城保。民国初年属第七区(雪野区),1941年春属莱芜(北)县的抬头区和茶业区。1942年,两区划归淄川县。同年末,两区合并为茶业乡。1945年10月,回归莱芜县,仍为抬头、茶业区。1946年10月,两区合并称茶业区。1951年3月,改称第十一区。1955年10月复称茶业区。1958年3月分为茶业、腰关2乡。同年10月,改为吉山、腰关2个公社。1959年2月合并为腰关公社(不久更名茶业公社),辖峪门、腰关、茶业、花林、法山、阁老管理区。1984年4月改称茶业办事处,辖峪门、腰关、茶业口、花林、上茶业乡,60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1985年10月,改分为茶业口乡、腰关乡。2000年12月,撤销腰关乡、茶业口乡,以原腰关乡和茶业口乡的行政区域设立茶业口镇,镇政府驻原茶业口乡政府驻地。

苗山镇

莱芜各乡镇的来历,你知道吗?

因镇政府驻地在南苗山村,故名。据王氏谱记载,明洪武三年王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已有人居住,因村东有山名苗山,曾以山名村。后为避重名,改称南苗山。1951年属第九、十区,1955年称苗山区、常庄区,1958年3月改称苗山乡、龙角乡、常庄乡,同年10月称苗山人民公社、常庄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苗山办事处、常庄办事处。1985年析苗山办事处为苗山镇、见马乡,常庄办事处为常庄乡。2000年12月合并为苗山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