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鐵獅,一舊一新,見證了古今鑄造技術的輝煌時刻

作為“滄州象徵”的滄州鐵獅就安放在滄州市區獅城公園內,據說這裡原來是開元寺的地界。


距滄州市東南20公里,有個古州鎮,即明代以前的滄州古城,從城北拐進一條歪歪斜斜的巷子,出了巷子口是一片空地,滄州鐵獅就在這裡。

放眼望去,雄獅昂首挺胸,傲然於世。走進了細看,獅身上的毛髮呈波浪狀,披散至頸項,胸前及臀部都飄有束帶,最後垂在了兩肩及胯部,獅口大開,有如正在怒吼,威風凜凜,神氣十足。從各個側面觀賞鐵獅,會產生不同的美感。

滄州鐵獅,一舊一新,見證了古今鑄造技術的輝煌時刻

原滄州鐵獅

此外,獅身內外還有不少鑄文,除含有介紹鑄造年代、鑄造者以及捐資者的內容以外,獅子的頭頂和脖頸下方還鑄了“獅子王”三個字,腹腔內則有隸書體的金剛經文,如今早已無法辨認。

人們由此得知,滄州鐵獅鑄造於北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由來自山東的名叫李雲的人鑄造,捐資人為竇田、祁寶玉。

滄州鐵獅的鑄造頗具神秘色彩,有關史料記載,北周時期,因為滄州距海比較近,經常受海嘯的影響,為此,人們鑄成了鐵獅以期鎮住水患,所以,滄州鐵獅有“鎮海吼”的叫法。很多人好奇,鐵獅脊背上的巨盆是做什麼用的。專家解讀鐵盆內可點燃火焰,能為海上的船隻導航。

滄州鐵獅,一舊一新,見證了古今鑄造技術的輝煌時刻

新鑄成的滄州鐵獅

這頭鐵獅後經準確稱量,重約32噸,身長約6米,體寬約3米,通高約5.5米,可謂是龐然大物。如此巨大的鐵獅,在一千多年以前,古人是如何鑄造的呢?

若按今天的方式,理應先造出各個鑄件,然後用銜接的辦法把它們一一焊接而成。但在那個時候,先人們採用的是泥範法,自下而上鑄成。先用泥堆塑鐵獅的泥模型,乾燥後備用;在泥模型的基礎上,製成外範和內範;最後,將金屬液體澆入內外範之間。由於鐵獅龐大,所以,內外範並非一次成型,而是採用了大大小小據說有600多塊範塊;用來澆注的金屬液體多達幾十噸,一次合範澆注是非常困難的,只能分次澆注。

古人利用簡陋的設備卻鑄成了如此之大的鐵器,這毋寧說是我國鑄造技術的一項傑出成就。

據說這樣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卻長年被遺棄在荒野之外而無人問津,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鐵獅被大風吹倒,過了近90年,才有重新立了起來,但它的下頜、腹部和尾部都損毀嚴重。老輩人講,以前的人還曾為鐵獅蓋過一個亭子,希望能減少風雨對獅身的侵蝕,可適得其反,處在亭子保護下的鐵獅損壞得更厲害了,人們只好拆了亭子,讓其承受大自然的洗禮,反倒生命力更加長久。

滄州鐵獅,一舊一新,見證了古今鑄造技術的輝煌時刻

新滄州鐵獅雄姿依舊

新中國建立以後,滄州鐵獅仍命運多舛,雖歷經四次維修,但仍有多處毀損嚴重。為了保護這件珍貴的文物,又能延續滄州鐵獅的雄姿,2009年,滄州市政府決定按照原滄州鐵獅的造型,仿造了新的滄州鐵獅,使雄獅威風重振。

值得一提的是,滄州新鑄成的“滄州鐵獅”,體量約120噸,體積是原來的1.32倍,預計“壽命”多達兩千多年。這一新鑄造的滄州鐵獅還創造一項新的世界紀錄——為世界上一次性整體澆鑄最大的鐵獅子。

看來,新舊“滄州鐵獅”都見證了我國鑄造技術的輝煌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