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在陪孩子的過程中,你會不會陷入這樣的境況:

陪孩子的時候都全身心的陪孩子,但每次還是不歡而散;

開始玩的時候很開心,結果一句話卻讓氛圍瞬間冷場;

孩子以前很聽話,但最近卻叛逆起來了;

隨著孩子的成長,作為父母,我們在“陪娃”的道路上越來越吃力了,各種問題接踵而來,學業,事業,生活,婚姻等,你操持著孩子的大事小事,但無奈孩子卻與你背道而馳。我們看似全身心的陪伴,其實卻在無意中造成了對孩子的“情感忽視”。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是什麼?

喬尼絲·韋布博士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這本書中定義到:情感忽視是指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這裡特別指對“情感”的忽視。物質上的需求我們很容易滿足,但我們往往只看到了表面,而看不到內心。而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有時候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比如孩子玩的正開心,你突然說,別玩了,我們要吃飯了!你可能覺得很正常,沒毛病,但是不幸的告訴你,孩子的情感正在被你忽視。因為你忽視了孩子想玩的情感!

當孩子跌倒在地上的時候,我們常常做的是扶孩子起來,卻忘了教他們如何站起來;

當孩子考試沒有考好的時候,我們常常用責備的語氣說多做幾遍習題,卻忘了幫他們找出錯誤,找回向上的勇氣;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為什麼這麼認真的陪玩,還會走入“忽視孩子”的誤區?

01-也許我們只是犯了大多數父母都會犯的病:“缺乏共情”。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正看著電影,突然有人一聲不吭就把電影關了,你什麼感受?是不是非常受傷?孩子也是一樣的!雖然他們小,但是該有的情感一樣也不少。

共情又叫移情,同理心,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首先提出的概念。按照羅傑斯的觀點,共情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孩子玩的正開心,可是剛好要吃飯了,在我們的意識範圍中,按時吃飯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從為考慮過孩子的想法。也許這個時候也許他想玩的心比吃飯更重要。這個時候你不妨“共情”一下,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

我知道你現在還想玩這個遊戲(父母表示理解她的想法)但是“按時吃飯”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不按時吃飯腸胃會很不舒服,這樣你就更加不能好好玩這個遊戲了,你說呢?(說出按時吃飯的必要性,讓孩子自己選擇)

在進行共情溝通後,我相信大多數孩子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就算不是先吃飯後遊戲,她的情感也不會感到被忽視。

02-自以為是的愛就是忽視。

你可能會說我很愛自己的孩子,經常關注他的感受,怎麼會忽視孩子呢?其實有一種忽視叫愛的忽視,也稱愛的羈絆,當你的愛成為一種羈絆的時候,你會無形中忽視孩子的感受。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我閨蜜的孩子從小就是大家口中的學霸,父母給他報什麼班,就去學什麼,而且課程都學的特別認真,從來有一次聚會大家在一起問小孩們長大了要當什麼,閨蜜孩子卻說:聽爸媽的。爸媽想讓我當什麼,我就當什麼!

當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大家都沉默了。他是大家眼中的學霸,但是卻無法成為自己人生的霸主,學到頭最終卻只能成為大家眼中的標榜,可悲可嘆。

當愛成為一種羈絆,再多的愛也成了多餘。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經常被忽視的孩子會產生哪些問題?

我曾經看到一則故事,由於父母經常因為他學習的事情吵架,父母離婚了,12歲的孩子便把父母離婚的責任歸結於自己,於是離家出走,希望用自己的離開能換來爸媽的破鏡重圓。結果發現就算自己的離開,也無法換回一家三口的生活,最終選擇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不想再給爸媽添麻煩。

有人說這樣的孩子聽話的讓人心疼,但是心疼的背後卻是父母對孩子情感的忽視。12歲的孩子正值孩子遭遇第一個叛逆期,孩子的身心發展需要爸媽的特別關注,而這個時候,父母給予的不是關懷與愛,而是無休止的爭吵,孩子所有的情感需求都被忽視了,在孩子的眼裡,他們的爭吵才是重要的,而自己無關緊要,於是孩子把自己孤立在了爺爺奶奶建立起的城堡裡,拒絕了爸媽的親情,也陷入了內疚的誤區,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將造成不可磨滅的 影響。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經常被忽視的孩子會有以下幾個特徵:

① 經常被忽視的孩子特別獨立,遇事不喜歡求助於他人。當孩子的要求經常被忽視,他已經不期待別人能給他帶來滿足感,他會理所當然的沉默,自己解決問題。

② 經常被忽視的孩子會不停的質疑自己,否定自己。因為情感被忽視,孩子會認為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比較膽小,懦弱,就算自己特別優秀,也不敢大膽的表現出來。

③ 經常被忽視的孩子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不容易原諒自己。遇到事情特別容易鑽牛角尖,就算不是自己的問題,也常常歸結於自己的責任。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在生活中父母如何做才能將“忽視”拒之門外?

1.跟孩子建立豐富的情感鏈接

情感鏈接是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擁有豐富情感鏈接的孩子他們不管在什麼環境中都能從容自若,表裡如一,因為他們擁有陪伴的力量,擁有情感鏈接建立起來的安全感。

如何跟孩子建立豐富的情感鏈接?

跟孩子建立豐富的情感鏈接需要高質量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不是指陪伴的方式,而是指情感的交流。就是不管你是在陪孩子畫畫,還是外出遊玩,放下手機,不要心不在焉,別忽視了孩子的內心感受。畫畫的時候可以察覺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在遊玩的過程中,你可以問問孩子最喜歡什麼,心情如何,你會發現高質量的陪伴帶給孩子的是內心的平和與強大。在平時,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論生活中的任何事情,談論上班的煩惱,談論學習,談論人生,讓孩子瞭解一些你的生活;讓孩子陪你做一些孩子可以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讓孩子的生活圈僅僅停留在“學習”上,生活才是最大的教科書。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2.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不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延伸。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母親的期望,但是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存在。孩子渴了會哭,餓了會哭,他們的需求不會因為我們的期望而不存在,而作為父母,需要我們承擔的不是拿自己的期望替代孩子的需求,壓制孩子內心的渴望,而是

需要你認真傾聽孩子的需求,並幫助孩子找到需求變現的方式。孩子想學畫畫,就不要因為你想要孩子學跳舞而逼她去學。我們的期望固然重要,但是幫孩子找到自己人生的期望更重要。

3.積極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Edward Tronick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在實驗中,當媽媽與孩子互動時,媽媽的積極回應讓孩子非常開心。但是,當孩子做任何動作媽媽都沒有回應時,孩子崩潰的大哭起來。這個實驗說明,父母對孩子的積極回應可以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能更活潑,更自信。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媽媽的積極回應讓孩子非常開心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媽媽不回應,孩子崩潰了

是不是孩子所有的情感需求都需要回應呢?

①情感需要回應,但需求可以延遲滿足。

當孩子想要玩具但是經濟不允許的時候,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我們知道你特別需要這個玩具,但我現在沒有能力給你買,我們可以先存錢之後再買好嗎?你這麼說,孩子的心裡雖然有不情願,但是她願意等待,因為她的內心已經得到了答案。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延遲滿足的前提是積極的回應和滿足。如果想要讓孩子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你之前要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這樣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才會安心的等待。

②不合理的需求我們可以拒絕,但是情感需要回應。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情感需求,比如想在外面玩不回家,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對她的情緒進行回應,但需求我們可以拒絕。你可以這樣跟她說,我知道你想在外面玩,但是天有點晚了,家裡人會擔心,我們在外面也不安全,我們回家吧,下次再過來玩。當你這樣說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平復,她就會心安理得的跟你回家了。

如果之前孩子的情感被無意識的忽視了,沒關係,我們可以用現在的用心的陪伴與積極回應重建孩子的情感鏈接,讓孩子走出被忽視的誤區,讓孩子的內心重新強大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