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為什麼?

秉燭讀春秋


有才的人,對於心存爭奪天下的皇帝來說,那可謂是“至寶”,朱元璋認定的至寶便是張昶。

說起這個張昶,那要退回到朱元璋沒登基的時候。

元末,以朱元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與危機四伏的元朝已經形成了絕對的對峙。元朝不想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便派出一隊人馬,用以安撫各地的起義軍,而這支安撫人馬中便有大才子張昶。

當時這批人馬來到朱元璋的起義軍,想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招安朱元璋。朱元璋已看出元朝氣數將盡,怎麼可能上當受騙。

雖然朱元璋斷然拒絕張昶的招安,但卻在與他接觸過程中,被他的氣度與才情折服。建立明朝後,便將張昶收入麾下。

張昶十分了解元朝的各種典故,對於初建的明朝很有幫助。朱元璋為了籠絡這個人才,也經常對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還經常送一些金銀綢緞給張昶,還將他封為中書省參知政事,參與國家制度的建立。

俗話說:“拿人手軟,吃人嘴短。”張昶收了朱元璋的賞賜,倒也“兢兢業業”,他依仗著在元朝的經驗,提出建議:

“如今亂世用重典,吳國的立法,應該以重刑為本,讓天下人對吳王處於敬畏狀態,這樣,天下可平。”

另一方面是人生態度上。

張昶勸諫朱元璋:“如今元朝大勢已去,其他的割據政權,也都處於衰落狀態,天下遲早都是你的,何苦操勞於國事?不如看開些,人生短暫,及時享樂才是成功者取得成功後要做的事情。”

朱元璋和劉伯溫談起此人的時候說:“我怎麼感覺這張昶與秦朝的趙高有點相像?”

劉伯溫說:“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此人絕對有問題!不能留啊。”

雖然朱元璋沒有被張昶的甜言蜜語迷惑,但他也認為劉伯溫是出於對張昶的嫉妒才說此話。

所以一時沒有對張昶下手,但是,兩種來自歷史遺留的不同的傳聞,最終做實了劉伯溫所言:“此人不能留”。

傳聞一:偽清官,實間諜。

《國初群雄史略》記載,張昶利用職務之便,私自放走元朝戰俘,還“給以腳力,送至境上,任其還鄉”。

不僅如此,張昶還寫了一封密信,交由元朝戰俘帶走。 密信中有六個字,“以國事陰通”,向元朝洩露朱元璋的軍情國事。

張昶的行為已經屬於徹頭徹尾的叛國,結果這封密信在途中被明軍查獲,張昶私通元朝露餡,被關入大牢,最終被朱元璋賜死。

傳聞二:身在曹營心在漢。

一日張昶病了,官員楊憲前去探望。偶然的機會,楊憲發現張昶寫的一些書稿,細看後覺得有問題,便呈交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完書稿後隨即下令捉拿張昶,原來張昶的書稿寫著思念家鄉的話,比如“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在審訊過程中,張昶直言道:“吾仍思歸故土也,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朱元璋聽完這話頓時明白。原來張昶一直穿破衣服不是節儉,而是這些衣服是當初家鄉帶來的,捨不得扔掉。

朱元璋雖愛才心切,但畢竟也是很傲驕的人。當他看出在張昶眼中,自己就是個泥腿子,而且認為自己只憑著點運氣發家。自尊心嚴重受措的朱元璋狠戾本色完全爆發出來。

最終,被張昶戲弄多年的朱元璋忍無可忍。他不僅下令將張昶賜死,而且還命人將他的骨頭敲碎,扔到了江中,讓這個大才子死無全屍。

歷史發展,朝代更替,無法說清忠與奸。對於一直愛惜張昶才能的朱元璋來說,張昶有些不識抬舉;但對於元朝張昶卻不失為忠臣。

只是這忠總歸是愚忠。張昶縱有一身才能,卻不識天下大勢,把腐朽透頂的元順帝視為英主,白白成了元朝的犧牲品,著實讓人惋惜。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同樣一個人,朱元璋看他是清官,劉伯溫看他是禍根,最後朱元璋果斷地殺掉了他,這個人是誰呢?


他便是張昶!

張昶是元朝末期的戶部尚書,在元朝混得風生水起,小日子過得很滋潤。可是因為一系列的原因被朱元璋收編,然後在明初成為了大明的戶部侍郎。之所以太祖能夠欣賞他,這是因為此人確實是有兩把刷子,不僅把明朝的戶部治理的是穩穩當當,而且還為人謙和,做事嚴謹。


有一次太祖在朝中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他破舊的衣服,隨即就對這個人大加的讚賞,並直誇此人身為戶部的一把手,居然還如此的節儉,簡直就是國家之幸,在誇獎結束後,太祖還非常客氣的對他大加賞賜。

一般說來,自己的大臣穿著舊衣服生活節儉,作為皇帝應該是比較高興的。


只不過題目中所說的這個人也就是張昶,事實上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劉伯溫識破了他的居心,然後在朱元璋心裡給他埋下種子!所以最終勸朱元璋殺了他。


那麼劉伯溫為什麼說:“此人留不得”?


但是張昶這個人雖然在替朱元璋工作,但是他卻是效忠元朝的。關鍵是這人也從來不諱言自己是元朝的忠臣,趁著職務之便,和元朝書信往來,老想著回北方。


其實這或許也不能怪張昶,畢竟人家家在北方(宛平),在元朝的官職也不低,原本老婆孩子熱炕頭,出一次差,被你老朱給扣了,純屬意外。


但是這邊廂,朱元璋剃頭挑子一頭熱,一心想收服張昶,想讓張昶從內心裡願意給自己幹活。所以也經常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筵,經常賜金銀綢緞給張昶。這讓朱元璋的好兄弟們看得眼紅不已。


但是這位張昶生在福中不知福,整天穿著一身舊衣服。這個橋段大家應該非常熟悉,


但是朱元璋卻認為,“人才難得啊。”你看到底是元大都來得,不但有學問,而且為官清廉,這是個好官。如果官官如此,我老朱豈不是有福了?這邊廂,差點要號召百官向張昶學習了。


此刻劉伯溫卻說話了,“此人留不得。他這是在給元朝守節呢。”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的發生了:


《大明律》編纂與適用在法律方面使用輕典,還是使用重典上,張昶和其他人發生了衝突。

張昶主張用重典,所謂亂世當用重點典;

但是劉基等人認為此刻要發展,就要繼續籠絡別人,就要輕刑法。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立場不同而已,本質上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張昶的悲劇也就開始了。

“勸上重刑法,破兼併之家,多陳厲民之術,欲 上失人心,陰為元計。”

有了劉基等這樣的話之後,朱元璋會更信誰的?當然是劉基的,因為在朱元璋的心理,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那便是“趙高”。他認為張昶這是在學趙高。


當時張昶臥病在床,楊憲前往探視,突然得到一份張昶私通元朝的信,立刻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後非常生氣,命令大都督府審問張昶,張昶再信的背後寫了八個大字。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元至正27年6月,朱元璋認為張昶“是無法被再教育”的對象,於是下令誅殺張昶。


“伴君如伴虎”,尤其伴朱元璋的“君”,就更加了。


當劉伯溫讓朱元璋對張昶埋下懷疑種子時,他便已經在心裡有了某種認定。在這種認定下,不管他做什麼,就都可以被作為那種認定的論據。


總結:元朝歸降朱元璋的大臣張昶,本是一位連衣服都捨不得換、經常穿破衣的清官,可因為朱元璋的“懷疑種子”,他這個優點竟也成了他被誅殺的理由之一。


路之意


朱元璋稱帝之後,他手下的一個臣子一直工作兢兢業業,並且長期穿著破舊的衣服。朱元璋還直誇這個人是個大清官,但是劉伯溫聽說了之後就說要趕快殺掉他,因為他居心叵測,完全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個大臣名叫張昶,本來是元朝的戶部尚書,是元順帝派來作為使臣招降朱元璋的。只不過朱元璋和張昶進行交談之後,發現張昶這個人非常的有才能,所以將他強行的留下來給自己當官。張昶在朱元璋的陣營留了下來之後,也是非常兢兢業業的工作,看起來似乎是非常感謝朱元璋的知遇之恩。



朱元璋的政權建立之後,必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才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天下。只不過朱元璋的眾多手下大部分都出自於底層,對法律這種比較專業的東西瞭解的實在不多,所以劉伯溫向朱元璋推薦了由張昶來制定新政權的法律。朱元璋也覺得這個建議非常的合理,因為所以是元朝的大官,對這方面的知識全面瞭解的非常的深,所以就任命張昶負責這項制定法律的重任。



張昶也確實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來,讓朱元璋也感到比較欣慰。只不過這套法律在實行的時候,讓朱元璋感到有點不對勁。因為從朱元璋的角度來看,這套法律有點過於嚴厲了,並且收的稅收比元朝收的還要多。本來朱元璋出自底層,對貪官汙吏橫徵暴斂的官員是非常的痛恨。但是由於張昶一直穿著破舊的衣服,表現出一副大清官的樣子出來,所以朱元璋也沒怎麼去懷疑他。



後來有一次朱元璋就和劉伯溫說起這件事,劉伯溫立刻勸朱元璋趕快殺掉張昶,因為經過劉伯溫的密切關注和監視,發現張昶這個人實在是有點問題。因為他一直懷念著元順帝,一直想回到元順帝那邊去。並且從他家裡搜出了一些相關的信件,其中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言論。而且他制定法律的動機根本就不好,制定出嚴酷的法律來,就是為了讓朱元璋的政權不穩,從而使元朝能夠得以復辟。當別人提出異議的時候,他還振振有詞的說是亂世就應當採用重典。



朱元璋聽到這些之後,自然感覺相當的憤怒,最後就殺掉了張昶,因為在他的陣營裡可容不得這樣心懷叵測的人存在。


天龍論史


大臣衣服舊了不換,破了打個補丁繼續穿,皇帝賞下來的金銀綢緞也是能不要就不要,推不了就堆在家裡也不用。這是什麼人?這是典型的清官呀,是清如鏡,明如水的好官。

這件事發生在貪腐成風的明洪武年間,簡直就是不可思議。但是這件事還真的就發生了,這個大臣名叫張昶,是原來元朝的戶部尚書,有一次奉旨到南方見朱元璋,因為足智果敢,謀略出眾,被朱元璋留在了南京,還給了個參知政事的官,讓他幫著參謀國事。

按說張昶人又有才,又特別清廉,他應該是朱元璋最需要的人才,也是朱元璋最喜歡的人才。但是張昶卻在最後被朱元璋給殺掉了,殺張昶的建議是誠意伯劉伯溫提出來的,而劉伯溫要求朱元璋殺張昶的原因居然是因為他那一身破了都不肯換掉的舊衣服。為何?

朱元璋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而劉伯溫卻看穿了張昶的內心世界,那就是張昶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土,他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呀!劉伯溫是什麼人?民間都已經把他神化了,說他“神機妙算,前知八百年,後知五百載”,大明江山能夠建立起來,劉伯溫有一大半的功勞。

他發現張昶不僅是破衣服不肯換,有些做法也是極不正常。例如,當時元朝勢力還在,大都還沒有攻破,張昶卻寫了很多文章,都是給朱元璋歌功的。並且還上表勸朱元璋,說天下幾乎已經差不多定了,剩下的一些小地方,交給大將們去打就行了,皇上您可以安心享受後宮幸福生活了。

朱元璋不是那種安樂享受的帝王,但是他也沒有往太多的地方想,劉伯溫知道後,馬上意識到張昶居心不良。

緊接著張昶又勸朱元璋,亂世要用重典,對普通百姓要狠一點,當時國家殘破不堪,百姓急待休養生息,重典之下,豈不是要激起民變麼?朱元璋沒有聽。

但是他對這個張昶已經有所不滿,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讓張昶徹底丟了性命。

那是在天下基本平定之後,朱元璋想把張昶放回去,既不能大用,留著也就沒有意思了,只要他沒有二心,放回去也就算了。但北邊,詢問自己的家人在何處。身著破衣,欲效法當年蘇武在北海牧羊,以表決心。可偏偏書信最後落在了朱元璋的手裡,再加上劉伯溫的一番話,讓朱元璋最後定了殺張昶的決心。

對於朱元璋來說,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二心的人呆在身邊,公元1367年6月,張昶還是穿著那身從元朝帶來的的破衣服,被殺了頭。劉伯溫倒是看穿了張昶,最後要了張昶的命。可是他自己卻沒有沒有看透朱元璋的心思。1375年5月,劉伯溫被胡惟庸毒殺,但這是否是朱元璋的授意呢?已成千古難解之謎。


參考資料:《明史·張昶傳》《明太祖實錄》


小小嬴政


此人名叫張昶,曾在元朝官至吏部尚書,後奉旨出使江南,朱元璋惜才愛才,強行留用,累授參政知事,當時國家建置制度皆出其手,可見其確有治國經營之道。

他每逢上朝之際,從來不穿官賜華服,總是用一套破舊衣裳示人。朱元璋以為其清廉,曾讚譽有加,唯有劉伯溫一眼識破,認定其"身穿舊衣,必是心念舊朝,志不在我,未可大用"。

劉伯溫是何許人也,他敢如此評價一個人,就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證據之一:張昶雖為大明所用,卻自認為自己失節於元朝,是以私下裡經常對自已親近的人說:"我如果回到大都,必定還會大富大貴"。

證據之二:張昶曾經在暗中支使別人上書,不僅為朱元璋歌功頌德,還力勸他要及時行樂。朱元璋看到奏摺之後,對身為太史令的劉伯溫道:"這是要朕當秦二世呀!"劉伯溫深知這上書之人的為人,道:"皇上英明,不過這上書之人愚鈍,背後必定有人主使"。朱元璋知他所指,只是愛惜張昶是個人才,也就沒有追究下去。只是把上書之人斥罵了一頓,此事遂不了了之。

而證據之三:張昶因"智識明敏,熟於前代典故",被朱元璋委於重任,負責草創大明國家制度。於是他多用重典厲民之術,意欲讓大明失去民心,以利元朝復興。

朱元璋出身貧賤,瞭解百姓疾苦,是以對張昶的建言多不採納,致使張昶陰謀落空。

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對張昶表現出了難得的耐心和寬容。真正讓他痛下殺手的,還是因為張昶在書板背面寫下的八個字。

有一次張昶病重,臥床在家,和他一向交好的大臣楊憲前去探視,無意間發現了一封張昶寫給元朝的書信。朱元璋便派人責問,張昶當即翻過書板,在上面寫下"身在江南,心在塞北"八個大字,以示決裂之心,託人帶給朱元璋。

朱元璋一見之下,便知兩人君臣緣份己盡,唯有成全。他一生殺人無數,也不在乎多一個張昶,殺便殺了,至多嘆息一聲,從此相忘於江湖。


煮茶道史


明朝建國初期,出現了很多驕兵悍將,仗著赫赫戰功便驕奢淫逸起來。相比之下,這位大臣連衣服破了都不換,實在是官場上的清流。可如此清官,劉伯溫為何說:“此人留不得!”

難道是劉伯溫跟他有私人恩怨,才挾私報復嗎?



當然不是。這個清官叫張昶,跟劉伯溫沒有半點仇怨。那麼劉伯溫到底是為什麼才說出這種話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段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故事講完之後,各位也就能猜出背後的原因了。

曹操在小沛大敗劉備後,關羽被困在土山。先有張遼做說客,後又許三事,聲明降漢不降曹,曹丞相才終於將美髯公暫時收於賬下。

曹操對關羽有多喜愛不用多說,三國演義中描述是:“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公。”

這天,曹操發現關羽的綠錦戰袍有些舊了,便找人替他量身,選用上好的面料重新給他作了一領。關羽受領之後,穿在了裡面,舊袍仍然罩在外面。曹操笑關羽節儉,關羽解釋道:

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於上。



故事說到這裡就結束了。關羽不何不換舊袍,是思念故主劉備之故。這也是張昶不肯換衣服的原因,只是張昶思念的不是劉備而已。那他思念的是誰呢?

張昶原來是元朝的戶部尚書,後來以元使身份去江南會見朱元璋,被他強留在身邊聽用。可是他的家人俱在北方,他的仕途也是自元朝而起,濃烈的思鄉情感一直在他心中壓制著。正如關雲長一般:身在曹營心在漢。



關羽不脫舊袍是為了兄長劉備,張昶不換破衣則是為了故土元廷,說到底他是在為消亡的元廷守節。劉伯溫是何等樣人,怎會看不出這背後的深意。

果然張昶臥病時,楊憲在他家裡發現了一封書稿,背面寫著八個明志之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正如劉伯溫所料,張昶的心從來不在朱明。



念舊重情本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更是一種難得可貴的氣節。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他絕容不下對自己有二心的人。張昶終是難逃一死。

談古今,說歷史,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關注。


Ad哥哥


在胡軍主演的電視劇《朱元璋》裡面,有一個叫做呂昶的老頭,相信看過這部劇的人應該還有些印象。

在劇中,他因掌握楊憲的罪證,反遭楊憲陷害,結果快70歲的他,被髮配到邊關玉鋒臺,還在途中險些被楊憲同黨所殺,幸好劉伯溫和朱元璋聰明,料到楊憲的詭計,於是救回呂昶。 後來呂昶還強烈反對朱元璋廢除丞相制。

在正史中,呂昶這個人雖然並不存在,但他的諸多事蹟卻是真實的,他的歷史原型叫做張昶,也就是這個題目中的主人公。

張昶原本是元朝的戶部尚書,朱元璋當時還只是吳王,有一次張昶奉元廷之命,南下到應天府招降朱元璋。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正處於事業的起步階段,所以非常愛慕和珍惜人才,只要有本事的人,他恨不能都挖到自己的身邊留用。

當張昶來到應天府後,朱元璋通過和他交談,發現張昶是個非常有本事的人,不僅對天下兵馬錢糧瞭如指掌,還熟悉各種律法制度。

於是,朱元璋就直接將張昶扣留在身邊,並且對他是百般拉攏,後來朱元璋在南京開國立號建立明朝時,還授予他參知政事的官職,讓他參與明初各種律法制度的設計,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明律》。



但是,張昶內心裡還是不願意臣服朱元璋,雖然他也是勤勤懇懇的為朱元璋工作,但他的心卻依然還是效忠元朝,甚至他曾多次公開說自己是元朝的忠臣,並且他還趁著職務之便,多次元朝書信往來,想著有朝一日回北方。

當然,這也不能怪張昶,因為他的父母妻兒都在北方(宛平),元朝對他又非常好,而他又是被朱元璋強行扣留。更重要的是,當時朱元璋才僅佔據江南之地,元朝還並沒有呈現出要滅亡的跡象,張昶自然找不出要效忠朱元璋的理由。

但問題是,朱元璋卻還是一門心思想收服張昶,想讓張昶從內心裡心甘情願給自己幹活。所以他對張昶那真是好得不能再好,總而言之,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筵,各種金銀綢緞賞賜不斷,一度讓朱元璋的好兄弟們看得眼紅不已。

然而,這位張昶卻是絲毫不為所動,仍然每天穿著他原來的破舊衣服。對於這個情節大家應該很熟悉,因為在《三國演義》裡,關羽在歸降曹操後,也是這樣對待曹操給他的各種賞賜。不過,當時朱元璋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以為張昶是因為為官清廉才如此。

於是,朱元璋就連誇張昶真是難得的清官,甚至打算號召百官向張昶學習。這時,劉伯溫就告訴朱元璋:“此人留不得,他這是在給元朝守節呢!”但朱元璋卻不願意相信,畢竟他對張昶這麼好,即便再冷的心也該捂熱了吧!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的發生,徹底改變了朱元璋的想法。當時,元朝大將王保保將中原的紅巾起義軍盡數剿滅,張昶便偷偷和他的親信說:“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同時,他還暗中使人上書朱元璋,為朱元璋歌功頌德,又勸朱元璋應及時享樂。

當朱元璋看到這些張昶勸他及時享樂的奏摺時,心中真的是被傷到了。因為,朱元璋是將張昶當成是國士對待,但張昶卻把朱元璋當成是秦二世來糊弄,所以喪心之下的朱元璋就對劉伯溫感嘆:“張昶的行為,簡直就是趙高做派!”

這個時候劉伯溫又建議朱元璋殺掉張昶,但朱元璋還是於心不忍,所以還是沒有追究張昶的責任。但是,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件事,終於讓朱元璋動了殺心。

當時,張昶在編纂《大明律》時,對於是用輕典,還是用重典,和其他人發生了衝突。張昶主張用重典,所謂亂世當用重點典;但是劉基等人認為此刻要發展,就要繼續籠絡別人,就要輕刑法。

從我們旁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似乎只是立場不同,本質上沒有對錯之分。但其實呢,張昶那絕對是別有用心。



因為,當時朱元璋正處於事業的發展期,正需要用各種手段來籠絡各方勢力,如果這個時候就用重典,那元朝的舊官僚勢力,還有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殘餘勢力,還敢投靠朱元璋嗎?

甚至而言,就是朱元璋麾下的那些驕兵悍將,他們的積極性也會被嚴重挫傷。因為,所謂重典,一般針對的都是那些有權有錢有勢的人,只有他們才敢沒事挑戰法律,廣大普通老百姓又哪裡敢犯法呢?

而那些有權有錢有勢的人,要麼就是朱元璋手下的那些驕兵悍將,要麼就是元朝的舊官僚勢力,要麼就是各大地主豪紳。現在,朱元璋還沒有統一天下,就想著對他們用重典,這不是典型的自廢武功嗎?要知道,這些人中,絕大部分人支持朱元璋,絕不是真的要救黎民百姓於水生火熱之中,而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和富貴。

所以,現在天下都還未定,朱元璋就敢流露出卸磨殺驢的意圖,那這些人肯定不會再支持朱元璋,甚至還成為朱元璋的敵人,這樣一來,朱元璋的事業恐怕會立馬土崩瓦解。張昶作為一個被朱元璋和元朝廷都欣賞的人,他不可能看不出這其中的道理。

所以,當劉伯溫告訴朱元璋這個事情後,朱元璋對張昶是真的徹底失望。因為,張昶這是在拿朱元璋對他的信任來給朱元璋下套。換句話說,朱元璋把張昶當成是個人物,而張昶卻把朱元璋當成是二傻子玩弄。但此時,朱元璋仍然不打算殺掉張昶,而是想把他放回北方去。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楊憲突然得到一份張昶私通元朝的信,於是他立刻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看完這封信後非常生氣,立馬命大都督府審問張昶,張昶則在信的背後寫了八個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自此,朱元璋終於死心,他對著張昶嘆道:“彼決意叛矣,是不可赦。”於是在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六月,朱元璋下令將參知政事張昶誅殺。


我是趙帥鍋


被劉伯溫認為留不得的人名為張昶,是元朝時期的戶部尚書,明初,也曾任職參知政事,但卻是心心念念著北元,後來私通北元,被朱元璋發現,張昶只是回答道,“身在江南,心在塞北。”八個字,說了這八個字,張昶的結局也就定了,死是肯定要死的。

要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任何人都不能單純的從表面認識他,就像是本文中的張昶,就是這麼一個人,雖然身穿破衣舊服,但心中卻有叛國想法。

要說張昶沒才能吧,倒也不是,張昶也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只不過這時候的元朝已經滅亡了,留下了個北元在蒙古草原上繼續放牧,而朱元璋因為賞識張昶,不願意流失人才,所以一直留著張昶。

當時的朱元璋尚且沒有想出是用重典治國,還是使用輕典治國,這是一個矛盾的問題,重典治國肯定可以讓地方治安更好,但卻會使得百姓對朝廷怨聲載道,而輕典治國卻又相反,很容易就不好管理了。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張昶主動上書

“勸上重刑法,破兼併之家,多陳厲民之術”

張昶的意見很明顯,那就是明朝初開,需要使用重典治國,如此才能將國家給治理好了,但他的真實想法卻是

“欲上失人心,陰為元計”

打算讓朱元璋使用重典治國,失去民心,為元朝開路。

先不說張昶是站在元朝那邊的,張昶提出的這條建議,就算是讓明朝失了民心,蒙古人也是不可能再次南下的,儘管明朝前期,北方蒙古一直是最大的邊患,但蒙古人卻無力大舉入侵華夏大地,這是註定的事情。即使是明朝失了民心,蒙古人也不可能再南下了,天下苦蒙古久矣,說什麼,馬背上的蒙古人都不可能再次統治華夏。

雖然滿朝文武百官之中,看起來張昶穿的破破爛爛的,好像真的很清廉一樣,但明眼人才知道,張昶的清廉不過是一種掩飾而已,雖然張昶表面上是為大明朝的未來著想,但所提出的建議,無不是為推翻明朝做準備。

後來張昶私通北元的事情敗露,都事楊憲也從張昶的臥榻之下偷出了“身在江南, 心思塞北”的手書,沒過多久,張昶就被處死了。

事實如何暫且不論,從這件事中也能看出,知人知面不知心,某些人或許就像張昶一般,表面上看似清廉,好似一位好官,但實際上卻心懷不軌,不可留之。


魏青衣


穿破衣服不代表清廉,清廉不代表有能力,有能力不為自己所用,自然是禍害。題目中的大臣原是元朝使者張昶。下面讓我們來簡單瞭解下他的過往,看看到底是何許人也。

張昶是元廷的戶部尚書,可謂是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後受命招降當時與元廷形成了對峙之勢朱元璋。當時的老朱軍事力量強大,當然不會接受勸降,不過由於張昶才學卓越,精通元廷典故,被老朱任命為了中書省參知政事,參與國家制度的創建工作。

可是誰能想到這位清廉有才的大臣實則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張昶在明為官,依舊想著如何幫助元庭捲土重來。這時的張昶一直在勸朱元璋要及時行樂,還拍朱元璋的馬屁,除此之外,張昶還勸朱元璋對臣民用嚴刑酷法來鎮壓。目的就是要讓朱元璋變成貪圖享樂的暴君,失去民心整垮朱元璋的勢力,讓元廷有機會再次南下。但是朱元璋本出身貧苦,深知民間疾苦,勵精圖治做個明君,是不會受到張昶的動搖。真正的忠臣,哪有這麼勸諫君主的,這必定是個大奸臣,所以說劉伯溫對朱元璋說此人留不得。

總結下朱元璋要的官員,只有一個要求聽話,我需要你清廉,那甭管你多窮你都必須清廉,我需要你盡責,那你就要和朱元璋一樣全年無休,需要你忠誠,所以你要把朱元璋的吩咐不打折扣的按部就班的執行下去,哪怕是錯的。當然,張昶洩露明朝的軍國機密給元廷屬於通敵賣國的謀反之罪。所以,他被處死也在律法之內。


奇文笑譚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元朝末年,在朱元璋建立吳國政權後,一個特殊的使者來到府上,求見朱元璋。此人就是時任元朝戶部尚書的張昶,他此行的目的,就是來招降朱元璋。

按照禮節,朱元璋接見了他。但是對於招降,朱元璋不置可否。在交談中,發現張昶才思機敏,是個人才,於是老朱同志就玩起無賴,把這個招降的使者給扣留下來。好吃好喝的供著,並拜授參知政事。

張昶眼看回不去了,於是就外示誠意,內懷計謀,與朱元璋以及楊憲等人示好。加上張昶熟諳前朝典故,對於國家的制度建設,甚為熟練。一時間,朱元璋很是欣喜,將很多的法律建設都交給張昶來做,包括明初著名的律法《大明律》,張昶均參與其中。

張昶在平日裡,工作上勤勤懇懇,朱元璋經常對其賞賜,但是張昶時常穿著一身舊衣服來上朝,以示勤儉,更得朱元璋的喜歡,逢人便誇張昶是清官。一時間,張昶在明朝混的是風生水起。

如此重臣,為何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

當時,元大都(北平)尚未攻破,守將擴廓帖木兒兵力還是很強,於是張昶心思便活泛起來,偷偷與家裡人說: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並多次向朱元璋上書,為剛剛站穩腳跟的老朱歌功頌德,勸朱元璋天下已定,應及時享樂,從而麻痺朱元璋。

但是老朱何許人也,一路摸爬滾打。且能上他的當?當面斥責了張昶,但念其功勞,未曾處罰與他。心想著張昶能知道錯誤,安心為大明賣命。

只能說,張昶此人,亡大明之心不死。在經歷上書風波後,安分沒幾天,又開始作妖。在制定《大明律》時,劉伯溫以及楊憲等人均認為,天下初定,律法宜輕,以安撫民生。而張昶卻認為,亂世宜用重典,破兼併之家,多行厲民之術。意思就是說,天下大亂已久,應該用重典來壓制亂民。表面上看,張昶說的也有一定道理,實際上張昶真正的目的是讓朱元璋失人心,暗中為元朝的復興做計劃。所以劉伯溫曾說:張昶此人,其心可誅。

朱元璋也對這個人逐漸失去了耐心,但是還抱著一絲希望,希望張昶能夠安心為大明工作。但是之後的一件事,徹底粉碎了朱元璋的幻想。

某日,張昶因病臥床在家休養,楊憲奉朱元璋旨意前去探視,名為探視,實則楊憲是聽聞張昶暗中託元朝舊將長壽醜(人名)私書與北元,表誠意,獻忠心。果不其然,書信被楊憲搜出,交給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人持書信當面質問張昶,結果張昶不但不認錯,還在書信背面寫下八個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意思就是說,我雖然身在你這裡,但是我的心思還是在北元。

朱元璋原本惜才,還指望張昶承認錯誤,結果卻等來這八個大字,盛怒之下,朱元璋對劉伯溫說:“彼決意叛矣,是不可赦”!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7),朱元璋下令將參知政事張昶誅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