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么来的?

关注国哥


答:关于地球的起源,科学上已经有严谨的理论,认为地球诞生于50亿年前的太阳系原始云,在太阳形成后,由一些残留物质聚集而成。


在历史上,关于地球的起源有过很多假说,比如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在十八世纪就在他的著作《宇宙体系论》和《天体力学》中,提出太阳系形成于一团星云,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逐渐聚集为恒星和行星。

在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科学家开尔文,就根据拉普拉斯的星云说,推测地球诞生时为一团高温的熔岩,然后经过长时间的冷却成为现在的样子;开尔文甚至还根据热力学原理,计算了地球从高温熔岩冷却为现在所需的时间,大概是4亿年,以此估算出地球的年龄,实际上这个模型是错误的。


现代天文学认为,在50亿年前,太阳系还是一片原始星云,原始星云来自于更遥远的一次超新星爆发,那次超新星爆发给太阳系原始星云提供了丰富的重元素。

然后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原始星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开始聚集,并保持一定的角动量,而在星云中心,就形成了我们的太阳,我们太阳诞生于45.7亿年。


然后残余物质围绕太阳运转,在不同的轨道上聚集形成了不同的行星,根据铀衰变为铅的性质,科学家找到特殊岩石研究其铀和铅的含量,推测出地球的年龄为45.5±0.7亿年。

地球形成后不久,又捕获了属于自己的卫星——月球,在30多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单细胞生物比如绿藻,这些单细胞生物逐渐改变了地球的大气环境,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发生了第一次生物大爆发事件,从此地球生命繁荣发展,直到人类出现。


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目前来看最可靠的依据就是远古时期的太阳系。简单的说,我们的地球也是有引力构造的,它是引力的造物。通过观测地球上会发现很多稀有的贵重金属。而这些贵重的金属并不来自于太阳,很可能来自于其他天体,比如说超新星爆发!人就发现比铁更重的元素,比如说金、铂、铅这些重型元素都不存在于太阳中,他们都是超新星爆发的造物。

那么我们知道太阳是无法进行超新星爆发的,因为本身它的质量非常的小,那么只有一点,那就是我们的太阳系,我们的太阳是第二颗恒星,是第二批出现的恒星。从这点推测我们可以计算出银河系诞生于130亿年前,那么在这131年中,我们的太阳系或许出现了多颗恒星甚至是两颗恒星。而在50亿年前,就是太阳的上一颗恒星发生了超新星爆发,最终产生了一些重型元素。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太阳系是如何诞生的,通过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地球的诞生起源。

刚才说了地球是引力的造物,同样地,整个太阳系的所有天体几乎都是引力所创造的。不过由于地球质量摆在那儿,因此它的诞生时间可以说是比太阳以及木星都要短,那么它具体是在什么时间出现的呢?大约为45亿年前。50亿年前我们的太阳出现了,太阳诞生之后释放出一股巨大的风暴,最古风貌将大部分的元素吹散到了星系空间。只有少量的元素还存在于太阳系中,而这些元素构成了八大行星。

在引力的作用下大量的金属元素以及氢氧氦碳都逐渐的被引力凝聚,最终远古时期的地球诞生了,但由于远古时期的地球,它的地核,没有足够的铁来产生磁场,因此在这之后我们的地球受到了一颗小行星的撞击,这个小行星完全由铁组成,它就是忒伊亚。在忒伊亚的撞击后,地球和忒伊亚完美的融合,因此地球地核内部蕴含着大量的铁,而这些铁在引力的作用下下开始产生自转,最终地球的磁场出现了。

在地球磁场出现之后,我们的大气层也开始慢慢的出现,而水来源于什么的来自于小行星的撞击,每一次都小心它们都是由冰和太空尘埃所组成,在他们撞击之后会遗留大量的水蒸气,而这些水蒸气逐渐的变为云,地球开始下雨。最终海洋诞生了。这就是地球的起源之谜。当了还存在着其他说法,不过这种说法是最具有权威性的。

我是宇宙V空间,一个科普天文爱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间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有疑问,请在下方评论和留言!

宇宙V空间


地球伴随着太阳系诞生:太阳系诞生之初,是以巨大并不断旋转的由尘埃与气体组成的云团的形态存在。它是由大爆炸所生成的氢与氦组成,同时亦有着由很久以前的星球内部所合成的其它元素。地球诞生前十五至三十分钟(等于大约四十六亿年前),一个邻近的恒星可能形成了超新星爆炸。这对太阳星云传送了一个震荡波,并使之收缩。

因为云团旋转,引力与惯性将云团压为一个圆碟,与其旋转轴成垂直。大部份质量集中在中央并地球开始加热。与此同时,因为引力使得物质环绕尘埃粒子紧缩,使得圆碟剩余部份开始分解为环状物。细少的碎片互相碰撞并组成较大的碎片。[2]而组成的地球物质并众集在距中央约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地带。当太阳收缩并被加热,核融合开始,而因此形成的太阳风则清空了在圆碟内大部份没有收缩并组成较大个体的物质,只剩下少量的元素。之后,较重的元素聚集于太阳附近,形成了体积小,密度高的星体(类地行星);较轻的元素则聚集于离太阳较远的地方,形成了体积大,密度低的星体(类木行星),而地球则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冥古宙早期地球没有海洋,大气层里亦没有氧气。小行星与太阳系形成后余下的物质不断撞击。这些撞击与放射性崩解产生的热、残热与收缩压力产生的热相结合,使得地球在这阶段完全为熔化状态。较重的元素沉向中心,而较轻的元素则升至表面,从而制造了地球的不同层次(请参看“地球构造”)。地球的早期大气层包括了围绕其存在的太阳星云里的物质,特别是较轻的气体如氢与氦,但是太阳风与地球自身的热力清空了这层大气层。地球表面慢慢地冷凝,在(大约为假设时钟)的上午0时47分形成了固体的地壳(一亿五千万年内)。在大约是假设时钟的上午3时至4时(四十亿至三十八亿年前),地球经历了一个重型星体撞击时期。 蒸气由地壳里逃出,而更多的气体由火山内释出,从而形成了第二道大气层。火山爆发更多的水份在火流星撞击地球时带来。这时地球开始冷却,在三十八亿年前;假设时钟的上午4时(七亿五千万年内)云层开始形成,雨水落下从而形成海洋,而且可能更早时已出现这些现象。(最近的证据提出海洋可能在四十二亿年前开始形成,即此条目假设时钟的上午1时50分。) 这道新的大气层可能包含了氨、甲烷、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与其他含量较少的气体。而氧气则被氢气或地表上的矿物质束缚著。火山活动出现频密,而且因为没有臭氧层防护,紫外线大量照射在地球表面。

46亿年前:地球形成。 45 - 24亿年前:太古代。晚期出现生命,存在菌类和低等蓝藻。 约24 - 5.7亿年前:元古代。蓝藻和细菌开始繁衍,末期出现原始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无脊椎动物。 约5.7 - 2.3亿年前:古生代。出现无叶植物和昆虫,海中鱼类动物和两栖动物繁盛。 约2.3亿 - 6700万年前:中生代。爬行动物繁盛,恐龙发展,鸟类和哺乳动物出现。 约6700 - 25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植物与动物逐渐接近现代,哺乳类动物繁盛。 约60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灵长动物。 约3500 - 3000万年前:原上猿生活在今埃及法雍等地区。 约1400 - 700万年前:腊玛古猿生活在今肯尼亚特南堡、南亚西瓦立克山地、中国开远和禄丰以及土耳其、匈牙利等地。 约300、400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出现 约200、300 - 1万年前:人类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流行,已使用火,晚期大量使用骨、角器。狩猎和采集业发展,血缘家族及母系氏族公社产生。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今中国元谋一带,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 约70 - 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中国华北地区。 18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 约公元前3 - 前1万年:原始宗教出现。 约公元前1.2万 - 前4000年:人类中石器时代。发明并使用弓箭,细石器广泛应用,狩猎业发展。 约公元前8000 - 前2000年:人类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光加工的石器流行,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公元前6000年:小亚细亚地区出现亚麻和羊毛织物。 约公元前6000 - 前1000年:古代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希腊、罗马、印度和波斯等地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盛行。 约公元前5000年:亚洲西南部和中亚地区开始用冷锻法加工天然铜。古埃及已使用等臂天平秤,为已知最早的衡器。 约公元前5000 - 前4000年:古埃及出现以太阳和月亮为规律的日历。 约公元前5000 - 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公元前4000 - 前3000年:古埃及、西南亚、南欧、中欧和中国等地先后开始用矿石炼铜。 前3760年:古代犹太人日历的首年。 公元前3500 - 前3100年:古代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出现陶轮制陶和塔庙建筑,创造了楔形文字。古埃及国家(诺姆)形成。出现了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 - 前3000年: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开始使用轮式运输工具。古代埃及人已在农业中使用犁、耙和施肥。 前3372年:古代南美玛雅年表中最早的日期 前3100年:古代埃及上埃及统治者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初步形成统一国家。埃及早王朝时期开始。 公元前3000年: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出现有桨和帆的船。古埃及人已使用铜镜。古印度人发明了印章文字。 公元前3000 - 前2300年: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出现。 前2686年 - 前2181年:埃及古王国时期。国家统一完成,大规模兴建金字塔。


心扬一九八八


地球内核是空心的,地球内核就是一个次黑洞。地球内核的次黑洞一直在旋转,不断的吸收外界物质,由于力量不够强大,物质从头进入后就从尾部拉出来。地核周围布满岩浆,并且不断的运动,从而带动地球版块运动。地球刚开形成的时候,由于吸收太空的物质还比较少,版块还比较薄,所以那是版块运动的速度比较快,版块间的碰撞比较多,幅度也大,所以那时候的地球火山比较多,地震比较多。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吸收宇宙的物质越来越多,版块也变的越来越厚事,版块和版块之间越来越紧密,就出现了,版块俯冲,出现了造成开海运动。这时候的岩浆只在地球内部循环滚流,因为地幔层足够后,所以岩浆冲破地幔已经比较少了。它在内部有足够的空间环流。地球内核的转动速度远比地球自转速度快。地球内核得转动带动内部岩浆流通,内部岩浆的流动,还在继续推动板块运动。

地球的万有引力不是直接的,而是弧线的。由地球弯曲向外辐射。

思考一个问题:地球的上的海洋为什么是首尾连通的,假如把海洋分割开来地球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首先是大地震,板块持续振荡,直到然有的板块破裂,打通洋流为止。


一号风手


地球开始形成46亿年前,原始太阳系中的气体云星盘,星际尘埃,形成了太阳系的其他部分,包括我们的地球。事实上,地球仍然在形成过程中,它内部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还有板块运动等等。


太阳形成于一团尘埃和气体的云中,由于自身的引力,这些尘埃和气体继续向中心塌陷。这使得它经历了聚变过程,并释放出光、热和其他辐射,达到一定规模后形成了恒星。在这个过程中,围绕太阳的剩余气体和尘埃开始形成较小的尘埃团,这个现象日积月累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行星。



地球在46亿至44亿年前的最初阶段经历了巨大变化,到38亿至41亿年前,地球已经拥有一个大气层,但是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大气层,另外,原始海洋出现在这一时间左右。地球形成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前寒武纪,前寒武纪分为三个部分:冥古宙、太古代、元古代。

在前寒武纪期间,地球热量和压力非常高,表面其实是一种熔岩岩浆的液体形态。在45亿至38亿年前的这个时间段,地球不断地受到尘埃和碎片,比如小行星、流星和彗星的轰炸,直到它完全形成一个固态球体,并开始冷却下来。



科学家绘制的原始生命想象图

地球早期的大气很可能与木星的大气层相似,木星大气中含有氢、氦、甲烷和氨,对人类有毒。)当地球开始以固体形式存在时,它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天气太热了,大气中的水滴无法形成地表水或冰,所以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存活下来。 地球后期阶段的大气主要是由地球的火山喷发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如水蒸气、一氧化碳、甲烷、氨、氮、二氧化碳、氮、盐酸和硫)的气体释放出来的,这一阶段的大气还是没有氧气。



三叶虫化石

大约41亿年前,地球表面或地壳开始冷却和稳定,形成了具有岩石地形的固体表面。随着地球开始降温,云层形成了大量的雨水,形成了海洋。(还有一种可能是原始海洋是在45亿至38亿年前不断轰击带来的,现代科学研究证明C型小行星上蕴含着大量的水,彗星也有冰。)


在38亿至25亿年前,太古宙时期,第一生命开始出现,陆地开始形成。地球初始生命形态是细菌,它们可以在这个剧毒大气的时期中生存下来。 太古宙末期,也就是大约25亿年前,氧气光合作用开始出现,第一批享受这一过程的是蓝藻。

所以,第一生命来自海洋,也可能是湖泊,科学论点和依据不同,地球生命离不开水。

直到大约5.5亿年前,超级大陆开始形成并稳定下来,我们可以叫它泛大陆,泛大陆形成于大约2.25亿年前,演变为我们今天所知的七大洲。 这个时候,氧气创造的条件允许大多数生命生存下来。到元古代末期,地球在其进化过程中一直延续到我们目前的时期,也就是全新世时期,或人类世期,也被称为人类时代。



因此,总结来说大约5亿2500万年前,寒武纪开始了。在此期间,生命呈爆炸式增长,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展了几乎所有主要的动植物群。大约4.98亿年后至220万年前-出现了第一个现代人类物种。


宇宙与科学


对于地球是怎么来的呢之话题,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地球的形成,是由太阳经约为50亿年持续核聚变的燃烧,所释放出来数量庞大的尘粒流物质,部分围绕着太阳磁场第三条磁力线圈轨道而运行,不断实现太阳尘粒流物质量的积累,而形成为现阶段的体积与质量的表现结果。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50亿年前,太阳周期诞生的时候,太阳系的太空间之中是没有行星体形成的自然现象,当时整个太阳系是空间太空气体的一片,只会有太阳初期核聚变燃烧过程所释放出来稀少的尘粒流物质。

太阳诞生时期,拥有目前太阳系物质总和的质量与体积,在巨大质量和体积的太阳之中,还拥有一个不可视见而巨大磁场存在,太阳磁场的涉及面,就是太阳系的太空间范围,有磁场的存在,就必定会有区间性磁力线圈现象的客观存在。因而,太阳磁场拥有多少个稳定性的磁力线圈,太阳系就会有多少条大行星运行的天然轨道。

随着太阳持续核聚变的燃烧过程,能源源不断地将庞大数量的尘粒流物质散发到太阳系的太空间之中,因而,太阳系空间的尘粒流物质会显得越来越多,是与太阳物质成为反比的比例。

太阳系到目前为止,已走过了约为50亿年,在这个尘粒流物质运动与变化过程中,都能围绕着各自的磁力线圈轨道而运行,逐渐能实现同一轨道之尘粒流物质的不断积累和体积的不断壮大,渐变的过程会使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的尘粒流物质,先从尘粒流物质开始→尘埃→尘埃云团→小石块→中石块→大石块→巨石块→小行星→中行星→大行星之现阶段形成的天体现象,而围绕着太阳磁场第三条磁力线圈轨道运行的尘粒流物质,最终结果会形成地球天体现象。

不知这样的回答是否准确?!如读者阅后觉得我说的对,希给个点赞并关注我,可阅读到我相关科学领域前沿上千个的原创答题,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和学习。宇明于东莞市。(注: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地外天使


首先要告诉你:这个问题,到现在其实还是一个谜。

目前普遍最流行也最被认可(但还不是定论)的学说,就是星云说了。

星云说表示,太阳系是从一个星云中孕育而来。星云具有无数的粒子,在高速旋转的过程中,中心逐渐凝聚,形成了太阳。

太阳形成后,也会吸附附近的物质继续加入,完善太阳自身。

与此同时,相对远一点的部分不能够被吸收进去,所以在围绕太阳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行星、矮行星、小行星等部分。

但是,也有科学家提出了其他的猜想。

和星云说不同的是,有一个俘获说。该学说认为,太阳系原本只有太阳一个成员,但是太阳在银河系运转的过程中,途中遇到了许多未形成恒星的天体,并用自己强大的引力吸引它们围绕自己旋转,形成了现在的行星等成员。

当然,这个学说比上面一个更不完善,因为它只解释了地球怎么加入太阳系,却没有解释地球怎么形成的。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利用多种手段探索地球的成因。由于现在的科技相对比几十年前要先进,所以除了盲目地提出猜想之外,科学家还会利用超强计算机进行模拟,来测试太阳系的形成。相信在未来不久,地球和太阳系的形成终将有一个定论。

本人常年阅读科学书籍,涉猎天文、地理、人文、心理等多方面知识,旨在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把高深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喜欢知识、想长见识的朋友,欢迎关注我,与我一起探讨~


科学求知者


地球

地球属于银河系太阳系,处在金星与火星之间,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有一颗卫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地球至太阳的距离是刻意安排的。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一亿四千七百万公里,这个距离恰好是地球需要吸收太阳能的距离,太远了,地球就会变成冷库,太近了,地球就会变成火焰山。

寒冷的冬天每个人都有烤火的经验,你与火源之间的距离将根据火势大小来决定,太近了,你会热得受不了,太远了,你的身体吸收不到热量,根据身体的感觉你会自动调整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得到适度的热量又不觉得受不了的距离。

现在,你计算一下,把你自己想象成地球,把火源看成是太阳,这个比例是多少,假如这个比例值是X,那么地球到太阳之间的比例恰好也是X。

这就是说,地球至太阳的距离是刻意安排的,并不是偶然形成的,那么,除了上帝,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

地球的自转是有意安排的,自转的速度是经过精确的计算确定的。

我们若一直面对着火源烤火,就觉得身体的前部很舒服,但背部仍觉得寒冷,这时我们就下意识地转过身来,让自己的背部对着火源,过一会儿,又不由自主地把身体转动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坐在一个能自动旋转的椅子上,让身体的四周都均匀地轮换着面对火源,是不是很理想呢?此外,这个旋转的椅子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我们受不了,不仅会发晕,而且也看不清周围物体,更危险的是容易把我们从椅子上摔下去,太慢了也不行,一面已经烤得很热了,另一面急需热量,而椅子却尚未转过来。那么,肯定我们能找到一个最佳的旋转速度,既让人感到舒服,没有什么不适,还能让整个身体获得均匀的热量。

地球自转的速度恰好是理想的速度。它每分钟以近28公里的速度自转,24小时自转一圈,这个速度既能让东西各半球都能获得均匀的热量,也能让动植物和人有一个休息和劳作的时间。假设这个地球不自转,那么东半球将永远面对太阳,炽热难熬,而西半球将是永恒的黑夜,寒冷难忍,反之亦然。若自转速度太快,比如说12小时转一圈,那么,早晨、中午、傍晚、夜间的时间分别只有三个小时,我们尚未睡醒,太阳已经日上三竿了,等我们睡足了爬起来一看,仍黑夜茫茫,我们是起来呢还是要继续睡下去?若地球自转速度太慢,比如说36小时转一圈,18小时白昼,18小时黑夜,不要说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太多或不够,气候异常,仅就人来说,我们如何安排作息时间?

地球的自转和自转的速度是上帝特意精确安排的,如若不信,你自己安排一下试试,看你能否安排出更恰当的方式来。

地球环绕太阳运行及运行的速度是严格按照物质运动规律设置的。

地球以每秒298公里的速度环绕太阳运行,这个速度不能有丝毫的误差,若这个速度超过每秒298公里,地球就会从切线方向上飞出去,进入茫茫的宇宙,地球上的生命将因为得不到太阳提供的适度的光和热能而全部死绝;若这个速度低于每秒298公里,地球由于达不到逃逸速度而被太阳的引力拉过去,也就是说,地球就将会掉到太阳上去,就象苹果掉到地球上一样,你说可怕不?

大家知道,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速度必须是每秒79公里,超过这个速度,卫星就无法沿着一定的轨道绕着地球飞行,若低于这个速度,卫星就会掉下来。要想脱离地球的约束力,其速度必须达到每秒111.8公里,要想脱离太阳系,其速度必须达到每秒166.7公里,这都是绝对的数值,不是能否通融或可以商量的。那么,请想想,地球环绕太阳的速度为什么恰好是每秒298公里,为什么不是其它的数值,没有一个超级智慧在那儿计算和安排,地球就能乖乖地、一丝不苟地、非常自觉自愿地在46亿年的时光中继续运行吗?

地球的倾斜是特意的设置。

就地球轨道而言,地球是倾斜设置的,其倾斜度是23.5度,(请大家拿个地球仪对照着想)若不倾斜安置,地球上就没有四季的交替,赤道就会热死人,温带就会变成寒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纯粹将会成为南极大陆的一部分。若倾斜90度,南极洲的冰雪将会全部融化,地球就将变成一个茫茫大海,再也找不到一片陆地,那么倾斜成24度或23度行不行呢?绝对不行!若倾斜成24度,沿海城市将会全部被水淹没,若倾斜成23度,地球上水源将会严重不足,许多河流将会消失。

请大家想想,没有一个超级智慧计算和设置能行吗?

这个超级智慧是谁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上帝。


花仙子74


地球是怎么来的?

用靠谱和严谨一点的说法,地球应该是滚着来的,因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断的自转,因此用滚来形容一点问题都没有哈!开个玩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话题说的肯定是地球的起源!那么有哪些靠谱的说法呢?

一、科学史上关于地球起源的说法;

  • 法国生物学家布丰在十八世纪提出过一个“彗星碰撞说”,尽管这个说法现在看起来十分离谱,但在神学流行十八世纪已经很了不起了!布丰认为一颗小行星撞击太阳,将太阳撞落一个碎块,随之冷却成了地球!

  •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拉普拉斯在十八世纪末(1796年)在《宇宙体系论》一书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于星云的假说,和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说法基本一致,因此成太阳系起源说又被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学说"!

二、地球的起源-星云说

现在看来,布丰的说法明显是错的,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更靠谱,因为现代天文认为几乎所有的天体都起源于星云一说,也许原初黑洞应该排除在外,但其他天体可以用星云起源的天体发展演化发展规律来普适!

刚我们说的是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这跟地球有关系吗?其实无论是行星还是恒星,最初的状态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就是发展过程,但当星云的引力中心确定之后,那么所有的资源都会朝着引力中心倾斜,但也存在两个或者更多的引力中心形成多星系的(也有可能是捕获形成多星系)!

但相对而言,双星系或者多星系的行星成长机会并不多,而单恒星系的行星资源明显比较充裕!在恒星系的引力中心富集星云物质形成星云积盘后,行星将会在这个积盘中诞生,这也是太阳系行星公转轨道在黄道面附近的重要原因!

三、地球的诞生

在整个恒星系积盘中,行星的早期引力中心一样会逐渐累积物质,行星的大小与质量与如下因素有关:

1、行星引力中心形成的时间

2、行星引力中心附近的星云密度

3、恒星开始发光的时间

  • 这三点很关键,因为引力中心太晚,那么星云物质稀疏甚至都快被其他天体清理殆尽了,这个就难以成长,或者诚征为小行星或者矮行星

  • 第二点和第一点情况类似

  • 第三点,恒星的发光时间也很关键,因为恒星内核聚变开始,那么光子还需要数万年才能到达表面,而这个时间就是恒星附近的行星快乐成长的最后时间,因为恒星风(太阳风)形成之后,根据天文学家的测算,太阳规模的恒星会将物质从太阳附近推离到小行星带以外!


当然地球要成为行星的最后一关是地球清理自身轨道上的其他天体,一山容不得二虎在行星形成之初就是实用的!

地球的成人礼,这是地球成长历史中的必经之路,这对未来的水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每次都让我回答这样的问题。好害羞!像我脑洞这么大的人,哈哈哈!有几个问题很奇怪。第一,天体为啥都是圆的?

有人会说,万有引力,那么第二个问题:星球到底来自哪里?总不能在宇宙中有一地球的物质在一起,就会自动合成一个星球吧。所以我们想要弄清楚地球哪里来的,我们就弄清楚天体如何诞生。

我们假想所有的天体核心,有一个引力产生的东西。姑且假设有。奇点产生大爆炸后不仅仅产生了物质和宇宙,同时又不知道多少个强力引力粒子诞生,他们膨胀移动的同时将离自己身边近的物质都吸附在自己周围,根据引力不同,产生天体大小不同。万有引力本身是所有物质都有会产生引力,不过我们所看见的天体核心引力更强,从而出现了天体,星系,星云。而为什么是绕着转,而不是撞上去呢?因为引力达到了临界值。也就是飞不走,也不会撞上去这种!

彗星内部有引力粒子嘛?

有,可能不止一个,互相吸引。

引力粒子是啥?

我瞎编的。以上都是一派胡言,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