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蕴章:没文化,只能算字匠。书法家就一定要文化吗?怎么才算有文化?

生活资调


这话说的没有一点毛病。

书法本身就是文化的艺术,只是拿汉子的书写来表达这种艺术罢了。古往今来,凡事在书法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之人,无一不是文化的结晶,当然,有文化,也可能是书匠。

书法以文化为背景,其中蕴含着文化结晶下来的东西,另外,学习书法和发展书法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和推动文化的过程,没有文化的层次,就成了杂耍。

书法不仅是手上的表现,更是文化的传递,鉴赏书法也需要文化作为支持,为什么人家能看出作品优劣,知道作品的渊源,流派,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很多人认为书法就是把字写漂亮,这个观点就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书法不能用漂亮来形容,它蕴涵的是一种美,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光是漂亮是不够的。

为什么会有江湖书法,也出现了丑书,而这些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也是被人所唾弃的。正是因为它违背了书法文化,违背了书法的传统。


壹庸诗书文


我是阿旺,我来回答。

我文化不高,也不会书法,那些东西我搬弄不了,但是对于字匠,我小时候到是有所耳闻。

小时候在老家,有一老人,在印刷坊工作大半辈子,也写的一手好字,但是人问其意,他却是不知道的,知道怎么写字,又以字为生,为字匠也。

在书法人的世界里

说某某人是字匠,应该是一种讥讽。

如果自己说自己是字匠,那多半是自谦。

什么算有文化?什么算没有文化?

我读的书少,生活里亦在不断学习,对我来说文化无关多少,只关乎用心否。


阿旺读石


田蕴章说:没文化,只能算是字匠。确实如此,这种说法并不是田蕴章先生一个人提出来的,而是自古至今都是如此,书法与文化是不分家的。那么书法家就一定要文化吗?怎么才算是有文化?其实这就是当今书坛,一些有识之士倡导的文人书法的内涵。

古人把书法当成一种学问,而当今很多练书法的只是把书法当成一种“艺”,而这种“艺”的核心内容是“技”。中国古代的书法核心是把书法当成一种“道”,通过笔墨反映出审美境界和文化内涵,乃至人格魅力、书家的性情秉赋。

另外,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往往在古文字学、诗歌词赋、碑帖考证等等,甚至儒释道各家学说的内容都有研究。例如王羲之,就不仅仅是就会写个字,他的《兰亭序》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文学价值,他本人也是个文学家。

细数历代书家,除了书法好之外,于诗词、文学等方面也都是好手。北宋的米芾,虽然在诗词文学方面不如另外的几家,但人家在碑帖考证鉴赏方面也是一个高手。

当代大书法家启功先生,除了书法之外,更是在中国古典文学、古文字学、红学、碑帖考证、书画鉴定等方面都是专家,您说这算不算是有文化。

当代大书法家邓散木写过一本书《篆刻学》,目的是教你学篆刻,但内容却极其丰富。除了篆源、六书、八体等古文字学和书法的内容之外,还加入了古印的发掘、考证、收藏、辨伪等边缘学科内容,甚至于制作印泥和制作刻刀的工艺内容,甚至于辨识琥珀、玛瑙、水晶等内容。内容之丰富、各种边缘学科相参,没有文化怎么能写的出来。

而当今书坛,书法的创作其形式表现是第一位的,借助文字之形,运用书法创作的技巧手段,为了展览而创作的艺术形式。而古人的书法是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通过笔墨表现文字、文词、文采、文思等,追求的是文化价值。

再看看今天展厅中的书法创作,有几个内容是自己创作的,从书上抄一段内容或者几首诗,内容只是用来服务形式的元素,一味追去形式上的创新,文辞是否对路,是否高尚优美不重要,有的甚至文字内容还出现很明显的错误。

欧阳修说:“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之。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耳,其余泯泯不复见耳。”(《欧阳文忠集》)

古代的书法重在表现人,书以人贵,通过笔墨表现人品、人格,讲求人品与书品的统一性。今天的书法创作注重的是是否能获奖,重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书法作品带有明显的功利心:竞争、参赛、获奖,为了参赛获奖竟然还要揣摩评委的心思,搞出什么国展体。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云: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

何为书之神采,就是一个人的学养、文化、情感的体现,而当今书法一味追求的反而是“形质”,这样下去,最后真的就会沦落成一个抄书匠了。


翰墨今香


田英章先生说,没文化,只能算字匠。这话没错,书法家的确首先应该是有文化的人。

其实田英章先生说的还算是留有余地的,在我看来,没文化,做一个字匠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田英章先生

我们都知道,中国书法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书法大家,没有人不是具备丰厚的文学功底、绘画功底,甚至有许多人还精通音律、涉猎哲学等等等等。比如苏东坡,不光是宋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比如张旭,不光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位草圣,狂草书法的创始人,而且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张旭的著名诗篇《桃花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我的一副书法近作,张旭《桃花溪》

还有黄庭坚、徐渭、王羲之、赵孟頫等等,可以这么说,在古代,文化知识,特别是文学知识是书法创作的基本功,是创作书法作品的前提。

反观今天的书法家们,普遍都存在文学知识严重不足的现象,不管在书法圈的哪个层面,就算是兰亭奖获奖作品,本该是中国书法最高层面,也千篇一律必定是唐宋诗词,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掩面的尴尬之事。

当然,我实在是觉得这个问题也确实是无法解决,因为毕竟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不同了,现在让我们的书法家的文化水平都达到苏东坡的标准,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我的观点是:田英章先生说的对,没文化的人的确不能成为书法家,也就是说,严格来讲,现在不会有真正的书法家了。在今天这个时代,能做一个书匠已经难能可贵,一些人还经常动不动就说自己是大师、夸自己已经超越古人,实在是一件不要脸的事情!


永书101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观点,我们共同讨论!

田蕴章老师,也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二田”之一,他是田英章的兄长,二人从小一起习字,同用一支笔,共用一个砚台,他们都钟情于欧楷,在书法界传为美谈的兄弟合书更是让他们获得赞誉无数!


“没文化,只能算是字匠”,田蕴章老师在他的书法节目|每日一题字》当中表达过这个观点。

他认为,书法不是一门艺术,书法首先是文化,并且他认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核心。脱离了文化的土壤,书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书法拥有无穷的魅力,如果只懂得技法,或许能把字写好,但是如果不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那么写出来的字则有匠气,而写字的人也被称为匠人!

书法不是打磨一块石头,书法是雕琢一件玉器。

我们说一个人的书法有书卷气,其实是对他书法的技法和他内外文化素养的全面认同。

纵观古代书法家,他们哪一个不是文人呢?所以说,田蕴章老师主张书法家首先应当是文学家,而现在的情况是书法家既不是文学家,同时书法家也不好好写字了!

所以说,田蕴章老师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说真正的书法家和书法匠人很难从表面看出来,但是这却是督促书法家不断学习充实的一条不二法门!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


存希斋书法


我对老田的话腹诽比较多,但这句话说得很中肯。


只是字匠也好,书法家也好,在汉代以前老祖宗那里写字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字因人贵的现象普遍存在。到了汉末魏晋,书法摇身一变而为艺术,玩字的游戏变成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甚至能写一手好字的草根儿也能跻身于人才行列得到统治者提拨任用,如粱鹄,如韦诞,可是地位仍然差强人意。

当然我们今天不必旧事重提,书法艺术发展至今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含,书法及书法家地位有了巨大提升,而其承载的文学、思想、艺术、哲思等文化也是实至名归。而作为一个书法家,同时能融诸多文化于一身,对书法作品创作不无裨益。



情棋书画


田氏这话说得不错,你看看千古名篇兰亭序,看看祭侄文稿,看看怀素篇,看看砥柱铭,再往后看文征明,看鲁迅。他们都是自作诗赋,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可为后世之师。这些才叫文学大师,这些才叫书法家。而纵观现代书坛,文学气息全无,只会争名夺利,不会诗赋只会写个毛笔字也装得道貌岸然俨然大师,有的干脆把字写成道符写成天书哗众取宠。有的写通俗小说的,唱口水歌的,看到所谓的书法能忽悠人民好赚钱,也来几句狗屁诗写几幅字办书展敛财。这样的文化氛围和取向,极不健康。

所以,我见到这种人就想笑。我可以捧起一杯酒还沒喝完写成一首诗兼送一首词,我可以五分钟对出朋友发来的四联,我可以醉断片也能写成一幅工整的邀月共醉。我从不会抄别人一首诗词,全部原创。但我从来不敢当自己是文人,不敢称大师,更不敢称书法家。什么兰亭七子?什么狂草四人展?在我眼里,只是文坛笑话!沒有自己文化内涵的所谓书法,根本就没有艺术价值,艺术生命力。炒作完毕,艺术长河的大浪一冲,骤变一张废纸。





鉴水渔翁


亲会写字,字写的好 ,可以卖钱。但没文化不要称家。对田蕴章的话非常赞同。

字匠。这不是贬低之语。古云匠心独运,可见匠心也是很了不起的。

何为匠?老话说泥瓦匠。通常指建筑业工人。泥瓦匠磨砖对缝技术再巧夺天工,能叫他建筑学家吗?梁思成林徽因手艺估计不高,但人家是建筑学家。

教书匠。旧社会教书先生的自嘲。即便教一辈子书,能成为教育家吗?教育家如孔子,那是解决宏观架构问题的。

此外还有裱糊匠木匠鞋匠等等。这个匠现在叫师傅。木工师傅,修鞋师。所以,没文化但写的好只能是书法师。 而做到匠心独具则非有深厚的专业文化不可。

匠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家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中国文字真草隶篆的历史,演变,书法家知之。为什么这样演变如何演变,来龙去脉,书法家更得知之。中国诗词歌赋诸子百家的历史演变进程,各朝代的诗词文章,其间的佼佼者,等等都需要烂熟于心。只有这样,写的诗词文章才会厚重有生命,才能神交古人。只有这样,做人才有谦虚气,才能公允断是非。

范增是当代著名画家。他经常在电视上即兴背诵历代名篇,如王勃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众人的惊讶不已。即便如此,梁宏达仍然说他是个了不起的画家,但不是了不起的书法家。



不着调先生


本来想写一篇文章的,碰巧遇到这个问题,就简单地说一说。一家之言,抛砖引玉,目的是让更多的朋友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先不说田英章,谈一谈当今书法圏三个十分突出的现象。①文人书法与书法精英论。②书法脱离实用性已成为纯艺术。③厚拙而薄妍。无风不起浪,就是这三个现象似乎都在向世人指明一个结论——书法艺术深不可测不可学,看不懂“大师”的作品就对了。



不敢说如果再深挖下去,其背后是否会揣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舆论巅覆传统、淆乱大众视听、为丑书当道摇旗呐喊、使丑书“大师”的虚名做实……。



启功先生说,书法,小技耳。他老人家把书法艺术划到技法技能方面来,其实就是说书法是人人可学的技能罢了。我支持这种看法,尽管书法艺术中确有文化情怀的成分,但必须以技能为主,笔法、墨法、结体、章法,衡量书法艺术水平的第一依据就应该是这些东西。



启功先生这话,细思恐极,会让很多丑书家无处遁形。呀!要比技能,比点画结构这些硬功夫,那可不妙啊,我们的强项可不在这里,在于朴拙的线条……。不行,得找理论依据,于是把画家傅山的“四宁四毋”当成法典圣训,可算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这理由还不够充分呐,于是开始鼓吹文人书法、名人书法,总之,只要是不美不妍的都可劲地吹。



说到这里,田英章先生该出场了。田先生坚持写了一辈子的楷书没有向拙,而且竟然把字写得比印刷体还工整严谨,这不成啊,这跟丑书大师们鼓吹的理论格格不入啊。于是乎,田先生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了,于是乎“千人一面”“俗书”“印刷体”的称呼全出来了。



实践证明,凡是把书法当成技术的,都把字写好了。凡是把字当成纯艺术的,鼓吹文化决定论的,没一个写的不是丑书。当然,丑书家们是永远自我感觉良好的。



公道自在人心。抱庸浅谈。


抱庸詩書


这句话没毛病。


舞文弄墨,舞文弄墨,书法就是在舞文弄墨。没有文化怎么去舞文弄墨。书法与文化修养是成正比的,文化修养越深厚,书法造诣也就越出类拔萃。比如欧颜柳赵四家,哪一位不是饱学之士,他们不仅有文化而且是一流的文化学者甚至是文人,是真正的舞文弄墨一辈子的人。虽然以书法留名青史,但其他方面仍然有著作传世,还不是书法方面的。如欧阳询就是突出的代表。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欧阳询应诏与人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七年书成,询撰序言。全书凡100卷,分48部。此书征引古籍达1400馀种,这些古籍后来大多散佚。赖《艺术类聚》保存诸书许多重要内容。

注意是应诏,也就是奉皇帝之命主持编撰的,这该相当于什么样的文化。起码学者,博士以上文化水平了吧。比如现代的启功和赵朴初等大书法家的学问同样可以说是著作等身的大儒。还有苏轼、米芾,直接就是大文豪,书画学博士。文化修养基础是什么,就是识文断字,文和字就是文化。没有文化,确实就没有书法的艺术。


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文治教化。或 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书本知识。 往深里说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