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弓箭有多厉害?射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一个人吗?

林丹智慧


很多人都曾在影视剧中看到过这样的镜头,一个箭手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对着楼下敌军的头领只一箭,就将其射于马下,堪称一箭封喉。也正是因为有很多这样的情节,就让观众产生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弓箭完全可以达到枪支的杀伤力,甚至在某些方面上还能超越枪支。

但就事实而言,这个想法肯定有误。 因为,我们要知道现代枪支在很多情况下都做不到一枪毙命,必须是射中人体重要器官,或者是射中会大量出血的动脉,才能导致死亡。

其实箭头和子弹一样,都有金属部分,并且有克服空气阻力的设计。尽管我们都知道箭的威力比不上子弹,但是作为一种沿用了几千年的工具,它的真实威力到底有多大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箭和枪有哪些不同。

弓箭,顾名思义是由两部分组成。弓大体分为三种,三种弓各有优劣。

比如说第一种传统弓是射速最快的,有记录显示最快为4.9秒射10箭。第二种复合弓结构复杂一些,这造就了它精准度高的优势。同时,它也是三种弓中精度最高的。最后是反曲弓,它的末梢向外弯曲,这是它的独特特征。而它的优势就在于即使它没有其他弓那么长,它依旧可以射出同等距离的箭。

说完弓,接下来就是它的搭档——箭。

箭的种类很多,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猎箭,战箭,破甲箭等等。

箭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箭头,比如说猎箭一般是木箭头,战箭则是铁箭头。 说完弓箭,就该说枪支了。关于它的具体分类就不再多说,大家都熟悉。主要说说它的射程。


许多朋友认为枪一定比箭射的远,其实这也要分情况来说。比如说手枪的有效市场一般在50米之内,是枪支中最短的。其次是冲锋枪,范围150-200米。目前最远的是一些大口径狙击步枪,能达到2000米以上。在这一点上,除去一些口径较大的枪械,弓箭和它相差并不多。

普通弓箭的射程能达到50-100米,越重的弓(需要拉力越大)射程越远,100磅的弓射程大概在150米。单看数据来说两种武器射程相差不远。 那么,为什么在威力上却有那么大差异呢?

这是因为造成伤害的方式不同。弓箭造成伤害的方式和二战时的步枪相似,是靠贯穿来造成伤害。也就说,在距离合理,力量足够的情况下,箭手将箭射中目标穿透或者射入人体。步枪也是这样,射出子弹后会贯穿人体,造成伤害。一般来说这样倒不至于丧命,容易致死的是另一种方式,那就是手枪的方式。

因为手枪弹头短,较步枪来说穿透力弱,射中人体后受到骨骼肌肉的阻碍会改变方向,造成更大创面。而且它本身是翻滚的,这也会造成更大伤害。而箭头伤人没有这种作用,因此杀伤力更小。



古代的箭真的能一箭致死吗?

文章到现在,我罗列了许多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将敌军做目标,从远处射一箭,那么一箭致死有可能,但必须射中重要部位并且穿透力够强,这样才可能迅速致死。

但在战场上,很多时候射箭是为了对冲锋的兵士造成漫射打击,而弓兵不可能人人都能指哪射哪,因此单凭箭头的威力,致死有些难。

但这对于古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他们想到了箭头淬毒这种方法来提高中箭者的死亡率。他们用过的不止一种毒,但长时间的作战中,他们用的最多的还是乌头碱。有趣的是,他们甚至还用过粪水。其作用不是熏人,而是使创口迅速感染,进而致死。

可以说,相比中箭而言,被这种毒箭所伤更为痛苦。


历来现实


在描写古代的电视剧里面,但凡两军交战之前,一定会放箭,两边箭如雨下,总是一下子就射倒下许多人,基本上都是一箭毙命,不少人就表示怀疑,只是弓箭而已,威力真的有这么大吗,居然被一箭就射死了?


这感觉很多人都会有,从而就很好奇古代弓箭的真实威力,是否真的如此恐怖,实际上,古代弓箭分很多种类,一般情况下人们都直接按照臂力分,这里举一个例子,清代,注重骑射功夫,所以 他的数据可信度比较高——清代初年,清朝八旗军队列装的弓大都是七十磅以上的弓,若是精锐部队或者勇士那么也许会使用一百磅到一百五十磅的硬弓。

这是什么概念呢,有人可能不够理解这种磅数的弓箭的威力,简单来讲,若只是抖音里面非常流行的一个能单手拎起一桶纯净水并举起来的一个大汉,就能够排除多少所谓的男子汉,更何况,一桶纯净水最多三十斤,而能够射出一支六两箭的满洲弓的磅数一半在七十磅(一磅勉强等于一斤)。


按照明代历史记载,满洲兵最喜欢拿着弓冲锋,冲到明军面前的时候突然张弓搭箭朝着明军一顿输出——往往是照着脸蛋儿来那么一箭,效果怎么样呢,那是“中者立毙”啊!鼎盛时期的满洲兵,还有个曾经一箭穿过明朝总兵头盔继而射杀明朝总兵的经典战例。这都能从侧面解释强弓近距离射击,只要射到要害,力道又足够大,中箭的人没有道理不死的。

那么如果是磅数稍微弱一点的弓箭,威力会不会就没有这么大呢?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电视剧里的古代武士张弓搭箭总是远距离射击,那这样是不是威力变弱了呢?

答案可能令很多人无法接受,那就是通过大规模远距离抛射之后,弓箭的威力并不会被削弱,而是得到更加恐怖的杀伤。


众所周知,弓箭的箭头质量大,而箭身质量轻,这就使得弓箭一旦采取抛射姿势,那么势必射的更远,因为重力势能,加之箭头锐利,中箭的人若不披甲,必然中箭。

先想一想当数以万计的箭支从空中抛射下,普通的士兵别说心惊胆战了,恐怕尿裤子的都有,之后箭雨落下,又有几个人能够保证自己不中箭,只要中箭伤到要害,别说当时那种恶劣的医疗环境,就算是相对好一点的近代战场,照样容易感染死亡,更何况这样的箭雨没有不涂抹毒药的。所谓“弓响人灭”“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的俗话并不完全是瞎扯淡。


而且较为有趣的当弓箭手射出了箭雨之后,由于弓箭手往往都是能拉高磅数弓箭的人,他们和电视剧里面那种瘦弱形象极为不同,恰恰相反,他们全是壮汉——至少是能够大杀四方、单手举三十斤纯净水的那种。

这些人放完箭之后,转手就会掏出大刀,然后杀向对面,试想在纷乱嘈杂的战场上,对面一群肌肉猛汉先是对你所在的队伍里面射了一波覆盖率极大的箭雨,随后抡起大刀就上过来了,换你你怕不怕?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缺乏训练的军队一旦遇到强敌(受过训练的军队),往往一轮箭雨可能就崩溃了的原因——安史之乱前期,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所以,古代弓箭是真的可以一箭射死人的,只要距离足够,不要距离太远,然后只要射中了,按照古代那种感人的披甲率和感人的医疗环境,几乎必死无疑。


夏目历史君


简单明了的告诉大家,弓箭的威力很一般,射程取决于弓箭手的臂力。弓箭主要作用不是射杀,而是掩护队伍进攻。弓箭也很难将人射杀,古代兵将并不傻,同样懂得穿“防弹衣”(盔甲),且有盾牌兵。

盔甲在考古发现中屡见不鲜,除却金属质地,另有竹片、头层皮革质地,普通弓箭射出后,经过空气密度的压缩,在远程距离上会减弱射击的威力,等箭头抵达人体,杀伤力已经大大减弱,皮革甲衣难以穿透。所以说,弓箭在一定距离上,只能起到掩护与驱赶的作用。

弩机相对对于弓箭杀伤力会强很多,因弩机已是机械装置,箭秆短小,箭尾无需平衡羽,箭簇小而短,空气密度中穿透迅速。如果射程不算太远,普通皮革质地的铠甲应该是难以抵御。





陵西散人


弓箭是古代兵器中为数不多的常用远程攻击性武器。因而,弓箭出现的时间很古老,大约在史前时期,就已经有弓箭的雏形出现了。弓箭根据其材质大致可以分为竹木箭簇,兽骨箭簇,青铜箭簇以及铁制三角箭簇和铁制狼牙箭簇等。



古代的弓箭其实算不上多厉害的武器,很多武将甚至徒手都能接住几只箭。但是,弓箭由于他的远程攻击性和制作量大,一般而言,古代作战时,弓箭都是大量使用。当排山倒海的箭从空中袭来,除了强大的盾阵以外,一般的铠甲是难以抵挡的,所以,造成的杀伤力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要说一箭是否真的能够射死一个,这个其实是有点夸张了。对于一般的弓而言,其攻击性能是有限的,除非是一百斤或者二百斤力道以上的硬弓,否则要想射穿士兵身上的铁甲还是比较难的,更不用说一箭穿心这样的情况了。



弓箭之所以要形成排山倒海之势才能有所斩获,这与弓箭的不稳定性也有关系。这里面还有一个风向的问题,因为箭射出后就不是由弓箭手来控制了,而是风说了算。所以,一般的弓箭手很多情况之下都是处于盲射的状态。

然而,弓箭的致死率确实也是非常高的。尤其是铁制三角箭出现之后,这个致死率甚至比以往高了很多。这并不是说中箭后立即就死,很多情况下是后期伤口感染导致的死亡。因为三角箭簇的创面大,中箭之后即使箭头被成功拔出,伤口也很难愈合,古代医疗条件差,如果处理不善就很容易造成感染。



宋太宗之所以早亡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梁河之战时留下的箭伤感染了。


傅斯鸿


在冷兵器时代,古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无论多勇猛的战将只要中箭,疼痛就将伴随其一生,直到箭伤复发而死。有时候一箭真能要了一个人的命。

一,弓箭的力道和所射的位置

一般来说箭的速度为50-90米/秒,如果力道到位,射到人的要害部位比如太阳穴、心脏等可一箭毙命。春秋时期楚国的养由基,安徽临泉县人,他苦练十几年,可以拉开千斤弓,而且箭法超准。楚国令尹越椒率兵发动叛乱时,楚庄王命养由基平叛越椒,养由基一箭就要了越椒的命。他被人称为“养一箭”,一箭就能要敌人的命。



李广能将弓箭射进石头里,他的腰力、臂力、背力都大的惊人,一箭射死一个人根本不在话下。《史记》中记载飞将军李广夜猎时,见到草丛中的一块虎形巨石,一时看花了眼,急忙射箭自保,这一箭用尽全力,箭支竟然深深地插进石头里面!李广等天亮时再次射箭,却再也射不进去了。“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就是说的他。



二,箭头的形状

箭头的形状决定中箭后拔出箭头死的更快,唐朝猛将李嗣业就是中箭后取出箭头,伤口本将愈合,结果箭伤崩开流血而死。

1,铁骨丽锥箭

这是宋朝的一种猛箭,箭头细小而特别尖锐,能穿透一般盔甲,箭头呈三棱形,且每一棱都有倒钩。箭头射入身体,血流不止,箭头无法拔出,硬要拔除的话只能受伤更重,死的更快,最后都会血尽而亡。宋朝神箭手何灌善就是用此箭抗击西夏骑兵,他能连续射穿多名敌人。


2,五齿鱼叉箭,

清朝夺命箭,箭头呈鱼叉状,分为五齿,每齿都带有倒钩,齿尖非常锋利。这种箭能射透锁子甲,一箭五个伤口,中箭者必死,因为拔不出来,血流尽痛苦而死。

3,两开肩箭:

头为扁平锐三角形,锋利无比,后有一只三角形倒钩,杆为木制,射程远,入人体深,拔不出来,为明代戚继光所制之弓射箭。射杀倭寇首领一箭毙命。



三,箭头是否有剧毒

诸葛亮发明的“诸葛神弩”。一次能连发十支箭,且箭头涂有剧毒,杀伤极力大,有一支箭射中必死无疑。

关羽攻打樊城时,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射击,右臂中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如果不刮骨疗伤就会死亡。古代箭头有的用粪便和毒药熬制在一起专杀将领,让中箭者感染病毒加速毙命。



另外有一种带毒的苏丹箭。它是非洲一种箭,箭长61—66厘米,有锋利的倒钩,此箭只要射入人体,便无法拔出,一箭要命。
铁箭,中国古代的箭头,它以铁或铜铸成。中脊线高起,两旁各有凹槽,槽内可贮毒药。箭头下装有细箭杆,箭杆和箭头安装不太紧实,一旦铁箭射入人体。箭杆轻轻一拔即出,箭头嵌入人体,最多能活2个小时。



四,被射击者所穿的铠甲

铠甲从起初的兽皮铠甲,发展为藤、木、皮革,汉代军队已普遍装备铁甲,北魏以后,明光铠日益盛行,逐渐成为铠甲中最重要的类型,它的胸前和背后的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光亮如镜子。

直到隋朝和唐朝时期仍是如此。至北宋初年,铠甲发展得更加完善,形成一定的制式。能有效防御弓箭的射击。穿上这些敌人就很难一箭毙命。


小姐姐讲史


记得有节目做过实验,分别用弓和手枪分别射击十米外的沙桶,结果是箭矢穿过沙桶,手枪弹停留在沙桶之中

所以啊,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到这么一个结论,就威力而言,弓箭是高于普通手枪的,那么一枪能打死人么?显而易见,看被击中部位,要害中枪自然无救,如果射头发丝上,或者擦着汗毛而过,心脏承担能力大的话,也不会有啥毛病

枪如此,弓箭亦如此

就弓箭威力而言,举宋朝为例

大宋弓箭手为制式兵种,手中强弓标准为一石,和今天的120磅弓差不多。而今天的120磅弓,可以射出200米以上,箭速为90米/秒,有效杀伤力为百米以

这个杀伤力并不是说箭矢到了100米时,因为速度大幅度降低,叫什么其势不可穿鲁缟,其实百米时箭矢速度并未减少多少,说其没有效杀伤力,那是因为准头不好控制了。我国历史上最牛的弓箭手,叫养由基,他也不过是百步穿杨罢了,古代百步大约等于今天的120米,当时和养由基比箭的另一个弓箭高手,巅峰水准是五十步命中靶心

不玩抛射密集阵,古代弓箭手有效杀伤力,在五六十米这样


灵石蕴珠宝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然而,弓箭的优势并不是体现在杀伤力上,相对于刀枪剑戟这些近战兵器,其杀伤力并没有优势!

因为弓箭也就那么一根箭头,对人体的创伤面积有限,而且弓箭不比子弹,无法在身体内部造成明显“空腔效应”。原则上,只要是没有射中心脏、气管这些致命之处,弓箭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夺取人的性命的。

而且由于是远距离武器,其还受到精准度和射程的限制,比起刀刀见血这样的近战,显然要“干净”许多。

再者啊,在古代大部分时期,军队多配有盾牌、盔甲等一些列的防护性武器,以弓箭的穿透性,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杀伤。


那么弓箭因何可以“称王”呢?

事实上,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本就是不是“杀敌”,不需要一击毙命。其更多的是一个压制、阻敌以及伤敌的作用。

比如在军队要冲锋的时候,往往会来两轮箭雨,有点“炮火掩护”的意思。还在有在敌人进攻的时候,在远距离迟滞以及打乱其进攻的阵形。还有就是在攻防城战斗中,由于无法短兵相接,所以大部分时候会用弓箭。



而在这些过程中,也是可以对敌人造成杀伤的,不用一击毙命,只求伤人。

因为受伤了,势必会影响战斗,甚至于严重点儿的,直接就丧失作战能力了,再运气差点儿,被一箭甚至多箭致命也是有的。

总而言之,弓箭再达成战术目的的基础上,是可以最大限度造成敌人减员的最好武器。

更重要的是,被箭射伤以后,不是大家电视里看到的包扎一下就行。
古代的医学条件落后,没有双氧水、抗生素之类的抗感染和消炎的药品,而且战场环境恶劣,甚至于有时候连最基本的高温烈酒消毒都做不到,那些被射伤的士兵,下去以后,大部分都会伤口感染化脓、发炎、然后病菌蔓延,发烧,最终死亡。

所以,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之踵也有可能在现实中发生,因为一个脚后跟而丧命,并不稀奇。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不仅仅是在冷兵器时代,哪怕是在一战时期,那些因为受伤感染而死去的士兵,大有人在。

直到后来一个叫做“盘尼西林”的玩意儿问世,因伤感染的致死率才降了下去。

所以,弓箭的杀伤力,更多的是在其伤人后的感染致死。这也是为何古代打仗的时候,许多弓箭头会被拿到粪坑里面涮一涮,毕竟荼毒成本比较高。沾上些脏东西,也可以增加感染几率。


白话历史君


古时候打仗最常见的一种兵器就是弓箭,如果敌方军队用弓箭射击,那么己方士兵就会损失惨重,而且我们常常能够在电视剧中看到,凡是中箭的士兵都直接死去了。其实单纯依靠弓箭是没有这么大的杀伤力的,想要杀死人靠的还得是它。如果没有它的帮忙,箭头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大杀伤力。

我们都知道子弹比箭头要厉害,子弹能够伤人性命,是因为它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当它击中人体的时候,就会出现空腔效应,小小的子弹却可以造成几十倍以上的伤害。弓箭虽然依靠弓弦的弹力也能够提升速度,但是比起子弹那可差远了。当箭头射中人体的时候,也不会留下太深的伤口。如果士兵穿着盔甲,那么伤害就更低了,很有可能箭头都无法射穿,也就是说造成死亡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就例如三国时候,关羽被庞德一箭射中了前额,不也没有要了他性命。可见单纯的依靠弓箭是无法造成巨大伤害的。这时候人们就需要借助到另一种东西,它就是能够致人死亡的毒药,或者是到伤口感染的金汁。再说关羽,他中的箭就是带有毒性的,为此华佗为了救他性命,还专门刮骨疗毒,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幸运的遇到华佗,所以士兵们如果中毒的话,后果非常严重。

我们知道古代的人擅长用毒,有很多剧毒会让人在短时间内死亡,像鹤顶红等。因此为了增加战争的胜算,士兵们用的箭头都会用毒药淬过。但是战争中用箭的数量太多了,单纯的依靠毒药成本太高,因此人们就开始用金汁替代毒药。所谓的金汁,其实就是人和动物的粪便。这是非常肮脏的东西,浸泡过箭头之后,箭头上就会带有大量的细菌。这样当箭头射中到士兵之后,留下的伤口难以愈合,更严重的是容易出现破伤风,这也是中箭后士兵死亡的原因。

另外古人为了能够让箭头穿透盔甲的几率大一些,就会把箭头打磨得非常锋利,并且做成特殊的形状,这样箭头发射出去之后,才会穿透士兵的盔甲。由于箭头的形状较为特殊,一旦中箭了,想要拔出箭头,就会出现大出血的情况。古代人医术非常落后,他们只知道止血,并不懂输血,因此到士兵们失血过多后就容易死亡。


紫禁公子


古代之中,最为强大的装备当属弓箭。甚至可以这么说,有弓箭之前的人类和没弓箭的战斗力完全是不同的。在古代之中,分为文举与武举,而武举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骑射,可见弓箭在古代的地位。

而古代大部分名将,也都是弓马娴熟的,诸如我们熟悉的猛将吕布,就是因为弓马娴熟被称为飞将。除了武将需要娴熟弓马之外,在古代的军队当中,弓箭也是最为紧要的武器,例如横行天下的蒙古骑兵,就是依靠于弓箭的威力。我觉得弓箭在古代战争当中,这么重要,主要是因为弓箭有三个优势。

弓箭无与伦比的射击距离

人类的战争史,其实是一部分作战距离不断增长的历史。从万年前的空手作战变成中古世纪的弓箭作战,再到近代的火枪射击,最后变成导弹发射,人类武器的射击距离不断的增长,每一次跨越性增长,都意味着军事上的一次革命。

我们就拿蒙古铁骑举一下例子,蒙古铁骑当时之所以能横行天下,和他们弓箭的发达脱不了关系,蒙古铁骑使用的弓箭射击距离达到了160步之多,而当时的宋军的弓箭射击距离只达的到120步。依靠着射击距离的优势,蒙古铁骑在与宋朝的野外作战的时候,基本上是百战百胜。

弓箭使用成本较为低

弓箭基本上是古代所有武器当中,制是作成本最为低的一种武器,在制作工艺上也是非常简单,一个娴熟的工匠甚至能够独立生产。但是,古代当中其他武器就没有这么方便了,例如士兵长用的朴刀,就需要经过炼铁,打模,填模,锤炼等等繁多的工序,往往需要好几个工匠一起通力合作。

弓箭的低成本,使得弓箭在古代军队当中非常的泛滥。弓箭也成为了士兵们最容易获得的武器,所以大部分士兵也多多少少会一点射击技术,所以古代军队中经常会有各种弓箭的比试。

弓箭的杀伤力,远超其他武器

可以这么说,古代战争当中,4分之3的伤亡基本上是由弓箭造成,这可是一点都不夸张。例如,鼎鼎有名的秦军,使用的就是弓箭战术,在对敌的时候秦军往往是排开阵型,进行弓箭射击。在战场上,经常出现,秦军一通射击之后,就直接将敌军射到溃败。

一个经过长年训练的弓箭手,射出来的弓箭,只要命中敌方。哪怕敌人不死,也是立马会失去战斗力。而且,弓箭的威力也不是仅仅只有如此,弓箭的铁头在射中人之后,往往会带来细菌感染,给士卒们带来破伤风等等。而古代的医学并不方达,对于这种病症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应对方法。

结合这三点的优势,弓箭成为了古代战争当中,最为盛行的一种武器。所谓一箭射死一个人的说法,也绝对不是开玩笑的,哪怕没有当场射死,也非常容易被弓箭所带来的细菌夺去性命。


四方史


要说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有多厉害,这显然是有些夸张了。事实上,弓箭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有很多弱点:一是瞄不准,二射不死,三是易消耗。

说瞄不准,是因为弓箭很难在很远的距离处,真正的射中你想要射中的目标。古代神箭手的故事,为什么广为流传?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射箭很难射准。要是都射得准的话,神箭手也不足为奇了。

(神箭手,图取其意)

我们看现在的射箭比赛,能够射中十环,而且箭箭都能够射中这种环数的,那就是世界上最顶级的高手了。而古人射箭比现代人更难。因为古人射的是人,目标更小一点。而且人还是活动的,会躲避。所以古代射箭,很多时候都不用瞄,瞄了也射不准。常常就是碰运气,射到什么算什么。

说射不死,首先是因为古代射过来的箭,在经过长途奔袭后,其实速度已经很小了,差不多都是一种强弩之末的姿态。“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古代的人都披坚执锐。因为有铠甲,所以铠甲挡住的地方很难射进去。同时因为手里拿着武器盾牌,还很容易把射过来的箭挡住。真正暴露在外的区域是很小的,但这样的区域,很难射到。

再次,箭毕竟是冷兵器,很难一箭射中要害的地方,所以一般都不怎么杀得死人。

说易消耗。是指箭不同于手中的兵器,手中的兵器是一直拿在手中的。但箭射出去就没了。射光了,你就没办法打仗了。虽说箭造起来并不复杂,但也得有个造的过程。

《三国演义》里面写“草船借箭”。实际上,这么容易搞到箭的方式,在古代战场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草船借箭)

不过,虽然弓箭的杀伤力非常有限,不容易杀死人,但为什么古代的战场上,常常把它作为打仗的第一选择呢?有两个原因。

一、弓箭的打击面大。

弓箭和砲石一样,在古代都属于远程武器。远程武器最大的特点,就是打击面大。不需要走近了肉搏,就能完成打击。

古代很多战争,都是只有弓箭才能发挥作用的。

比如城市攻防战,城上和城下,只能通过弓箭砲石这样的东西来比拼。要是能够爬上城墙的时候,就已经能把一座城市给攻下来了。

比如渡河阻击战,所谓“半渡而击之”,就是敌军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就赶紧射箭阻击。宋襄公当年一定要等楚军渡过河,摆好阵势才和他们打,不知道是不是他手中没有弓箭的缘故。

再比如山地埋伏战,把敌人引进一个峡谷中,等敌人进入了包围圈以后,两边的弓箭手立刻发动射击。要是没有箭的话,这仗还不知道该怎么打?

事实上,古代的战争,大多是这样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弓箭肯定是第一选择。只有最笨的打法,才是士兵们摆在旷野上,捉对厮杀。

(宋襄公剧照)

二、弓箭的致死率高。

有人会问,你刚才不是说弓箭不容易致死吗?为什么又说弓箭的致死率高了?

不错,弓箭因为瞄不准,射不死。但是弓箭又容易给人带来创伤。毕竟人体不可能全部包裹起来,战场上人员又密集。因此,虽然瞄不准,射不中这个,说不定就能射中那个。胳膊腿这些虽然不是致命的地方,但射中了也比较麻烦。被射中了,疼痛难忍,又流血过多,肯定不可能继续打仗了。

还有,古代的医药水平很低。武侠小说里面描写的那种,在伤口上撒上立刻能愈合的药粉,是很难找到的。古代又没有消炎的药物,而且古代还没有护士。因此,士兵在战场上一旦被射中了以后,伤口就很容易感染。而一旦伤口感染以后很容易就化脓,最后死掉。

所以也许当时射不死,但是接下来的致死率,其实是很高的。

还有,古人为了提高弓箭的致死率,常常会在箭头上想些花招。比如在箭头上搞出倒勾,把箭头淬上毒液等等。这样的话,当弓箭射到对方士兵的时候,就很容易引发并发症。致死率就更高了。

因此,不管怎么说,弓箭还是古代战场上的第一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