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抗击疫情一线医护团队掠影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抗击疫情一线医护团队掠影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白衣战士”不计报酬、无畏生死、逆行而上,前仆后继地冲上抗击疫情第一线。他们铭记初心托起生命之重,不负使命尽显医者担当。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冲入疫情一线的医护团队,正是这支英雄群体的优秀代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月26日(大年初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接到省卫健委组派医疗队赴湖北援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的通知后,迅速作出部署,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主动请战,支援武汉”“我已退掉回家车票,一定要选我去武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该院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战。从接到命令,到组队出发,他们仅用了3个小时。

12时30分,由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邵东风、护士王雪娇,神经外科监护室护士郭宗海组成的第一批支援湖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队集结完毕,整队出发。2月21日,范亚霞、王艳东、高志强、曹立富、李立元、董盼6名护理骨干随唐山第五批医疗队员、河北第八批医疗队员奔赴武汉红十字医院重症监护室开展救治工作。

邵东风在启程时说:“能够加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医疗队,我感到很光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捍卫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责无旁贷!”

抵达武汉,邵东风被分配到武汉市第七医院第四病区,48张床满员,没有轻症病人,其中有16名重症患者、5名危重症患者。当患者血氧饱和度降低难以维持,刚刚上了24小时连班脱下隔离服的邵东风急忙穿上隔离服再次冲进病房;当患者经抢救体征不稳定,他又守在病床旁密切观察了1个小时,直至患者脱险;当患者突然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骤降,他让年轻医生离开,规避患者体液喷溅交叉感染,只留两名助手,自己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术,并将患者安全转至ICU病房……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休班,但是我不能休息,想到病房管理还有许多事要安排,我不能松懈,起个早又去了医院……”

挽救生命是医生永恒的追求。邵东风在武汉的十多天里,抢救了10余名患者,收治了30余名患者,目前已有10余名患者出院。他说:“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修我甲兵“疫”路逆行

如果说武汉是全国抗击疫情的主战场,那么唐山市传染病医院就是我市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在组建赴湖北医疗队的同时,选派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内分泌、心内、营养、麻醉、放射、药学部、检验科等20余名医护骨干,组建危重症患者救治团队支援唐山市传染病医院。

1月23日,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喻昌利退掉了回家看望久病卧床岳父母的车票,送妻子一个人含泪踏上了回家的列车。他来不及回家给90岁高龄的老母亲道一声“过年好”,就冲向了疫情防控第一线,被任命为唐山市新冠肺炎呼吸专家救治组组长。

从1月24日开始,喻昌利每天不分昼夜往返奔波于唐山市及周边县区的各个医院,对每一例确诊或疑似病人用专业理论进行区分。夜里,他查阅最新文献,结合已收治患者病情调整最佳诊疗方案,使每名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他像个陀螺一样,在疫情一线连轴转,甚至顾不上治疗因劳累过度摔伤的脚踝。

每天,喻昌利面对的是最危险的病毒源,最关注的是诊断的准度与速度。专家们的诊断不仅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更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他从制订治疗方案,到查看每个患者的检查结果,再到制定适合个体的救治方案,都一丝不苟。

随着确诊和疑似病人的增多,喻昌利有时几乎彻夜不眠,随时观察每个患者的病情。2月7日下午,在喻昌利和省、市专家组共同努力下,我市首批2例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

在我市抗击疫情的“主战场”,还有许许多多来自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白衣战士,他们视疫情如命令,视病房如战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骨干医生白静、王印华、孙原、王建军、李艳玲、唐明贵、王宝华等与远程会诊专家喻昌利、黄艳、吴乃君、李宏伟、陈东、付爱双、高晓增、杨冬生等默契配合、精准决策、科学施救,数次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抢救过来。

重症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病情会随时发生变化,焦桂梅、部媛媛、周新香、王树君、冯芳、李珊珊、李丽、孟祥霞、杜婵巍等护理天使,为患者翻身、吸痰、口腔护理、给药、置管路……神经重症病房男护士宋宏宇还在一线光荣入党。

近距离接触重症患者存在很大的感染风险,部媛媛说:“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不是不怕,而是责任告诉我们不能怕,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怕!”

与子偕行不负白衣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无数白衣战士从四面八方共赴战场,不负医者使命,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钢铁长城。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除了支援湖北、支援唐山“主战场”、坚守发热门诊的医疗团队,还有奔波于多个城市,支援当地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

“作为一名党员医务工作者,听到国家召唤,就应该义无反顾,我有抗击非典的经验,哪里需要就应该去哪里。”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浦践一看来,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的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浦践一每天的战“疫”工作紧张且繁重。2月8日,他被紧急抽调,赴秦皇岛市支援当地救治工作,就此开启了不停奔波在抗疫一线的旅程。

在秦皇岛,浦践一与当地医务人员对接、了解确诊患者病历,指导两例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与省、市专家组一起研究病情,提出最优诊疗方案,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他还在事无巨细地沟通病情、查阅资料。在此期间,两名危重症患者病情趋于平稳。

2月14日,刚刚结束在秦皇岛的危重症患者抢救任务,浦践一又被调往廊坊,参与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治。52岁的患者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已经出现呼吸衰竭,进行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危及生命。浦践一评判病情后,与当地救治专家组以及上级专家一起经过一系列紧急处置,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浦践一与其他专家组成员反复讨论,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终于脱离呼吸机,转入普通病房,并于22日成功治愈出院。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已先后派出70余名医疗队员和专家到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市疾控中心、沧州人民医院、迁安、迁西等受援单位开展医疗救治等工作;医院发热门诊90余名医护医技人员轮流值守,英勇奋战在抗疫前线。其中,近百名都是共产党员,1人在抗疫一线光荣入党,14人在一线提出入党申请。

作为一线勇士的坚强后盾,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务实到位的举措,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切实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关注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解除一线医务人员后顾之忧,使他们保持强大战斗力投入战胜疫情斗争中。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在这场特殊的战“疫”中,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白衣战士们用专业与责任、勇气与担当践行了犹在耳畔的铮铮誓言:“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冬已尽,春将至,盼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