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閒人閒話
判斷宋代官窯瓷器真偽,要從器型、胎質、釉面、工藝、修足、老化痕跡、微觀釉面及氣泡老化現象這幾個方面來分析判定,如有一項不符合,就要給打假。現代仿製工藝大大提高,所以不能從一點來判斷真假,這也就是多方面鑑定的原因。
器型: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產,碗、盤、洗、瓶、杯等。很多有瓜稜型或花瓣型,按瓣數可以判斷年代,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五瓣或六瓣。立件多底足較大、足圈壁豎直,整體器型,穩重秀美內斂。
胎質:一直一來,瓷器界說官哥不分,我個人認為,宋代官窯胎質大部分應該是紫金土燒製,其胎質緊密髮色黑而亮。而哥窯胎質有松有緊,色分香灰色、土黃色、深灰色及紫金土的黑色。大多胎厚3―4毫米,個別薄胎1毫米左右。
釉面:釉色一般有,天青、粉青、米黃、蝦青等。大多上釉三到四層釉面較厚,個別上釉較薄能看見胎內雜質。總體胎厚釉厚,胎薄釉薄。官窯瓷器開片均比較大,而哥窯開片比較小。
工藝:宋代官窯製作工藝主要兩種,手工拉胚和合模製作。不管哪種方法都能觀察都接痕和合模痕跡。
修足:宋代官窯瓷器修足都很規整,大多采用支釘燒。但在兄弟司窯址發現過墊燒足底,因發現量小,不能做為肯定的定論。
老化痕跡:瓷器不管是出土還是傳世,必須有使用或者出土、出水、窖藏、等老化痕跡,但根據不同的環境酸鹼度不同,呈現的老化痕跡不同,這需要與實物對比觀察學習,才能更好的掌握,這是鑑定瓷器的一項關鍵點。
釉面及氣泡老化痕跡:釉面不管任何情況下歷經千百年,必定有自然的玻化現象,釉內氣泡有死亡和霧化現象。這種現象有些可以人為仿製,但自然老化和人為有很大的差別,這些特點是鑑定瓷器的重中之重。
現在我們談最後一個問題,宋代官窯紫口鐵足現象不是因為夾碳胎的原因,是因為胎為紫金土,燒製出來後顯黑色,因底足和口沿釉薄而顯示出這樣的紫口鐵足現象。
無鑑門2018
對於北宋官窯如何鑑定?是否有紫口鐵足的特徵?以及胎體組成和顏色的問題,本人結合近三十年的收藏和鑑別的經驗,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什麼是北宋官窯?有貢性記錄的民窯是否可以納入官窯?答案其實大家都很清楚,所謂官窯必須完全由官方完全把控,專燒製官府或宮廷用瓷的窯廠,才能被稱之為官窯,而被官府臨時或階段性徵用的民間窯廠,則不能稱之為官窯!
(僅作參考)
依據史書、以及近代研究表明,被國內外公認的北宋官窯,應該是北宋的汴京官窯,而不是所謂的清涼寺汝窯、修內司官窯、以及郊壇下官窯等;具體為什麼?我想對於圈內對古陶瓷稍有研究的人,都是十分清楚的!
對於北宋官窯或者說是北宋汴京官窯,現今的具體窯址和實物,由於始終沒有發現其具體地點,(有人推測其窯址由於黃河氾濫、泥沙堆填,可能被埋在地下數米,乃至十數米,但本人認為此話不能成立,因為同樣在北宋時期的清涼寺窯、魯山段店窯、鞏縣窯等,都相繼被發現且埋藏深度並不太深,為什麼只有汴京官窯被埋的找不見了呢?)也由於沒有窯址標本的參照,更沒有相關的檢測資料,所以至今仍無官方認可的具體實物!
(僅作參考)
具體現今國內外博物館、藏家等手中是否有北宋汴京官窯的實物呢?通過觀察和分析,本人認為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根據史書相關內容的描述,以及現存藏器的一些蛛絲馬跡,北宋汴京官窯將呼之欲出!
A海納百川D
如何判斷北宋官窯真品,北宋宣和,政和年級,在開封創建國家窯口,不計成夲皇室貴屬使用盛器,一瑪瑙入釉,隨光變色,釉色似玉非玉勝玉,沾釉入窯燒造三次以上。二紫口鐵足,鐵足內有腐留骨現象,三金絲鐵線,系不同時間開片形成,因在釉中添加了玉石粉,瑪瑙粉,菲翠粉。四胎骨為香灰胎,五支頂燒是否有露胎處,看胎色,六器物拿在手上重量感,因官窯器物內外釉層厚度往往近於或超過坯體的厚度,以上幾點謹供參考。
人求我
北宋官窯可以是紫口鐵足的,但有些官窯瓷器深灰胎,土黃胎也是有的,就不會顯出夾碳胎耒。胎中不僅含有紫金土,也肯定加入了其它礦物成份,所以才能在瓷器表面呈現出金絲鐵線來。官窯的真偽不僅要注意胎色,釉色,更應注意其器形。宋代創立有八大器形,如梅瓶(當然最早見於商周鑄銅錯銀梅瓶),貫耳瓶(也來源於青銅貫耳壺),香爐,長頸八梭瓶等,它們在南宋,元,明,清會發生器形比列變化。開片有三種情況,1,單色灰黑色:2,兩色如鱔血黃和黑線,硃砂紅和黑色:3在前兩者的基本上增加了新裂的白線。開片的形式常見細碎的百圾碎,冰裂的大片紋和層層重迭的梅花片紋。等,
最關鍵的是你能不能不問其來自何處,通過細緻的觀察和經驗,而看到時間痕跡,老化痕跡,無論其軟道,硬道,傳世或窯藏,窖藏。你都能夠作到心中有數。
慎德堂主
請看清雍正官仿官窯的八楞葫蘆瓶,器型優美,製做精良,薄胎厚釉,包漿自然,器身上大小開片自然,紫口鐵足,是雍正王朝製造的瓷器精品。
瓷之寶光
北宋官窯特徵:從現有實物存在,看北宋官窯有“大宋官窯”丶“修內司官窯”丶“汴京官窯”丶“郊壇下官窯"等四種款式。從實物款式的記載,其窯口都不是單獨存在。正如耿寶昌老先生說的“北宋官窯存在多窯共生,鈞窯有官窯,汝窯有官窯"。實物證明耿老的意見是正確的。筆者手中有“崇寧五年汴京官窯張家造"。還有顏色開片一樣紫口鐵足,底內方印款《大宋官窯》丶《修內司官窯》丶《郊壇下官窯》丶《汳京官窯》的存在。這些都證明一窯受御指令燒多樣官用器。李輝柄從什麼語法分析,所未官窯實指汝官窯一種。是胡說八道。馬未都把汝瓷中有“奉華"款的說成是南宋高中風華堂劉貴妃所用亦是胡偏。北宋官窯各式器物,不管款如何都有開片存在,且都是墊燒。但官窯官器中的寶石蘭丶寶石紅、梅子青等各色彩瓷都沒有開片,且都十分珍貴。現在也有不少磚家胡編“郊壇下官窯"是南宋之物。亦是胡編。“郊壇"實指地名百姓貢敬的地方。村村寨寨都有。北宋官窯釉月白、粉青居多,史證粉青為尚。當寶石蘭、寶石紅丶梅子青除外。
雨辰13902212991
官窯也稱御窯,是我國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廠:。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開封)和臨安(杭州)由官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北京官窯是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京所造,青瓷釉色晶瑩剔透,有開裂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足是其特色。北宋官窯瓷器胎質細膩,胎釉都纖薄,釉色有粉青.月白.灰油等。器型有爐.沖耳.蔥管.空足.貫耳.壺環.尊及一些仿古銅器型。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瓶.碗.洗等。胎體顯厚,且呈黑色,釉色為淡青色,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有:紫口鐵足:的特徵。至今為止,尚未挖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對於北宋官窯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有待進一步的考古挖掘的發現。個人認識僅供參考。謝謝編輯!!
老羅194763
如何判斷北宋官窯真偽,北宋官窯的紫口鐵足成因是“夾碳胎”嗎?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聲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為了更好、更直接地與各位瓷友溝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經開通了“西瓜視頻”,已發“蚯蚓走泥紋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窯何以成為五大名窯之一,應該如何鑑定”等視頻,歡迎喜歡探討瓷器鑑定真諦的朋友觀看、評論,後續我會開通“西瓜視頻直播節目”,方便與有瓷器鑑定鑑賞需求的同道溝通,敬請期待!回到話題上來。
如何判斷北宋官窯真偽,北宋官窯的紫口鐵足成因是“夾碳胎”嗎?
要“判斷北宋官窯真偽”,我主張要“先縱後橫,先微後宏,先齡後品”,也就是要用“瓷器微觀氣泡衰變進度對比法”率先確認被鑑瓷器的具體年代,然後再用“宏觀特徵眼鑑學”評定被鑑瓷器的級別、品級及價值。
北宋官窯的紫口鐵足成因就是所謂的“夾碳胎”,也就是如果北宋官窯的“夾碳胎”這類胎質的話,而由於口沿釉水流淌而變得稀薄從而內透彰顯出比“夾碳胎”略微清淡的“紫口”特徵,而由於底足往往裸露胎體則呈現黑色“鐵足”的特徵。
“紫口鐵足”不能作為“判斷北宋官窯真偽”的依據、尺度、標準和規則,因為這一“宏觀特徵”絕對不是所有北宋官窯都有、全有和必有的不可逆、不可仿、不可複製和無可取代的本質屬性,而完全是可逆、可仿、可複製和可取代的外在表象而已,否則結論的可靠性和可考性即為零甚或是負數,非但邪惡、醜陋而偏執,而且罪大惡極、罪在不赦。
上幾件北宋官窯瓷器圖片,以證上言,以餉同道。
北宋官窯鼎盛期神級臻品天青釉四雲足橢圓水仙盆。
北宋官窯鼎盛期粉青釉神聖之品素面缽。
北宋官窯鼎盛期神聖之品天青釉雙耳三足鼎式香爐。
以瓷惠友
古陶瓷13801588252
“紫口鐵足”是宋代官窯鑑定的典型特徵,“紫口鐵足”的成因是“紫金土”,這在南宮官窯科學考古發掘中已經證實,但是北宋官窯“紫口鐵足”的成因是不是“夾碳胎”,時至今日還沒有科學的考古依據,學者不可不細辨之。
官窯分兩個地方:一為北宋的汴京官窯,一為南宋杭州修內司官窯。然此分類尚有紛歧,因汴京遺址埋於開封底下,考古難以挖掘,只能根據古籍記載來推測當時燒窯的情況。如明初曹昭《格古論要》、南宋人所寫《負暄雜錄》以及《垣齋筆衡》所載,官窯的確分作南北兩處。
北宋官窯是北宋大觀、政和間官府在汴京燒造瓷器的窯場,所生產的陶瓷供宮廷所用,產品必須符合皇家的審美觀,客觀上也限制了陶瓷藝術的生產發展。宋瓷是舉世公認藝術性最高的瓷器。由於產量有限,傳世甚少,從而成為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瑰寶,聞名於世。
然而與北宋官窯的知名度相去甚遠的是關於它近乎零星的史料記載,讓人覺得撲朔迷離、莫衷一是。因此,北宋官窯的研究一直是一項令人矚目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