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民俗考:老泸州的吉利话与忌讳语浅谈


泸州民俗考:老泸州的吉利话与忌讳语浅谈

民俗文化里有一种叫讨口彩,中国文字和语言博大精深,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方言习惯,文字里面和方言里面往往有谐音的成分,当然也有一些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其实更多是一直心理因素,不过这种其实不能简单地归纳成为迷信的说法,有时候,心理暗示也是很重要的。其实跟今天人们转发锦鲤是一个道理。

泸州民俗考:老泸州的吉利话与忌讳语浅谈

比如以前渡口上船的人,就会问对方姓名,如果姓陈,他会说我姓飘或者胡,反正不能是陈。这就是讨个好彩头。

所以吉语,即吉利语。有的地方叫“口彩”,是一种民间习俗,是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许多人明明知道是不现实的,但仍然以讨个吉利的心情,自我安慰或慰藉他人。因而民间此种风尚,长盛不衰;忌语则往往是吉语的反面。

泸州民俗考:老泸州的吉利话与忌讳语浅谈

吉利语,各地风俗,有不同的讲究。就泸地而言,多体现在红白等事中。如婚配:人们多祝福“夫妻笑和”,“百年偕老”!寿辰祝福:“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丧事:“跨鹤归天,子孙发达”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以讨“谐音”为多,如车号、电话号码等将“八”讨作“发”,将“六”讨作“六六大顺”,特别在新春佳节中更为讲究。如吃团年饭必有“鱼”这道菜,即讨“年年有余”之意,大年初一,人们吃汤圆说成是“元宝”,说饭不谈“饭”,因与“犯”同音。

泸州民俗考:老泸州的吉利话与忌讳语浅谈

叫小孩不多话,怕小孩不懂忌讳,有的贴出“春贴”,上书“童言无忌,百事顺利”!又如将“福”字倒贴,以讨“福到了”之兆。据说这还是源于清代的恭亲王府呢!吉利语这种习俗,据说连孔老夫子也未能免俗,孔夫子家的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的联内“富”字,宝盖上没有一点,意为“富贵没尽头”。

乡间有口才圆滑的人,将吉利语编成押韵、动听的“四言八句”如建房说:“日吉时良,主人建房,儿孙发达,地久天长!”讨主人喜欢而取“包封”钱。年头岁节,送《历书》的“春官”、扫“财”的“财神”,专说吉利语也讨“打发”钱。大年初一,乡间有拿秤、秤钩上挂块猪皮,到户问“称不称皮?”主人怕不吉利,赶快打发钱说“称皮称皮!”称皮是利达,不称皮就不利达。

泸州民俗考:老泸州的吉利话与忌讳语浅谈

还有泸州人说猪舌头,鸭舌头等不会说舌头,老一辈子都说“利子”,舌有折本亏顺的谐音感受,舍利子,把舌去掉,单独要利子二字,当然也是因为有利总比无利好吧。

和吉利语同样流行的还有一种叫“谶语”,谶语就是人们以为将来会应验的话,也是忌语。如前面谈的船家忌“沉、翻、漏、破”等语;商家忌“蚀、亏、折”等语。各行各业都有谶语,不尽赘述,这种民间风俗,长期流传。

泸州民俗考:老泸州的吉利话与忌讳语浅谈

关于语言讨口彩,这是全国都还在坚守的,虽然今天的年轻一辈口无遮拦的多,但是即便玩游戏还是会带上,大家比较熟悉的网络上流行的“大吉大利,今晚吃鸡”,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影响,不是你觉得老土就老土的。

这只能赞叹中国语言文字的意境丰富多样,非外语能够比美的。当然各处地方的独自成一派的习惯就更有意思,有兴趣的朋友大可以去了解研究一下,这门语言艺术是非常有趣的。最后,今天我们疫情让大家不能出门,希望早日完结,一劳永远没有这个(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