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经 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于之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唯诺和呵斥,相差多远?

美好和丑陋,相差多少?

为人们所怕的,也应该有所怕。

其中的道理,渺远而没有尽头。

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

如同享受盛宴,如同登上高台赏春,

而我却独自宁静淡泊,无动于衷,没有一丝寻欢作乐的念头。

像婴儿还不会发出嬉笑声。

倦怠闲散的样子,好像浪子不知归家。

众人都富足有余,而我却孑然清贫。

我的心真是愚钝啊!

众人都光彩炫目,唯独我黯淡无光。

众人都精明严肃,唯独我昏沉糊涂。

宁静时深沉如大海,行动时飘逸不止。

众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愚顽而笨拙。

唯独我与众不同——我重本性,以“道”自守。

心得

1.老子洞察世间万物,看淡名利富贵,所以他甘处人下,不与世人争夺名利,而是保持本性,执道而行,淡泊无为。这种独异于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绝不与人同流合污的生活姿态,是老子思想的精华,也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方式。

2.世人都把美丑好坏善恶等事物看成对立的两极,都好高骛远,争名夺利。而在老子的眼里,所谓的对立只是一瞬间的相互转化,是一念之间形成的差别而已,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他从不会对立地看待这些对立面,始终不去追逐人们争相追逐的东西。所以他保持本性,顺其自然,顺道而行,让生命处于一种丰富宁静、自然无为、自在悠闲的状态。

3.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一路昂首挺胸、高歌奋进、志在必得的姿态并不可取,相反,低调谦卑,甘于寂寞,隐藏锋芒,潜居抱道,待时而动,才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也是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的道理所在。

4.世人都追逐功名富贵,为此汲汲以求,劳碌一生,最终往往得不偿失——失去了自我本性,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和快乐。而那些追求内在丰富的人,淡泊名利,知足知止,因此能享受到更多清福,获得更多的自在与幸福。

5.在社会洪流中,个人也许如流沙,不能自主,只能随波逐流,但至少应该做到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这样才能不至于失去自我,空被时代裹挟。否则,生命真是如同蝼蚁,如行尸走肉了。

经典故事

独异于人的庄子

庄子一生,保持自我,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看透生死,法天效地,与自然大道共存。这里讲他的两则小故事,可以看出他自由洒脱、独立不依的人生姿态。

一天,庄子正在垂钓。楚王派人来聘请他做官,来人对庄子说:“我们大王久闻先生贤名,想让您帮着治理国事。希望先生能上山,上为我王分忧,下为黎民造福。”

庄子旁若无人,并不看来人一眼,淡然地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用竹箱子装起它,盖上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遗骨被高高地供奉起来,还是宁愿活着时在泥水中自由游弋呢?”

来使说:“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吧!我也愿在泥水中自由游弋呢!”

由此可见庄子追求与自然为伍的自由生活。

庄子的朋友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看看他。

有人听说后急忙对惠子说:“庄子来,恐怕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啊。”惠子于是很惶恐,想逮捕庄子,于是派人在全国上下搜了三日三夜也没找到。

正在此时,庄子从容来拜见了。庄子对惠子说:“你听说过南方有一种叫凤凰的鸟吗?这凤凰展翅而飞,从南海到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吃,非醴泉不喝。这时,有只猫头鹰正美美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它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生怕美食被夺去。你说这可笑不?”

惠子似乎还没听懂,一脸茫然。庄子说:“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惠子听后,一脸难堪。

由此可见庄子蔑视权贵,淡泊名利的思想。

庄子的一生,正是“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