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的战后石油,受益最大的是谁?

茫茫人生看客


伊拉克战争过后,在石油上面受益最大的国家,既不是美国、以色列也不是伊朗,而是中国自己。

2003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虽然摧毁了萨达姆政权,但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滞。相反的,自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伊拉克都石油出口正逐步飙升。


众所周知,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储量丰富,是中东地区的主要产油国之一。同时,伊拉克还具备雄厚的油气资源基础和巨大的油气增产潜力,将在未来几十年世界油气格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根据资料显示,在2018年伊拉克日均400多万桶的石油产量中,中国所购买的石油占比接近总量的50%,而且这一占比还将进一步扩大。而且,中石油企业在巴士拉和基尔库克建立了油田,拥有开采的权利。


其实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伊拉克的石油行业才刚起步。在伊拉克战争过后,伊拉克政府通过一系列新的许可协议,即同意跨国公司参与了伊拉克的石油勘探,这对中石油来说是最大的机遇。

中国的石油企业却抓住了这一机会,每年不断向伊拉克投入资金和工人,因此占得了先机。在10多年的时间里,中石油取得了多块油田的开采权。因此伊拉克战争过后,石油最大的受益方是中国。

如今,中国已经是伊拉克出口石油的最大消费者,是伊拉克最重要的石油客户。中国的石油企业愿意按照伊拉克新政府的规则办事,所以深受伊拉克人民的欢迎。因此在去年,伊拉克还爆出消息称中石油参与了竞购伊拉克最大油田股权的活动。


世界人文通史


如果仅凭获得了多少石油的项目来评判受益最大方的话,那似乎就是中国了。

在伊拉克战争前,中国几乎不从伊拉克进口原油,2003年彻底断绝从伊拉克的原油进口。战后2004~2008年,中国每年从伊拉克进口的原油在100万~200万吨之间,2009年跃升到716万吨,2010年超过千万吨,2012年达到1568万吨,目前伊拉克已是中国第六大原油进口来源国。

而且,2009~2012年,在伊拉克举行的四轮勘探开发合同招标中,美国仅埃克森·莫比尔公司获得了西库尔纳一期的合同,而中国仅中石油就获得艾哈代布、鲁迈拉和哈法亚三大油田的开发合同,中海油获得米桑油田群的开发合同,且中国石油(6.880,-0.03,-0.43%)公司均是作业者或合作作业者。

“中石油”在伊拉克的3个油田项目,艾哈代布、鲁迈拉和哈法亚项目,“中石油”能从这三个油田项目获得权益的剩余可开采原油储量是54.265亿桶。再加上2013年底,中石油通过下属全资子公司收购了埃克森美孚持有的伊拉克西古尔纳-1期“技术服务合同”25%的权益储量,也就是9.7665亿桶。也就是说,单只“中石油”的油田项目中就有64.0315亿桶的剩余可采储量,这一权益储量排在伊拉克投资的外国石油公司公司之首。英国石油集团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和俄国卢克公司的权益储量都不及“中石油”。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集团等公司的权益储量加起来也比不上“中石油”。


谈笑观察室


难怪A股市场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两桶油)的股价跌跌不休,老股民都将两桶油的股价作为反向指标,只要两桶油的股价有风吹草动,大家都会蜂涌而逃,如胜利大逃亡。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百废待兴,急需要右油方面的技术,人材和资金,设备,石油方面的管理人材,而且在伊拉克战乱中,去投资是要极大的风险,美欧石油公司是不愿冒这风险。

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风险越大,利润越高。中国公司就有这独特眼光和胆魄,敢人为先,先啖螃蟹的勇敢精神,又有技术又有钱,正是伊拉克所需的,双方一拍即合,根据市场经济游戏规则进行公平公正的竞标,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签订数快油田的开发,深耕十多年,现在已是丰收的年份,这是中伊双赢的局面。


用户1495609362175


美国。美国拿油都是低价。


哥不说谎


当然是美国了,不然精明的美国人又怎么会花费那么多钱财去打伊拉克呢?

我们知道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原因明面上是因为美国人号称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正在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再加上当时的伊拉克正在入侵邻国科威特,所以对于美国要求出兵攻打伊军的做法在联合国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阻力。但是实际上,小编以为美国人可不会那么善良只为了援助科威特而出兵,实际上美军在中东发动战争的目的并不是这个,后来的战争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说美国是为了正义,干嘛要把伊拉克赶回领土后还要往死里打呢?

美军出兵的真正原因,是石油。

美国之所以强大,在金融方面最大的依仗就是美元的特殊地位,什么特殊呢?原来世界所有的大宗贸易,比如石油,黄金等等都是以美元结算,这样美元就和这些硬通货挂钩成为了比黄金值钱的纸,但是由于伊拉克和美国关系紧张,萨达姆一怒之下改用欧元结算本国石油,这是美国决不能忍受的,所以战争结束后,美国扶持的伊拉克政府很快就改变欧元结算石油的政策,所以小编才说伊拉克的战后石油,受益最大的当然是美国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这个毫无疑问是美国

1黄金美元体系被美国自己瓦解后,美元已经实现了货币全球化,为了进一步实现经济霸权,就必须找到下一个锚定物,那就是石油,大家都知道二战后,美国收益最大,发展最好,后来各国也发展起来,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大,石油已经从简单的能源大宗商品,成为经济命脉所在,石油相关产品已经深入经济体系的各行各业里,被称为流动的黄金,跟国际政治经济息息相关。局部动乱一发生,带来的就是石油价格的波动


2 美国打着人权的旗号攻打伊拉克,无非是控制石油价格,让自己国家享受优质廉价的石油资源,用美元结算石油,建立了石油美元体系,搅局中东无非是为了抢夺石油资源。而美国这些年也通过石油美元结算系统绑架了许多国家的利益,动不动制裁其他国家的底气,一方面是军事霸权,一方面是美元石油的结算体系的经济霸权。

3中美贸易战背后其实是人民币国际化和美元的博弈,中国去年在上海建立原油期货交易所,运回黄金加持人民币石油结算体系。就是想在石油价格上有话语权。石油美元和石油人民币的博弈


鑫财经


石油受益最大的,必然是中国。

迄今为止,“中石油”在伊拉克共拥有3个油田项目,分别是艾哈代布、鲁迈拉和哈法亚项目,“中石油”能从这三个油田项目获得权益的剩余可开采原油储量是54.265亿桶。再加上2013年底,中石油通过下属全资子公司收购了埃克森美孚持有的伊拉克西古尔纳-1期“技术服务合同”25%的权益储量,也就是9.7665亿桶。

也就是说,单只“中石油”的油田项目中就有64.0315亿桶的剩余可采储量,这一权益储量排在伊拉克投资的外国石油公司公司之首。英国石油集团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和俄国卢克公司的权益储量都不及“中石油”。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集团等公司的权益储量加起来也比不上“中石油”。


2009年8月,“中石化”收购总部位于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由此获得了基尔库克地区塔克塔克油田的“产品分成合同”权益。由于库尔德自治区政府一向反对伊拉克中央政府干涉当地石油事务,在2010年底之前,伊拉克政府坚决不承认库尔德自治区政府与外国石油公司已签订的“产品分成合同”。在得知“中石化”不愿放弃塔克塔克油田权益后,伊拉克石油部把“中石化”列入黑名单,禁止其参加当时举行的第二轮油田招标。“中石化”沿袭Addax公司在塔克塔克油田的全部权益,完全拥有油田扣除投资成本和矿区使用费后的36%“利润油气”。

由于伊拉克招标区块大多为已探明储量的油田,尤其是2008年第一轮油田“增产服务”招标和2009年第二轮“新建油田”招标,油田规模大,承包商的“投资回收池”通常也较大,足以保证成本及时回收。而且回收速度也快。2008年招标的合同规定,承包商实现油田基础产量增产10%之后的下一季度即可启动投资回收;2009年招标的合同要求,承包商实现初始商业产量并维持一个季度,即可进入投资回收期。按中国各石油企业近五年的实践来看,实现增产10%仅需1~2年时间,实现初始商业产量一般需要3~4年时间,相对于“产品分成合同”模式下从勘探到开发需要8~10年才进入回收期而言,“技术服务合同”可实现快速回收,承包商通过相对较少的自有资金投入就可实现项目的滚动发展,实际投入资金相对较少。


中国近十年来飞速发展,是世界上第一大资源进口国,第一大产品制造国,却不是石油大国,能用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取稳定巨量的石油输入以驱动资源饕餮无疑受益匪浅。源源不断的资源输入,中国制造业得到大发展,从而国内基建得到大发展,近十年是中国基建发展最快的十年。


反观美国,美国本身就是资源大国,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远不如中国。中东石油也许是美国石油大亨的利益所在,却不是美国追求的核心利益。成为中东地区的实际操控者、维持世界霸主地位、遏制俄罗斯势力扩张以及中东地区民族解放运动才是其出兵伊拉克的目的所在。


但是,当世界霸主要付出天文数字的军费,钱从何而来,自然是以压榨剥削世界人民为代价,士兵又从何而来,自然也是以牺牲本国青年为代价,借着同样的霸权模式,罗马帝国也曾雄霸一方,后来还不是耗尽罗马人口的大半有生力量,再也维持不住广袤的疆土,最后黯然倒下。



伊拉克战争,谁能笑到最后?


历史在前,殷鉴不远。


斯国民


中国和伊拉克的石油环境现状表明,两国的石油市场是相互需要的,中国的石油市场需要稳定可靠的石油供应商,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则需要稳定可靠的销售市场。两国的石油潜力相得益彰,伊拉克石油市场的需求可以在中国石油市场中得到满足,中国石油市场的需求在伊拉克石油市场中可以得到满足。两国之间开展石油合作完全符合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伊拉克石油工业的历史发展表明,伊拉克具有很大的石油潜力,但战争因素以及伊拉克与外界的关系问题,阻碍了伊拉克的石油发展,既影响其经济发展,也影响其地区影响力的增强。

但是,自2011年底美军撤出伊拉克之后,伊拉克的石油潜力真正有了释放的机会。2008年,伊拉克石油部邀请包括中国石油企业在内的国际石油企业共同参与油田开发和石油基础设施建设,以期推动伊拉克石油业的发展。伊拉克的预期目标是,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伊拉克石油产量的增加,以及中国石油消耗量的快速增长,为中伊两国增进石油合作铺平了道路,而加强两国的石油合作对两国无疑都有利。

除石油利益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在推动这种合作,如两国拥有良好的传统关系,对重大国际问题立场相近等,这些因素显然有利于加深和增进两国的经济关系(包括石油关系)。伊中两国的石油市场表明,两国的石油关系具有互补性。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而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和产量的不断增长,再加上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两国未来的石油合作前景充满希望。伊中两国的传统合作关系值得一提。20世纪90年代期间,两国之间没有机会进行石油合作,因为伊拉克被孤立,并挣扎于第一次海湾战争后联合国的经济制裁中,伊中关系受到了联合国决议的限制。在此期间,中国试图帮助伊拉克,并鼓励联合国消除或至少减轻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但无果。

1996年联合国开始实施“石油换食品计划”(第986号决议),根据这项计划,伊拉克政府有权出售数量有限的石油,为人民购买食品和药品。这项计划也为伊中两国提供了石油合作机会。1997年,伊拉克石油部与中石油签署合同,开发艾哈代布油田。由于“石油换食品计划”的限制,加之伊拉克一方面与联合国关系僵持,另一方面与美英两国交恶,致使伊中两国不能建立起坚实的石油合作基础,伊中之间的所有合作在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被喊停。伊拉克新政府成立后,其首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安全和恢复国家主权。在美国占领的数年内,伊拉克由于安全局势问题而遭受诸多挑战,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公司进军伊拉克市场。

2008年,伊拉克的安全形势开始好转,政府军和安全部队控制住了国内安全局势,与此同时,伊拉克政府提出了石油产业重建计划,邀请全球石油公司投资伊拉克油田。这是伊中石油关系的转折点,它为中国企业打开了进入伊拉克石油市场探寻机会的大门。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抓住机遇,与其他国际石油公司合作一起赢得了伊拉克重要油田的开发合同。这三大公司中,中石油最为成功,它与其他国际石油公司合作,获得了三项重要油田合同,中海油和中石化各获得一项合同。这些合同是中国石油企业重新踏进伊拉克石油市场的第一步,也是加深两国石油合作的重要一步,相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石油资源,伊拉克的石油机遇对中国来说更显难能可贵。

在2008年之后的几年里,两国贸易得到巨大改善,在伊拉克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中,石油占99%以上。根据双方签订的合约,2014年中国从伊拉克进口的原油比2013年高出68%,伊拉克因此成为中国三大原油供应国之一,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超过俄罗斯和阿曼,这是伊拉克在争取更大市场份额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鉴于伊拉克石油生产的良好基础与发展势头,伊拉克有望成为确保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希望。由此可见,伊中两国发展石油合作乃至整体经济合作的机遇非常大。


阅微堂杂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走出三个谬误。

第一个谬误是:美国人是为了石油才发动了伊拉克的战争。如果把抢劫犯分作两类,低级的恃刀爆抢,有膀无脑,高级的杀人不用刀,劫财于无形,就象某些无良知识分子所干的事,美国人玩的是白纸变美元的高级劫财。美国人玩白纸变美元的游戏,坐在家里就可轻松的搜刮全世界的财富,全世界人民都傻傻的乐在其中,只有萨达姆这楞头青,非要在石油交易中玩去美元化的游戏,这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并且殃及自己的子女。因此美国人发动海湾战争,既不是为了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不是为了伊拉克的石油,而是为了捍卫美元霸权!

第二个谬误是:西方的民主给战后的伊拉克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两伊战争前,伊拉克是一个富得流油的国家,即使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的石油财富也能让伊拉克人们的生活过得去。海湾战争后,伊拉克人过上了一段很长的贫穷和动乱的生活,只有到近几年伊拉克的局势稳定后,伊拉克的经济才呈现高速的发展和繁荣!有人据此认定,这是西方民主所带来的繁荣和进步,这其实是胡说八道!伊拉克的丰富的石油储量是其繁荣发展的基础,伊拉克的和平,才是它繁荣发展的保障!

第三个谬误是:中国是伊拉克战后石油收受最大的受益者。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的石油生产国,他的国内石油产量满足其国内需求绰绰有余,美国不需要石油进口。中国在伊拉克战后的石油销售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中国的投资和需求,对伊拉克战后经济的繁荣和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这并不是美国的恩赐,而是中伊双方互利共赢的结果!

综上所叙,美国是伊拉克战后石油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继续玩白纸变美元的游戏,继续过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生活。中国和伊拉克都是伊拉克石油的受益者,这是基于双方的互利共赢的国家关系,但这与战争无关!


西贝游天下


按照伊拉克战争最初发动的动机和结果来看,美国应该是战后石油的最大受益人。不过石油不是一天就能开采完并卖光的,更何伊拉克这样一个石油储量世界第三的石油大国。


美国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的打倒萨达姆呢?肯定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称霸世界建立美元经济体系。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推翻萨达姆的“欧元石油”的企图。这也是为什么美军在成为伊拉克临时政府后迫不及待的宣布伊拉克的石油要用美元结算的原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实是各有所图。

当今世界最值钱的“通用货币”一是黄金二就是石油。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从萨达姆那里抢走了大量的黄金,后来又要求其用卖石油的收益来偿还美军在战争中受到的损失。

这样看来两样便宜美国都占到了,不过题目的“利益”不能单单用金钱来衡量。因为你没办法都像他那样去直接抢石油或者瓜分财产。


从长期以来的石油市场来看,谁掌握的伊拉克的石油交易份额大、进价低,谁的收益才大。所以有人说现如今在伊拉克战后,石油这一方面中国才是最大赢家。

为什么呢?其实早在伊拉克战争刚结束后,中国就已经与之展开了石油合作。两国的双边贸易从战前2002年的5.17亿美元发展到了战后2012年底的175亿美元。

不同于美国这个资源大国,中国石油储量虽然不少,但是人口多需求大,故而十分依赖进口。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中国的国有企业早早就将目光锁在了伊拉克这个“大油罐”。

如今中国已经成了伊拉克最重要的石油主顾,就连伊拉克境内最大的油田——鲁迈拉油田的项目服务合同也已经被中石油拿下来了。

眼看中国在伊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多,外界逐渐传出了美国辛苦打仗8年结果为他人做嫁衣的谣言。这样的评价是只看到了我国的收获却没看到我们的付出。


别说战后的伊拉克,就是现在的,有谁赶去冒险闯荡?中石油到伊的第一步就是建设基础设施,着手开发,几乎是从0开始的。

要知道油田都在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这样的地区。只有资源没有用,技术、人力、开采和运输都是个问题。

所以中国人不仅要找油田,还要修路、建机场,培养派送专业的石油技术工人等等。经计算,中石油每年在伊的基础建设上的投资就有20亿美元。

这一路走来他们遇到的困难远比我们想到的多。所以,没有这么多默默的付出哪来今天的中伊双赢。

可能有人好奇,美国为什么没来分一杯羹呢?那是人家不缺,没必要争这个,也不愿意接手这个需要大量投资的烫手山芋。

人家想要的是地位,我们想要的是石油。各取所需而已。当中国掌握伊拉克石油经济谈判权,能够获得长期稳定低价的石油供给时,我们就成了最大的受益方。
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伊拉克石油。中国人的成功得益于我们的任劳任怨。对于伊拉克来说,多苛刻的条件都好商量的中国可比不低头的西方石油高管更加值得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