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戏:记高盛麟62年来京示范演出


老沈聊戏:记高盛麟62年来京示范演出

1962年3月,梨园界发生了一件轰动性事件,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汉高盛麟和北京张君秋两人为主,各带一个演出小组进行了一次易地交流演出,当时《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将这种演出形式称之为“走马换将”。张君秋为北京京剧团头牌旦角演员,高盛麟则为武汉京剧团武生台柱,这次南北交流堪称一次盛会,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京剧事业的蓬勃发展。

高盛麟这次到北京示范演出盛况空前,在首都掀起了一股“高盛麟热”。时隔快60年,当时的那股热潮依然历历在目。

高盛麟(1915年-1989年),原名高仲麟,梨园世家,祖父为清末名丑高四保、父亲高庆奎工老生,为高派创始人。1924年高如富连成坐科,分别受教于王喜秀、茹莱卿、王连平、茹富兰、刘喜益、丁连生。出科后,高搭其父高庆奎班演出,并拜于永利为师,习杨派武生艺术。杨小楼的外孙女嫁高盛麟,高得以长期受教于杨,深得杨派真传。

高盛麟在京演出一个月有余,先后演出了《挑滑车》、《英雄义》、《铁笼山》、《洗浮山》、《走麦城》、《连环套》、《长坂坡》等拿手好戏。周总理、李先念、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观看演出并与高亲切会见,萧长华以及侯喜瑞为首的富连成科班在京之喜、连、富、盛、世、元、韵,各科师兄弟场场不拉,京剧武生名家孙毓堃、李少春、张云溪、厉慧良、王金璐等先后到场,台上观摩,台下切磋,交流气氛极为热烈,在京掀起了热议杨派武生艺术的浪潮。

老沈聊戏:记高盛麟62年来京示范演出

(裘盛戎、谭富英、高盛麟、马连良)

高盛麟这次来京带倪海天、朱宝康、陈鸿钧、杨正义配演,北京京剧团协助演出。3月5日,高盛麟的首场打炮是《挑滑车》。当晚戏码是郭元祥、徐韵昌的《连升店》,李世济、马盛龙的《三击掌》,张洪祥、陈鸿钧的《牛皋下书》和高盛麟的《挑滑车》。下半场锣鼓响起,全场观众情绪高涨,只见高盛麟扮演的高宠在“四击头”中稳步出场,这时全场给了他一个震耳的碰头好。“报名”时,高运用自己高亮、醇厚的嗓音念出“高宠”二字,随着响彻满堂的“宠”字上滑音,又是一个满堂彩。这场“闯帐”,萧长华在后来的评论中写道,“这一场,一句'且慢'声出压众,接下来一段念白念的沉重有力,不飘不散,有威仪,见身份,不失气度。”在“走边”一场,高盛麟一曲【石榴花】,满宮满调,同时完成了繁重的身段,全场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喝彩声。到了“大战”一场,高盛麟的脚下手里无不干净利索,尤其是靠功更显功力,无论开打如何激烈快速,但靠旗始终不乱,背后两根绦子照样下垂,身上装饰物样样听话。就在鏖战正酣之际,突然出现意外:高宠的大枪头给磕掉了,用光秃的枪杆下边怎么演?到底是高盛麟临危不乱,他突然用枪杆朝番兵砍去,枪杆飞进侧幕,接着后台人员把一杆新枪抛给高盛麟,于是戏接着演下去。戏结束时场内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戏,观众不仅欣赏到高盛麟的精彩技艺,而且从中领略了杨派艺术的精髓所在,仿佛见到杨小楼又重现舞台。

高盛麟陆续又展示了其他的拿手戏,出出精彩,各有特色。这次在京演出的高潮是高盛麟与裘盛戎联袂演出的《连环套》和《长坂坡》。高裘两位是富连成“盛”字同科学艺,又都是科里红。解放后,高去了武汉,这师兄弟合作机会就少了,只有1951年裘盛戎挑班戎社去上海演出,专门邀请高盛麟同行,两位在沪演出《连环套》,再有马富禄配演朱光祖,在上海引起轰动。这次高盛麟来京,观众对他们的再度合作自然高度期待。《连环套》是裘盛戎常演剧目,但是为了和高盛麟完成合作,还特意去侯喜瑞老先生家,请他予以指导。这出戏原本请叶盛章出演朱光组一角,三位“盛”字科合作此戏,而且三位又是武生、净和武丑的领军者,那将是无与伦比的天作之合。然而,叶盛章因腰部扭伤不能登台,于是推举其徒弟谷春章替他演出,谷春章不负师傅期望,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次联合演出阵容是:高盛麟饰黄天霸,裘盛戎饰窦尔墩,谷春章饰朱光组,马长礼饰施公,高宝贤饰彭朋,张洪祥饰梁九公。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演出两场,6000多张戏票,两小时一抢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长,工力悉敌,台下观众应接不暇兴奋不已。内行人对高盛麟的念白高度关注,他嗓音条件好,又掌握了杨派武生的念白和唱腔技巧,观众已多年没有听到过真正杨派唱念了,感觉十分过瘾。而现今的武生基本上是按老生的唱念替代了武生,欣赏不到真正武生的风貌是很遗憾的。

老沈聊戏:记高盛麟62年来京示范演出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又联合演出了《长坂坡》,高盛麟饰前赵云后关羽,马长礼饰刘备,李毓芳饰糜夫人,陈鸿钧饰演张飞。裘盛戎配演曹操,曹操的戏份虽然较重,但在戏里没有与赵云同台直面的机会,因此他曾提议饰演张飞,以便和高盛麟同台做戏,陈鸿钧饰演曹操。但这样的安排不合常规,因此未能实现。李毓芳饰演糜夫人,担心在“掩井”一折与高盛麟的“抓披”动作不协调,于是由高盛麟亲自带李到老艺人芙蓉草家,专门为这段“抓披”的技巧进行了指导。演出那天,患腰病的叶盛章也到剧场观看,散戏后他对高盛麟大加赞赏,“这才是杨派大武生呢! 现在有人把杨派学诌了,不是'浊'就是'飘'。更难得的是高盛麟这条嗓子,现在有这嗓子的不多了,不少人是按老生味儿唱武生 所以唱不出他这个味儿来。”

高盛麟在京逗留期间,萧长华老先生还和他合录了《落马湖》中“问樵”和“酒楼”两折戏,给世人留下极为珍贵的录音资料。

高盛麟的示范演出在京城掀起学习和研讨杨派武生艺术的热潮,但好景不长,这股热潮很快就被1964年大演现代戏高潮所取代,传统京剧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难。时至今日,随着孙毓堃、高盛麟、李少春、历慧良、杨盛春、黄元庆等大武生的离去,杨小楼留下的真玩意儿已经不多了,这是令人惋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