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風四娘

在古龍的小說中,有一位名叫風四孃的江湖奇女子,她的人生是不甘平淡和寂寞的,因為她喜歡各式各樣的刺激、冒險和挑戰:騎最快的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殺最狠的人……

春秋時期,也有一位快意恩仇、光明磊落的英雄伍子胥,他的人生,就是要恩怨分明,就是要智勇雙全,就是要奮與抗爭,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像烈火一般充滿激情和肆意。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電視劇《兵聖》中的費無忌

一、生與死的抉擇。

伍子胥是楚國人,他的爺爺伍舉,因為楚莊王不理朝政,就對楚莊王進行直諫,結果楚莊王說自己是“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奮發圖強,最終成為春秋的一霸,而伍舉也因此名重於世;

到了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就成為當時楚平王的太子建的太傅。太子建同時還有一位少傅,叫做費無忌。費無忌是個奸佞小人,楚平王讓他去和秦國聯姻,幫太子建張羅娶秦國公主的事情,結果費無忌因為看到秦國公主長得漂亮,勸楚平王自己收了秦國公主,另外再幫太子建安排別的老婆。

楚平王聽從了費無忌的話,娶了秦國公主並生了一個兒子軫。因為太子建的母親是蔡國的女子,蔡國國力弱小,是楚國的附庸,而且太子建的母親也得不到楚平王的寵幸。費無忌因為害怕自己得罪太子建,以後太子建掌權自己沒有好日子過,於是便常常勸楚平王立軫為太子,把太子建安排到邊境去守城。

等到太子建不在楚國都城,費無忌又日夜造謠,說太子建因為老婆被楚平王搶了,心懷怨恨,想著要聯合別國諸侯為亂。楚平王為此想要殺害太子建,此事就自然牽扯到了太子建的太傅伍奢。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伍子胥

太子建逃到了宋國,而伍奢則被楚平王抓了起來。費無忌又和楚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做伍尚,小兒子則是伍子胥,他們兩個人都是賢達的人,不一起斬草除根,會成為楚國的後患,現在可以以他父親被抓為由,召他們兩個來,一併除去。

楚平王於是派使者去召喚伍子胥兄弟二人,說他們如果來了,就放了伍奢一起回家;如果兄弟兩不來,就要把伍奢殺了。

伍尚一聽就準備前往,伍子胥則說:楚王召我們兄弟,不是要放了我們的父親,而是怕我們活著會生禍患,所以要一併除去我們,我們兄弟去了,全家人就都被殺了。還不如一起逃到別的國家,找機會為父親報仇雪恨。一起赴死,沒有什麼意義。

伍尚說,我也知道去了不能挽救父親的性命,可是如果因為求生不去救父親,後面又報不了仇,就會被天下人恥笑。於是他對伍子胥說:“你的能力,是可以為父報仇的,你快逃去吧,我來陪父親一起死。”

就這樣,伍尚選擇了仁孝,陪伍奢一起赴死;而伍子胥,則選擇了活下來,為父親和哥哥報仇。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伍子胥

二、死者長已矣,存者且偷生。

有人問,活下來的人,會比死去的人更容易嗎?

其實許多時候,苟且地活著的人,比從容死去的人更艱難。

特別是像伍子胥這樣的逃犯,為了爭取呼吸到第二天的空氣,看到第二天升起的朝陽,他的每一天,都要拼盡全力。

伍子胥首先面臨的,是楚國的追殺和逃亡的生涯。

楚平王的使者要抓伍子胥,伍子胥就張弓搭箭射向使者,使者不敢追得太緊,伍子胥就這樣逃脫。

但這僅僅只是開始。

聽說太子建在宋國,伍子胥便先來到了宋國,結果宋國自己國內有內亂。沒辦法,伍子胥又和太子建投奔鄭國,鄭國人對待太子建還算仁義,可是鄭國在當時已經淪落成沒有什麼能力的小國,讓伍子胥純粹地活著也許可以,但是要讓伍子胥復仇,就太難了。於是伍子胥又跟著太子建跑去晉國,結果晉國要太子建回鄭國做內應,一起攻伐鄭國,然後把鄭國封給太子建。貪婪的太子建答應了晉國的要求,輾轉又回到鄭國。結果事情還沒有開始,太子建就因為得罪身邊的隨從,被隨從直接洩密給鄭國,鄭國就誅殺了太子建。

現在,伍子胥連太子建這個扶持的對象都沒有了,中原一帶,也是呆不下去了。舉目四顧,天地茫茫,彷彿沒有給伍子胥復仇的機會。

天無絕人之路。經過一番思考,伍子胥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想要一起逃亡去吳國。

可是從中原的鄭國到東南的吳國,要經過楚國的地界,楚國到處都有伍子胥的懸賞畫像,伍子胥過昭關的時候,關上的官員盤查很緊,把伍子胥愁得連續好幾夜睡不著覺,傳說中,為了過昭關,伍子胥一夜之間愁白了頭髮。最後,幸虧一個名叫東皋公的好心人,藉著伍子胥相貌大變,讓人冒充伍子胥,借亂把伍子胥他們送出昭關。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伍子胥

梁羽生先生的小說《白髮魔女傳》中,念霓裳一夜白頭,大概就是就借鑑了伍子胥一夜白頭的典故。

過了昭關的伍子胥,依舊遭到楚國的追殺,關鍵時刻,有一條大江攔住了伍子胥他們的去路,眼看就要被追兵追上,恰好有有位漁父乘船,看到伍子胥的窘迫,便渡他們過江。

伍子胥過江之後,為了感謝漁父,要把身上價值百金的寶劍贈送給他,漁父拒絕說,楚國規定,如果能夠抓到伍子胥的,賞五萬石的糧食,還封有執珪的高爵位(楚國最高爵位才能夠執珪),我救你難道是為了百金的寶劍嗎?

告別漁父之後,伍子胥和公子勝也基本告別了追兵和流亡的生涯。

可是流亡的生涯結束了,流浪的日子就跟著到來。

在還沒有到達吳國的路上,伍子胥就生了一場大病,差點要了伍子胥的命。他們便只好在半路上停下來,這時候,身上的盤纏也用光了,伍子胥只好和公子勝一起,一路乞討去吳國。

傳說中,伍子胥剛到吳國,舉目無親,於是把公子勝藏在郊外,自己被髮佯狂,跣足塗面,在吳國街上執管吹簫,往來乞討。恰巧被吳國大夫被離發現,便將他推薦給公子光,最後因為公子光,伍子胥得以求見吳王。

就這樣,四處流亡,顛沛流離的伍子胥,總算是有了安定之所。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楚平王

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流亡之中的伍子胥,時刻也沒有忘記復仇的事情。

可是要找楚國復仇,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者楚國雖然衰弱,可是他依然是南方的大國,當時能夠和楚國抗衡的國家,本來就不多;再者,伍子胥不過是個異國流亡之人,在吳國無權無勢,吳國憑什麼為這樣一個不相干的人,舉國與楚國相抗衡。

好在,吳國與楚國,已經成為了世仇,吳國當時也有稱霸的野心。

所以,就在吳楚交界的兩位採桑女因為爭採桑葉而大打出手之後,吳王僚就出手了,他要為自己國家的一個採桑女出頭,便派公子光伐楚,公子光攻取了楚國的鐘離、居巢兩個城市,見好就收。

伍子胥這時候就站出來,勸說服吳王僚,讓他派公子光繼續出兵攻打楚國,他說趁現在打了勝仗,士氣正旺,可以打敗楚國。

可是公子光卻說:伍子胥是因為父兄被害,所以勸吳王伐楚,這是想讓我們為了他的私怨買單,不能聽從他的話。

面對公子光的阻擾,伍子胥表現出了自己的忍辱負重。他不僅沒有因此惱羞成怒,和公子光對著幹,甚至他還因此看出了公子光的奪取王位野心,因此伍子胥為公子光推薦了刺客專諸,自己則和公子勝退隱到郊野耕種。

而後,楚平王過世,他和秦國公主所生的兒子軫即位,成為楚昭王,吳王僚趁楚國喪期,派自己最信任的弟弟掩餘、燭庸帶兵襲擊楚國,結果被楚國困住,而公子光則趁吳王僚身邊沒有心腹之人,讓專諸刺殺吳王僚自立,成為吳王闔閭。

伍子胥剛到吳國的時候,吳王僚即位不久,等到吳王僚被專諸刺殺,闔閭即位,這已經是十一二年之後的事情了。

闔閭即位之後,便把在田野間耕種等待機會的伍子胥召來,和他一起謀劃國事。伍子胥為闔閭推薦了“兵家至聖”孫武。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掘墓鞭屍

最後,吳國大軍在伍子胥和孫武的指揮下,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楚昭王逃奔,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墓,挖出楚平王的屍體,鞭屍三百。而費無忌,則因為楚國人厭恨他,早被楚國令尹子常誅殺滅族來取悅民眾了。

從吳王僚在外,再到吳王闔閭即位,再到吳國破楚,攻佔楚國國都郢,已經是吳王闔閭九年的事情了。

伍子胥為了復仇,不包括在外流浪的日子,他在吳國就整整等了二十多年,終於一朝得以雪恥。

後來,楚國忠臣申包胥在秦國朝廷之上連哭七天七夜,感動了秦哀公,秦國派車五百乘救楚擊吳,再加上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趁著吳國用兵在外,自己偷偷跑回吳國自立為王,吳國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得已放過楚國,回吳國平定叛亂。

司馬遷曾經評論伍子胥,說伍子胥是因為仇恨而活的人,倘若當時他和他的哥哥伍尚一起赴死的話,那麼他的人生和螻蟻又有什麼區別呢?但是伍子胥能夠放棄小的義氣,通過洗雪大的恥辱,讓自己名傳於後世。當伍子胥在長江邊困窘落魄,沿路乞討餬口的時候,是多麼可悲可憐!可是伍子胥心中一刻也沒有忘記對楚國的仇恨。

所以說,忍辱負重,剋制忍耐而成就功名,不是抱負遠大的壯士英雄,又有誰能夠做得到呢?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闔閭

四、大仇得報,何去何從?

在吳國破楚,攻佔楚國國都,伍子胥得以報仇雪恥之後,吳王闔閭在伍子胥以及孫武的輔佐下,西破彊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成為了新的春秋霸主。

可惜,給了伍子胥舞臺和施展空間的吳王闔閭,沒過多久,就因為和越國的戰爭中,傷了腳趾而身死,繼承吳國王位的是夫差。

夫差不如闔閭那樣信任伍子胥,他寵信的,是跟伍子胥一樣從楚國逃難過來的伯嚭。夫差任用伯嚭為太宰,打敗越王勾踐,越王勾踐重賂伯嚭,願意委國為臣妾,做牛做馬伺候吳王夫差。

夫差準備答應越王勾踐的請降。而伍子胥自己是經歷過一番大磨難的人,他深知有人可以忍辱負重,像他伍子胥一介逃亡的難民,都可以實現復仇,何況勾踐還是越國的君主。

於是伍子胥便勸吳王夫差說:“勾踐是個能為人吃苦忍耐的人,今天不滅了他,以後必然要後悔”。

夫差不聽伍子胥的話,而聽從了伯嚭的建議,答應了勾踐的求和。

幾年後,夫差聽說齊景公死後,齊國大臣們都在爭權奪利,便要乘機北上討伐齊國。伍子胥勸諫夫差說:現在越王勾踐吃飯不講究味道,越國有人生老病死就去慰問,這是他要有所作為的跡象。勾踐不死,吳國就會有大禍患,越國的存在,就是吳國的腹心之疾,大王您不先討伐越國,而想著征討齊國,這不是舍重就輕嗎?

可惜,夫差還是不聽伍子胥的話,北伐齊國,居然還取得勝利。回國之後,吳王夫差就更加瞧不起伍子胥了。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吳王夫差

又幾年後,吳王再次北伐齊國,越王勾踐還派了三千越甲幫助吳國作戰。伍子胥又勸諫吳王夫差說: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之患,為什麼要捨近求遠,貪圖伐齊的功利?即使吳國能夠攻佔齊國,也不過是得到一塊石田(田裡都是石頭,不能耕種),毫無用處。而且《盤庚之誥》說,有叛逆不順從的,就要斬草除根,不能讓他們種下禍患,這是商朝所以興盛的原因。希望大王能捨棄齊國,先討伐越國,不然的話,就會後悔不及。

吳王夫差不聽,還派遣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出使齊國時帶上了自己的兒子,跟兒子說:我數次勸諫吳王,可是他不聽,現在吳國是要滅亡了,你和吳國一起陪葬沒有意義。於是把兒子託付給齊國大夫,鮑叔牙的後代鮑牧,自己隻身回到吳國。

伯嚭因為和伍子胥有嫌隙,便藉著此事對夫差進讒。於是吳王夫差賜給伍子胥“屬鏤之劍”,讓伍子胥自盡。

伍子胥仰天長嘆,說:當初,吳國是因為我才能夠稱霸,夫差沒有立為太子的時候,也是我伍子胥極力支持,以死相爭,才讓夫差得以立為吳國太子。當初吳王夫差剛立為太子的時候,還說要分吳國給我一起管理,我沒有非分之想。現在,吳王反倒因為伯嚭的讒言要殺了我這樣的長輩。於是告訴手下人說:我死之後,要把我的眼睛挖下來掛在城牆東門,我要看著越國軍隊入城,吳國滅亡。

說完伍子胥拔劍自刎。

吳王夫差聽說了伍子胥的遺言很憤怒,便在五月初五日把伍子胥拋屍錢塘江中,吳國人都哀憐伍子胥的忠義,在江邊為他立祠,命名為胥山。

傳說,因為伍子胥盡忠而死在屈原之前,人們五月初五往江邊丟粽子,賽龍舟,一開始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

後來,吳王夫差亡國自殺,死前自覺愧見伍子胥,用白布矇住了雙眼才赴死。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伍子胥

五、有仇必報,有恩必酬。

後世許多人,每每談到伍子胥這個人,都說他是個身懷深仇大恨的人,他的一生,都是為了復仇而活著。

其實,許多人都只看到了伍子胥報仇的一面,卻忽略了伍子胥報恩的一面。

傳說,當年伍子胥發達顯名之後,就到處尋找當初幫助自己的人報恩。他先是去尋找幫助他過了昭關的東皋公,可惜東皋公一家人已經不知去向;

接著,他又去尋找當年在溧陽給他吃飽飯的浣紗女子。浣紗女子因為自覺和伍子胥這樣陌生男子說話失了名節,在把飯讓給伍子胥吃飽後,選擇抱石投水。伍子胥就在女子投水旁邊的石頭上寫下血書發誓說:“你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後來伍子胥找不到浣紗女子的家人,就把千金投入女子跳水的地方,以示對她的報答,“千金小姐”這個詞語也就從此流傳了下來。

還有幫伍子胥渡江的漁丈人,在伍子胥逃亡的時候也以死明志,以示自己的高潔。後來伍子胥要找鄭國報仇,兵圍鄭國,鄭國告急,恰巧漁丈人之子在鄭國,持橈徑至吳軍大營面見伍子胥,伍子胥即日下令,解圍而去。鄭定公大喜,封漁丈人之子以百里之地。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伍子胥

這些,都是伍子胥有仇必報,有恩必酬的地方。

可是,東皋公也好,浣紗也好,漁丈人也好,伍子胥報的,都是小恩。

最大的恩情,其實在吳國,因為吳國為伍子胥報得了大仇,也讓伍子胥功成名就。

如果說,攻打楚國,鞭屍楚平王,是伍子胥為了報楚國的大仇,那麼,繼續留在吳國,用自己的後半生,想要幫助夫差避免吳國滅亡,乃至多次因為盡忠直諫,甚至不惜讓自己身處危險的境地,則是伍子胥為了報吳國的大恩吧。

所以,伍子胥功成名就而後不選擇和孫武一起隱退,不選擇安逸地度過餘生,是因為他心中還有另一番恩情所在吧。

傳說,當年幫助吳國稱霸之後,孫武就選擇見好就收,隱退江湖。臨走之前,他曾經勸伍子胥和他一起走。

孫武跟伍子胥說:夏天的酷暑過了,寒冬便要到來,春天結束了,就要做好迎接秋天的準備。現在吳王恃其強盛,,驕傲自滿,吳國馬上就要由盛轉衰。所以功成不退,必將會有後患。所以我不僅想保全我自己,也希望能保全你。”

其實,伍子胥並不是吳國人。既然大仇已經得報,功名已經顯揚了,伍子胥完全可以選擇和孫武一起歸隱,安安穩穩開開心心過完後半生。

就算不歸隱,以伍子胥的功勞,他也完全可以在吳國身居高位,在醉生夢死之中,就此安享餘年。

甚至,當自己知道吳國必將滅亡,他在出使齊國的時候,也是可以和兒子一起留在齊國,或者逃亡他國,留下性命的。

可是,這一次的伍子胥,在生與死的選擇之間,他沒有再選擇活著的路,在勞與逸之間,他也沒有選擇安逸。他選擇了回到吳國,想要儘自己最後的努力,或者說,是想要留下自己,陪著吳國一起走向滅亡。

莊子說:“伍員、萇弘知事君盡忠,而不知逆君之致禍。”以伍子胥的聰明才智,他豈會不知道為了逆君之禍,只不過,是因為他是一位快意恩仇,有仇必報,有恩必酬的人罷了。


詩曰:

楚使騎前貫弓矢,昭關城邊愁白頭。

假設當時身先死,英名怎堪千古留?

舍義雪恥真英雄,恩怨分明大丈夫。

功成身退豈所願?忠魂赤血耀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