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风四娘

在古龙的小说中,有一位名叫风四娘的江湖奇女子,她的人生是不甘平淡和寂寞的,因为她喜欢各式各样的刺激、冒险和挑战:骑最快的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杀最狠的人……

春秋时期,也有一位快意恩仇、光明磊落的英雄伍子胥,他的人生,就是要恩怨分明,就是要智勇双全,就是要奋与抗争,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像烈火一般充满激情和肆意。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电视剧《兵圣》中的费无忌

一、生与死的抉择。

伍子胥是楚国人,他的爷爷伍举,因为楚庄王不理朝政,就对楚庄王进行直谏,结果楚庄王说自己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奋发图强,最终成为春秋的一霸,而伍举也因此名重于世;

到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就成为当时楚平王的太子建的太傅。太子建同时还有一位少傅,叫做费无忌。费无忌是个奸佞小人,楚平王让他去和秦国联姻,帮太子建张罗娶秦国公主的事情,结果费无忌因为看到秦国公主长得漂亮,劝楚平王自己收了秦国公主,另外再帮太子建安排别的老婆。

楚平王听从了费无忌的话,娶了秦国公主并生了一个儿子轸。因为太子建的母亲是蔡国的女子,蔡国国力弱小,是楚国的附庸,而且太子建的母亲也得不到楚平王的宠幸。费无忌因为害怕自己得罪太子建,以后太子建掌权自己没有好日子过,于是便常常劝楚平王立轸为太子,把太子建安排到边境去守城。

等到太子建不在楚国都城,费无忌又日夜造谣,说太子建因为老婆被楚平王抢了,心怀怨恨,想着要联合别国诸侯为乱。楚平王为此想要杀害太子建,此事就自然牵扯到了太子建的太傅伍奢。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伍子胥

太子建逃到了宋国,而伍奢则被楚平王抓了起来。费无忌又和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做伍尚,小儿子则是伍子胥,他们两个人都是贤达的人,不一起斩草除根,会成为楚国的后患,现在可以以他父亲被抓为由,召他们两个来,一并除去。

楚平王于是派使者去召唤伍子胥兄弟二人,说他们如果来了,就放了伍奢一起回家;如果兄弟两不来,就要把伍奢杀了。

伍尚一听就准备前往,伍子胥则说:楚王召我们兄弟,不是要放了我们的父亲,而是怕我们活着会生祸患,所以要一并除去我们,我们兄弟去了,全家人就都被杀了。还不如一起逃到别的国家,找机会为父亲报仇雪恨。一起赴死,没有什么意义。

伍尚说,我也知道去了不能挽救父亲的性命,可是如果因为求生不去救父亲,后面又报不了仇,就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他对伍子胥说:“你的能力,是可以为父报仇的,你快逃去吧,我来陪父亲一起死。”

就这样,伍尚选择了仁孝,陪伍奢一起赴死;而伍子胥,则选择了活下来,为父亲和哥哥报仇。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伍子胥

二、死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

有人问,活下来的人,会比死去的人更容易吗?

其实许多时候,苟且地活着的人,比从容死去的人更艰难。

特别是像伍子胥这样的逃犯,为了争取呼吸到第二天的空气,看到第二天升起的朝阳,他的每一天,都要拼尽全力。

伍子胥首先面临的,是楚国的追杀和逃亡的生涯。

楚平王的使者要抓伍子胥,伍子胥就张弓搭箭射向使者,使者不敢追得太紧,伍子胥就这样逃脱。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听说太子建在宋国,伍子胥便先来到了宋国,结果宋国自己国内有内乱。没办法,伍子胥又和太子建投奔郑国,郑国人对待太子建还算仁义,可是郑国在当时已经沦落成没有什么能力的小国,让伍子胥纯粹地活着也许可以,但是要让伍子胥复仇,就太难了。于是伍子胥又跟着太子建跑去晋国,结果晋国要太子建回郑国做内应,一起攻伐郑国,然后把郑国封给太子建。贪婪的太子建答应了晋国的要求,辗转又回到郑国。结果事情还没有开始,太子建就因为得罪身边的随从,被随从直接泄密给郑国,郑国就诛杀了太子建。

现在,伍子胥连太子建这个扶持的对象都没有了,中原一带,也是呆不下去了。举目四顾,天地茫茫,仿佛没有给伍子胥复仇的机会。

天无绝人之路。经过一番思考,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想要一起逃亡去吴国。

可是从中原的郑国到东南的吴国,要经过楚国的地界,楚国到处都有伍子胥的悬赏画像,伍子胥过昭关的时候,关上的官员盘查很紧,把伍子胥愁得连续好几夜睡不着觉,传说中,为了过昭关,伍子胥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发。最后,幸亏一个名叫东皋公的好心人,借着伍子胥相貌大变,让人冒充伍子胥,借乱把伍子胥他们送出昭关。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伍子胥

梁羽生先生的小说《白发魔女传》中,念霓裳一夜白头,大概就是就借鉴了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

过了昭关的伍子胥,依旧遭到楚国的追杀,关键时刻,有一条大江拦住了伍子胥他们的去路,眼看就要被追兵追上,恰好有有位渔父乘船,看到伍子胥的窘迫,便渡他们过江。

伍子胥过江之后,为了感谢渔父,要把身上价值百金的宝剑赠送给他,渔父拒绝说,楚国规定,如果能够抓到伍子胥的,赏五万石的粮食,还封有执珪的高爵位(楚国最高爵位才能够执珪),我救你难道是为了百金的宝剑吗?

告别渔父之后,伍子胥和公子胜也基本告别了追兵和流亡的生涯。

可是流亡的生涯结束了,流浪的日子就跟着到来。

在还没有到达吴国的路上,伍子胥就生了一场大病,差点要了伍子胥的命。他们便只好在半路上停下来,这时候,身上的盘缠也用光了,伍子胥只好和公子胜一起,一路乞讨去吴国。

传说中,伍子胥刚到吴国,举目无亲,于是把公子胜藏在郊外,自己被发佯狂,跣足涂面,在吴国街上执管吹箫,往来乞讨。恰巧被吴国大夫被离发现,便将他推荐给公子光,最后因为公子光,伍子胥得以求见吴王。

就这样,四处流亡,颠沛流离的伍子胥,总算是有了安定之所。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楚平王

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流亡之中的伍子胥,时刻也没有忘记复仇的事情。

可是要找楚国复仇,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者楚国虽然衰弱,可是他依然是南方的大国,当时能够和楚国抗衡的国家,本来就不多;再者,伍子胥不过是个异国流亡之人,在吴国无权无势,吴国凭什么为这样一个不相干的人,举国与楚国相抗衡。

好在,吴国与楚国,已经成为了世仇,吴国当时也有称霸的野心。

所以,就在吴楚交界的两位采桑女因为争采桑叶而大打出手之后,吴王僚就出手了,他要为自己国家的一个采桑女出头,便派公子光伐楚,公子光攻取了楚国的钟离、居巢两个城市,见好就收。

伍子胥这时候就站出来,劝说服吴王僚,让他派公子光继续出兵攻打楚国,他说趁现在打了胜仗,士气正旺,可以打败楚国。

可是公子光却说:伍子胥是因为父兄被害,所以劝吴王伐楚,这是想让我们为了他的私怨买单,不能听从他的话。

面对公子光的阻扰,伍子胥表现出了自己的忍辱负重。他不仅没有因此恼羞成怒,和公子光对着干,甚至他还因此看出了公子光的夺取王位野心,因此伍子胥为公子光推荐了刺客专诸,自己则和公子胜退隐到郊野耕种。

而后,楚平王过世,他和秦国公主所生的儿子轸即位,成为楚昭王,吴王僚趁楚国丧期,派自己最信任的弟弟掩余、烛庸带兵袭击楚国,结果被楚国困住,而公子光则趁吴王僚身边没有心腹之人,让专诸刺杀吴王僚自立,成为吴王阖闾。

伍子胥刚到吴国的时候,吴王僚即位不久,等到吴王僚被专诸刺杀,阖闾即位,这已经是十一二年之后的事情了。

阖闾即位之后,便把在田野间耕种等待机会的伍子胥召来,和他一起谋划国事。伍子胥为阖闾推荐了“兵家至圣”孙武。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掘墓鞭尸

最后,吴国大军在伍子胥和孙武的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楚昭王逃奔,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墓,挖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三百。而费无忌,则因为楚国人厌恨他,早被楚国令尹子常诛杀灭族来取悦民众了。

从吴王僚在外,再到吴王阖闾即位,再到吴国破楚,攻占楚国国都郢,已经是吴王阖闾九年的事情了。

伍子胥为了复仇,不包括在外流浪的日子,他在吴国就整整等了二十多年,终于一朝得以雪耻。

后来,楚国忠臣申包胥在秦国朝廷之上连哭七天七夜,感动了秦哀公,秦国派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再加上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趁着吴国用兵在外,自己偷偷跑回吴国自立为王,吴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已放过楚国,回吴国平定叛乱。

司马迁曾经评论伍子胥,说伍子胥是因为仇恨而活的人,倘若当时他和他的哥哥伍尚一起赴死的话,那么他的人生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呢?但是伍子胥能够放弃小的义气,通过洗雪大的耻辱,让自己名传于后世。当伍子胥在长江边困窘落魄,沿路乞讨糊口的时候,是多么可悲可怜!可是伍子胥心中一刻也没有忘记对楚国的仇恨。

所以说,忍辱负重,克制忍耐而成就功名,不是抱负远大的壮士英雄,又有谁能够做得到呢?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阖闾

四、大仇得报,何去何从?

在吴国破楚,攻占楚国国都,伍子胥得以报仇雪耻之后,吴王阖闾在伍子胥以及孙武的辅佐下,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成为了新的春秋霸主。

可惜,给了伍子胥舞台和施展空间的吴王阖闾,没过多久,就因为和越国的战争中,伤了脚趾而身死,继承吴国王位的是夫差。

夫差不如阖闾那样信任伍子胥,他宠信的,是跟伍子胥一样从楚国逃难过来的伯嚭。夫差任用伯嚭为太宰,打败越王勾践,越王勾践重赂伯嚭,愿意委国为臣妾,做牛做马伺候吴王夫差。

夫差准备答应越王勾践的请降。而伍子胥自己是经历过一番大磨难的人,他深知有人可以忍辱负重,像他伍子胥一介逃亡的难民,都可以实现复仇,何况勾践还是越国的君主。

于是伍子胥便劝吴王夫差说:“勾践是个能为人吃苦忍耐的人,今天不灭了他,以后必然要后悔”。

夫差不听伍子胥的话,而听从了伯嚭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求和。

几年后,夫差听说齐景公死后,齐国大臣们都在争权夺利,便要乘机北上讨伐齐国。伍子胥劝谏夫差说:现在越王勾践吃饭不讲究味道,越国有人生老病死就去慰问,这是他要有所作为的迹象。勾践不死,吴国就会有大祸患,越国的存在,就是吴国的腹心之疾,大王您不先讨伐越国,而想着征讨齐国,这不是舍重就轻吗?

可惜,夫差还是不听伍子胥的话,北伐齐国,居然还取得胜利。回国之后,吴王夫差就更加瞧不起伍子胥了。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吴王夫差

又几年后,吴王再次北伐齐国,越王勾践还派了三千越甲帮助吴国作战。伍子胥又劝谏吴王夫差说: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贪图伐齐的功利?即使吴国能够攻占齐国,也不过是得到一块石田(田里都是石头,不能耕种),毫无用处。而且《盘庚之诰》说,有叛逆不顺从的,就要斩草除根,不能让他们种下祸患,这是商朝所以兴盛的原因。希望大王能舍弃齐国,先讨伐越国,不然的话,就会后悔不及。

吴王夫差不听,还派遣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出使齐国时带上了自己的儿子,跟儿子说:我数次劝谏吴王,可是他不听,现在吴国是要灭亡了,你和吴国一起陪葬没有意义。于是把儿子托付给齐国大夫,鲍叔牙的后代鲍牧,自己只身回到吴国。

伯嚭因为和伍子胥有嫌隙,便借着此事对夫差进谗。于是吴王夫差赐给伍子胥“属镂之剑”,让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当初,吴国是因为我才能够称霸,夫差没有立为太子的时候,也是我伍子胥极力支持,以死相争,才让夫差得以立为吴国太子。当初吴王夫差刚立为太子的时候,还说要分吴国给我一起管理,我没有非分之想。现在,吴王反倒因为伯嚭的谗言要杀了我这样的长辈。于是告诉手下人说:我死之后,要把我的眼睛挖下来挂在城墙东门,我要看着越国军队入城,吴国灭亡。

说完伍子胥拔剑自刎。

吴王夫差听说了伍子胥的遗言很愤怒,便在五月初五日把伍子胥抛尸钱塘江中,吴国人都哀怜伍子胥的忠义,在江边为他立祠,命名为胥山。

传说,因为伍子胥尽忠而死在屈原之前,人们五月初五往江边丢粽子,赛龙舟,一开始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后来,吴王夫差亡国自杀,死前自觉愧见伍子胥,用白布蒙住了双眼才赴死。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伍子胥

五、有仇必报,有恩必酬。

后世许多人,每每谈到伍子胥这个人,都说他是个身怀深仇大恨的人,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复仇而活着。

其实,许多人都只看到了伍子胥报仇的一面,却忽略了伍子胥报恩的一面。

传说,当年伍子胥发达显名之后,就到处寻找当初帮助自己的人报恩。他先是去寻找帮助他过了昭关的东皋公,可惜东皋公一家人已经不知去向;

接着,他又去寻找当年在溧阳给他吃饱饭的浣纱女子。浣纱女子因为自觉和伍子胥这样陌生男子说话失了名节,在把饭让给伍子胥吃饱后,选择抱石投水。伍子胥就在女子投水旁边的石头上写下血书发誓说:“你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找不到浣纱女子的家人,就把千金投入女子跳水的地方,以示对她的报答,“千金小姐”这个词语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还有帮伍子胥渡江的渔丈人,在伍子胥逃亡的时候也以死明志,以示自己的高洁。后来伍子胥要找郑国报仇,兵围郑国,郑国告急,恰巧渔丈人之子在郑国,持桡径至吴军大营面见伍子胥,伍子胥即日下令,解围而去。郑定公大喜,封渔丈人之子以百里之地。

伍子胥,一位快意恩仇的悲情英雄

伍子胥

这些,都是伍子胥有仇必报,有恩必酬的地方。

可是,东皋公也好,浣纱也好,渔丈人也好,伍子胥报的,都是小恩。

最大的恩情,其实在吴国,因为吴国为伍子胥报得了大仇,也让伍子胥功成名就。

如果说,攻打楚国,鞭尸楚平王,是伍子胥为了报楚国的大仇,那么,继续留在吴国,用自己的后半生,想要帮助夫差避免吴国灭亡,乃至多次因为尽忠直谏,甚至不惜让自己身处危险的境地,则是伍子胥为了报吴国的大恩吧。

所以,伍子胥功成名就而后不选择和孙武一起隐退,不选择安逸地度过余生,是因为他心中还有另一番恩情所在吧。

传说,当年帮助吴国称霸之后,孙武就选择见好就收,隐退江湖。临走之前,他曾经劝伍子胥和他一起走。

孙武跟伍子胥说:夏天的酷暑过了,寒冬便要到来,春天结束了,就要做好迎接秋天的准备。现在吴王恃其强盛,,骄傲自满,吴国马上就要由盛转衰。所以功成不退,必将会有后患。所以我不仅想保全我自己,也希望能保全你。”

其实,伍子胥并不是吴国人。既然大仇已经得报,功名已经显扬了,伍子胥完全可以选择和孙武一起归隐,安安稳稳开开心心过完后半生。

就算不归隐,以伍子胥的功劳,他也完全可以在吴国身居高位,在醉生梦死之中,就此安享余年。

甚至,当自己知道吴国必将灭亡,他在出使齐国的时候,也是可以和儿子一起留在齐国,或者逃亡他国,留下性命的。

可是,这一次的伍子胥,在生与死的选择之间,他没有再选择活着的路,在劳与逸之间,他也没有选择安逸。他选择了回到吴国,想要尽自己最后的努力,或者说,是想要留下自己,陪着吴国一起走向灭亡。

庄子说:“伍员、苌弘知事君尽忠,而不知逆君之致祸。”以伍子胥的聪明才智,他岂会不知道为了逆君之祸,只不过,是因为他是一位快意恩仇,有仇必报,有恩必酬的人罢了。


诗曰:

楚使骑前贯弓矢,昭关城边愁白头。

假设当时身先死,英名怎堪千古留?

舍义雪耻真英雄,恩怨分明大丈夫。

功成身退岂所愿?忠魂赤血耀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