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回到农村感觉早晚气温比城里低?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一起种植


为什么回到农村感觉早晚气温比城里低?

题主,你的感觉没有骗你。

而且,实际上,不止是早晚气温农村比城里低,白天尤其是午间气温也明显低于城市。

如果不说气温,而是地表温度的话,城市某些区域的温度更是高的惊人。

以一个100万人及以上人口的城市来说,年平均气温可能比周围农村气温高出1~3°C。

到了晚上,这种差异可能高达12°C——这就是题主产生“回到农村感觉早晚气温比城里低”的原因。

而在炎热夏日,阳光充足的午间,城市屋顶、路面的温度更是可以比空气温度高出令人咋舌的27~50°C。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温度高于农村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在气温地图上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出不同城市化区域的“热度”:

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因素很多,主要不外乎产热和散热两方面的原因。

城市地表构成导致地表吸收更多热量

我们知道,地球的能量主要来自日光辐射。

城市以建筑物尤其是高楼林立,和地面硬化为主要特征,缺少植被,更很难有直接裸露的土地。无论是建筑物表面或者路面的硬化,使用更多的保温隔热材料,从而使得大量热量被建筑物和地表表面吸收;同时阻碍热量被深层土壤吸收。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的以上特征,也不利于城市地下土壤积存更多的雨水,从而阻碍对热量的吸收。

这样,更多的热量积聚在地表和建筑物表面和地表空气,导致气温和地表温度明显上升。

农村地区则相反,地表更多区域被植被覆盖,或者土壤直接露天。这样,太阳辐射的能量可以更多地被深层土壤,尤其是富含水分的土壤吸收;而绿色植被吸收的能量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化合键的化学势能加以储存。

总之,农村地区的地表吸收更少的热量,因而地表和气温会明显低于城市。

人口聚居,和能量消耗增加,城市产热量更大

人口聚居是城市的第一大特征。

我们知道,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产热散热体,每天消耗的能量物质,除了做外功外,全部被转化成热量,最终通过体表散失到环境中。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人体的产热量就越大。

另一方面,人口所使用的绝大多数工具也都需要消耗能量,其中基本上最终都要转化成热量散失到大气中。

比如,汽车,照明灯具和各种电器。

到了夏季,城市对制冷更大规模的需求进一步加剧热岛效应。

研究表明,空气温度每升高1华氏度(0.6°C),电力需求增加1.5-2.0%。夏季,气温总体上升高5℃,电力需求可能增加5~10%。这也是夏季热浪期间城市电力供给出现短缺甚至断电的原因。而这些能量,最终也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空气中。

林立的高层建筑和空气污染产生的温室效应显著阻碍夜间地表热量向夜空的散失

到了晚上和夜间,没有了日照,高空气温出现显著下降,地表热量可以通过向高空散失来降温。

但是,由于城市林立的高层建筑,和空气污染的原因导致的温室效应显著阻碍了这种散热,导致热量徘徊在地表。

而农村,由于没有高层建筑和空气污染造成的温室气体效应,地表的热量很快与高空交换,气温快速下降。

要知道,人体体表的温度感受受体对温度,尤其是低温极其敏感。城乡间夜间的温度差异足以让任何一个人明显的感受到。

热相关死亡人数超过其他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总和

夏天到了,防暑降温成了维护健康的重点。

因为,高温是造成人,尤其是幼儿和高龄人口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据美国统计,几十年来,由于高温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由于寒冷、地震、水灾等其他自然灾害死亡的总人数。

正确认识城市热岛效应,对于夏日高温季节防暑降温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挣脱枷锁的囚徒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这种现象还有一个专业术语——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HI effect),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城市的地面

城市里的地面是以混凝土为主的,而农村基本上还是土路比较多。这涉及到一个物理知识——比热容。混凝土的比热容要比泥土小很多,所以混凝土升温比较快,热量饱和后,释放出来的热量就会多。这也是为什么一到夏天,城市里的道路温度会如此高的一个原因。最热的时候甚至能将鸡蛋热熟了。而土路因为比热容大,升温就比较慢,所以农村路面温度就比城市的要低。

空气的污染

城市热岛效应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空气污染造成的影响比较明显。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及工业废气的排放尤为突出。大量尾气以及废气造成的温室效应是城市温度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威海市早在很多年前就将市区的大量工厂迁出去,效果也十分明显。威海市的空气质量一直很好,在全国都很出名,这跟这项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但由于近几年汽车的拥有量持续上升,这一问题又重新显现出来。

而农村由于受污染程度低,空气比城市更清新,所以温度就会比城市的低。

绿色植被面积

绿色植被能吸收大量的热量,有效的降低温度。但现在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里的人均绿化面积要远远低于农村。城市的土地可以说寸土寸金,大量的土地是用于人类居住。在这种情况下,留给绿色植被的面积就很小了,绿色植被缓解城市温岛效应的能力大为减弱。

而在农村,青山绿水,绿色植被面积非常大。单靠粮食作物的吸热作用,就能让农村的温度降下来。

空气的流通

空气的流通对温度影响也很明显。城市里的建筑大多以高楼大厦为主,这增加了空气流通的阻力。再加上城市的路面导致城市的空气湿度要比农村低很多,这导致靠空气流通带动水汽蒸发降温的能力大为削弱。

而农村,大多以低矮的平房为主,空气开通比较顺畅。再加上绿色植被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因此空气流通降温比较明显。

人口密度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人口的大量涌入与增长也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口的密集决定了人类活动的增加,比如夏天空调、汽车的使用,加剧了各种尾气、废气的排放。有研究表明,节假日期间,人口大量的迁移活动对城市温岛效应的影响十分明显。

在农村,现在的人口十分稀少,人类活动比较少,对温度的影响就比较少。这就造成农村温度比城市的要低。

以上几点,是造成城市温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什么农村温度要比城市低的原因。


乡山乡韵


相同纬度的农村和城市,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季农村的温度都要比城市低一些,这一点是母庸置疑的,尤其是大型城市和南方农村的对比更加明显,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人类聚集属性有关,更与工业生产有关。其实看到这个问题,最先想到近些年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温室效应”,太阳光穿透大气照射到地面后,多余热量却被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阻挡散发,从而使地表温度增高。虽然温室效应更多是指整个地球的大气层,但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二氧化碳含量,而城市的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农村,所以形成温室效应的温度更高。
除了温室效应以外,与城市自身的热量也有很大关系,城市车辆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热量都会促使温度上升,而且这些还只是最表象最直观的原因。或许有些人会说一些非工业城市温度也高,其实像手机充电器、家用电器、办公电脑等设备也都会散发热量,单个或许影响不大,但积少成多后对城市温度也有很大影响。另外城市高楼大厦自身的太阳光线、热量反射,阻挡空气流通都是原因之一。而从农村角度来看,农村聚集的人更少,建筑更分散,低矮建筑不会影响自然的通风效应,也阻挡不了冷空气,而且农村相比于城市最大的特点还有植物多,不管是山岭木本植物,还是田间农作物对空气、温度都有调节作用。比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较少气温包围影响,所以温度要低一些,特别是南方夏季,农村还是很凉爽的。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对于农村和城市的温体感温度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最典型的就是炎热的夏季,城市如同蒸笼一般。农村则时不时的一丝微风,相对的凉爽;冬季呢,农村的寒风呼啸,体感温度更低。这主要还是农村和城市的环境不同引起的。

首先,农村里,地势空旷,人口不密集,生活垃圾污染和工业制造和汽车二氧化碳的排行量不多,不会造成太多二氧化碳,而且有山林草木多 ,花草树木可以吸收很多二氧化碳,过滤空气。致使空气里的温度可以很好的循环,不会像城市那样二氧化碳过多,空气里的热量不容易循环散热。

城市里及其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物资集中,部门繁多,车水马龙,工业、企业聚集,这都是些用电、用煤、用油等高耗能的集中区,有耗必有散,它们所产生排放出的大量热能由于不能及时分散到其他地方,就如蒸馒头时笼屉上面的盖打不开,不热才怪。

其次,城市与农村地表物理性质不同,城市土地硬化面积过大,水泥路,沥青路相对较多,建筑材料多为钢筋水泥,吸热和放热比农村的土地强很多,而热容量又很小,在阳光照射下升温很快,而农村的草地温度明显低于水泥路温度。

最后,城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地面储水能力很差,每逢下雨,雨水都顺着地面流入地下道排走了,地面基本没有可供蒸发的水,热量不能通过蒸发消耗掉,只得蓄积起来,使得温度比农村的更高。


罗迷生活


最主要的是环境,其次是人口密度。

农村树木绿植农作物占大比例,大家都知道树木是通过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来释放氧气的,会缓解热源,再加上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空气流通。

再看城市钢筋混凝土,人口集中密度大,各种工业排放以及汽车尾气,硬化的路面不但不能吸收热量反而会把太阳投射的热源反射到空中;城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地面储水功能很差,每逢下雨,雨水都顺着地面流入下水道排走了,地面基本没有可供蒸发的水分。热量不能通过蒸发消耗掉,只得储积起来,使得城市更加闷热。





小城市大张


首先,农村里,地势空旷,人口不密集,生活垃圾污染和工业制造和汽车二氧化碳的排行量不多,不会造成太多二氧化碳,而且有山林草木多 ,花草树木可以吸收很多二氧化碳,过滤空气。致使空气里的温度可以很好的循环,不会像城市那样二氧化碳过多,空气里的热量不容易循环散热。

再者就是农村,有山有水,空气自然是好。
因为夏季城市的人口多、生活废热多;工厂多;汽车等交通工具多,排放的废热多;城市高楼林立,多为水泥路面;城市绿地比农村少,风速比乡村小,散热慢;因而一般情况下,夏季城市的气温要比乡村高。

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不仅农村的空气好而且夏天也凉快。对于农村和城市的温体感温度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最典型的就是炎热的夏季,城市如同蒸笼一般。农村则时不时的一丝微风,相对的凉爽;冬季呢,农村的寒风呼啸,体感温度更低。这主要还是农村和城市的环境不同引起的。



独宠我208


农村的气温比城里的气温早晚有些低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农村的山农村的水,农村的草树盛茂,沼泽大川常年雾气朝朝。农村的地理环境与城市的地理环境相比差距太大。2、城市的参天高楼,全部硬化的路面,象一块块的聚光镜炙烤着大地。极少的绿化带和汽车尾汽的排出量越来越多,城市的各行各业的集中所以各种各样的污染也相对较集中。



相比较不难看出,城市象个大火炉,农村的清山绿水和未被破坏的自然风貌。这足可以证明农村的早晚温差比城里的早晚温差低的原因。


蜜汁林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村的水资源比城市里的丰富,水能吸热这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裸露的土壤里就含有大量的水分,可以吸收走大部分的热能。城市里却全是钢筋混凝土加柏油路面,不仅不吸热,反而将大量的热能积聚在表面之后又辐射到空气中由此而形成燥热的气象状态。

其次就是生态结构,农村生态的多样性冷热可以促成互'补,而城市比较单一,难以互补。

其三是因为城市里及其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物资集中,部门繁多,车水马龙,工业、企业聚集,这都是些用电、用煤、用油等高耗能的集中区,有耗必有散,它们所产生排放出的大量热能由于不能及时分散到其他地方,就如蒸馒头时笼屉上面的盖打不开,不热才怪。


乐观生活的周小妹


城市比农村气温低,大家都能感觉到,尤其到夏天在城市里住惯的人们,偶尔的回到农村觉的特别清爽。这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1).城市植被覆盖少于农村,而植被有吸热温涵养水源的功效,可降低温度。而农村的田地里都是庄稼,道路两旁是果园家家门口有菜园,就连院子里都种上了鲜花。

(2).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涌拥挤,产生的热量及烟尘多于农村。在农村地广人稀车量少。

(3).高度集中的人群和建筑产生大量的热量散发,大面积水泥地面对阳光热量吸收量大,还有集中地工业热源等等造成城市的发热量比农村大。

(4)城市到了晚上也是亮如白昼,每一个发光体也是散热体。农村晚上的街上只有最基本的路灯。

城市是热源集中,而且热量散的慢,导致两地域的温差。


山里小菏


我是贫农希蒂,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感觉农村早晚的温度比城里低呢?这也是我每年假期回老家的最大感受之一。特别是寒假的时候,每天早晚都能把我冻得直哆嗦。衣服没少穿,却感觉老家比城里冷的多。


这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


我认为主要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北风还是那样的吹,但是在同等等级的风速下,大城市里的钢铁混凝土森林却阻挡了它前进的脚步。


而在空旷的田野和村庄上,北风却可以放肆的奔跑,这样人们的体感温度自然就比城里低了几度。


再加上农村人只要一起床就会出屋子在院子里或是外面活动,在畅通无阻的寒风吹拂下,早晚那是感觉相当的冷。


而城里人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大都是在房间里,很少出房间,不在外面久呆自然感觉不到早晚的寒冷。


同样的道理,农村绿树成荫,微风阵阵,就是盛夏时节,太阳的威力也会让人感觉减弱了几分。而城里的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高楼大厦却会反射阳光,让城里的气温高了一些。


农村地广人稀,绿树成荫,城里高楼大厦,人群密集,这或许就是早晚农村的温度比城里低的因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