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已统一北方,孙、刘归顺就行,为啥非要分裂国家、生灵涂炭?

长喜1690202815422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品三国》中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乱世出枭雄、英雄和奸雄。这就像是一个群龙无首的班级一样,老师的话不管用,谁都想去当个班长管理班级,但是一堆同龄人在一块,自然是谁也不肯服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刘备和孙权就是一个班级里最出色的三个学生,这个时候虽然曹操最厉害,但是想要当班长,刘备和孙权自然不会愿意。大家都在一个班里,凭啥就是你呢?

我们都知道,在东汉末年的这个混乱的班级中,第一任明义上班长是董卓,第二任名义上的班长是袁绍,第三任便是我们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了。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自此成就了他中原霸主的地位,而此时的刘备还在流浪,孙权则是年少新立,势力不稳。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理说这天下已经有超过一半都落入到了曹操的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和孙权为啥不投降,而是要分裂呢?

其实,这两位兄弟也是身不由己呀。

刘备和孙权则是出来混的,也带了一帮的弟兄,辛辛苦苦的拿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地盘,自己要为兄弟们负责啊。在这样成王败寇的格局下,刘备和孙权不得不与曹操对立,一是为了自己和跟随自己的人活命,二是为了寻找机会看能否统一天下。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能笑到最后的还说不定的不是。

许多复杂的因素集合在一起,注定了刘备和孙权不会向曹操投降,毕竟,无论是谁,都不想做待宰的羔羊啊。


历史消消乐


关于这个题目,好有一比,那就是既然日本人已经占领了东南半壁,为什么国民政府不归顺日本人?

同样当时的情况,刘备和孙权都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分裂祖国。尤其是刘备,刘备作为当时汉室宗室,尽管他的基因和汉献帝已经是松花江和松花蛋的关系了,但是在他的心中仍然有一个梦想,就是恢复大汉帝国往日的荣光。

他只承认汉献帝是汉朝的皇帝,但是他不承认许昌政府,原因就是这个政府掌握在曹操的手中。而曹操是大名鼎鼎的汉贼,所以皇帝是合法的,但是政府是非法的,所以刘备有充足的理由起来反抗朝廷,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反抗朝廷,就是反对汉贼曹操,就是为大汉帝国续命。

对于孙权同样如此,孙权这个人在政策上比刘备灵活的多,只要不涉及自己的核心利益,他不介意为曹操俯首做小。但是一旦涉及到他的核心利益,江东领土问题,他就会亮出尖牙利爪,狠狠向你扑来。

到了曹丕时期,他认为自己作为汉朝的臣子和曹丕一般无二,曹丕既然能够篡位称帝,我凭什么不能当皇帝?所以孙权这才称了帝,个人认为如果曹丕继续执行曹操的路线,不篡位,至少在表面上,孙权还是会表达恭顺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之后,不得不回到北方积蓄力量,以图后计。但是由于赤壁的损失过大,使得曹操在北方的统治根基也发生了动摇,关中诸侯开始产生了异心,使得曹操无暇南顾。

而恰恰在曹操整理自己内务的时候,刘备趁势做大。在占有荆州一部分的情况下,迅速向西发展,入蜀夺取四川,从一个飘在荆州的荆漂,正式成为了一方之主,有了一定的实力,比起在赤壁大战之前,有了更多的本钱。

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曹魏帝国对上其他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在国力上绝对处于碾压的地位。但是一旦两国联手,刘备也好,孙权也好,都是有和曹操掰掰手腕子的实力。

尤其是孙权,人送绰号孙十万,动辄派十万大军,送经验,送人头,如果不是孙权亲自领兵,而是换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比如说陆逊,陆伯言,很有可能就是另一副局面了。

所以说在国力上,两个联手,不仅能够制衡曹操,还能够在局部形成优势,使得曹魏帝国顾头不顾腚。这样的情况之下,你指望刘备和孙权向曹操投降,接受曹操的摆布,这怎么可能?

再者,按照曹操的个性,你觉得孙权或者刘备归顺,他们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们绝不会像刘琮那样被曹操封为有名无实的青州刺史,安享晚年。

曹操可能是个极度自信的人,性格开朗,不会对这两个人下重手,但是别忘了曹操的那个好儿子曹丕,这个老小子对自己的兄弟都要来一出七步成诗,别说对孙刘二人了,所以考虑到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安全,投降是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所以孙权也好,刘备也好,以他们的实力,以及他们对天下的看法,他们都不会像曹操妥协,绝不会交出他们安身立命的地盘,对于军阀来说,没有自己的底盘,就没有自己的老命。


历史评说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王朗一段里,王朗认为天下是有德者居之,曹操扫平群雄,有大功劳于天下,该做这天下的皇帝,让诸葛亮不要顽固抵抗,投降过来一起过安生的日子。诸葛亮痛斥王朗的言行违背了人臣之德,最后直接攻击人身,把王朗给骂死了。

这一段其实王朗与诸葛亮讨论的事情,是一个关乎政权正统的问题,就是谁应该来做这天下的皇帝。王朗沿用周代的政治伦理,说“以德配天”,有德者而居之。诸葛亮则认为曹家是汉臣,却行篡位之事,是德行有亏,不能做皇帝。他们其实都是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解释自家政权的合法性,王朗说曹家建有大功业,是万姓推举出来的皇帝;诸葛亮说汉家福泽绵延,国祚不绝,是从汉献帝那里继承来的皇帝。

正统,这个词比较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统治合法性的问题。统治的合法性,就是要解决如果你来做王,别人为什么要听你的招呼的问题。这个合法性有几个来源,一般来说是有民主选举、君权神授、社会价值的反射性认同等几种方式。传统意义上,中国历代王朝之所以强调正统,其实强调的就是君权神授体系。皇帝的权力是天神给予的,你敢不听吗?历朝历代都说是黄帝一脉,百姓而为同一家,善择国号以明其德。

在刘备时期,就经常把“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的口号挂在嘴边,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势力寻找合法性,甚至诸葛亮出师北伐也是在为蜀汉政权寻找合法性,不然为什么蜀中民众要听从一帮外乡人的命令呢?

那么曹操能不能大度一些?只要孙刘两家维持表面的恭顺,大家和气生财就好,这样也就不用大动干戈了。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根本行不通。曹操不去打他们,他们也会找点事来打曹操,不然他们就没有办法说服他们统治区的民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国的地缘特点也决定了南北分立时间不可能太久,中原板块的实力在农业经济为主流的时代过于强大,只要中原安定,南方始终不能成为其对手。而根据礼法,大一统政治,又是正统的必要条件。所以自命正统的王朝皇帝,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完成大一统,这样才能祭祀天地,封禅泰山,青史留名。

何为大一统呢?秦始皇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意即不仅仅是领土方面完成汉地统一,还要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乃至于思想上都完成统一建设。

曹操之所以天下三居其二也不称帝,可能就是因为在孙刘那里吃了亏。所以他说如果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意思是如果曹丕有能耐,就学周武王灭商之后,完成大一统再建立新的皇朝吧。可是人心都是肉长的,尤其是居于上位的人,即使你衣食无忧了,可是那些跟随着你打天下的人可还想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谁不想攀龙附凤,要个开国元勋当当?曹操是实干家,自己有军功,还能镇得住场子;曹丕带兵的机会少,军功不显,如果不立即篡位,把天下名器收归己有,难保那些将领们不会分化瓦解。

所以,曹丕急匆匆的篡位,其实就是想坐实了曹魏王朝的天下,让别人没有挑选,只有这一个可选项。为了使曹魏政权更有合法性,曹丕不仅灵前火速即位,还立即开始了三辞三让的禅让流程,证明自己的天下不是抢过来的,自己的皇位是推选出来的。

这可能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


而知而行的历史


导语:

曹操已是天下三分有其二,为何刘备、孙权不归顺曹操?如果归顺了曹操不仅促进了国家统一,并且不再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太平盛世岂不是英雄们所愿?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对于曹操、孙权、刘备这样的枭雄们,他们逐鹿中原,导致生灵涂炭、血流成河,目的无非是为了登上权力的殿堂,成为九五至尊。

对于周瑜、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谋士们,他们唇枪舌剑,尔欺我诈,目的无非择明主,建功业。他们讲忠孝、追求正义,讲究正统。

所以上题答案来了:孙权、刘备等诸侯们为王土而战;诸葛亮、周瑜等谋士们为忠君而战!

刘备、孙权不是不渴望统一,不过他们心目中的统一是消灭对方势力,自己统一中原。即使不能统一中原,也要保护好自己脚下的王土。这就是刘备、孙权为什么不归顺曹操的原因。

孙权、刘备为王土而战

赤壁之战是曹操错失统一中原的关键一战,也是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不妨从赤壁之战说起,看看孙权、刘备为何面对曹操百万雄兵不选择归顺。

一、刘备有称霸天下的鸿鹄之志!

刘备出生贫苦,“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过小时候便有“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豪言壮志。后来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其鸿鹄之志却从未忘记。

曹操发兵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不敌曹军,求援刘备。刘备虽然兵仅千人,为了刷存在感,前往救援。陶谦病亡,将徐州托付于刘备。刘备不从,下邳陈登劝说刘备:“

汉室颓废,当于徐州为根据,建功立业,匡扶汉室。”

刘备不从,陈登换了一种说法:“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刘备遂领了徐州,刘备在此虽然有谦虚推诿之嫌,不过“成霸王之业”倒说到了刘备心坎上。其匡扶汉室为虚,成霸王之志为实。

《三国志•先生传》: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

二、刘备也曾归顺曹操,事实证明水火不容。

刘备驻沛县时,由于吕布出兵攻打沛县,刘备兵败被迫投靠曹操。曹操礼贤下士,起初也厚待刘备。“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时间久了,刘备雄心就暴露了出来。曹操生性多疑,自然能看穿刘备雄心,于是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来试探刘备。刘备自是吃惊,竹筷掉落在地上,碰巧天空雷鸣电闪,刘备以惧怕雷电为由掩饰。事后,刘备自知曹操容不下自己,加上身陷“汉献帝衣带招”事件,刘备遂找借口及时脱身。

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刘备同为枭雄,岂能相容。对于曹操而言,“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所以必然要除掉刘备。

三、刘备一直败北,对抗曹操首先是为了保命。

刘备因汉献帝衣带诏事件外逃后,一直被曹操追杀。曹操视刘备为后患,除之为快。

曹操:“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曹操的穷追不舍,使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几乎已容身之地。刘备逃亡于夏口之时,已是艰难之极。战曹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顺曹操必死无疑。所以赤壁之战刘备首先为了保命。刘备的一线生机就寄托于诸葛亮出使东吴。

《三国志》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四、生子当如孙仲谋

东吴历经三代经营,有其以下两个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决定孙权不会归顺曹操,将江东拱手相送。

①江东之地,易守难攻。

②东吴内部家族利益一致,对敌能团结一致。

纵观三国史,东吴无论对曹操的赤壁之战,还是对刘备的夷陵之战,以及曹丕率三十万之众来犯,孙权都能以少胜多,化险为夷。难道是东吴将士战斗力高?也不尽然,东吴在攻城掠地中,却很少能取胜,例如两次合肥之战,孙权亲自挂帅,都无功而归。所以可以总结如下:东吴主动进攻的战役,基本没有胜仗;而被动防守的战役,基本没有败仗。原因在于一方面,东吴江东占据天险,易守难攻;另一方面,东吴内部家族利益一致,在面对外敌时能做到团结一致。

所以从根本上说孙权不会归顺刘备。其次孙权通过鲁肃、周瑜分析,曹操虽拥兵百万也不是不可战胜,既然有胜算何必还要归顺曹操。

孙权能战胜曹操的有利条件:

①江东据天险,易守难攻。

②吴越善水战,曹军善陆战。

③曹军士兵多北方人,水土不服。

④曹军中荆州降兵,军心不稳。

⑤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构成曹操后患。

⑥曹操远道而来,强弩之末。

⑦江东经历孙氏三代人经营,人心团结。

孙权有这些取胜的条件,何必北面称臣。并且曹操南征,首当其冲的是刘备,最终目标是孙权。这一点由《资治通鉴》记载的曹操写给孙权的信可见一斑。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孙权一代杰豪,面对曹操下的战书,岂能不战而降。

荀彧、诸葛亮等谋臣们为忠孝而战。

荀彧、诸葛亮等这些顶级谋士们为什么不促进国家统一,而是采用纵横之术,使国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文人谋士讲究“忠孝”。忠,何为忠?忠君,谁为君?君为“汉室”,谁又是正统的“汉室”?

刘备自称汉室之后,打起了“匡扶汉室”的旗帜,以示正统。

曹操每出征必有天子檄文,“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示正统。

老大的旗帜打了出来,期望建功立业,追求忠君的文人谋士就开择主站队了。选择刘备为主的谋士们,认为曹操挟制皇帝是奸臣,必须除之;选择曹操为主谋士们,认为刘备不听天子令,必须伏法。因此双方宁可山河支离破碎,百姓生灵涂炭,也要建立起汉代正统的王朝来。

总结:

枭雄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帜,志在一方霸业,称曹操为贼臣乱子,如果归顺曹操不但壮志难酬,并且性命难保;英雄孙权,据长江之险,聚三世基业,民心所归,有与曹操一决雌雄的资本,所以不归顺曹操。

后人看历史,感觉孙、刘归顺曹操不仅统一了国家,也免了生灵涂炭。身处三国时代,站在孙权、刘备的视觉上,宁可粉身碎骨,也不能让曹操独自窃取了汉室的天下!


妙眼看历史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秦、汉两朝统一局面下的好处也众所周知,作为接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自然也会认同国家应该统一。

然而,认同“大一统”思想是一回事,事到临头如何选择是另一回事。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天下乃人人之天下,并非一人一姓之天下,刘氏凭“实力”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对于其他人来说,都有资格角逐天下。不是说曹操统一北方了,其他人就得俯首称臣,竞争的资格是公平存在的,不会因一种思想,或谁先占优势而消失。刘备、孙权同样有一统天下的大志,曹操越强,只会激发两人的斗志。

曹操一统北方,为避免国家分裂、生灵涂炭,刘备、孙权投降归顺,这只是一种理想局面,事实上很难发生。中国古代是“家天下”,以“家”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为社会基础,为应对风险,增强竞争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族,先有家再有国,家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以曹操为例,曹仁、夏侯惇等曹氏宗亲作出了巨大贡献,曹操自然也要回馈、维护曹氏一族的利益。曹操虽打着大汉朝廷的旗帜,实际上得利最大的是曹氏宗亲。同样,刘备和孙权也要为各自背后的家族负责,为支持本势力的家族们负责,投降意味着要拱手让出许多利益,这些家族们当然不甘心。

于个人而言,刘备、孙权在曹操的诛杀榜上高居前列,他们的属下可降,甚至是家族旁系也可以降,唯独领头的不能降。降了,就是把小命交在曹操手中,曹操是不会留下这两个有影响力的隐患。

如果两人投降,天下一统不可阻挡,曹操不用再为维护榜样而发愁,生死真就在曹操一念之间了,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不能投降归顺。


寒星针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东汉末年,董卓祸乱朝纲,各地军阀混战,国家分裂,生灵涂炭。直到公元205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才逐步统一了北方,他一扫割据中原的各方势力,实力大增。虽然赤壁之后刘备孙权割据南方与曹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蜀汉和孙吴的实力要远逊于曹魏。为什么刘备和孙权此时不归顺曹操,反而要分裂国家,使得生灵涂炭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曹操并非汉室正统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黄巾起义的时候他率军征战,屡立战功。董卓乱政之时,曹操坚决抵制,并且首倡义军,讨伐董卓。天子蒙难,各地诸侯不闻不问,唯有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昌,使得社稷安定。按理说曹操控制的北方政权应该是匡扶汉室的,刘备孙权如果忠于汉室就应该归顺朝廷。可事实上北方朝廷是曹操控制而不是汉献帝控制,曾经的天下之主已经沦落为曹操翻云覆雨的工具。刘备和孙权就是看透了这一本质,声讨曹操称其“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由此可见,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给自己掌控北方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但是刘备孙权并不买账,更不用谈归顺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剧照)


第二、 曹操没有快速统一天下的实力

官渡之战曹操击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袁绍,奠定了他一统北方的基础。但是曹操依旧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当时除了孙刘之外,关陇有马超等军阀割据,辽东有公孙氏称王,曹操已经占据的地盘也是叛乱不断。赤壁之后,遭受挫折的曹操威望受损,各地势力开始蠢蠢欲动。再加上曹操水军战船尽失,更是无力征服水网纵横的江南。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曹操并没有绝对的实力去弹压孙刘,更达不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赤壁之战的时候天下形势)


第三、割据称霸和兴复汉室,孙刘有称霸天下的野心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率军南下意图统一中原,如果孙权和刘备想要投降曹操此时就是最佳时机。就像当时的刘琮一样,刘琮占据荆襄,实力远胜刘备,但是他却在此时的投降了曹操,说到底就是刘琮没有争霸天下的志向。在这种情况下荆州大小官员也早就商量好了要投降曹操。

东吴与荆州情况类似,论国力东吴比荆州强不了多少,并且内部也有很多投降派。他们听说曹操率军南下纷纷劝说孙权投降。可是和荆州不同的是东吴不但有一个有野心的君主——孙权,还有一群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鲁肃更是劝谏孙权说"江东众臣都可以投降,唯有主公不能投降"。臣下们投降了曹操还可以保住眼前的荣华富贵,因为曹操需要用他们来治理江东,可是孙权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再也无法掌握实权。何况孙权还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于是这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孙权有称霸天下之心,剧照)


刘备和孙权的情况类似,但是他抗曹的决心还要胜过孙权,因为他本身就是被曹操打到南方的。当他逃离许昌,斩杀车胄夺取徐州的时候就和曹操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更是表明了他坚决抗曹的决心。

因此孙刘二人一个为了争霸天下,一个为了兴复汉室,两人都不会投降曹操。

(刘备有匡扶汉室之心,剧照)


综上所述: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刘备和孙权之所以没有向曹操投降一是因为曹操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并不是汉室正统。二是因为曹操虽然统一北方,但是却没有绝对的实力鲸吞天下,孙刘二人并没有失去希望。三是因为刘备和孙权一个想要兴复汉室,一个想要割据一方,都有些称霸天下的野心。所以孙权和刘备不会投降曹操。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 欢迎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关注@三维策论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三维策论


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刘备只要投降就行,为啥非要分裂国家,生灵涂炭?



这话确实没错。正如建安十三(208)年,曹操发给孙权的檄文 : “孤近承帝命,奉昭伐罪。……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



这檄文说的清楚,矛头只对刘备,曹操与孙权,只是作为结盟,从名义上看,双方地位是平等的。但作为精明的政治家,孙权知道,这不过是忽悠自己,真正的用意,是唇亡齿寒,刘备灭亡之时,就再也不会有“同分土地,永结盟好”,那时只有乖乖投降,绝无第二条路。因此,孙权召集谋士们,商议对策时,第一高参张昭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吴原来还有长江天险,如今曹操据荆州,已经与吴共享长江,与其开战,没有任何优势,不如纳降,才是万安之策,一旦开战,很难打赢,那时就被动了。众谋士一齐附和说,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一伙谋士,人人都赞成也没用,孙权不爱听,黑着脸勉强听张昭说完,也不表态,张昭无趣,只好退出。张昭刚出去,早就伺候的鲁肃,紧忙推门进入,不用问,鲁肃就知道张昭说了啥。鲁肃对孙权说,张昭说的,吾辈每个人都可以,唯独主公不行。试想,如鲁肃之辈,投降曹操,仍然会当官至州郡,情况差不了多少,可主公降曹,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随从不过数人,岂能南面称孤?还能按自己想法行事吗?孙权叹道,众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所言,正与吾见相同,此乃天以子敬赐孤也!



而刘备实际并不是这时候,早在平定吕布,曹操带刘备回许都,介绍面见汉献帝,皇帝令人查过家谱,立封刘备左将军,宜城亭侯。这左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是高级军职,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刘备如果乐意,完全可以安享富贵,根本不用再争来打去,担惊受怕。可刘备比孙权更有志向,一心要替皇帝出口气,于是秘密参加反曹,才不顾一切,逃离许都,返回徐州,另起炉灶。



按刘备的说法,就是要兴复汉室,因为曹操虽名为汉丞相,实际仗着实力欺凌皇帝,刘备就是要把跋扈、霸道的曹操拉下马,重新树立皇帝威信,至于刘备将来真正掌控权力,是否能兑现政治宣传,这不得而知。不过,这些口号在当时,确实能鼓动相当一部分人,竭尽全力为刘备效力。


流誉后


提这个问题的人不如直接问 :为什么满清入关占领北方南明政权不投降归顺呢?为什么日本占领大半中国我们不投降归顺呢?

题主用看当今大一统社会的眼光来看当时诸侯纷争的社会,未免有点局限性,题主得观点就是弱者应该投降强者,弱者抵抗强权主义就是搞分裂,谁占领的地盘多谁就代表正义,这说明题主完全不具备从历史角度看问题的眼光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必有命世英雄逐鹿天下

自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打起反秦第一枪,并留下影响后世两千年的名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让后世帝王传承不再局限于贵族,普通老百姓也有逐鹿天下的可能,因此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之剑斩蛇起义,建立400年大汉江山


而时值东汉末年又是一次大乱世,群雄峰起,裂土,袁绍、袁术、曹操、刘备、孙坚等人都有争霸天下野心,甚至就连匹夫之勇的吕布都四处攻城掠地不放弃建功立业的机会,大汉开国皇帝的成功经验告诉他们,只有手里有兵,无论兵力多寡,无论敌人实力多么强大,对于他们来说都会机会值得一拼

从当时情况看,曹操才是分裂国家

早年间董卓乱政,曹操和袁绍等十八路诸侯也曾组织过联军讨伐董卓,可见此时的曹操也曾有忠于汉室之心,然后董卓死后,西凉军逃亡长安,洛阳短暂出现势力真空,曹操采用荀彧之策,协天子而另诸侯,这为曹操篡汉提供便利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逐渐增大,并击败袁绍统一北方,而曹操作为曾经忠于汉室的汉臣,在国家危难之际,理应忠君报国匡扶汉室,曹操不仅在实际上控制皇帝而且还在明面上破坏汉朝法制,汉高祖刘邦曾立言;非刘氏称王天下共诛之,因而,曹操称王与王莽篡权无异,是赤裸裸分裂国家

即便不归顺曹操谁也无法肯定曹操就能统一天下

曹操坐拥北方,天下十一州曹操占九州,如果从明面上看曹操势力最强劲,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之人,然后赤壁之战孙刘联合一举击溃曹操,使曹操有生之年不敢南下,这就说明汉室仍有大批支持者,汉室气数未尽,仍然有挽救机会

汉平帝时王莽篡权灭亡了西汉,刘秀起兵之初势力不如刘备,但刘秀凭借个人领导以及大量复兴汉室忠臣成功推翻王莽政权并复兴汉室,因此有了刘秀成功案例,刘备匡扶汉室必然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不然刘备不会奔波一生

刘备孙权割据一方就算不归顺曹操,以曹魏的实力也无法平定天下,既然无法平定天下那么说明曹魏确实没有强大的实力来统一天下,因此可以说三国时代还没有达到统一的条件,后来历史也证实,魏吴蜀谁也没有能力统一天下,而是晋取代魏,在魏国基础强实现了统一


朝夕闻道


公元207年,曹操为了彻底解决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的边患,决定远征乌桓,经过三个月的行军,曹操大军与乌桓骑兵在白狼山相遇,一场大战过后,乌桓单于蹋顿被张辽所杀,乌桓骑兵群龙无首,大败而逃,曹操一举解决乌桓边境问题,同时也意味着整个北方已经纳了曹操的控制之中。

曹操在成功讨伐乌桓大胜后回军,曹操作了一首诗歌,名字叫《龟虽寿》,其中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话的意思是说:千里马虽老但仍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然是想驰骋千里,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士即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不会停息。曹操作这首诗很符合当时他的心态,虽然曹操已经53岁了,但是曹操把自己比成老年的千里马,仍然想着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曹操解决了北方的所有战事,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毫无疑问,当然是挥师南下,统一天下了

曹操

到公元208年初,曹操已经将北方的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隶州收入囊中,除了关中及凉州的马超、韩遂,汉中的张鲁,益州的刘璋,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之外,整个天下将要被曹操所统一,接下来曹操选择的是先挟北方之胜利,对付南方地理位置最为重要的荆州刘表。

当曹操南下的消息传到荆州,荆州牧刘表就提前病死了,他的儿子刘琮接班,之后很快在蔡瑁、蒯越、韩嵩、傅巽等人的劝说,举城投降,堂堂荆州七郡,刘表守护了17年的荆州,不战而降,荆州投降,固然有当地豪强大族的威逼,也同样有曹操实力强大的威慑,更有刘琮主少国疑的昏庸。

曹操南下

既然荆州投降了,那么只有江东的孙权再投降了,整个长江以南就属于曹操的地盘了,这样的话,曹操统一中国就不再是问题,益州的刘表、汉中张鲁,以及关中马超、韩遂都不难对付,就连曹操本人都是这么想的,只要给孙权写封信,估计也会像刘琮一样投降,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话的意思是:最近我奉旨讨伐有罪的人,旌旗与麾盖向南方一指,刘琮就投降了,现在我率领水军八十万,准备与将军在东吴见个面。曹操这话说得非常隐晦,既没有威逼孙权投降,顾及到孙权面子,又同时想给孙权压力,只要孙权投降,曹操拿下整个南方就不在话下,刘备根本无力挡住曹操,可是孙权就是不投降,刘备也不投降,才会导致后来的赤壁之战,三分天下。

刘备、曹操、孙权

孙权和刘备为什么不愿意投降呢?

一、孙权为什么不投降?

这与当时的天下形势有关,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皇帝是被曹操控制的,是个傀儡而已,投降也是投降曹操,而不是投降汉朝,当时曹操也只能算是汉臣,打着皇帝的招牌,投降了曹操,像孙权这样的一方诸侯,也只能是做个傀儡而已,丧失独立性。

早在孙权刚刚接手江东时,鲁肃就跟孙权讲过了天下的局势,鲁肃的第一句话就是说“汉室不可能复兴了”,孙权原本还想做个齐桓公和晋文公协助天子而独霸一方的诸侯,可鲁肃直接就告诉孙权现在的形势是不可能做齐桓公与晋文公了,只能观察局势,趁机夺取荆州,然后再称帝,与曹操划江而治,最后如果有机会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孙权

当时孙权19岁,到赤壁之战前夕,孙权已经27岁,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孙权已经很成熟了,已经可以轻车熟路地驾驱群臣东征西战,为实现当年的帝王梦而奋斗,毕竟这个梦是所有人一辈子最大的梦想,尤其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以布衣之身成就卫冕皇帝的励志事例作为榜样,孙权更想着做刘邦,而且还好此年轻。

请不要站在上帝的角度,认为孙权是分裂国家,将会导致生灵涂炭,从孙权的角度看问题,他会认为曹操是分裂国家,曹操不是被周瑜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吗”,在孙权眼中,曹操就是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把皇帝当傀儡,天下本来就是公平竞争的,凭什么我孙权要投降你曹操,为何不能你曹操来投降我孙权呢?

虽然说曹操势力最大,可是谁规定势力最大就一定会统一天下,如果比势力大小,当年就不是刘邦统一天下而是项羽,同样的道理,刘秀也不可能在昆阳之战取胜了,实力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标准,只是参考因素而已,孙权的把握就是水军,因为曹操没有水军,即使在北方练习的那一批水军,实力与东吴相比也是相差很远,而荆州水军都是降军,未必肯给曹操卖力,只要有一个地方能胜过曹操的,孙权就有击败曹操的把握和信心,只要孙权有信心,就不会投降。

曹操与刘备

二、刘备为什么不投降?

刘备敢投降吗?不敢,刘备之前投降曹操的时候,背地里偷偷地把曹操派的徐州刺史车胄给杀了,还抢了曹操的徐州几十座城池,差一点让曹操腹背受敌,两线作战,幸亏曹操行动迅速而袁绍行动迟缓,迅速回军攻破了刘备,收回了徐州,才没有让曹操一败涂地。

再说刘备前半生投降了这么多势力,基本上都消亡了,可他不仅没事,而且越战越强,曹操都说了: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和刘备,虽然有其他的意思,但曹操知道刘备是一个有能力的雄主,如果刘备投降,要么没活路,要么终生被软禁,是没有好结果的,这个道理,刘备同样懂。

刘备

再说了,刘备可是有雄心壮志的人,刚刚招收了诸葛亮,策划了一系列夺取天下的战略,刘备还想着自己创业成功,是不可能投降别人的,之前虽然刘备很多次投靠,但基本上能保持独立的势力,刘备是那种宁愿饿死、赔死、亏死,也要选择自己创业,不可能给别人打工的人,所以刘备不会投降。

千万别想着不投降就是分裂国家,就会导致生灵涂炭的想法,孙权和刘备都没有这样的心理,他们同时也没有扶助汉室的心理,他们想的只是在乱世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而已,凭能力混饭吃,在东汉末年的那个乱世,没有任何一个人有着如此崇高的思想觉悟,包括诸葛亮、荀彧等人也是一样,因为人首先是有私心的,然后汉到已经不可扶助,强行扶助不过是拔苗助长罢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价值观问题,孙权、刘备两个都不是甘心寄人篱下,看别人脸色的性格。

实事求是的说,曹操对怂包诸侯投降后的待遇还是可以的,前有张绣,后有刘琮、韩遂和张鲁,包括刘备早年来投靠时,曹操都是优待处理,没有借故找茬,翻脸不认人。只要孙刘投降后,不像马腾的儿子马超一样瞎折腾,他们大概率可以混个善终。

然而,问题就在这里。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想当宠物,也得有自知之明。自己照照镜子先,是只猫是虎,心里要有数。曹操或许有养猫的心情,但他绝没有养老虎的闲情逸致。孙、刘都不是那种能甘心寄人篱下的人,他们又怎么可能投降于曹操呢?

刘备当年投靠曹操时,在曹营吃香喝辣,他的左将军职衔就是曹操上表举荐的,曹操不仅对他倍加敬重,而且还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在当时,刘备和曹操关系好到恨不得要穿一条裤子。但末了,刘备还是决定撒了丫子跑路。因为刘备知道自己是什么人,知道关张两兄弟是什么志向。给人当吉祥物,他们终究不甘心。

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先主传》



孙权也一样。

孙权十八岁就有尊王攘夷之志,鲁肃笑话他志向不够,劝他干脆裂土封王算了,他嘴上虽没答应,但心理很爽,对鲁肃非常器重。

赤壁之战前,江东将领皆劝孙权投降,但孙权不想束手就擒,对将领们各种推诿,表示自己回去想想后再做决定。鲁肃就是猜准了孙权的真实想法,所以他才会顺着孙权的意思说:我们投降,仍然可以继续当官,待遇不会有什么变化。而你投降了呢?你觉得你能享受什么待遇?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三国志·鲁肃传》



孙权听完,表面叹息道:那帮王八蛋,太让我失望了!还是子敬你懂我啊,子敬你就是老天爷天赐给我的宝贝啊。把路鲁肃一顿吹捧。可其实,鲁肃的话不过就是分析厉害关系,怂恿孙权去拼一把而已。如果孙权只是个胸无大志的人,鲁肃无论说什么,终究也是徒劳。

这就像后来的曹爽一样,认定了自己即使投降自己也不亏,哪怕有桓范把怎么打赢司马懿的方案都拍他脸上,他最终也是挣扎一番后,选择了投降。

所以孙权不想投降,归根到底说,还是他的志向问题。他跟刘备一样,就不是那种能寄人篱下,看别人脸色的个性。江东众将领劝他投降时,他或许还有犹豫,但鲁肃跟他说你还能打一打,不能投降,仅一句话,孙权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总的来说。分裂国家,涂炭生灵对于枭雄而言都不过是浮云而已。曹操早年还给袁绍当小弟呢,他怎么就不投靠袁绍,心甘情愿的给袁绍当小弟呢?说到底,曹操也是不甘寄人篱下的枭雄心态。别人对你再好,哪有割据一方,自己当土皇帝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