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死去,也不要痛苦的活著”,你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嗎?

什麼鬼作家


“寧可死去,也不要痛苦的活著”的確是一些抑鬱症患者內心的真實感受,但這也是一種極端悲觀的病態觀念,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說這句話能使人敢恨敢愛?哪裡來的積極意義?

真實抑鬱症患者的感受

我是肉體科醫生,特地治療抑鬱症的醫生,接觸過很多形形色色的抑鬱症患者,其中有一些抑鬱症患者並不介意說出本人的內心感受。在我看來很多言語都比這句“寧可死去,也不要痛苦的活著”來的更貼切,更能代表抑鬱症患者真實的內心寫照。

比方曾經有一位一些藝術氣息的患者對我描繪本人的內心世界說,本人似乎身處天堂的最中心,向上無處攀爬,向下無處支撐,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而關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最折磨的並不是所謂痛苦,而是所謂的“三無”:無助、無望、無價值,是這樣看不到希望,沒有盼頭的日常讓抑鬱症患者產生悲觀厭世的自殺想法,以至有一句話“連呼吸都是一種痛”形容的就是無時無刻的壓制、痛苦和無助。

這些是抑鬱症患者真逼真切感遭到的,但並不是屬於患者自身的真情實感,而是在抑鬱病症影響下呈現的病態的觀念,所以患者有如此消極的厭世想法,並不是生活真的出了什麼難以處理的問題,只是疾病所致,所以只需治療好抑鬱症,這樣的消極觀念就會隨之消逝。

說標題中這樣的消極言語是敢恨敢愛我真的優點無法瞭解,每個人都有面對負面心情失控的時分,難道這樣的狀況也要鼓舞他們敢恨敢愛?英勇赴死?正能量何在?你面對危機的時分也希望身邊有個人加油助威嗎?

有些抑鬱症患者的確遭受折磨,客觀尋求擺脫,但這是病,而且是能夠治癒的肉體疾病,為什麼要大方赴死,而不是英勇面對疾病,徹底打敗疾病,重新迴歸正常生活?

目前整個醫學界的共識是抑鬱症的初始治療選擇——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或人際心理療法)的組合比單獨的藥物治療或單獨的心理治療更有效。這一點在幾十年前抗抑鬱藥物剛剛開端盛行的時分曾經做過很多的科研研討。

不論哪種治療,都要在專業的肉體科醫生的指導下停止,不要聽信外界的干擾,停止無用的詐騙性治療,關於抑鬱症患者毫無協助,而且只會消磨抑鬱症患者的治療動力。


吃貨大俠


日常工作中憂鬱症患者接觸也不少,不過大部分還是推薦至精神科正規治療,很少有特別深入的交流,這也是現代醫療細分亞專科後的一個弊端吧,不過現在的醫療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健康的模式,相信未來全科醫生會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就這句:“寧可死去,也不要痛苦的活著”,我和大家一起分享身邊親身的經歷。

這是一個86歲的老爺子,是位退休幹部,解放前參加工作,享受離休待遇,住院期間費用基本全報銷,每月有10k左右的退休金,家裡有一位70多的老伴、一位50多的兒子、一位20多的孫女,兒子沒有工作,已離異,嗜賭,目前的經濟來源是老爺子每月3k多的個人補貼,加上自己在外做臨時工的1-2k工資,孫女的學費和生活費老爺子出,平均下來每月5k左右,剩下的錢老爺子和老伴兩人生活,這是基本情況。老爺子腎衰竭,每週三次血液透析,透析當天老伴過來陪伴,下午回去,兒子每次都是錢不夠了過來看看,老爺子那點退休金也沒剩下多少自己用用了,更別提請保姆照顧。老爺子心功能不好,因為沒有小便,每天進水不出,加上老爺子祖籍四川,好重口味,鹽吃的也多,經常出現胸悶心慌的心衰表現,也常常因為一個人整理衣物、洗碗等跌倒,平時都是護士和隔壁幫襯著。我們經常會想,老爺子這後半輩子活的痛苦的,自己疾病纏身,沒有親人陪伴,兒子不孝,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我們也常常私下裡聯想到自己的晚年,如果也是這種生活,那麼不如早點安樂死去,可在與老人的長時間接觸下你會發現,老人家有放不下的愛與責任,他愛著自己的妻子、不爭氣的兒子,還有那孫女,他想的是儘可能多的幫助他們,給他們好一些的生活,儘管這份愛這麼的沉重。

第二位是一位24歲的小姑娘,花樣年華,因為一時和男友賭氣,喝了傳說中的百草枯,被家人發現後送到我院。大家知道,少量的百草枯就會要命,但早期可能很逍遙,沒有任何的不舒服,在我們和她談話,告知不良預後的時候小姑娘哭著央求救救她,她還年輕,只是想引起男友的關注而已,還不想死。可惜,最後奪命的肺纖維化還是出現了,呼吸衰竭,進入重症監護室,最後在痛苦中死去。

那些承受痛苦的人不放棄,也許是出於對生命的熱愛,也許是出於對家人的責任,也有對自己未盡的夢想的不甘。死有時候很容易,但在痛苦中堅持下來的人更難能可貴。

珍惜眼前人。


不正經的醫者


說實話,我就是這麼想的。但是我認為的痛苦主要是身體上的痛苦。


因為選擇了醫生這個行業,見到了太多“生不如死”的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個30多歲的姐姐,因為尿毒症天天躺在床上,每天都要做透析,爸媽、姐弟、老公每天輪流伺候,因為長時間臥床,四肢的肌肉逐漸萎縮,但是每天身體各處都痛,痛的睡不著覺,就痛苦的呻吟,弄得照顧的家人很疲憊。可是雪上加霜的是因為長時間臥床加上家人護理不周,屁股上長了個大大的褥瘡,肉爛到能看見骨頭,不能平躺,只能每天側躺....本來也算殷實的家庭,也因為她的疾病負債累累,一個幸福的家庭就此破碎。


其實她長的很漂亮,大大的眼睛,看得出來健康的時候一定是一個美麗的女人,可現在被疾病折磨的不像樣子。看到她的時候我常常問自己,如果躺在床上的是你,你會願意這樣活著嗎?答案是不會。


所以我非常能理解那些安樂死的人,我見過那些被疾病折磨的生不如死的樣子,那種痛苦是你見過就能過目不忘的痛苦,如果接下來生命的每一天都是這個樣子,那我寧願安靜的離開這個世界,把能捐獻的器官捐獻出來,讓死亡既有了意義,也造福了那些想活的人。


內心的痛苦也許我們能扛過去,重新開始面對人生,正如杭州保姆縱火案的林先生那樣,那是怎樣的痛苦啊,可是他能強大到重新站起來。但是人在疾病面前是渺小的,如果醫學手段已經為你做到了極限但是仍然不能為你解除痛苦,那我寧願有尊嚴的死去。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我是學婦產科的董小姐,一個集美貌與知識於一身的婦產科小醫生,想了解更多婦產科小知識,歡迎關注我。


學婦產科的董小姐


昨天有一個小姑娘找到我,加了我的微信,我本以為她是有婦科問題想要諮詢,卻發現原來她是覺得自己太過抑鬱,沒有人可以說話交流,來跟我傾訴煩惱。

她一直跟我說,覺得自己很失敗,沒有知心的朋友,沒有愛人,也跟家人的關係不怎麼好。雖然她曾經告訴父母,自己心理上可能需要一些幫助,但是父母不以為然,認為是她想的太多了,太矯情了,太作了,甚至對她冷嘲熱諷,這讓她更加痛苦。

在生活中,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是被這種痛苦深深困擾。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心中無數次鼓起勇氣,向身邊的人傾訴,想要得到幫助理解的時候,卻發現身邊自己本以為可以完全信賴的人,一臉嫌棄地說:你怎麼那麼多事兒呢,你就是想的太多了!

在這種久而久之的壓抑之下,很多抑鬱症患者就選擇了極端的做法。小姑娘告訴我,她已經不止一次冒出了跳樓的念頭,我勸了她很久,讓她儘快去接受心理治療。希望大家可以對身邊的人多點關心和愛護,有的時候,真的不是他們矯情,如果自己最親近的人都不能理解自己,那活著也許真的是比死還痛苦的事情。


婦產科女司機颯姐


這種痛苦只有親身體會過的人才清楚是什麼樣的感受!

幸災樂禍的人只會說幾句譏諷、貶人的話刺激別人的痛處滿足自己快感需求。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就真的快樂嗎?

其實同樣是人就沒多大區別,強大與軟弱無非就是局內局外,重情或寡義、經歷多少、領悟多少的區別。人性的習慣總是以一種強大的姿態和語氣去教訓別人,而同樣的事輪到自己身上,感到無可奈何的時候才知道渺視別人的那種自以為是,是多麼的無知可笑。

任何人對待任何事的行為都有他自己的道理,妄論只不過是體會不到那種感受而已。

抑鬱症往往伴隨著精神分裂綜合症。如果出現幻覺、幻聽,自己和自己聊天對話的現象是相當危險的。痛苦到極點的時候,一心只想著解脫的念頭,就會經常聽到有人在勸自己解脫,只有解脫了才不會痛苦。這種情況下潛意識一般會強迫自己清醒,很多自殺的人就是因為自己的意志力太薄弱無法清醒過來才造成的。

抑鬱症最好不要用藥物治療,長期服用會有很大依奈性,而且治標不治本。可以適當進行心理輔導,最主要的是要自己戰勝克服。多出門和朋友在一起,隨時要放鬆自己休息好、睡眠充足。不能整天胡思亂想,一個人的時候最好是靜下心來學習佛學,看不進去就用筆抄寫經文,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目的是讓自己靜心放鬆,不去鑽牛角尖。

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慢慢恢復。




道1913


“寧可死去,也不要痛苦的活著”確實是一些抑鬱症患者內心的真實感受,但這也是一種極其悲觀的病態觀念,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說這句話能使人敢恨敢愛?哪裡來的積極意義?

真實抑鬱症患者的感受

我是精神科醫生,專門治療抑鬱症的醫生,接觸過很多各式各樣的抑鬱症患者,其中有一些抑鬱症患者並不介意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在我看來很多言語都比這句“寧可死去,也不要痛苦的活著”來的更貼切,更能代表抑鬱症患者真實的內心寫照。


比如曾經有一位一些藝術氣息的患者對我描述自己的內心世界說,自己彷彿身處地獄的最中心,向上無處攀登,向下無處支撐,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而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最折磨的並不是所謂痛苦,而是所謂的“三無”:無助、無望、無價值,是這樣看不到希望,沒有盼頭的日常讓抑鬱症患者產生悲觀厭世的自殺想法,甚至有一句話“連呼吸都是一種痛”形容的就是無時無刻的壓抑、痛苦和無助。

這些是抑鬱症患者真真切切感受到的,但並不是屬於患者本身的真情實感,而是在抑鬱症狀影響下出現的病態的觀念,所以患者有如此消極的厭世想法,並不是生活真的出了什麼難以解決的問題,只是疾病所致,所以只要治療好抑鬱症,這樣的消極觀念就會隨之消失。

說題目中這樣的消極言語是敢恨敢愛我真的優點無法理解,每個人都有面對負面情緒失控的時候,難道這樣的情況也要鼓勵他們敢恨敢愛?勇敢赴死?正能量何在?你面對危機的時候也希望身邊有個人加油助威嗎?

有些抑鬱症患者確實遭受折磨,主觀尋求解脫,但這是病,而且是可以治癒的精神疾病,為什麼要慷慨赴死,而不是勇敢面對疾病,徹底戰勝疾病,重新迴歸正常生活?

目前整個醫學界的共識是抑鬱症的初始治療選擇——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或人際心理療法)的組合比單獨的藥物治療或單獨的心理治療更有效。這一點在幾十年前抗抑鬱藥物剛剛開始盛行的時候曾經做過很多的科研研究。

不管哪種治療,都要在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聽信外界的干擾,進行無用的欺騙性治療,對於抑鬱症患者毫無幫助,而且只會消磨抑鬱症患者的治療動力。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的疑問有所幫助,有疑問可以私信留言,謝謝閱讀!


我說精神


“寧可死,也不要痛苦的活著”“死了一了百了,這樣就不會連累任何人了”很多類似這樣的句子,我都是從抑鬱症的患者口中聽到的。但他並不是“敢愛敢恨”,而是懦弱。因為你不敢面對你所患的疾病,擔心周圍人因為你得了“小心眼”的病恥笑你,你最終想到了自殺,這是逃避,是懦弱,不是你所說的敢愛敢恨。

說說我今天經歷的一位抑鬱症患者

今天夜班,來了一個24歲男孩子。他曾經因為失戀的問題罹患過抑鬱症,最近他覺得自己整個人不在狀態,所以找到了我。

“活著好累,一睜眼睛就是生活的擔子。我每天坐在那裡不停地修手機,像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我不能停手,因為一停手就代表我沒有生活來源,可是我不想幹了,因為我很痛苦。”

問:“覺得什麼讓您感到痛苦?”

答:“生活,很多事情。我覺得我現在腦子反應很慢,修手機的工程中也嚐嚐出錯。很苦惱,每天睜開眼睛就不開心。”

問:“您覺得您現在的症狀影響到了您的正常生活是嗎?

答:“是的,我每天都睡不好,昏昏沉沉,工作也最不好。我想到了死,一了百了。但你知道,逃避是最簡單也是最懦弱的方法,所以我來找你。”


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痛苦的,重點在於你是否會苦中作樂,是否敢面對生活。

給您的建議

您已經出現了自殺傾向了,對於這類抑鬱障礙的患者,當然是建議您立馬就醫。接受正規的治療。

值得慶幸的是,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臨床實驗,對於治療抑鬱障礙已經有了一套很成熟的方案。那就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從生理和心理上治療患者,做到內外兼顧。


不得不提醒您一句,不管您選擇那種治療方案,都請到正規醫院,不要病急亂投醫,即花了冤枉錢,又耽誤病情。

如果您有任何需要,請先聯繫我,在抗抑鬱的路上我與你同在。


精神科李文惠


抑鬱症患者來回答一次

得抑鬱症的思維可能好多人體會不了,表面上就是心情不好,幹什麼事都沒勁,失眠或嗜睡,食慾不好,其實時常還伴有深度的焦慮症和其它的心理疾病。

可能大家都瞭解癌症晚期的人的狀況,按某位醫生告訴我那種癌症晚期那種痛是毀滅性的疼痛,所以有的癌症患者患者選擇了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也就是所謂的寧可死去,也不要痛苦的活著。

可是抑鬱症這些心理疾病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痛的標準,有些人表面上看上去和正常人沒什麼兩樣,但心理的痛沒人知道,沒人理解到,導致了寧願選擇自殺這種極端的做法。

我現在每天定時吃藥,會對症狀有所緩解,但是心理的病什麼時候能夠治癒呢?我不知道,國內只有開藥的心理精神的醫生,其實沒有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藥物並不能治癒心理疾病,真正的心理治療才能夠讓抑鬱症病人看到陽光。

說實話,目前我沒看到陽光,我也能理解抑鬱症患者的"寧可死去,也不要痛苦的活著\

12138職場


除了病苦,上天要奪走你的命,那沒辦法,其二不要做犯法和欠債太大這兩種事,其它外因關係有那麼痛苦嗎,感情問題是雙方的事,不可勉強,退一步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只有活著才有希望,人都沒了還有什麼幸福,活著至少可以給家了分擔一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過自己的生活就行了,不要和別人攀比,只有這樣自己也很幸福,幸福要靠自己的心態,心態好了,才沒有壓力,心情自然就好了,、總之世上的路有千千萬萬條,這條不通換一條吧,希望是屬於活著的人,千萬不能想不開,人走了什麼也沒有了,人活著不容易,死總有一天,活著就要開開心心的過好每一天,笑也一天,哭也一天,又何必呢?


夕陽西下175001173


寧可去死,也不要痛苦的活著,這其實是重度抑鬱症,的一個心理症狀,在重度抑鬱症期間,自殺的念頭,會始終縈繞頭腦不願意離去,那麼這句話其實它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個層面就是自殺的意願會越來越強烈,第二個層面,這個自殺就源自於痛苦。

自殺在他們看來是一種解脫痛苦的方法,那麼這種痛苦來自於哪裡啊。在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裡面提到,這種痛苦它源自於心身的對抗。處在抑鬱狀態下的人。他的頭腦思維,是以過去某件事情,某個人,作為編織受害者的故事的素材。他們自己就是那個受害者,所以,他們會感到痛苦,感到內疚,感到自責,感到悔恨,感到憎惡。他們會沉浸在頭腦故事裡面,不能出來,除非時間能夠倒流,或者當初的那個施害者,跪地求饒。否則他們一直活在頭腦裡,活在故事裡,活在夢幻泡影裡面。這就像一層厚厚的鐵甲,將他包裹了起來,又好像是自己給自己堆砌一座高高的城牆將自己圍了起來,自發的與外界的世界所隔離。

由於這種隔離感,自我囚禁感,會讓身體處在一種渾渾噩噩的無意識狀態。如果你深入瞭解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的心理感受,你會發現,即便,錐子紮在你身上,你也感覺不到痛,即便再可口的飯菜,放在你面前,你也味同嚼蠟。重度抑鬱症患者,他感覺不到這個現實世界的美好,他一直活在頭腦思維的世界裡面,他沉浸的越深,他就會與這個現實世界越脫節,心身的對抗感帶來的這種痛苦就會越劇烈。

基於這種對抗,他們必須要打敗其中一方。有人為了抗拒,他們會藉助一些藥物,藉助宗教,藉助酒精,甚至接觸毒品,來抵禦這種痛苦感。這個不斷藉助的過程,他其實就是上癮的過程。借來的東西,它始終要還回去的,而且是連本帶利。到那個時候啊,痛苦感會加倍放大。

而實際上,重度抑鬱症患者,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死了,所謂自殺,他只是將這個過程重新演繹一遍而已。很多時候我們貿然地對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說,既然死都不怕,為什麼還害怕活著?那是他們沒有深入瞭解抑鬱症,狀態下的心境,那種痛苦是地獄在現實中的體現。

當這個痛苦感,你的身體無法承受的時候。自殺是一種本能的選擇,所以重度抑鬱症,他不會把自殺當成一個格外痛苦的事情,他們會張開雙臂去迎接這個自殺,在他們看來,自殺是一個最終的解脫,是心身對抗的終結。

當然抑鬱症它並不是什麼不治之症,它更多地牽涉到一個情感,一個心理方面的因素,所以它比一般的生理症狀更加複雜。當一個人感冒的時候,發高燒,燒到39度40度,然後通過藥物,降到37度,我們就說他已經康復了,有人患上了白血病,當她經過治療,他的白血球的數量得到了控制,那麼我也說他逐步走向了康復,但是,抑鬱症不同,他沒有一個好與不好的標準。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經常遇到很多重度抑鬱症患者,他往往自殺的念頭很強烈。並且多次將它付諸行動,甚至很多抑鬱的心境已經通過生理治療和心理干預得到了控制,但還會產生這種自殺的念頭。那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抑鬱症,在成為抑鬱症之前。他是一個情緒的描述。

根據,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情緒是一個二元對立的週期,也就是說,我們的人會不斷在好壞情緒週期裡面打轉,好情緒過後必然就是壞情緒。壞情緒是給人的體驗感是非常痛苦的,他有時候可能是人生當中的一個變故,比如說親人的去世啊,投資的失利呀,考試沒考好啊,甚至情感的挫折呀,都會導致你有這種自殺的傾向或者念頭,這種自殺是一種頭腦無意識的決定。

所以我們要時刻觀照自己的內心,要意識到自己處於一種情緒的控制之下,保留一份意識,不要給思維過多的一個認同。這種被情緒的控制,不僅體現在壞情緒上,還會體現在好情緒上,我們知道,范進中舉,就是因為范進,見到自己中了舉人,然後高興的瘋了,他是被好的情緒所控制了,處於一種無意識狀態。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看到一些人,因為情緒太過激動,跟人發生口角,最後失手將人給打死,鑄成大錯。我們要時刻觀照自己的內心,因為無論在何種時代,何種體制之下,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會關照你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