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御駕親征會怎麼樣?

京東李達康


明朝滅亡是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的歷史必然結果:一、天災小冰河期糧食簽收直接導致大批饑民起義。二、黨爭閹黨和東林黨內耗嚴重削弱內部力量。三、缺錢,軍隊打仗需要糧草物資,幾次與滿清的關鍵戰役(松錦戰役、薩爾滸戰役)都因朝廷無法負擔軍費而催促軍隊在時機不成熟下出擊而遭受滅頂之災。即便崇禎御駕親征還是無法挽回局面的,讓一個不懂軍事的皇帝御駕親征除了鼓舞一下士氣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因為瞎指揮導致全軍覆滅(參照明英宗親征瓦剌)。


想到好名字再來換


崇禎皇帝御駕親征會如何?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類比。明朝是我們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一個歷史上最剛強朝代,留下古代漢族人最耀眼的錚錚鐵骨般的驕傲。為防蒙古反撲,“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明朝276餘年歷史中,書寫著令人心潮澎湃的戰爭與和平的詩篇。明朝歷史上御駕親征的有三位皇帝,一是成祖大帝,二是被俘的英宗,三是親手殺一敵兵的武宗。結果英明神武的成祖,以強盛的國力和武力只能擊潰敵軍;武宗打跑敵軍;英宗及50萬大軍成為俘虜。那麼崇禎御駕親征會怎麼樣呢?擊潰、打退還是戰敗呢?看完下面歷史,大家自行評判?

一、二代強人親自統兵作戰,打遍天下無敵手,馬革裹屍還——朱棣五徵蒙古的漢家輝煌

(一)“飲馬克魯倫河”,大敗韃靼阿魯臺——報一箭之仇的第一次親征

在明朝“靖難之役”前後,明朝陷入軍事鬥爭,對蒙古的軍事壓力減輕,且明軍集中兵力征服安南,無暇北顧。在這15年的時間裡,蒙古休養生息,且不斷試圖一統。代為北元的繼承者,韃靼蒙古盤踞北元故地,佔地最廣,實力最強,屢屢挑戰明朝正統。朱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公元1409年派丘福領兵十萬草原韃靼。不幸的是,丘福把蒙古當成15年前的“軟柿子”,輕敵致敗,全軍覆沒。

作為第七、第八次北代統帥、朱元璋精神的繼承者朱棣絕對要維護漢人榮光,不遺餘力地剪滅北元勢力。在公元1409年丘福損兵折將十萬人之後,朱棣怒不可,大罵曾經的“靖難”英雄。但是望顧前朝英烈,徐達、常遇春、馮勝、藍玉、湯和、李文忠、傅友德、沐英、鄧愈等一眾大將都已凋零,僅存的老將郭英、耿煩文等“靖難之役”中去世,“靖難”張玉、朱能等戰陣能臣也已戰死,朱棣無不感慨,又從不感傷,不得不自任統帥再次出征。次年5月8日,朱棣追至克魯倫河(朱棣改名為“飲馬河”),偵探到到韃靼可汗本雅失裡及丞相阿魯臺出逃。朱棣終於找到往日的成就感,敵人望風而逃,秘訣只有一個“追”,於5月13日趕上斡難河(成吉思汗的髮際之地)再次戰勝雅失裡。這裡,朱棣陣營分為兩派,一派要求“擒賊先擒王”追殺雅失裡滅亡韃靼政權,一派“好大喜功”好大喜功積極向東擴大戰果。朱棣作為一為戰將的經歷多,戰略規劃的經歷少,無疑天平指向“好大喜功”派,也無懸念地殺敵無數,戰勝阿魯臺於興安嶺,驅本雅失裡以七騎逃遁。但是,明軍缺水、少糧、不得不班師回朝。韃靼部臣服於朱棣,失掉面子,恢復實力。經過兩年恢復,韃靼又馳騁草原。

(二)“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忙”,瓦剌部迅速崛起——朱棣“遇神滅神”的第二次親征

在朱棣戰勝韃靼的第二年,即公元1410年,蒙古瓦剌部卻發展壯大。偏偏“才人多驕傲”,瓦剌部硬是撞槍口,於是朱棣大帝於1414年2月,再次出征。朱棣,率50萬大軍,擁有“馬革裹屍還”的戰將情懷,讓成年的太子監國。6月3日,朱棣烏蘭巴托擊潰瓦剌蒙古的部分遊後,進至蘭忽失溫。此時,瓦剌蒙古的戰爭潛力爆發,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將3萬人分為左中右分隊,以逸待勞,吸引朱棣明軍。朱氏皇族在與元蒙之戰中深悟蒙古誘故之術,作為戰術軍將朱棣將計就計,派出孱弱騎兵出戰。瓦剌蒙古軍人以為得計,越出山勢,策馬奔襲。不料,朱棣是戰爭行家,已經重用為炮,步騎炮相互接合,狙敵於陣前。瓦剌逃走,朱棣親率騎兵起直取中軍,一如成吉成思汗的“猛虎掏心之術”。瓦剌部丟屍數千人,亡命天涯。朱棣無奈,只得小勝而歸。

此後,瓦剌以少數兵力遊擊明軍,兵力損失與明軍相當,實力未損,長期與明軍打“持久戰”。朱棣不得不奔波作戰,顧此失彼,贏得面子失了裡子(戰爭物資)。

(三)“面子比裡子重要”,撞槍口者死——朱棣屈虎趕蠅的第三次親征

朱棣“屁股沒有坐熱”,韃靼又趁瓦剌消停的第二年,襲擾大朝,進而冒犯明朝邊境重鎮。第六次鄭和下西洋之後,萬因來朝,明帝國光芒萬丈,朱棣不忍受蒙古部的騷擾。但北伐將領凋零的局面沒有改觀,且朱棣北征時臣屬崛起的不“明顯”,朱棣還是更相信自己,於是在1422年3月,朱棣墨守成規地沿襲以往的北代路線,大軍浩浩蕩蕩,一點“聲東擊西”的姿態都不做。毫無意外,韃靼在阿魯臺統領下逃跑,消失在茫茫草原。朱棣唯一的安慰就是在師途中擊敗兀良哈部,表面上統一中國東北草原、山脈及河流。

(四)戰勝眼前的敵人,成熟未來的大敵,韃靼蒙古成為歷史——朱棣痛打落水狗”的第四次親征

朱棣的脾氣一點不比“乃父”小,絕對地選擇“槍打出頭鳥”,於是取得戰役的勝利,戰略的失利。

韃靼蒙古也是如“蒼蠅”般揮之不去,奈何為生存犯邊再次觸怒朱棣。公元1423年朱棣想也不想出就徵了,9月祖到達河北張北。此時阿魯臺的韃靼兵敗如山倒,部署大都投降瓦剌蒙古,只有部下阿失貼木兒率部投降明軍。朱棣沒有意識到更為強大的敵人瓦剌即將崛起,在10份降服韃靼王子也先土幹部後班師回朝。此後,瓦剌在漠北草原沒有敵手。

(五)韃靼蒙古人“疲故戰術”勝利,瓦剌蒙古人“漁翁得利”——朱棣“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第五次親征

韃靼蒙古阿魯臺在扮演揮之不去的蒼蠅”角度何其成功,以致朱棣引以為天敵。修整3個月後,1420年正月,朱棣不顧身體欠安,執意北征。此時,內有唐賽兒起義,外有安南躁動,朱棣不為所動。4月3日,出征。4月25日,戰勝韃靼阿魯臺,驅逐其逃往蒙古哈剌哈河下游。在長達2個月的追繳中,韃靼蒙古人的運動游擊戰優勢暴露無遺,以致消失的無影無蹤。6月17日,朱棣漸漸感到身體不支,時歲無多。為避免秦始皇后秦軍亂世,朱棣寫好遺囑,安排重臣聯繫監國的太子及太孫。一個月後,朱棣結束如父親操勞的一生,但是朱棣的軍事素養較乃父相差較遠,間接促進瓦剌蒙古一統草原,為大明留下一個強敵。

朱元璋八次出兵北代猛將如雲,戰果輝煌,消滅及俘虜蒙古兵達百萬之多,將龐大的元帝國壓縮到成吉思汗之前的軍事水平;朱棣的五次北伐將帥一肩挑,打成擊潰戰,對蒙古形成軍事壓迫,每次殲滅敵有生力量不足萬人。究其原因,朱元璋用兵戰略上講究“謀定而後動”,以致敵“有生力量”為主的殲滅戰為戰役目標,戰術上講究奇正結合,“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朱棣五次北伐出兵線路基本相同,戰前對蒙古兵的佈局分析不足,往往以五十萬大軍擊潰敵遊擊部隊,戰役目標以驅逐邊境為要,對部將戰術授權較小,大軍在統一進退的情況下,無法趕上蒙古的退卻的速度。

二、明朝英宗皇帝的被俘黑暗時代——瓦剌蒙古的崛起

明代“仁宣之治”十年是明朝難得的“治世”,可惜兩任皇帝盡是短命皇帝,相繼11年辭世,不得不由九歲的“長子”朱祁鎮繼位。宣宗為了緩解民族矛盾,恢復財政經濟,收縮軍事防線,東南從安南撤兵,允許其自治,北方將9邊衛所內遷,做完成之君。朱棣重用宦官,加強專政的舉措,被宣宗繼承及擴大。英宗時,由宦官執掌錦衣衛。

時光荏苒,距朱棣第五次北伐又過18年,1438年瓦剌已統一蒙古草原,實力強悍。十年之後,瓦剌兵強馬強,明朝昇平日久,戰爭的天平開始傾斜。

到1449年,明朝前期強勢皇帝特務制度的弊端已暴露無疑。朱祁鎮,作為一個深宮長大的天子,自然而然依靠王鎮等內侍,志大才疏以為親征無故(如宋代第二皇帝趙光義),以致釀成“土木堡之變”,50萬(一說20萬)軍隊陷入埋伏,從君到將淪為俘虜,以張輔為代表的前朝戰將悉數戰死,明朝由盛轉衰,此後100年,轉入對蒙古的防禦期。

三、“成化犁庭”,大明王朝的“滿血滿模”復興——明朝與蒙古相對均勢下的武宗親征

韃靼和瓦剌彼此崛起之後都鼓動已降服明朝的兀良哈蒙古對抗漢土。尤其是“土木堡之變”後,也先稱汗蒙古,陷入長達70餘年的內戰。瓦剌部陷入分裂,“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人也趨勢再度崛起,蒙古草原相互征伐的歲月又開始了。蒙古人忙於內戰,無暇東顧,故扶持兀良哈蒙古人及外興安鄰及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抗擊明朝。

在苦難中長大憲宗朱見深及孝宗朱佑樘的努力中興大明,一定程度上延緩明朝衰亡的進程。但有內亂和外爭耗費了大明中期的太多財政,1467年,明朝憲宗朱見深集中力量消滅建州女真部族首領愛新覺羅.董山。

1467年,建州女真入侵新賓葦子峪鎮、連山關、開原、撫順、鐵嶺等地,俘虜明朝軍10萬人。同年9月,朱見深兵分兩路,漢人正面迎敵,又令朝鮮側面進攻,佔領建州,“搗其巢穴,絕其種類”,殺伐及俘虜女真首領及軍隊,16歲以上的女真人淪為俘虜。東北女真大量減少,休養生息100餘年才重新崛起。

11年後,漠西蒙古再次崛起。1488年,朱佑樘封哈密忠順王,控制新疆。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再次反叛。1497年,朱佑樘時著名大將馬文升襲擊並收復哈密、控制吐魯番地區。

農民起義不斷,倭寇襲擾東南,女真崛起東北——明朝在內憂外患中風雨飄搖

明朝武宗即位之後,改變父輩的對外策略,變防禦為出擊。武宗遠離皇宮,住在軍營,訓練軍隊,帥軍對抗蒙古小王子,親自上戰場,軍隊士氣空前高漲,經過半日之戰,蒙古出現潰退,明軍乘勝追擊。

(四)政治腐敗下的帝國悲歌——不是亡國之君而最終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

皇帝徹底對蒙古作戰失去興趣,對內政也力不從心。“嘉靖”時期,嚴嵩亂國,國勢劇烈下滑。此後又經歷明萬曆三十年“不上朝”,耗盡了王朝實力。以“萬曆三大徵”為勝利標誌的明朝最後的回光,也標示明朝“政局腐敗,黨爭形成,內無寧日,外有入侵”的局面形成。崇禎即位後,內部農民起義不斷,外部東北女真政權崛起,加上崇禎皇帝的猜忌功臣而自毀長城,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明朝,中國歷史上最強硬的朝代,“不稱臣、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做到了,留給我們無限榮光,在內耗中消亡。蒙古與明朝曠日持久300年戰爭中,民族分裂,相互征伐,一步步衰落,既戰勝不了明朝,也不能為明朝所戰勝,最終消亡在新興政權滿洲清政權的手裡。

大家覺得崇禎皇帝御駕親征會怎樣呢?


南渡唐後人


崇禎皇帝優柔寡斷,也沒有魄力來實施御駕親征 。再加上大臣反對!朕今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告爾臣民,有能奮發忠勇,或助糧草器械騾馬舟車,俱詣軍前聽用,以殲醜逆,分茅胙土之賞,決不食言。”這是他最後的親征 可惜沒人來啊 人心散了




草上肥貓


崇禎如果不殺袁崇煥,讓袁崇煥帶兵可以低擋皇太極的清兵,崇禎自己召集關內和南方的軍隊對抗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的大軍,到時可能做到三國鼎立的局面——不至於死的這麼慘?


隱者康司馬


估計不咋樣,此人長於深宮,並沒有軍隊生活經歷,對行軍作戰可謂一竅不通,如果這樣的人去御駕親征估計下場和當年的明英宗差不到哪裡去,只是喪師辱國一敗塗地罷了,歷史上但凡能御駕親征的皇帝是從小在軍隊歷練有豐富帶兵作戰的實戰經驗,比如明成祖朱棣唐太宗李世民,他們的作戰指揮水平並不當時的名將差,所以才能御駕親征,打仗不是兒戲戰場形勢複雜轉瞬即逝很考驗指揮官的心理素質和指揮能力,讓不懂軍事的人指揮軍隊就是註定了要失敗的,反觀對面的皇太極李自成等人,雖說也不是專業的軍事將領,但畢竟是長期在戰爭中磨練出來的有著很高的實戰經驗,才能指揮部隊,帶領大軍御駕親征,崇禎皇帝的水平肯定是玩不過他們,畢竟不在一個檔次,最後只能是失敗了,


—只道是尋常


到底打李自成還是後金。打李自成可以,應該可以調集資源,一戰平定。打後金就算了,那一定是災難。皇帝御駕親征的意義在於鼓舞士氣、現場決斷、資源調集迅速無阻礙。缺點是皇帝亂指揮導致混亂、過於保護皇帝而造成軍力分散或成為弱點被牽著鼻子。李自成畢竟無力打正面戰,也無力遊擊牽制。四面圍之,這時候崇禎坐鎮大家不敢怠慢。打後金就成了弱點


歷史與現狀



韓I949


明末,大明王朝四面楚歌,外有皇太極的“韃虜”強悍叩關,內有闖王李自成的百萬農民起義軍步步緊逼,崇禎面臨滅頂之災,如果聽取王承恩的建議,御駕親征主動迎擊,或有一線生機。一則或許能給被勝利衝昏頭腦的農民軍致命一擊;一則不計也或許能趁亂衝出包圍,與各路勤王軍會師,再重整旗鼓,殺個回馬槍,或可反敗為勝,也未可知啊!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沒有什麼改變,這已經不是一個人或某些人能改變的了的了。每一個朝代的滅亡都無法改變,只能說崇禎生錯了時代。讓他做了這個亡國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