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儿媳妇?是内心阴暗,还是另有隐情?

史海闲聊


第一 导语

曹操杀害自己儿媳的历史事件,有很多的人会归结到曹操的性情反常,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一个拥有大作为的君王在每一件事情的处理之上都是非常理性的,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统治,让整个王朝安定下来,为了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他们会使用各种的手段,其中一个常用的便是“敲山震虎”,曹操杀害儿媳崔氏正是使用了这样的一个手段,希望以达到震慑他人的目的。

那么曹操要震慑的人是谁呢?这三个人分别是:曹植、崔琰和想要破坏秩序的人。

第二 警告曹植

众所周知,曹植是一个有名的大文人,平常的行为也是十分的豪放,在喝醉酒之后往往会做出很多违反规定的行为。在曹操看来,曹植非常的具有才华,很是受他的重视,但是他同时也非常讨厌他经常违反自己所定下的规定的行为,例如:他会在只有曹操才能够骑马的区域骑马,这简直是在亵渎皇威。

但是,因为曹植乃是自己的儿子,还具有才华,曹操并不想直接治罪,想要找个机会重重地敲打一下他,让他自己规范一下自己的行为,不要如此肆无忌惮。这时候,曹植的妻子崔氏穿着华丽恰巧就让曹操找到了一个最佳的方式去警告曹植,理由便是违反了节俭的政令。这想让曹植意识到秩序的无情,请自觉规范自己。

第三 警告崔琰

在当时,崔琰在朝廷的大臣之中是非常具有威望,连他曹操自己都畏惧他三分。

试想一下,一个连皇帝都会畏惧的大臣,他能不让皇帝每天“牵肠挂肚”吗?大多数的皇帝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都会选择一个借口然后杀掉这样的臣子,毕竟皇帝都是希望自己才是那个最具有威望的人。

但是,这个崔琰虽然威望高,但是人还是十分的忠心,并没有什么样的谋反之心,也没有想要卷入朝廷的继承人的纷争当中,所以,曹操只是想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敲打一个他,让他收敛一下。

崔氏是崔琰的侄女,他的侄女违反了规定被杀,这不也是一种“敲山震虎”的方式吗?曹操是想要让崔琰小心一点,别太张扬。然而崔琰并不是很在意,后来因为一件小事就被曹操处死了。

第四 警告想要破坏秩序的人

了解曹操的朋友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立下了规矩就得让别人遵守的人,这在他早年使用五色大棒处死皇帝宠幸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就可以看出。

这一次处死儿媳崔氏的行为之中,曹操也是想要达到一个立威的作用,我连自己疼爱的儿子的妻子都会杀,难道还会在意那些不是自己亲人的人吗?他想要别人谨慎行事,遵守自己的规定。

第五 总结

曹操杀掉崔氏并不仅仅只是因为某个原因,而是因为多个原因综合在一起造成的,毕竟处死自己家人的事情上还是要有所顾虑一下的。

除此之外,我们确确实实可以从这一件事情当中体会到了“伴君如伴虎”,且这头虎还是会食自己亲人的。

不过,在一个封建国家的治理当中,一个有为的君王是不可以掺杂自己的个人情绪的,一套规定既然颁布,那么一定会去遵守。如果一个封建国家的君王带头违反既定的规定,那么这样的一个国家肯定不会长久,这也是如今为什么会强调“法治社会”的重要原因,法律虽然无情,但是它让社会可以更加稳定,让大多数人受益!

好了,这就是笔者我的观点,喜欢的朋友点个赞,有更多好意见的朋友可以提哦!
最后,你看得了多远的过去,你也就可以看到多远的未来,历史虽然没有一定的规律,但是有一定的踪迹可究。

【作者:太阳知识局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太阳知识局



曹操杀死儿媳崔氏有三个原因

一、杀鸡儆猴

东汉末年,由于战事连连,民不聊生,大臣们有时都饿着肚子上朝,更有堪者,竟有大臣上朝时饿死。曹操掌权后非常注意课农桑,就曾在许昌屯田,发展粮食生产,严禁损坏庄稼,有一次自己骑马不慎踩踏了庄稼,竟削发为首告戒官兵。提但厉行节约,对家定下家规,妇人不许穿着华丽,衣服颜色以黑色为主,脚上穿的鞋不得有绣纹,宫纬能打补丁就打补丁。总之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连自己的女人都是缴获的战利品,二手货,能用则用,绝不浪费。所以,崔氏身为曹植老婆,虽在家是大小姐,可嫁夫随夫,就得守规矩,你不守规矩,没人掼着你,对不起,就让你做个反面典型吧!

二,打压其母族崔氏一族

由于崔氏的娘家是河北的名门望族,叔父崔琰原跟随袁绍,后又跟随曹操,官阶不小,但却与曹操的意见不一。所以,曹操有点反感,但又不好马上发作,拿崔氏开刀也算出了口恶气,至于后来又杀了崔琰那是后话。

三、警告曹植

曹植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但时常口无遮拦,言论时憋,过于激烈。行为放荡不羁,整日与一些狂傲文人为伍,活脱脱的一个文艺青年,却又有许多追捧的粉丝。虽难堪大任,却又对曹丕的地位是个威胁,所以杀了他老婆,也是对他的警告,喝归喝,玩归玩,说话是要负责任的。


车工00


曹操杀死的儿媳妇是崔氏,也就是曹植的第一任老婆。他杀死崔氏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心理阴暗,其直接原因在于崔氏违反了曹操的规定。



曹操杀死崔氏直接原因是生活奢侈

历史上,曹操不仅是一个奸雄,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治国理政方面基本上遵循了法家的治国理念,主张令行禁止。

同时,曹操为了提升国力,极力的推行节俭的风气,为此他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号召大家遵守规定。比如,曹操主张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帏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大致的意思就是,曹操主张后宫妃嫔不可以穿华丽的衣服,鞋子上面也不能有精美的图案,那些坏掉的帏帐、被褥,打个补丁继续用就行了。



政策是好的,但总有一些人因为自己的私欲违背命令。

公元217年,在一次重要的仪式上,曹操登台看向下方,发现曹植的妻子崔氏竟公然违背制度,穿着一身锦绣的服饰出现在人群职中,这让曹操怒不可遏。回到家中后,曹操亲立刻自下令处死了崔氏。

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裴松之注三国志》

仅仅因为衣着华丽,违背制度,曹操就要处死崔氏,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显然曹操也不可能如此。所以曹操处死崔氏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为曹丕的继位扫平障碍。第二、树立权威、杀鸡儆猴。



为曹丕的继位扫平障碍

关于这一点,咱们先说清楚曹植老婆崔氏的人际关系。

崔氏出身于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她的叔父是著名的名士崔琰,崔琰也因此成为了曹植的叔岳父。

曹操进位魏公后,建立魏国,崔琰便成为魏国的尚书。但后来崔琰经常忤逆曹操,甚至不听曹操指挥,最终被曹操处死。

如今随着曹丕和曹植夺嫡胜负已定,所以巩固曹丕的势力便成为了曹操首要的任务。现如今,曹操处死崔氏,目的就在于打压曹植和清河崔氏。



其次,树立权威、杀鸡儆猴

实际上,曹操制定节俭的政策后,经常以身作则,但大部分人根本不鸟曹操,这其中就包括他的儿子曹植,以及一些世家大族的人。

《襄阳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荀彧非常喜欢熏香,身上的香气百步之外都可以闻到。他去别人家坐一会儿,席子好几天都有香味。

要知道,古代的熏香异常贵重,最初只有宫廷才能用的上,以此可见荀彧等世家大族的奢侈程度。



当然,曹操的儿子曹植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经常召集一些朋友饮酒,且饮酒之后狂妄不羁,甚至还公然违背制度,在皇帝的御道上驾车马奔驰。

所以,为了敲打曹植,以及一些世家大族的人,曹操选择了杀鸡儆猴,打压这些浮夸的奢侈风气。而曹植的老婆崔氏,在明知失宠的情况下顶风作案,最终被杀也在意料之中了。


我是越关


《世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说曹操有一次在高台上看见儿子曹植的媳妇崔氏穿了一件比较锦绣的衣服,就说他违反了自己崇尚节俭的命令,回到家就把她赐死了。



儿媳妇炫富,曹操竟杀了她,这事做得太不尽情理,但曹操却是个既有管理手段的人,他应该不会只因为这件小事就杀了他的儿媳妇的。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先看看这位崔氏的背景吧,崔氏是尚书崔琰的侄女,崔琰是个清正廉洁的人,早先他是跟随袁绍的,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规劝说:“昔日荀况有过这样的话:‘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他们作战取得胜利。’现在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的为死者伤痛的爱心,追随周文王的仁慈之举。”袁绍让崔琰作了骑都尉。



后来袁绍在黎阳县带兵,将部队驻扎在延津渡口,崔琰又规劝说:“天子现在许昌,百姓的愿望支持顺从朝廷的一方,我部不如谨守治境,向天子述职,以便安定这一地区。”袁绍却不听从,于是在官渡大败。等到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争着想得到崔琰。崔琰说自己有病,坚决推辞,因此获罪,被关进了监狱,依靠阴夔、陈琳营救,才免于一死。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打败袁氏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天查核户籍,可以达到三十万之多,冀州可称得上是大州了。”崔琰回答说:“如今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尸荒野。王师驾到,没听说先传布仁声,以扩充实力为当务之急,这难道是敝州男女老少寄希望于明公的吗?”曹操肃然动容,向他表示歉意,当时宾客都为之大惊失色。估计曹操当时脸上有点挂不住,虽然嘴上说他说的对,但心里其实很不高兴的。

曹操身材较小,长得也不好看,所以一直很嫉妒帅哥,而崔琰就是当时公认的美男子,史载他体态雄伟,声音洪亮,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很有威重的仪态,朝廷中人对他很是敬仰,这不免让曹操对他十分的羡慕嫉妒恨。

还有一件事儿是很能说明曹操十分羡慕崔琰的帅气人品的,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实力很强的匈奴也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匈奴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不好拒绝,但又觉得自己的形象实在不咋地,怕让匈奴使者看不起,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办法,就将老帅哥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估计使者早看出来拿刀的人是曹操了,他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后来,人们便将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代人捉刀的成语由此而来!



但这些还都不是曹操杀崔琰的理由,从史书上看,是因为这样一件事。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作魏王,杨训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夸述曹操的盛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虚伪地迎合权势,而杨训这个人又是由崔琰推荐给曹操的,所以一些正人君子认为崔琰荐人不当。崔琰也很生气,就从杨训那里取来他的表文草稿看,看后写信给杨训说:“读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罢了!时间啊时间,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也一定会发生变化的!”崔琰对曹操加封魏王持不支持的态度,曹操当然很生气,从此罚崔琰为徒隶,但崔琰在朝中的影响力非常大,曹操总想把他拉拢过来,后来就又派人去看他,希望他改变态度支持自己,但崔琰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曹操就决定杀了他,在令文狡辩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于是赐令崔琰死。而曹操的儿媳、曹植的夫人、崔琰的闺女崔氏因衣着华丽被曹操赐死,不过是曹操杀崔琰的一个陪葬品罢了。


寻找老家味道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厮杀,经过战争的洗礼,终成三足鼎立之势,由于战争的缘故,田地荒芜,百业具废,民不聊生,到处都是流民,以至于曹操的军饷都成了问题,他不得不去盗墓来维持生计。


作为朝廷的丞相,曹操有责任为国家制度勤俭节约的制度,下令禁止饮酒和穿着丝绸等华丽面料的衣服,曹操自己以身作则,他历来都很节俭,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甚至还吩咐自己的儿子们,在他死后不坟不树,要薄葬。



他对家人的管教极为严格,要求他们不得奢华铺张,衣不锦绣履不二彩,平时吃饭荤菜只有一盘肉,绝不奢侈浪费,家里不准熏香,婚丧嫁娶一律从简,三个女儿嫁进宫中也从不摆阔,嫁妆一律黑色,不用豪车,不用富丽堂皇的颜色。
曹操的节俭措施施行以后还是很有效果的,但还是有人与他作梗,他的谋士孔融就是个酒鬼,非常反对他的禁令,故意跟他唱反调,还到处诋毁他,这让曹操非常的恼火,尽管孔融学问很大,名望很高,但曹操还是找了他的茬,以他违反孝道为由杀了他。

曹操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不管你是孔圣人的后代还是别的,就连汉献帝的老婆也敢杀,只要你别惹他生气。


有一次,曹操举办家宴,曹植的老婆崔氏偏偏把老公公的话当耳旁风,穿着一身漂亮的衣服出席,曹操看见了,认为她违反了禁令,就下令赐死了她,儿媳妇爱美,这么一点小事,曹操竟然杀了她,许多人都觉得他做得不近情理,太绝情了,但曹操也是个有原则的人,应该不会只因为这件小事就杀了儿媳妇,那他为什么又要杀死儿媳妇呢?
曹操给出的理由非常可笑,因为崔氏太爱打扮了,崔氏也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她的叔父崔琰是曹操的得意属下,为人清正廉洁,不徇私情,曹操有意立曹植为太子,但崔琰却力保曹丕,这让曹操对他刮目相看。
曹植的自由洒脱不拘礼法,也是直接害死崔氏的主要原因。

曹植这个人喜欢饮酒赋诗,而且做事不知道轻重,经常和一些文人在一起谈天说地,讨论时弊,超过了限度,甚至还在深夜里驾车在城内狂奔,这样一位可能的国家未来领导人,如此不注重公众形象,这让原本寄予厚望的曹操十分不满,所谓“怨子不争,迁怒于邻”于是曹操对曹植的这位枕边人的印象愈加的糟糕。


曹操对曹植的不满,正好抓住儿媳妇做文章,据《三国志.魏晋世语》记载“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曹操以崔氏穿着华丽衣服这点小事就赐死了崔氏,以此来警醒曹植,让他明白,你的太子之位是因为你酗酒而告吹,别再有非分之想,否则这就是你的下场。
其二,让家人记住,原则问题不能逾越,一是一,二是二,我定的规矩谁也不能违反,我才是真正的主人。
其三,崔氏的叔父崔琰性格耿直,名声很好,有很多人追随他,在朝中的影响力非常大,曹操对此是有所忌惮的,他杀掉崔氏就是借机打击崔琰的气焰。

曹植的老婆崔氏藐视曹操的权威,顶风作案,直接撞到了枪口上,本来罪不至死,却因曹植的关系,结果枉送了自己的性命。

曹操虽然小题大做,却意在杀鸡儆猴,他杀人立威,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曹操最为当时的枭雄,虽然残忍,但是为人处世还是非常的老道,文治武功令人羡慕佩服,他治军有方,领导百姓屯田兴业,还是得到许多老百姓的拥护的。






遗产君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对于曹操这个人,千百年来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一代枭雄,也有人说他是一代奸雄,甚至还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实在我看来,曹操确确实实是一位枭雄,我们之所以会认为他奸诈,实际上还是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得知的,实际上这只是小说对曹操的描述而已。正史上的曹操,实际上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出生寒族的曹操,先后剿灭了北方各地诸侯,统一了中国北方之地,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老大。

当然了,曹操为人生性多疑,虽然并不能算作是什么善良之辈,但是也并非是暴虐之徒。曹操虽然也像董卓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却始终没有落得像董卓一样的下场,由此可见,曹操远比这个西凉武夫要聪明得多。

曹操——剧照

此外,曹操唯才是举,大力任用贤能之人,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但是这里却出现了一个问题,曹操心胸宽阔,能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网开一面,礼遇有加,可为何却对自己的儿媳妇崔氏如此的苛刻呢?只因犯了些许过失就被他下令处死了呢?这似乎有点让人疑惑不解,关羽是自己的对手,而儿媳妇是自己的家人,为何会这样呢?

曹操处死儿媳妇崔氏,究竟是因为心理阴暗还是另有隐情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现在看看这个崔氏究竟是何许人也!

崔氏是曹植的第一任妻子,出生于北方名门望族“清河崔氏”。《魏晋世语》中记载到:在观礼的时候,崔氏衣着华丽。曹操看到之后勃然大怒,便说她有违节俭的政令,于是便将她赐死。如此看来,曹操是因为崔氏违背了他颁布的节俭政令才将她赐死的。但这似乎又有点小题大做了,不就是穿了一件比较华丽一点的衣服,训斥一下也就可以了,为何偏要将她赐死呢?

其实,曹操的做法大有深意。首先来说,曹操此举可以实现“杀一儆百”的功效,崔氏作为自己的家人,而她的的确确违背了政令,所以将她处死之后,便给自己树立了威望,让文臣武将看到,自己是多么的公正。这一点其实在曹操出征讨伐叛军的时候就有表现了。曹操在出征的时候,正值小麦成熟之际,于是便下令不准踩踏,违反者斩首,但结果他的马车却不慎践踏了农田,为了贯彻军令,他便拔出刀做出要自刎的样子。这个时候,身边的谋士将领一看,立马叫住,并先后以一番国家大义来劝阻曹操。曹操心领神会,于是便将自己的头发割下,传视三军。虽然这有作秀之嫌,但是在古人眼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割发就等于斩首,所以,这样看来,曹操的军令还是十分严明的。

曹植——剧照

所以这里也是这个道理,曹操对于国家政令是固守不怠的,对于犯法之人,必定严惩,哪怕是自己的儿媳妇犯法,也绝不姑息。

当然了,曹操此举还有另外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打击崔氏,来警示曹植。因为对于世子之位的继承人选,曹操心里已经选定了曹丕。但是此时曹植、曹彰都是曹丕最大的“敌人”,更何况,曹植的文采极好,在北方文人心中的地位极高,所以,曹操为了稳固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曹魏政权,便只能通过此行为来警示曹植,让其不要对继承人之位蠢蠢欲动。

最后一个原因,便是通过打击崔氏来打击北方望族“崔氏家族”,我们都知道,这个崔氏的叔父可是大名鼎鼎的崔琰。曹操通过打击崔氏,来警示崔氏家族不要恃宠而骄,怀有不臣之心。如果熟悉魏晋史的人应该知道,曹魏政权和后来的司马政权的更迭,实际上就是“寒族”和“望族”之间的争夺。曹魏政权是寒族政权,所以曹操就必须要选贤举能,因为他没有可以依靠的名门望族势力,更何况,两者一直以来都是在对抗的。在最后司马氏的上台,实际上就是望族取代了寒族。

曹植——剧照

综上所述,曹操之所以会将自己的儿媳妇崔氏赐死,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崔氏违反了政令,还有其他的考虑!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文献:

  1. 《魏晋世语》

  2. 《魏晋南北朝史》


方圆文史


曹操崇尚法治,在其一生中,对许多违背禁令的人大开杀戒,其中不乏具有影响的大人物,比如孔融,杨修等,同时也有一些小人物被杀,比如杀儿媳妇崔氏,一瓜杀三妾等等。

一般认为这是曹操为了树立权威,杀鸡儆猴。

但我认为,似乎其背后更有深意。并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认为这是曹操严格执法那么简单。

最近我在写作《一代才女蔡文姬》和三国时期《史上男女那些事儿》,对曹操的有关资料,查阅的比较多,我感觉:曹操主张法治,从严依法治国 , 治军 , 治家是事实。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曹操执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体现出他作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和老辣狡诈之处。

01

罪不及死

《裴松之注三国志》: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曹操主张俭约,并且专门颁布法令,禁止奢侈浪费,并且以身作则。史书有许多记载曹操生活简朴的事例,这里就不繁述啦。

曹植的妻子崔氏,因为穿着华丽的衣服,被曹操看到了,回家后就把她赐死啦。

违背了禁令,就该接受惩罚,但也不至于就处死吧。

曹操的禁令规定的很细,比如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等等,但我没有注意到违禁处罚的具体标准是什么,但不会是一律处死吧。

乱世需用重典,但总不能一有违禁就处死,岂不乱套了。

02

政治需要

汉末时期,豪强地主把持地方,干预中央朝政。打击豪强政治是曹操一直的主张。

清河崔氏是豪门世族,在地方势力强大。在曹操攻占邺城后,就下令采取措施加重惩治豪强兼并。当时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非常厉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恢复。

崔氏家族自然是在被打击的对象之一。

更为严重的是,崔氏家族在政治上与曹操不能保持一致,这从崔琰被杀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崔琰原来是袁绍的部属,曹操占据冀州后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曹操对崔琰说“冀州户籍达到了三十多万,可以称得上是大州啦”。

不想崔琰却说:“冀州百姓露尸荒野,王师驾到,没听说先传布仁声,却以扩充实力为当务之急,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寄希望明公的吗”?

曹操肃然动容,立马表示道歉。当时在旁边的宾客都吓坏啦。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给杨训写信说“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对曹操进位魏公露出不逊之意。

于是被曹操下狱赐死。

曹操一系列的措施,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但引起该集团的强烈抵制。

在政治上,崔氏家族已经走到了对立面,这是曹操必须打击的对象之一。

曹植之妻崔氏被处死与此不无关系。

03

为改朝换代做准备

在曹丕与曹植的“立储之争”中,崔琰是坚定站在曹丕一边的,并没有因为曹植是崔氏家族的女婿就支持曹植。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发出密函征询臣僚的意见。只有崔琰信不封口的支持立曹丕为世子。他说:“我知道《春秋》有立长子的大义,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我将用死来坚持这个原因”。

但这不足以说明,崔氏家族就坚定站在曹魏集团的利益上。

崔琰是坚定的汉室的维护者,是反对曹魏取代汉室的,从其言论及被处死的原因就可以看出来。

曹操有生之年没有做出称帝的事,但曹魏代汉已经是箭在弦上啦,只是时间问题。

曹操自己没做,但必须为曹氏子孙打算啦。他自己就说上天眷顾的话,就做周文王,其意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曹丕要做周武王啦。

曹植屡违禁令,都没有处罚,儿媳妇仅仅穿衣违制就处死啦,这说不过去。

曹操杀人很多,但其杀人时有很大的灵活性。那就是视情况而定。说到家不仅仅是有没有违法,而是看是不是有必要杀。

这就是曹操法治的历史局限性。


豹眼看历史


曹操除了是乱世奸雄,还是强势的一家之长,比如,他曾经赐死过曹植的妻子崔氏。

对儿媳妇下手,曹操是内心阴暗吗?还是别有隐情?

01.崔氏的来龙去脉

崔氏的来龙去脉,在《三国志》及《三国志注》里有所记载:

“植,琰之兄女婿也。”

“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曹植的妻子崔氏,是崔琰的侄女,因为衣着华丽,被高台上的曹操看到,于是被以违抗制度的理由赐死。

02.曹操和崔琰的过节

事实上,崔琰虽然和曹操是儿女亲家,在政见上却并不完全一致。

曹操成为魏王以后,崔琰发表了不同意见,于是被曹操赐死。《三国志》记载了来龙去脉:

於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很显然,曹操赐死崔氏,也是暗含了他自己和崔琰家族的矛盾。


历史迷猴神通


曹操在世人眼中是一个善于权谋的奸雄,而且曹操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也让很多人都死于他的刀下,其中就包括曹操的儿媳妇。有的人认为曹操杀人已成惯性,有的人认为曹操这样做是因为有心理问题,但实际上曹操下令杀人的时候其实都有自己的考量,绝对不会不是完全出于自己的喜好而杀人。

其实曹操的手下里面有很多人都是降将,这些人原本并不是跟随曹操的,但是他们却因为有曹操看中的才能而得到他的青睐,并从此被招到曹操的麾下成为了曹营中的一员。他不仅不会怀疑这些降将,反而会论功行赏,只要他们肯真心为曹操卖命,曹操就会给予他们财富和地位,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并没有什么心理问题,反而比较公正,所以他会杀死儿媳一定是另有原因。曹操所杀的这个儿媳就是曹植的妻子崔氏,崔氏是名门之后,她的父亲就是崔琰的哥哥,所以按照常理,曹操应该不会对崔氏下手,但是他后来却下令将崔氏杀掉了。

曹操杀死崔氏就是因为崔氏的穿着太过于华丽,曹操平时很注重节俭,他平日里的衣物都很简朴,有的还打了补丁,对于自己要求如此严格的曹操自然也不会让自己的家人浪费,所以他的妻子们个个都穿着朴素,没有颜色过于鲜艳的衣物,平时也不敢浓妆艳抹。可是崔氏当时却穿着十分华丽的衣服,而且打扮得很娇俏,曹操看到后十分气愤,毕竟他已经明令禁止不允许穿着鲜艳的服饰,所以崔氏这样的行为就是在故意违抗曹操,曹操这样心高气傲的人怎么能容隐,所以曹操才会下令将崔氏除掉了。

对于崔氏的死,深受打击的自然是曹植,他因为崔氏的离世而感到十分痛心,从此不再积极上进,而是每日沉迷于饮酒做乐中,看到曹植这样,作为父亲的曹操却一点都没有动容。其实曹操这样做也是为了给曹植一个下马威,他希望借由崔氏的死警告曹植,不得违背自己,同时也让曹氏家族成员认识曹操的权威,任何人如果不将曹操放在眼里,他一定不会心慈手软。所以曹操杀死儿媳妇崔氏根本就不是因为心理阴暗,而是希望借由她的死给自己树立威信,同时起到警告的作用。


历史课课代表


我是山鬼说,我来作答,

曹操治国理念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要求令行禁止。曹操曾下令“衣不着绣,履不二彩”,以此推行节俭之风。然而发出这个命令后,撞在枪口上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儿媳,曹植的妻子崔氏,她在出席一个重要仪式的场合,穿着绣缎,曹操看到后,就下令赐死了。(典故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个大奸雄,在历史上却是一个励精图治的政治家。然而事实的真相真的就这么简单?曹操这么残暴?仅仅因为一件绣衣就赐死儿媳了。其实这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首先说说这个儿媳的身世:来头也不简单,崔氏出身名门望族,是崔琰这个三国名士的亲侄女。崔琰曾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一心向汉。崔琰、荀彧、毛玠等曹魏谋士都一样,都想着借曹操的能力,完成大汉的伟大复兴。但利用是相互的,曹操靠着崔琰等人的辅佐,实力越来越强大,他不甘心当个邺侯,他心里想的是称皇称帝。

曹操建立魏国,忠汉派谋士崔琰、荀彧、毛玠等人的反对异常激烈,只因违背了祖制“非刘不王”。为了清除建立魏国社稷的阻力,曹操就只能网罗各种罪名打击崔琰等人,最后赐死崔琰。曹操生性多疑,杀了崔琰,儿媳崔氏自然而然就成了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不杀她心里就不痛快。

曹植与曹丕争夺魏王世子的斗争过程中,形势对曹植越来越不利。曹植过于虚华浮丽的性格让他在曹操面前越来越不得宠,这种情况下,崔氏的处境也随之越糟糕。可笑的是崔氏还是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还身着锦绣之衣出席重要仪式,或许这就是典型的不作就不会死。

杀儿媳崔氏,也有另外一种解读:曹操对曹植的警告。曹操是想用这种方法告诉曹植,继承将来的魏国社稷的是曹丕。你曹植作为没有继承权的王子,现在我还能容你,继位后的曹丕未必能容你,若想善终,你就老老实实做好本分。如此一来,既保全了曹植的性命,也成全了曹丕,而这一切的代价不过是杀一个不受自己待见的儿媳。

外儒内法说的就是曹操的为君之道,他执法一向严明。他用儿媳的人头昭告天下:“若谁违抗我,即便是亲如儿媳之人,孤亦可照杀不误。忤逆孤的发令,崔氏的后果就是你们的人生缩影。”

看似残暴的背后,一来打击了崔氏,二来警告了曹植,三来严明了法度。所以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才智,杀个崔氏就一石三鸟,实乃枭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