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感覺明明晉在前魏在後,為什麼要表述成魏在前晉在後?具體如何?

暀逅於笙


事實上確實是魏在晉之前,魏晉南北朝的表述是沒有問題的!其實還有另一種稱呼,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樣估計就不會存在誤解了。這兩種稱呼其實都是指介於東漢與隋朝之間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魏蜀吳三國鼎立)

“三國兩晉南北朝”中的“三國”自然指的就是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三國了,也就是魏、蜀、吳,我們也習慣稱之為曹魏、蜀漢、東吳(孫吳),“魏晉南北朝”中的“魏”指的就是曹魏!

之所以在“魏晉南北朝”中會以“曹魏”指代“三國”,是因為曹魏在後世看來位居中原、天下九州得其六,而且曹魏的後繼者也就是後來的晉朝為了顯示自己政權的正統地位,也自然會把曹魏奉為正統。


(魏文帝曹丕畫像)

除此以外從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也可看出端倪,在《三國志》中,只有曹魏皇帝是編入“紀”,比如記載曹操的為《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而蜀漢和東吳皇帝都只是按照列傳編寫,比如劉備的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要知道“紀”是紀傳體史書中皇帝的帝王傳記的專有名詞,而列傳按司馬遷的說法是:“列傳者,謂列敘人臣事蹟,令可傳於後世。”

所以說以曹魏指代三國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問題呢?那可能是受了後來的北魏的影響。三國後來被西晉統一,但是很快西晉(公元316年)就滅亡了,然後北方就陷入了混亂,直到70年(386年)後又站出來一個政權,這就是北魏,也就是“魏晉南北朝”中的“北朝”的開端。北魏經過多年的努力於公元439年統一了北方。


(北魏與劉宋對峙)

其實我之前對於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也不太感興趣,而且上學的時候老師也不咋講這個時候的歷史,因為真的是太亂了。下面我也就以最簡單的文字給大家總結一下這段大分裂時期的歷史!

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立國號為魏,史稱曹魏。因此從這一年才真正進入三國,我們看了那麼多年的《三國演義》,其實嚴格意義上說它80%是在講東漢末年的故事!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為漢,史稱蜀漢。


(蜀主劉備畫像)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為吳,史稱東吳或孫吳。

公元265年,司馬炎篡曹魏,國號晉,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西晉滅孫吳統一全國,三國時期結束。

晉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

晉朝是繼東漢後又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它的存在感也是所有的大一統王朝裡最低的。因為諸王爭權(八王之亂)而元氣大傷,隨之五胡亂華,僅僅統一37年西晉就滅亡了,這一年是公元316年。


(西晉版圖)

公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於建康稱帝,建立東晉,據有南方大片領土。

而北方則其實在西晉滅亡前就已經有成漢、前趙等政權,提前進入了五胡十六國(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魏晉南北朝簡圖)

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南北朝開始。

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燾滅北涼統一華北,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此後幾乎分為南北兩條線進行。先說北方,大致可分為北魏,然後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然後東魏和西魏又分別為北齊和北周取代,最後又由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權臣高歡脅迫,因此逃往關中,宇文泰迎之。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史稱東魏。公元550年,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北齊。

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史稱西魏。公元557年,宇文覺取代西魏建立北周。

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

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隋文帝楊堅畫像)

南方則是依次為宋、齊、粱、陳四朝。

公元479年,蕭道成取代劉宋建立南齊。

公元502年,蕭衍取代南齊建立南梁。

公元557年,陳霸先取代南梁建立陳。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發動滅陳戰爭,滅亡了陳朝,結束了這段三百多年的亂世!


小祁說歷史


有這種感覺非常好!研究歷史就要有這種良好的歷史感覺!

明明是晉在前魏在後,為什麼要說成魏在前晉在後呢?下面就給理順一下: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前是前秦。前秦是由秦惠武帝苻洪開始,在秦景明帝苻健時建立前秦,然後歷經秦厲王苻生、秦宣昭帝苻堅、秦哀平帝苻丕、秦高帝苻登、秦末帝苻崇六世。

秦末帝苻崇被東晉十六國所殺,嬴政趁機篡取了前秦的帝位,然後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奮前秦六世之餘烈,滅了東晉十六國,建立了秦朝。

項羽滅掉了秦朝之後,就開始屠殺嬴氏一族。僥倖逃脫的嬴氏後人,就改名為姚萇,建立了後秦。

項羽滅掉秦朝之後建立了西晉,自稱西晉霸王。項羽考慮到秦始皇因為沒有采取分封,從而導致秦朝的滅亡,所以項羽就分封了眾多的諸侯王。最終又引起了八王之亂。

漢王劉邦最終打敗了項羽,又把其他諸侯王給消滅了,建立了漢朝。劉邦吸取了秦朝和項羽的教訓,就採取了郡縣和分封共存的方式。劉邦自己採用郡縣制,然後又建立了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四大諸侯國,守護在自己的周圍。

最先建立的西漢是在母元202年,最後滅亡的北漢截止到公元979年,先後共歷時1181年!所以漢朝就成了歷史上最長的大統一王朝。

西漢被王莽所滅就此消失。東漢被前秦苻堅的玄孫孫堅所滅建立了東吳。劉備滅掉南漢之後派關羽鎮守,自己又去打益州。結果關羽被孫權殺了,南漢那塊兒地盤也歸了孫權。劉備只好在益州建立了蜀漢。

北漢被曹操挾持,最終曹操建立了魏國,統一了整個北方。

司馬懿奪取了曹魏的政權,最後由司馬炎統一了三國,建立了晉朝!

這段歷史有點太亂,司馬遷由於受到宮刑的影響,所以也就寫得不太清楚!

以上是時空錯亂版的歷史,僅供娛樂!

對於歷史朝代產生混亂的感覺,主要原因是有好多朝代國號都是相同的。

這也怪當初那些開國皇帝,都沒有意識到專利的重要性!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晉國,後來分成了趙魏韓三個國家。歷史上稱為三家分晉!

三國時期是魏蜀吳三個國家,後來司馬炎重新統一天下,建立了晉朝。歷史上稱為三國歸晉!

看歷史還真是要看感覺的。

如果對春秋戰國比較有感覺,當然就會覺得晉在前魏在後;如果對三國時期比較有感覺,當然就會覺得魏在前晉在後。

晉朝之後,南北朝的北朝又有個北魏,後來北魏又分為了東魏和西魏。如果對這段時期比較感興趣,自然又會感覺是晉在前魏在後了。

晉朝之後的北魏、東魏和西魏,已經歸到南北朝裡面了!這個“魏晉南北朝”裡的魏晉,是指三國時期的魏。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東漢和隋朝之間有四個以“魏”為國號的政權:


1,三國時期的曹魏,由曹操奠基,曹丕所建立。

2,結束十六國時期,一統北方的拓跋魏,為了與曹魏區分,又稱北魏,或者後魏。


3,拓跋魏在六鎮之亂後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即東魏和西魏。

東魏,後來演變為北齊;

西魏,後來演變成北周。

之後,北周滅北齊,重新一統北方。

最後,楊堅篡位,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因此,魏晉南北朝的“魏”顯然指的是曹魏,而不是拓跋鮮卑的北魏。

之所以稱“魏晉南北朝”,就是以“曹魏”為正統之意。


心向青山


在我的記憶裡面,這個順序應該是沒有錯的。一般意義上的理解這個應該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朝,這個政權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後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地方政權。在三國之中,曹氏的魏朝最為強大,後來魏朝消滅了蜀漢政權。但在魏朝的延續過程中,司馬氏逐漸掌握了權力,最早的是司馬懿,司馬懿去世後,最終由司馬炎在公元265年廢魏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於公元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史稱西晉。

但西晉國運很衰,僅僅存續51年就滅亡了,公元316年,司馬氏南渡建立東晉,東晉存續時間較長,於公元420年滅亡,魏晉南北朝的說法中晉包括有西晉和東晉。東晉滅亡後中國進入南北朝時代。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被打扮的歷史


“魏晉南北朝”感覺明明晉在前魏在後,為什麼要表述成魏在前晉在後?具體如何?


這是個歷史問題,但正好和我這段時間感興趣的魏晉南北朝詩歌史有關,就斗膽回答一下。

實際上這個問題不常見,只要是個國人,就應該對三國後期曹魏的地位是清楚的。無論是從歷史地位,還是文學史、詩歌史來說,三國曹魏時期的輝煌都是要遠高於晉之後的魏朝,我們為了區分這兩個政權,稱後來者為“北魏”,再到後期分裂成為“西魏”、“東魏”,然後又合併成齊,因為在北方,稱“北齊”,齊滅建立了周,歷史上稱為“北周”。

最終成就了楊堅的天下,隋朝結束了南北對峙的狀態,使得東漢末年開始的天下分崩離析的狀態終於結束。在這整個亂世期間,晉朝曾經統一了天下,所以又叫“三分歸晉”。

而我們歷史記載,是跟隨著政權中心移動的。中國人幹什麼都講究個正統,雖然在這亂世中,以下叛上、巧取豪奪是司空見慣,但越是缺乏的東西,這些人越是希望找點東西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那麼,魏晉南北朝這一段亂世,到底哪個政權才有資格稱自己為正統的中華文明呢?

首先自然是曹魏。我們知道曹操是漢室丞相,到了曹丕才廢漢立魏。而曹丕的行為甚至還遭到了曹植的質疑,因為當時雖然勢力在大家族手中,但是文人和老百姓心中還是認漢朝皇帝的。曹植就認為咱們曹家世代漢臣,廢漢自立不合適,這兩兄弟的樑子也是到這個時候才真正結下的。

劉備在成都稱帝,也號稱是漢室正統。雖然小說寫得好像天下歸心,但是當時的老百姓可未必這麼看,至少中原的老百姓是承認曹魏才是從漢朝皇帝手上接的班。實際上整個北方才稱得上正宗的中原文化,中華文明的正統傳承,自然是在曹魏朝廷。

就算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做的事情再不地道,也只是上層皇權的轉化,對老百姓來說並沒有多大的的影響,無非就是換了個皇帝。影響最大的還是文人士子階層,為漢守節吧,被曹魏殺,為曹魏守節吧,被司馬晉殺,不守節吧,又被罵作“三姓家奴”。所以這個時期才會出現那麼多“瘋子”文人、“酒鬼”文人,你以為他們是神仙做派,其實都是形勢逼人,不得已而為之。

不過在老百姓和文人心中,司馬家的晉朝雖然得之不正,但是朝堂還是東漢——曹魏一脈相傳下來的正統。

然後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永嘉之亂,晉最開始首都在河南洛陽,後來遷到了南京,歷史上稱之為“衣冠東渡”。北方的、西邊的河南洛陽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都投奔了在南京稱帝的司馬睿。這些人到了南京之後,和當地的文化人和在一處,把南朝的文化、東晉的文化發展起來了。北方則進入了少數民族統治時期。這其中鮮卑有個拓跋氏,在北方建立了魏朝,即北魏。

少數民族雖然前期對北方漢人進行了毀滅性打擊(五胡亂華),但是在建立北魏之後,逐漸意識到自己文化方面的不足,特別是衣冠東渡,整個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都遷到了南京。所以北方後來特別注重經學,講究儒家學識,這也是後來發展到隋朝出現王通這類大儒的基礎。

不論天下形勢是如何你攻我守,此消彼長,由於衣冠東渡,文化人和天下百姓都認為皇權正統已經遷移到了南京的東晉。

而北魏,即使再強大,也沒有資格在中國朝代史上佔據一個字的類別。後期朝代不斷更替,東晉滅亡,劉裕建立劉宋,他完了之後,就是“南齊”替代。齊又被梁替代,然後是陳。南北朝的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代,然後被隋所滅。

而北方經歷了西、東魏、北齊、北周、隋,最終一統天下。

那麼,當隋朝一統天下了,自然就是天下正朔了,然後就是大中華最引以為傲的盛唐,其實李淵也是胡人,但是誰敢說唐朝不是漢文化?

很明顯,這個文化正統因為天下的統一又沒有了爭議。

但是不管是誰,在討論南北朝紛擾亂變的天下形勢之時,都認為中華正統在南朝更替。華夷之辨,一直就在歷代史官、歷代百姓,包括我們今天人的心中存在。

所以,“魏晉南北朝”,實際上指的是“曹魏、司馬晉、南北朝對峙”這三個階段。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在時間和層次上,就混在“南北朝”這三個字裡面了。

這個階段在歷史上混亂紛雜,但是在文化史、詩歌史上非常重要,為盛唐飛歌的到來做好了音律和形式方面的準備,為整個中國詩歌史最燦爛時期打下了最堅硬的奠基石。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魏晉南北朝,是指東漢後的大分裂時期。魏是指三國時的曹魏。雖然當時號稱三國,但是不論是從疆域還是人口經濟來說,曹魏是佔有絕對優勢的。當時中國南方相比北方可以說太落後了。舉個簡單的例子,三國中的劉備勢力,在前期還感覺文臣武將人才不少,可是到了三國割據正式形成後,卻人才凋零?答案就在於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人口差距太大,基數太少自然沒什麼人才。所以三國時代,蜀漢和東吳根本沒有戰勝曹魏的可能。所以這個時期用魏來稱代是沒有大問題的。

晉則是指短暫大一統的西晉。

南北朝,則是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佔據的北方和漢族南遷後建立的東晉以及後面宋齊梁陳的漢族政權。


失敗的空


當然是騩在前晉在後,司馬氏是搶奪了曹氏家族所建立的魏統一了吳蜀成立了晉,只有魏晉,何來晉魏!


北方的狼A


魏晉南北朝沒錯啊。從哪看到的晉在魏前?

東漢末,軍閥混戰,天下三分。分別為曹魏,蜀漢,孫吳三國。

司馬氏篡奪了曹魏江山,滅蜀平吳,建立西晉。

然後,八王之亂,連年大戰,使中國強兵猛將皆喪於內耗。各引胡騎助戰,引出了五胡亂華,晉室南渡,從此為東晉。再以後,就是十六國南北朝了,直到西魏變北周,西魏軍功貴族漢將楊忠之後,楊堅政變奪權,又將北周變成了隋,重新混一南北~

怎麼叫晉在前,而魏在後的?




風去了無痕D


“魏晉南北朝”中的“魏”,指得是“曹魏”。也就是三國時期的魏國。

晉之後的魏,指得是“北魏”。北魏已經包含在南北朝的北朝裡面了。

其實“魏晉南北朝”還有一個說法,叫“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兩種說法都代指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之間的歷史。

至於為什麼曹魏能與兩晉南北朝並立,是因為在相當長的歷史裡,曹魏政權都被後世王朝奉為“正統王朝”,而蜀漢和東吳則只被視為割據性質的政權。



東吳被視為割據政權的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東吳割據江南,且不思北伐,本來就是割據性質的政權。

另一方面,東吳皇室出身草根,將其列為正統王朝的法理性不足。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東吳太草根,後世皇帝都不願意攀這門親戚。

相比於東吳,蜀漢的情況複雜一點。

蜀漢不被承認為正統王朝也是兩個原因。

首先,劉備繼承漢朝正統的法理不足。

雖然歷史上的東晉、南宋也是偏安政權,但晉元帝司馬睿是西晉的琅琊王兼丞相,他在長安城被攻破,晉懷帝遇難後,於江南稱皇帝,具備承繼西晉正統的合法性。

宋高宗趙構本來就是宋徽宗的皇子,是康王兼天下兵馬大元帥,當宋徽宗、宋欽宗連同其他所有皇子親王都被金軍俘虜後,他承繼北宋的正統,當然也具有合法性。

相對來說,劉備就不行了。他與東漢皇室的關係過於疏遠,而且他在東漢朝廷內,也不是關鍵人物。


第二點原因是“成王敗寇”。

蜀漢政權偏居益州之地四十三年,始終未能統一天下,實現光復漢室的理想。雖說東漢光武帝劉秀也是遠支宗室出身,他的法理性也不比劉備強多少。但是劉秀最終統一了全國,這就使得東漢王朝的正統性變得毫無疑義。而蜀漢未能統一,這就導致蜀漢在繼承東漢法理性上變得不那麼有理。

另外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諸葛亮承認了孫權帝位的合法性,搞“二帝並尊”,這也嚴重打擊了蜀漢自稱正統的合法性。因為天子只有一個,沒有哪個正統王朝會承認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個皇帝的存在。諸葛亮承認孫權的法理,等於自廢武功。(諸葛亮也知道承認孫權正統性的後果,所以他在晚年破釜沉舟式的發動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所以從西晉到北宋,曹魏政權一直都被奉為中原正統王朝,得以與兩晉南北朝並列。

不過在南宋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

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的兒子,他繼位有很強的法理性。但是,趙構恬不知恥的奉金國皇帝為正朔(南宋皇帝早期只能以江南國主自居,以臣禮侍奉金帝),自廢武功的否定了自己法理性,所以南宋不甘於理虧的儒家士大夫就推翻了流傳了將近一千多年的“曹魏正統論”,提出了“蜀漢正統論”。

比如當時的朱熹就說,曹魏不是正統,即便曹丕的皇位是從漢獻帝那裡禪讓來的,也不是正統。而蜀漢雖然沒有正統法理性,但蜀漢皇帝姓劉,這就夠了,所以蜀漢應該才是當時的正統。(暗指金國代取北宋不具備正統性,趙構因為姓趙,所以他和南宋就具有天然正統性)


當時的南宋老百姓對朱熹這一觀點是比較認同的,畢竟皇帝恬不知恥,不給力,居然奉金國為正朔,老百姓也只能自己求心理安慰了。於是在南宋時期,民間文人就創作出了各種“尊劉抑曹”的三國題材的戲劇、平話。

元末明初時期,儒家士大夫承襲了朱熹提出的蜀漢正統論觀點,羅貫中以此為題材寫出了著名的《三國演義》,流傳甚廣,對明清兩朝老百姓造成了巨大影響,於是“曹魏正統論”就被淡化,“蜀漢正統論”成為了當時社會的共識。(清朝皇帝也支持蜀漢為正統)

由於有了民意基礎,“魏晉南北朝”就有了一個新的稱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國兩晉南北朝”。

把“魏”換成“三國”,其用意就是削弱“曹魏正統論”,強調曹魏不是正統王朝,魏國只是與蜀漢和東吳平起平坐的割據政權。


不過由於“蜀漢正統論”有理論缺陷,比如朱熹完全否認曹魏正統性,把曹魏視為和王莽的新朝、武則天的周朝一樣的僭偽政權,認為晉朝的正統是通過滅亡蜀漢得來的,而這一觀點無法修改蜀漢是被曹魏滅亡,劉禪是向魏國投降的事實;還比如朱熹認為蜀漢自稱漢朝延續,尊奉兩漢諸帝,理應為正統,但他又無法解釋匈奴漢國的劉淵也尊奉漢朝諸帝,卻不被認為是正統王朝,不被認為是漢朝的延續。

所以近現代的很多學者普遍認為,誰是正統純粹就是打嘴炮而已,沒有強辯的意義。


Mer86


這個問題沒那麼複雜,看著大段的回答不知說什麼好。我簡明扼要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原因,是沒理解對魏晉南北朝的含義,漏掉了一個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指東漢亡國到隋朝統一中國這一歷史時期,細化又可分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這段歷史中分裂、民族交流、外來文化的傳播,導致段歷史即使政治上的大混亂,民族上的大融合,中華文化上的大發展階段,因此歷史上習慣將其放在一起研究,因此才會有這個概念。

而魏晉南北朝因此又被稱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因為上面太長,又簡化為魏晉南北朝。

而這個魏是指三國時期的曹魏,他代表這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晉國以後的北魏屬於南北朝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