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從未出產過錫礦,地名本義是“天賜這塊寶地”

對於無錫地名來歷和含義的認知,至今是無錫人心中的謎。

無錫從未出產過錫礦,地名本義是“天賜這塊寶地”

錫山,據說無錫以此山而得名

相鄰的蘇錫常三個城市,“無錫”名稱的來歷和含義是最令人困惑的。蘇州和常州的名稱非常容易解讀:蘇州以姑蘇山得名,州府所在之城被稱為蘇州。蘇州城地處吳縣,吳縣因吳國舊地而得名。常州設州時府治駐地本在常熟,因常熟而得名常州。常州府治後遷回原處,位於武進縣。武進之名則得自東吳孫權,表達了三國時期一代豪雄“以武而進”一統天下的理想。唯無錫地名眾說紛紜,充滿了神秘色彩,飄渺不可信。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說:蘇州、無錫和常州三座城市中,無錫的名稱最為古老。早在秦代,就有無錫,但置縣於西漢。與無錫同時建縣的吳縣、延陵,延陵後來改名為毗陵、晉陵、蘭陵等,最終變為武進縣。秦漢至清代的2100多年中,無錫始終只是一個縣,大部分時間隸屬於常州府。直到20世紀50年代,無錫、蘇州、常州相繼成為江蘇省轄地級市,80年代改革開放後,“蘇錫常”形成了令人矚目的蘇南經濟文化圈,GDP總量超香港,也超上海。蘇州、常州,都是隋朝出現的名稱,就城市名稱而言,源於秦漢的“無錫”稱謂顯然更古老。能與之比肩的地名只有吳縣。但吳縣今已撤縣併入了蘇州市區。延陵、毗陵、晉陵、蘭陵古名如今也只是常州別稱或者某個街區的名稱。

不久前,在網上看到無錫老同志回憶包厚昌的文字,說上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到無錫視察,問及無錫地名由來,包厚昌答曰:得之於秦國大將王翦掘到的一塊石碑。毛澤東笑問:王翦真到過無錫?包厚昌回答說沒有考證……。據史料,王翦確實到過無錫。秦國統一六國時,王翦帶兵掃蕩楚國,太湖流域皆為楚國疆域。王翦帶兵滅楚之後,設立了會稽郡,郡治就在吳縣,而無錫隸屬會稽郡。世上流傳最廣且被無錫人認可的無錫地名由來,就與這位王翦將軍相關。傳說,王翦帶兵平楚路過無錫,駐紮於錫山腳下,掘地壘灶時挖得到一塊石碑,上鐫“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無錫由此得名。此傳說非常故事化,寄託了無錫人美好的和平願景,但是為可疑。飽讀詩書的毛澤東自然也不太相信。

無錫從未出產過錫礦,地名本義是“天賜這塊寶地”

唐代陸羽遊惠山後講了無錫地名故事

這一說法正式見諸於史料,是元代王仁輔的《無錫縣誌》,而王仁輔此說的由來,則源於唐朝陸羽的《遊惠山寺記》。陸羽說:秦朝時無錫是產錫的,到漢代時錫已採盡,於是被叫作無錫。但西漢末年王莽新政時,錫礦又出現了,於是改有錫。東漢時期錫又採完了,漢順帝遂恢復無錫舊稱。陸羽還說:東漢有樵夫曾在錫山下發現石碑,碑銘曰:“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有錫沴,天下弊。無錫義,天下濟。”這塊碑顯然比傳說中的王翦掘到的那塊碑內容更多,被賦予更多社會的元素。事實上,無錫人從未有人見過這樣的石碑,也未見任何碑銘拓片存世,可信度不高。

東漢流行讖緯學,讖緯學慣用神秘預言的發佈和傳播,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陸羽所講的無錫名稱故事,大致就是這種讖緯學的一個民間版本。陸羽本人以品茶評水著稱,世稱茶神,並非地理歷史學家。他隱居湖州,遍遊江南杭州、紹興、蘇州、無錫、常州、南京、丹陽、宜興、長興等地,皆以研究茶葉茶藝茶水為主,幾乎沒有地理歷史文化的考證論述,而且,他對此道聽途說並未進行充分考證,只是用文學筆法轉述,且為孤證,並不足為信。但元代王仁輔所撰《無錫縣誌》,是無錫首部地方縣誌,直接採納了陸羽之說,又因該書收入《四庫全書》,所以歷來對“無錫”名稱解讀皆以此為據。陸羽乃茶專家,他將無錫惠山泉品定為“天下第二泉”,名播天下,無錫人對其頗有好感,因此並無人對其說法予以置疑。

新世紀以來,無錫躋身歷史文化名城之列,人們對地方文史也日益關注,對無錫地名的解讀也逐漸多樣化,除了石碑之說,還有伏羲說、吳墟說、吳西說、湖西說等。“吳墟說”也來自王仁輔《無錫縣誌》對勾吳泰伯城的描述,這個勾吳古城在夫差亡國之後成為廢墟,後來春申君築都邑於此,《無錫縣誌》稱為“故吳墟”。而吳語中“無錫”與“吳墟”發音十分相近,“無錫”乃由“吳墟”而來。“吳西說”則認為,“無錫”與“吳西”發音完全一致,姑蘇乃勾吳後期吳都,無錫也確實在其西邊。其實,無與吳的讀音,普通話皆發音wu,但吳方言中卻並不相同,在古語中更是相去甚遠,因此無論“吳墟”,還是“吳西”都不可能轉音“無錫”。

無錫從未出產過錫礦,地名本義是“天賜這塊寶地”

無錫水鄉古鎮

泰伯開創的古吳國稱“句吳”,又作“勾吳”。在發音上更接近“勾”,所以“勾吳”用的更多。“句”和“勾”在上古漢語中可視為同一字,此處都是語氣助詞,即所謂發語詞,但略有指示意味,意為“這個”或“那個”,據語義而定。吳文化研究者莊若江教授認為,“勾吳”,就是“(這個)吳”的意思。太伯仲雍兄弟南奔,在遙遠的江南建立了自己的部落,他們把周人祭祀所在的“吳山”用作部落名,其一是因為周原的“吳山”乃心中神聖之地,其二,這也是泰伯兄弟倆不能淡忘的鄉愁。正因故鄉周原已有了(那個)“吳”,故而江南的“吳”,才被稱為“勾(這個)吳”。

類似“勾”和“句”的這種用法,在吳越地區作為指示代詞所用頗多,如越王“勾踐”,意即(那個)踐。“夫差”,則是(這個)差。這裡,“踐”和“差”,才是他們的名字。在江南一帶,類似的古地名有不少,如姑蘇、夫椒、句容、餘杭、蕪湖等。句容人認為,句容地名來自於山之勾曲。明代《句容縣誌》和民國《今縣釋名》都說“縣內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似已,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又名句曲。古代句勾二字相通。因此逐漸寫成句容。”清代《句容縣誌》則說因茅山和秦淮河都有勾曲而名。其實這是後人望字生義的附會了。句容,是一個古老的地名,無論是用勾或句,都與勾吳同理,大致就是“(這個)容”,容才是句容地名的中心詞。就如姑蘇,姑是語氣詞,略帶指示意味,蘇才是地名的中心詞,所以古人建府名之謂“蘇州”,而不會叫做“姑州”。

無錫,亦是一個與此類似的古地名。“無”,乃略帶指示意味的語氣助詞,發語詞,“錫”,才是地名中心詞。無是一個有多種詞性和詞義的字,作動詞不具意思,與“有”相對,如《玉篇》:“無,不有也。”作副詞是“不要”的意思,如《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作連詞是“不論”的意思,如《漢書·高後紀》:“無少長皆斬之。”是說不論老少全都斬了。現代漢語中說:事無大小,都要負責的做。事無鉅細,都要認真去幹。句中的“無”都是不論之意。作語氣詞時用在句首,無義,如《詩·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毛傳解釋:無念,念也。詩意為:為王獻身的忠臣,感念你的祖先吧。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養自身的德行。《左傳·昭公六年》:“書曰聖作則,無寧以善人為則,而責人之闢乎?”杜預注曰:無寧,寧也。意思為:書說,聖人要做出準則。寧肯以善人做準則,難道還去學別人的不正派嗎?因此,無錫的“無”,作語氣詞並具“這個”的意思,與勾吳的“勾”和姑蘇的“姑”同理。

無錫從未出產過錫礦,地名本義是“天賜這塊寶地”

無錫城景

需要指出的是,無錫的“錫”,並非通常人們理解的金銀銅鐵錫的錫。事實上,無錫史上從來沒產過錫,上世紀50年代對錫山的勘探結果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一個不產錫的地方,居然以有錫和沒有錫來命名,本身就不可思議。古漢語中,“錫”與“賜”通假,“錫”常被用作“賜”。《詩·商頌·烈祖》:“申錫無疆,及爾斯所。”《左傳·隱公元年》:“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江南一帶男子過去名字中經常帶“錫”字,錫生,錫康,錫民,錫根,錫安,錫富,等等,其中的錫字全是恩賜之意,表達了取名者對生命、健康、財富、幸福的嚮往,地名更是如此。

據此,無錫的“錫”,我以為應該是“賜”的意思。作為勾吳古國的重要源地,泰伯奔吳時一眼相中的定居之所,襟江擁湖,山清水秀,平原廣闊,物產富饒,確實是一塊美好的土地,這難道不是上蒼的賜予!無錫,這塊上蒼賜予的寶地~這才是無錫這個古老名稱的本義。

吳歌,文史學者,品牌戰略學者,資深媒體人,副教授,人文和餐飲專欄作者,有《企業文化ABC》《古今多少事》等著作,正在努力成為具有人文情懷兼有美學理想的“吃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