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壇實力派小說家賴妙寬

福建文壇實力派小說家賴妙寬

賴妙寬,福建小說家群體中一位重要的實力派作家。早期以帶有先鋒氣息的中短篇小說成名,後來轉向報告文學和長篇小說創作。她的創作大氣深藏,富有穿透力,在她已經營造出的一個屬於她的小說世界裡,許多作品力透紙背、擲地有聲。

在三十多年的創作道路上,她發表了數十篇中短篇小說,出版了數部中短篇小說集以及《父王》、《天堂沒有路標》、《城裡城外》、《那邊》等四部長篇小說。先後榮獲四屆福建省優秀文學作品一等獎;全國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第三屆中國女性文學獎;國家新聞出版署首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獎";入選"閱讀中國——當代文學精品文庫";中國出版協會"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入選中國小說排行榜等,堪稱中國閩籍作家中的一員驍將。

一、

賴妙寬學醫出身,曾是一位優秀的眼科醫生,相夫教子,智慧知性,幸福指數很高。隨著她的小說處女作《誰之過》發在1982年第5期的《福建文學》上之後,立即引起各方關注,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創作態勢一路走高,獲獎無數,勢不可擋。以至十多年後,棄醫從文,成功地轉型成為一名作家。

她1990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天賜》和1991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共同的故鄉》反響較大,進一步擴大她作品的知名度。《天賜》以審醜的態度寫了一場葬禮,表達了一種審父意識;《共同的故鄉》描述了一位剛從醫學院畢業到某醫院手術室從事麻醉師工作的青年醫生所目睹的一座醫院並不光明神聖的負面現象,而把美好的理想寄託於虛擬中的"共同的故鄉"。還有一篇小說《右肋下》寫恐癌症,把一個懷疑自己患了肝癌的患者的病態心理刻畫得絲絲入扣。該小說入選當年中國小說(短篇小說)排行榜。

中篇小說《消失的男性》也是一篇引起高度關注的作品。小說描述一對青年夫婦婚後與母親共住一套房,遷居後又被鄰居過分關心而受到處處打擾,以致新郎官消失了男性功能,性愛遭致尷尬的故事;作者以一位醫生的長處對性心理活動做了融感性與理性於一爐的細膩生動而獨到的描寫。

著名作家、評論家何鎮邦說:在我閱讀過的中外著名小說中,鮮有這種角度獨到、深入而又恰到好處的性心理描寫。

二.

1996年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父王》,是賴妙寬的長篇小說處女作。《父王》講述了一位自稱為"父王"的城市貧民楊二福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漫長的人生經歷,描述了古老的香江市進士巷裡白、楊、齊、蘇四家在幾十年中的興衰以及由此折射出國家和民族的興衰。

此書以一個人的故事和四個家族的故事,背景描寫渲染出相當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賴妙寬在動筆寫這部長篇小說前已經有相當充裕的生活積累,同時融入相當多的藝術構思來實現藝術嘗試的某些意圖,加上她已經寫了十多年的中短篇小說的寫作經驗,在謀篇佈局上,有意採用了時間跨度相當大的線型結構,使得全書具有普遍的可讀性和強烈的感染力,書一問世,便成熱點,一時間洛陽紙貴。

賴妙寬在為《時代文學》的"名家側影"專欄撰寫的創作談《寫作好比探險》中這樣寫道:"寫作的探險,更包含探究、探求、探問之意,是對生命、生活、人性的發問。"這個時期賴妙寬對文學創作的這種理解表明她的文學創作已從對生活單純的描摹轉化到對生活的追問了,也就是從自為的階段進入自在的階段了,這說明賴妙寬的創作將上升到一個更大的藝術空間。

三,

描述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一生經歷的長篇傳記小說《天堂沒有路標》是賴妙寬創作生涯中的一個高峰。賴妙寬以其曾經當過眼科醫生和身上浸潤著濃濃的閩南文化這兩個優良的條件,加上大量深入的採訪,走進林巧稚的精神世界,把紀實小說化,又將小說紀實化,成功地塑造了林巧稚的藝術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林巧稚這個藝術形象看作是閩南文化的化身與象徵。該作品入選"閱讀中國——當代文學精品文庫",是建國60年來全國精選的500部長篇小說之一。

在架構上,賴妙寬巧妙地選擇1948年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兵臨城下,協和醫院不少專家紛紛逃離,不少身邊的人勸說林巧稚遠去國外,她卻堅持不走這一情節作為作品的開頭,一口氣寫了十二章,比較集中地展現了她的愛國思想和敬業精神。

關於對林巧稚童年生活的書寫,是全書中最富於詩意也是最具藝術光彩的篇章;林巧稚的善良、仁愛和對科學民主的嚮往與追求可以說因她在鼓浪嶼渡過的童年生活有關。愛國主義與人道主義精神是作者通過林巧稚這個藝術形象的創造所要昭示的,與此同時,小說通過林巧稚和她的同時代的知識分子在舊中國和新中國半個世紀的生活經歷的描述,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何以在政治的漩渦中保持自己的人格與骨氣"這一嚴肅而又意味深長的問題。

賴妙寬的另一部長篇小說《城裡城外》是她打磨了十幾年,嘔心瀝血的作品。以農村婦女葉莧菜的悲劇命運為線索,以香州近郊的"田中央"的變遷為主要情節,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切入,深刻表現了六十多年來我國城鄉關係變革的進程;既寫出前四十多年中城鄉分離,農民、市民身份差異而造成的種種問題,釀成的形形色色的悲劇,又寫出近二十多年來農村尤其是城市近郊城鎮化以及變成"居民"的原來農民們種種不適應不自在。

通過葉莧菜如何從一個求上進的農村少女、有前途的中長跑運動員變成混跡於江湖的"莎婆",並進而變成製造爆炸案的罪犯來叩問生活的本質,頗具現實意義。獲中國出版社協會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有評論家寫到,"這部小說在社會學方面的意義不容忽視,一個優秀的小說家,也是一個同樣優秀且深入淺出的社會學家。"

四、

賴妙寬生於漳州,長於漳州,無論是當眼科醫生,還是業餘從事文學創作或者後來從事專業文學創作,都是在漳州,只是近十餘年才移居廈門。她是喝九龍江的江水長大的。她的身上浸潤著濃濃的閩南文化,而她的大部分作品都以香江或香江市為背景,可以說是香江系列,因此作品中洋溢著以閩南文化為底色的地域文化色彩。

賴妙寬的小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大量中短篇小說以及九十年代以來陸續推出的四部長篇小說,均煥發著以閩南文化的地域文化的色彩。如果說她中期以前的作品,語言上略顯書卷氣,而在之後,閩南話的口頭語或俚語大量進入她的作品,就改變了她作品語言的色調。以香州為背景的長篇小說《父王》與《城裡城外》尤顯突出。

其次,風光與習俗的描寫,也是小說中地域文化色彩的重要表現。《城裡城外》中關於進士巷的描寫,都帶有一種濃濃的鄉土色彩。而《天賜》中關於出殯和葬禮的描寫於香州城鄉結合部"田中央"的環境描寫,《請你跪下》中關於香州南門一帶的描寫,《父王,《消失的男性》中關於婚俗的描寫,《城裡城外》中關於香州諸多鄉俗的描寫,都帶著閩南文化深深的烙印。

五、

因為特殊地域和地方記憶,兩岸題材的長篇小說一直都被福建作家視為重大小說題材。書寫特定歷史時期的傷痛,表現兩岸統一的願望,亦被視為這類小說的主要旋律。賴妙寬是一位表現手法多樣的作家,從她早期的作品就可看出,她不願意重複別人走過的路,她的作品往往選取獨特的生活角度切入,寫來遊刃有餘,爐火純青。

賴妙寬今年發在《福建長篇小說專號》上的?萬字的新作《那邊》,顯示出她在創作上的自我超越和更寬廣的思考。這本以真實的地名和歷史大事件創造了一個虛構的小說世界,通過兩兄弟的生離死別,講述了海峽兩岸骨肉情殤,民族之痛,讀來令人掩卷長嘆。在這本書裡,她站在了一個更高的位置,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詮釋歷史和世界,不僅僅是抒寫政治和歷史造成的傷痛和無奈,而是更為深刻的探尋造成這傷痛和無奈的原因。全書構思精妙,豐富深邃,情感厚重,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描寫兩岸題材的重磅之作。

六,

因為寫過像以林巧稚大夫為原型的傳記長篇小說《天堂沒有路標》,"漳州110"這樣的長篇報告文學《忠誠》)等,賴妙寬被有些人歸為"主旋律作家"。這一點,賴妙寬坦然接受,她表示:每個寫作的人都有自己的出發點,就我個人而言,我為自己寫作,為自己的內心寫作。我一直感謝人世間美好的事物和心靈,給我予寫作的啟迪和動力,我也一直感謝生活給我溫飽有餘,讓我能以感恩和虔誠的心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期望把人性中所包含的美、崇高和真摯展示給人們。

我們有理由期待,賴妙寬將立足閩南這方熱土,不斷寫出讓這個時代,讓廣大讀者為之震撼、為之感動落淚的更多的現實主義題材的文學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