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从未出产过锡矿,地名本义是“天赐这块宝地”

对于无锡地名来历和含义的认知,至今是无锡人心中的谜。

无锡从未出产过锡矿,地名本义是“天赐这块宝地”

锡山,据说无锡以此山而得名

相邻的苏锡常三个城市,“无锡”名称的来历和含义是最令人困惑的。苏州和常州的名称非常容易解读: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州府所在之城被称为苏州。苏州城地处吴县,吴县因吴国旧地而得名。常州设州时府治驻地本在常熟,因常熟而得名常州。常州府治后迁回原处,位于武进县。武进之名则得自东吴孙权,表达了三国时期一代豪雄“以武而进”一统天下的理想。唯无锡地名众说纷纭,充满了神秘色彩,飘渺不可信。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座城市中,无锡的名称最为古老。早在秦代,就有无锡,但置县于西汉。与无锡同时建县的吴县、延陵,延陵后来改名为毗陵、晋陵、兰陵等,最终变为武进县。秦汉至清代的2100多年中,无锡始终只是一个县,大部分时间隶属于常州府。直到20世纪50年代,无锡、苏州、常州相继成为江苏省辖地级市,80年代改革开放后,“苏锡常”形成了令人瞩目的苏南经济文化圈,GDP总量超香港,也超上海。苏州、常州,都是隋朝出现的名称,就城市名称而言,源于秦汉的“无锡”称谓显然更古老。能与之比肩的地名只有吴县。但吴县今已撤县并入了苏州市区。延陵、毗陵、晋陵、兰陵古名如今也只是常州别称或者某个街区的名称。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无锡老同志回忆包厚昌的文字,说上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到无锡视察,问及无锡地名由来,包厚昌答曰:得之于秦国大将王翦掘到的一块石碑。毛泽东笑问:王翦真到过无锡?包厚昌回答说没有考证……。据史料,王翦确实到过无锡。秦国统一六国时,王翦带兵扫荡楚国,太湖流域皆为楚国疆域。王翦带兵灭楚之后,设立了会稽郡,郡治就在吴县,而无锡隶属会稽郡。世上流传最广且被无锡人认可的无锡地名由来,就与这位王翦将军相关。传说,王翦带兵平楚路过无锡,驻扎于锡山脚下,掘地垒灶时挖得到一块石碑,上镌“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无锡由此得名。此传说非常故事化,寄托了无锡人美好的和平愿景,但是为可疑。饱读诗书的毛泽东自然也不太相信。

无锡从未出产过锡矿,地名本义是“天赐这块宝地”

唐代陆羽游惠山后讲了无锡地名故事

这一说法正式见诸于史料,是元代王仁辅的《无锡县志》,而王仁辅此说的由来,则源于唐朝陆羽的《游惠山寺记》。陆羽说:秦朝时无锡是产锡的,到汉代时锡已采尽,于是被叫作无锡。但西汉末年王莽新政时,锡矿又出现了,于是改有锡。东汉时期锡又采完了,汉顺帝遂恢复无锡旧称。陆羽还说:东汉有樵夫曾在锡山下发现石碑,碑铭曰:“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义,天下济。”这块碑显然比传说中的王翦掘到的那块碑内容更多,被赋予更多社会的元素。事实上,无锡人从未有人见过这样的石碑,也未见任何碑铭拓片存世,可信度不高。

东汉流行谶纬学,谶纬学惯用神秘预言的发布和传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陆羽所讲的无锡名称故事,大致就是这种谶纬学的一个民间版本。陆羽本人以品茶评水著称,世称茶神,并非地理历史学家。他隐居湖州,遍游江南杭州、绍兴、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丹阳、宜兴、长兴等地,皆以研究茶叶茶艺茶水为主,几乎没有地理历史文化的考证论述,而且,他对此道听途说并未进行充分考证,只是用文学笔法转述,且为孤证,并不足为信。但元代王仁辅所撰《无锡县志》,是无锡首部地方县志,直接采纳了陆羽之说,又因该书收入《四库全书》,所以历来对“无锡”名称解读皆以此为据。陆羽乃茶专家,他将无锡惠山泉品定为“天下第二泉”,名播天下,无锡人对其颇有好感,因此并无人对其说法予以置疑。

新世纪以来,无锡跻身历史文化名城之列,人们对地方文史也日益关注,对无锡地名的解读也逐渐多样化,除了石碑之说,还有伏羲说、吴墟说、吴西说、湖西说等。“吴墟说”也来自王仁辅《无锡县志》对勾吴泰伯城的描述,这个勾吴古城在夫差亡国之后成为废墟,后来春申君筑都邑于此,《无锡县志》称为“故吴墟”。而吴语中“无锡”与“吴墟”发音十分相近,“无锡”乃由“吴墟”而来。“吴西说”则认为,“无锡”与“吴西”发音完全一致,姑苏乃勾吴后期吴都,无锡也确实在其西边。其实,无与吴的读音,普通话皆发音wu,但吴方言中却并不相同,在古语中更是相去甚远,因此无论“吴墟”,还是“吴西”都不可能转音“无锡”。

无锡从未出产过锡矿,地名本义是“天赐这块宝地”

无锡水乡古镇

泰伯开创的古吴国称“句吴”,又作“勾吴”。在发音上更接近“勾”,所以“勾吴”用的更多。“句”和“勾”在上古汉语中可视为同一字,此处都是语气助词,即所谓发语词,但略有指示意味,意为“这个”或“那个”,据语义而定。吴文化研究者庄若江教授认为,“勾吴”,就是“(这个)吴”的意思。太伯仲雍兄弟南奔,在遥远的江南建立了自己的部落,他们把周人祭祀所在的“吴山”用作部落名,其一是因为周原的“吴山”乃心中神圣之地,其二,这也是泰伯兄弟俩不能淡忘的乡愁。正因故乡周原已有了(那个)“吴”,故而江南的“吴”,才被称为“勾(这个)吴”。

类似“勾”和“句”的这种用法,在吴越地区作为指示代词所用颇多,如越王“勾践”,意即(那个)践。“夫差”,则是(这个)差。这里,“践”和“差”,才是他们的名字。在江南一带,类似的古地名有不少,如姑苏、夫椒、句容、余杭、芜湖等。句容人认为,句容地名来自于山之勾曲。明代《句容县志》和民国《今县释名》都说“县内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似已,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又名句曲。古代句勾二字相通。因此逐渐写成句容。”清代《句容县志》则说因茅山和秦淮河都有勾曲而名。其实这是后人望字生义的附会了。句容,是一个古老的地名,无论是用勾或句,都与勾吴同理,大致就是“(这个)容”,容才是句容地名的中心词。就如姑苏,姑是语气词,略带指示意味,苏才是地名的中心词,所以古人建府名之谓“苏州”,而不会叫做“姑州”。

无锡,亦是一个与此类似的古地名。“无”,乃略带指示意味的语气助词,发语词,“锡”,才是地名中心词。无是一个有多种词性和词义的字,作动词不具意思,与“有”相对,如《玉篇》:“无,不有也。”作副词是“不要”的意思,如《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作连词是“不论”的意思,如《汉书·高后纪》:“无少长皆斩之。”是说不论老少全都斩了。现代汉语中说:事无大小,都要负责的做。事无巨细,都要认真去干。句中的“无”都是不论之意。作语气词时用在句首,无义,如《诗·大雅·文王》:“王之荩臣,无念尔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毛传解释:无念,念也。诗意为:为王献身的忠臣,感念你的祖先吧。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养自身的德行。《左传·昭公六年》:“书曰圣作则,无宁以善人为则,而责人之辟乎?”杜预注曰:无宁,宁也。意思为:书说,圣人要做出准则。宁肯以善人做准则,难道还去学别人的不正派吗?因此,无锡的“无”,作语气词并具“这个”的意思,与勾吴的“勾”和姑苏的“姑”同理。

无锡从未出产过锡矿,地名本义是“天赐这块宝地”

无锡城景

需要指出的是,无锡的“锡”,并非通常人们理解的金银铜铁锡的锡。事实上,无锡史上从来没产过锡,上世纪50年代对锡山的勘探结果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一个不产锡的地方,居然以有锡和没有锡来命名,本身就不可思议。古汉语中,“锡”与“赐”通假,“锡”常被用作“赐”。《诗·商颂·烈祖》:“申锡无疆,及尔斯所。”《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江南一带男子过去名字中经常带“锡”字,锡生,锡康,锡民,锡根,锡安,锡富,等等,其中的锡字全是恩赐之意,表达了取名者对生命、健康、财富、幸福的向往,地名更是如此。

据此,无锡的“锡”,我以为应该是“赐”的意思。作为勾吴古国的重要源地,泰伯奔吴时一眼相中的定居之所,襟江拥湖,山清水秀,平原广阔,物产富饶,确实是一块美好的土地,这难道不是上苍的赐予!无锡,这块上苍赐予的宝地~这才是无锡这个古老名称的本义。

吴歌,文史学者,品牌战略学者,资深媒体人,副教授,人文和餐饮专栏作者,有《企业文化ABC》《古今多少事》等著作,正在努力成为具有人文情怀兼有美学理想的“吃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