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战争中,战士在发起冲锋时会像电影里一样大声吶喊吗?

阿拉伯阿邦


这个要分具体情况,大喊“杀”声,是属于战场鼓动工作的一部分,这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它对于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克服困难、战胜敌人,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该不该喊,能不能喊,也要区分具体的条件和场合,如果不顾具体情况一味地大喊“杀”声,显然是不可取的。

比如:

1979年2月22日,广西方向步兵第494团第二次攻打班庄、伯良地区。该团8连奉命攻占伯良东侧无名高地。由于白天的进攻未能奏效,上级命令他们入夜之后进行偷袭,如果偷袭不成即转为强攻,一定要夺占该无名高地。

20时许,8连开始行动。3排动作静肃而敏捷,一直摸到距离越军堑壕30米处左右,也没有被敌人发现。这正是偷袭歼敌的良机!就在这个全排准备突然发起冲击,达成偷袭企图的节骨眼上。不料排长高喊一声:“同志们,立功的时候到了,杀啊!”

这一喊,弄巧成拙,越军听到喊声,立即投来了一排手榴弹,造成3排一下子就伤亡了13人,偷袭失利的严重后果。后来是连长重新组织全连强攻,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苦战,才夺取了这个高地。

在敌人还没有任何察觉的情况下,就按照平时训练的习惯大喊“杀”声,不但不能以“杀”声震慑敌胆,反而是暴露了自己,给敌人指示了目标。这样做,只能是增大自己的伤亡,给战斗进程造成负面影响。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南疆烽烟正十年


别被战争神剧洗脑了,现代职业军队在冲锋时大喊大叫那跟寻短见没什么区别,等于通知敌人我要来了、我从哪来、我怎么来。你不妨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抗战时期日军的中队长和小队长都冲在队伍前面,真的是悍不畏死吗?他们又没长俩脑袋。



非也,这是日本陆军操典的要求,因为所有的日本士兵在阵地进攻时,进退都以军官的指挥刀为令,而战术编组和动作则完全遵从部队长的手势。因此鬼子兵冲锋时既不依靠军号和喊叫指挥,更不会喊着“冲啊”、“杀啊”的口号,而是像哑巴一样缄默运动,颠覆认知了吧?

这也就是日军独立作战的最小单位中队,其指挥官中队长在冲锋时必须跑在队型前面的原因,否则大多数鬼子兵看不到他的手势。同样,队伍中的小队长也要尽量靠前,从而按照中队长的手势命令,进一步传达和组织部队,所以日军在作战中,军官里以中队长和小队长伤亡最重。



比如惨烈的衡阳保卫战中,打到后来,鬼子不得不以大佐联队长带着一帮少尉代理中队长和曹长代理的小队长,因为基层军官死的差不多了。万家岭大捷中,对于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空投200多名基层军官这事,一直有所争议,笔者个人认为是存在的,因为第106师团是特设师团,大队长以下都是非现役军人,实战经验和掌握部队的能力肯定欠缺,又得冲锋在前,死伤惨重一点不奇怪。

而离开了中小队长的战场指挥,鬼子兵是难以有效的组织冲锋或者防御的,这是“蚁族”民族的特性,而日军的空投能力有限,因此最紧迫的就是补充基层军官。



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日军第6师团的一个支队配合初上战场的第39师团攻击桂军的大竹山阵地,根据抗日老兵的回忆,两拨鬼子的冲锋套路完全不通,久经战阵的第6师团鬼子兵会以稀疏的队形,一声不吭闷头前进,不停利用身边的掩蔽物迅速跃进;而第39师团的中队长以下军官都没有实战经验,大小鬼子拥在一起大呼小叫的冲锋,这就是紧张所致,真正难对付的显然是前一拨。

包括冲到战壕前的白刃格斗中,有经验的鬼子兵也不会鬼叫着拼刺,那样既浪费力气又容易露出破绽,真正训练有素的双方刺刀拼杀,只会听见重重的喘息声和突刺的低吼声。战场是残酷的,没有人同情弱者,那些大喊着“杀”或者“杀啊”的一定是菜鸟,目的只有一个:壮胆。



比较例外的是日军的“板载冲锋”,这就是所谓的万岁冲锋,日军士兵会高喊口号是“天蝗陛下万岁”或“万岁”(日语音作banzai)端枪冲锋,但这是非正常情况下的作战方式,也只有两种情况下才会使用,第一是“欺软”,就是对手已经被重武器完全压垮,胜利在望的情况下日军用白刃战扫荡战场;第二是“怕硬”,也就是绝望之下的自杀性冲锋,不要命也要气势,当然是非常规作战。

其实日本陆军也装备有军号,但大多是用于部队的勤务号令,如起床、熄灯、集合、开饭等等,战场上的命令发布基本不依靠军号传达的,所以很难见到鬼子吹“冲锋号”进攻的情景。冲锋号确实能够一定程度上鼓舞士气,可也会最大限度的暴露军事行动。所以日军的缄默冲锋凭借的是单兵素质的优秀,追求心理镇定而不是气势。

(真正的鬼子兵冲锋)

《兵临城下》里苏联红军从伏尔加河上岸后即组织冲锋,两个人共用一条枪,嘴里喊着“乌拉”前仆后继,纷纷倒在严阵以待的德军火力之下,一方面那些都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作战经验不足,一方面那是美国人拍的电影,多多少少有埋汰苏联人的意思,在苦逼的斯大林格勒巷战中,兵员是多么紧缺的宝贵财富,怎么可以如此轻易损耗?十几个人就能守一座大楼了。

至于战争影视里嘛,多是为了渲染战场气氛,可能会看得你热泪盈眶,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天真的上了战场千万别大喊大叫,敌人一看就是生瓜蛋子,专门朝你招呼。在战场上生存靠的是经验和运气,以及平常训练出来的战术技能,而气势真的没什么用处,徒增笑柄尔。

(日军分队进攻队形)


度度狼gg


真实的战争中,肯定不会像演电影一样了。其实打仗的时候,军队都是有番号的。什么命令是进攻,什么命令是按兵不动,面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指令。

因为战争的时候,战术、地形、人员、武器等等存在着很多差异性。尤其是打伏击战的时候,是不能发出任何声音的。毕竟一旦被敌人发觉了,这个伏击战不但打不成,反倒会惊醒敌人,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既然不能出声,打伏击战的时候,是如何指挥发动进攻的呢?

一般都是有暗号,手令之类的东西,或者是领头的队长先来一枪,后面士兵彼此起伏,自弹源源不断的朝敌军开去。

日本侵害的时候,面对敌人的坚船利炮,八路军就打过很多伏击战。

我们拿陈赓将军打的神头岭之战来举例说明。

当然了这一次也是八路军打的围点打援之战。在作战之前,我军就有计划想吃掉日本的这一支军队。

但是,想打败他们,就要引诱他们出兵,然后选择绝佳地点进行伏击。

一旦日军出兵,就会经过神头岭这个地方。正好神头岭这个地点四面环山,中间是谷,是个天然的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当时八路军早就在这里埋伏好了,这次进攻的日军大致有一千五百多人,他们正在打阔步的前行。

日军的阵型最前面的是坦克开路,紧跟着汽车上拉的士兵,有大炮和机枪,当然了也有随行的步兵,步兵压阵。

开头的士兵,站着坦克上的,也是担任勘察任务,一旦发现军情,就做战斗准备。但是,站在坦克上,能看到的地方,只有远处,这时候就会出现灯下黑的情况。

也可能是这次陈赓所带领的八路军,隐藏的太好了。敌人竟然没有发觉,据说当时的部分日军进入伏击圈的时候,还出现过一个小插曲。

有一些日军还在路边撒了一泡尿,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撒尿的边缘,正是隐藏八路军。但是,这个时候是千万不能发出任何声音来的,否则,等待的就是前功尽弃。就像邱少云一样,没有上级的指令,即使烈火烧身,也不得动弹,这就是军令。否则,将会面临着全军的覆灭。

又等了一会,八路军见日军所有人进入伏击圈后,一声令下,只见八路军集体扫射。这突然的一击,打了日军一个措不及防。

大部分日军还没有反应过来,已经是命赴黄泉去了。

当然了这一战,陈赓带领的八路军,打的十分的漂亮,最后是全歼一千五人日军。此次缴获的敌人辎重,也是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陈赓还缴获了两台照相机,为了庆祝这次伏击战的胜利,陈赓还顽皮的和自己的同事合起了影。


史学达人


经常看军事题材类影视作品的朋友,想必大家对这一幕都非常熟悉。那就是两军一旦交战,一旦需要冲锋陷阵时,荧屏上一定会出现一方阵容手持枪械,甚至霸气论着铮亮的大刀,各个战士更是大声喊叫,在集体发起向敌人的进攻中基本个个都是呐喊嚎叫。如此场面,可谓是声势浩大士气高涨。观众看到这一幕时,情绪随着也被带动起来,心情更是无比激动,一颗战火之中奋勇杀敌的心也被气氛焕发起来。

  战争前线大家纷纷振臂而呼,声嘶力竭的冲向敌方,战士们固然看起来很是英勇,但是,毕竟影视作品依旧是演绎,那么问题来了。真实的战场中,战士们在发起冲锋时,是否也会大声吶喊?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战争中大家会大声呐喊。首先,真实的战场环境中,参战双方肯定不是过家家,彼此的目的就是打败对方,这也就是说大家都是拿命相博,双方不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在此残忍的背景之下,大家一旦迎战只能是破釜沉舟,害怕根本没用。既然这样,大家更需要呐喊来强震气势,使自己精神状态亢奋起来,从而战胜冲锋前的紧张和恐惧。部队中,通过人人来这么一声,整个军队的士气直接加到最满,大家一鼓作气,从而争取战役的胜利。

  不过,到底冲锋前要不要都来这么一下,当然,这个还是要依据战场的实际情况来定。并不是每次的大嗓门一叫,都能发挥作用。这里就有一个真实的反例存在。1979年2月22日,广西地区第494团8连奉命攻占伯良东侧无名高地。由于白天发起进攻不大适合,上级命令他们入夜之后进行偷袭,当天晚上20时许,8连开始行动。3排动作迅速而敏捷,一直摸到距离越军堑壕30米处左右,敌人始终没有察觉。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不料某排长高喊一声:“同志们,立功的时候到了,杀啊!”此声一出,直接让我方部队丧失偷袭优势,越军立马反应过来,随即投来了一排手榴弹,造成3排间接死伤13人的损失,后来我方部队硬是发起强攻,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苦战,这个高地才被我军攻下。

  从这个惨重的教训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冲锋陷阵都需要喊那么一下,战场情况复杂多变,这有灵活应变才能获得战争的主动权,虽然,战士们的呐喊嚎叫可以大大提高部队的士气,有效提高战场的战斗力。但是,真实战争中,一切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一旦用力过猛,优势变劣势,后果得不偿失。


铁杆军迷


兔哥回答,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战士冲锋时,个个神勇无比,嗷嗷叫着冲向敌阵。其实真实的战场上也是有这样的情况的,只所以呐喊着冲锋,一是提升士气,相互鼓劲。战场上是惨烈的拼杀较量,说直白点就是玩命,面对敌人的炮火,子弹,彼此都知道有伙伴共同应敌本身就是一种激励,这样的叫声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勇敢的呐喊声,“冲啊!杀啊!”。


我们同样也能从国外的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场景,相互鼓励,指挥官还会高喊着鼓劲。其实就是为了形成一种阵势,战场上是有这样的存在的。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就高喊着“万岁”,前仆后继的冲向敌阵。二是大声叫出来能驱散自己的恐惧感,能使自己全力投入战斗。

战斗中有许多的新兵,面对惨酷的战场环境,难免心生怯意,喊出来就不怕了,这样的情景就更能理解了,人怕的时候就有一种压抑感,仿佛喘不过气来,有一种想大声呼喊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人走夜路,害怕了,就唱歌。战斗中是有这样的情况的,大喊着冲锋陷阵,驱散心中的恐惧。


三是能震慑敌人,集团式的冲锋,大声喊叫着,本身对于对手来说就是一种震慑,战场虽然是生死较量之地,但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渴望,面对嗷嗷叫的冲锋,是什么感觉?那是不要命的冲锋。当然,战场上这样的冲锋并不是一个定律。

二战战场上,大规模的集团冲锋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也自然多。另外,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也通常用这样的方式。还有就是对敌突击的情况下。这样的场景的出现其实也是因火力的缺乏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有的是炮弹,炸他就是了。当然,夜战或是突袭时并不会大喊大叫的。

以上的观点只是兔哥个人的观点,当然,也是得到了战争年代老兵的证实的。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兔哥42928


冲锋是两支军队钢铁的碰撞,如果是旗鼓相当的对手,冲锋同样也就是士兵个体直面死亡,这时用呐喊发泄自己的恐惧,提升自己的士气,也试图用喊声威慑对方,这到不是电影电视胡编,人到这种时候,喊声都未必受自己控制,完全是一种本能。就是说冲锋的时候,不会有命令禁止喊叫,喊不喊随意。但是听真正拼过刺刀的老兵们回忆,他们的意见是最好别瞎喊,呐喊其实不具备实际作用,还有副作用,于内,对自己会有身体协调上的影响,嘶声喊叫也相当浪费体力,这种生死搏杀的时刻,每一分体力都异常宝贵,尤其是这时候呐喊会浪费肾上腺激素分泌,产生的珍贵的类似狂化的效果,这种人体应激反应产生的时间很短暂,只能维持几十秒钟。对外,要习惯只要在战场上,任何时候都尽量低调,要尽量减少自己的存在感,要避免各种吸引注意力的事,其中就包括呐喊,战场上冲锋也不是一窝蜂瞎冲,无论冲锋还是反冲锋,都有战术跑位,有隐蔽动作,有火力掩护。


而对面则是火力压制,一个面目狰狞,怪声嘶吼着冲过来的家伙,显然会吸引大量关注,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部分枪口也对过来。一场仗下来,死的大一半是新兵,就是这么些细节上的原因,老兵当然也不是不会死,但是总能避免类似不必要的死亡,前面有嘶喊的人吸引着火力,同队的老兵已经悄没声几个三角跑位,进了对方的战壕。但是怎么说呢?这事说明白没用,部队给反复训练也没用,不上真正的战场,自己在生死之间走几个来回,练的再好,也还是新兵啊。传说有人问岳飞如何选兵,岳飞说初上战场,手还握的牢枪,嘴里还有唾沫就是好兵。所以新兵是个必然的,逃不过去的阶段,面对身边嗖嗖飞过的子弹,眼前一个又一个爆炸产生的死亡区域,迎面而来的刺刀,只要还在战斗的,还在向前冲的,当然都是好兵,我不知道这种场景,需要经历多少次,才会产生熟视无睹的淡定,可以变成一个悄没声在其中杀戮的老兵。

战场上,好运是有的,但没有迷信,不注意保护自己未必一定死,一直不注意保护自己的就一定死!二战时苏联红军取得绝对优势后的战斗,如大家熟知的他们唱着喀秋莎冲进柏林,他们一个星期横扫关东军,听着很提气,让人感觉一支大无畏的军队气势磅礴,可是看看战损,尤其是已经穷途末路的关东军最后挣扎,给苏联红军造成的战损,我觉得不应该在军队中提倡这种进攻方式,什么情况下,都不该提倡这种无谓的牺牲。


李三万的三万里


在战争中,冲锋时发出呐喊是人本能的反应。在科学研究中发现,人在发出大喝的时候,身体各方面的情况都会暂时改善,这有利于作战。因此,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战斗中发出大声的喊声的记载。

但是,在战斗中对发出呐喊是各自有各自的规定的,并非一概而论。因为呐喊虽然能够改善个人的作战姿态,但是容易让人引起疲劳。因此,有经验的军队一般不让发出喊声。

在南北朝时,武泰元年八月,尔朱荣出兵镇压葛荣率领的六镇起义军。尔朱荣针对葛荣布阵过广的缺点,率领精骑直扑葛荣军队的中坚。在交战前,尔朱荣就下达命令,不允许部下发出喊声,只许尽力搏杀。经过激战,尔朱荣迅速打败了葛荣,镇压了起义军。

因此,一般训练有素的军队很少会在战斗中呐喊的。因为呐喊可以壮胆,所以,很多缺乏训练的军队都会发出呐喊。所以,在战斗中,一般遇到喧哗的军队是不会让人害怕的。而那些不动如山,静如山岳的军队才是真正让人望而生畏的。

当然,在世界各国的军队里,也有各国的传统,不可能都一致。比如日本在战争中,经常会发动“万岁冲锋”。在这种冲锋中,日本军人一般会发出震慑对方的呐喊声。

俄罗斯也是一样。俄罗斯的冲锋一般会高呼“乌拉”,高举军旗,排成整齐的队列,齐步前进。据耿飚的回忆录回忆,当年在中央苏区,中央红军追求正规化,就曾经将苏联红军的冲锋方式引进了过来。在湘江血战中,红军战士们高举战旗,昂首挺胸,高喊着口号,排着整齐的队伍,冲向敌阵与敌人肉搏,极大的震慑了敌人。

在解放后,我们的邻国北朝鲜也引进了苏式装备,并且引进了苏式训练方式。在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我军一支穿插敌后的部队与北朝鲜的一支游击队会合。双方商定,准备去袭击敌军的一个村庄。

我们的战士们久经战阵,静悄悄的向敌人包抄过去。可是,还没有等我们的战士们包抄到位,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让我们的战士们目瞪口呆。

那支前身是北朝鲜正规军的游击队,排着队,高呼着“乌拉”向村庄发起了冲锋。结果,等我们的部队占领村庄后发现,敌人早就跑了个精光。这一幕让我们的战士们啼笑皆非。

因此在战斗中发出呐喊也就是以上这些原因,一般的有经验,训练有素的军队,是不会耗费体力去胡乱喊叫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战士在发起冲锋时呐喊是真实存在的,毕竟战场上士兵在面对敌人的炮火和子弹,肯定会有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在波浪式的冲锋时,后面的士兵看到前面冲锋的士兵纷纷倒下,这时候为了战胜士兵心理的恐惧,提高部队的士气,士兵在冲锋时就会呐喊。战斗中的新兵面对前所未见的战争残酷场面,冲锋时呐喊也很有必要。

在一战以前,大规模集团冲锋的场面经常会出现,这种冲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拥而上,以多欺少,不顾死活,用人数来弥补装备和作战素养的不足,士兵在此时冲锋时呐喊,还可以对敌人起到震慑作用。当然,热兵器时代的到来,这种冲锋只能成为对手的活靶子,日军在二战末期对付装备精良的美军时,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经常发起“万岁冲锋”,他们一个个端着刺刀,大声呐喊拼了命的往美军阵地冲锋,这也算是他们死前与美军最后的“较量”了。

战场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战士们的呐喊嚎叫声虽然可以提高部队士气和自身胆量,但是要依照战场情况而定。我军入朝与美军作战时,通常采用夜袭、潜伏的方式对付美军,冲锋时使用“三三制”战术,为了防止暴露目标,士兵在冲锋时是不允许呐喊的。美军为了对付我军夜袭,甚至向战场上打出照明弹,当我军的进攻路线暴露在美军的视野里时,士兵冲锋时就可以呐喊了。

士兵冲锋时呐喊还可以起到虚张声势的作用,比如在进攻时有些部队必须要佯攻,配合主攻,这时候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士兵冲锋呐喊也很有必要。


兵说


确实是会!这个主要是人的本性,人往往在生命或者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通过发出声音来给自己去除恐惧,这是小孩子也会的本能,可能他们自己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自己都不一定知道这么一件事,但是当他们感受到威胁时的行为肯定会惊叫。经过正规训练的战士们虽然不至于因为害怕而惊叫,但是人的本能呐喊有助于降低人的胆怯度,有利于提升人的整体战斗力,所以训练教官并不会刻意去压制战士的这种本能呐喊。

不过呢,在现代战争中那种呐喊声盖过一切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枪炮这种火器的声响非常大。以.22口径手枪为例,正常射击噪音为130~140分贝左右,81自动步枪射击时枪声应该在140~150分贝左右(雄狮在吼叫时产生的声音大约是110到120分贝),这样的枪声下几乎可以直接掩盖掉战士自己的喊叫声,而且枪声的传播距离也比喊叫声大得多,在空旷的山野上传递个8~10公里不是问题。因此,在没有无线电的时候,想要在战场上交流根本很困难,因为太吵了。


优己


会。


虽然现在的抗日电视剧有很多不符合常理的地方。可是至少在冲锋喊口号这一点上,并没有脱离现实。 冲锋的时候呐喊主要是为了显现出我方的气势,给对方施加巨大的心里压力。最好在双方还没有接触前瓦解敌人的心理防线。试想一下,本身己方就处于弱势,这个时候敌方的冲锋号吹响,漫山遍野的呐喊声“冲啊”“杀啊”,四下都是招展的军旗,四处都是想要你命的敌人,兵败如山倒谁又能不害怕呢。

不过,冲锋呐喊还是有一定的先决条件,我方人数要远超过对方的人数,而且对方已经无力组织起重火力的抵抗,这样的条件下我方发动冲锋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还有另一种情况下是被逼无奈发动冲锋,我军与敌方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只能进行近距离的拼刺,冲锋呐喊只是为自己打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