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中庸”,你觉得中庸的意义是什么?

姜占平


中庸不是马马虎虎,不是适中;更不是做老好人,和稀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实经典上下文都是结合的非常紧密的,只不过古人言简意赅,我们领悟能力有限,所以以为有跳跃。

中庸明显是针对人来讲的,事实上儒家阐述的重点都是人与自己,人与人应该怎样相处。

儒家也是以天道论人伦,中庸就是怎么样保证人始终处于“道”的位置。

那么,“道”在人际关系中又是指什么呢?和。

中庸就是中道的恒常应用,目的其实就是和,就是各得其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中没有显现的时候可以理解为王阳明说的良知,显现的时候就是致良知。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没有情绪,没有欲望和情绪也就不是人,但我们要让欲望和情绪回归到社会的最大公约数,由此达到“和”。

正如曾仕强教授的六字箴言:两难,兼顾,合理。

全世界只有我们国家叫做中国,中国不是地理方位而言,而是文化角度而言。我们注重整体,注重和谐,所以我们的文化才没有中断和分裂,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功劳!


阳明正传,传播阳明心学和儒家经典!欢迎关注和探讨!


阳明正传


简单的讲,中庸之道即恰如其分的去做人做事!

中庸思想渊源甚为久远, 后来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首先将“中庸”作为整体概念发挥成一种理论,其后历代大儒皆对中庸思想有所演绎。中庸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始见于《论语》,《论语·庸也》云:“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 中庸可以说是一种最高的德行。

“中庸”一词虽为孔子所言, 但在《论语》中仅出现了一次, 孔子并未对其作具体解释。其后子思作《中庸》,继续完善和发展了中庸思想,子思虽多次提出“中庸”, 却也未明确其含义。就整个先秦儒家而言,虽已提出并发展完善了中庸思想,但对“中庸”一词的意思均未作明确解释, 由此中庸之意言人人殊,众说纷纭。

就后世儒家而言,关于“中庸”解释权威的说法有郑玄、程颐、朱熹三家。孔颖达《礼记正义》引郑玄《三礼目录》云:“名曰‘中庸’者, 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 用也。”郑注《礼记·中庸》又说: “庸, 常也。用中为常道也。”朱熹《中庸章句》引程颐之言曰: “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则说: “中者, 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综合三家的解释来看, 中庸之“中”是中正、适中、正确、合宜, 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 是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的。

中庸之“庸”则有三义。一为“用”义, 《中庸》所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既为此意。《说文》解: “庸, 用也。”郑玄也说:“庸, 用也。”故中庸即是用中。二为“常”义, 郑玄云“庸, 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程颐所言“不易之谓庸”、“庸者, 天下之定理”皆是此意, 亦即用中应作为常道来遵守。三为“平常”义,即《中庸》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何晏《集解》也有“庸, 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之言, “可常行”也就是说这种常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从而成了普通平常之道。这样, “中”、“庸”合称, 即执两而用中、用中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 这三层相互关联的意思基本涵盖了儒家典籍中“中庸”的含义。


阙里文道


《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就是讲不偏不倚,无过和不及之嫌。庸,平常也。平常二字不仅儒家重视,道家和佛家也很重视。他们讲,平常心即是道。中庸之道就是儒家叫人走的中正平常之道。上古先王先圣也是讲的这个道,尧教授给舜的是“允执厥中"’心法。舜传授给大禹的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接受和继续传承的还是这个中庸之道,这个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心法精髓。即便是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不也反对极左、极右吗?

我本人对中庸的理解是这样子:中庸是要活学活用,不是死板教条的。比如开车走路,或快或漫,或左或右,是要根据路上的情况和所要去的方向所决定的。必须要遵守交通规则而灵活撑握方向盘才行。因为道路再好也不是笔直的一条直线,就算是的话,为了安全谁也不会走正中间。佛家有句禅语:“中间不立,何来两边”?

















飞龙在天231272723


中庸是中国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现实中似乎这个不是什么好词,但这只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中庸在古代指的其实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差不多,而是非常严格,举个例子0到99之间那个是中庸,或者哪几个是中庸呢?答案非常明白,只有50这一个数才能叫中庸,换句话说,只有在最中间的才叫中庸,其他的中间值根本不能被称作中庸。


中庸绝对不是差不多的意思,孔子最痛恨的就是这种,似是而非,差不多的人,也就是孔子口中所说的乡愿,所以孔子才说,乡愿,德之贼也。

古人曾说,上刀山下火海都容易达到,就是中庸不容易达到,足见中庸是一种多么高明的境界,绝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差不多,老好人的意思。


昭烈名臣


中庸是五经中礼记的一篇,和大学篇单独挑出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庸=用)就是用中,指分析人和事用中,做人做事要止于至善(力争最好)。

中庸首先要尽量了解问题的全面(博学之),之后叩其两端(审问之),通过思考(慎思之)辨析出结果(明辨之),最后坚定去做,力争最好(笃行之)。

举个例子:亲人过世悲伤符合人性,表现欢乐和不控制自己情绪哭天抢地是两个极端,葬礼上控制情绪,眼睛哭红了带副墨镜,尽量保持得体不失态就是中庸。

再如人都是普通人,都有优缺点。但出于功利目的刻意吹捧或贬损他人来实现自己利益就是反中庸,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才是中庸。所以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忆微雨阑珊


我理解中庸之道就如同一个人手托一平盘,盘上放着一个球,人在行走和奔跑中,为了保证球不落地,盘子必须忽左忽右,一时倾斜,一时水平,球也会围绕着盘子的中心不断转动,这即是中庸,不能过于偏离中心,也不会总在中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于偏激,也不要过于循规蹈矩,毫无原则不好,但过于坚持原则也同样不好。

过于遵循规章制度,如同手中的盘子只往一个方向倾斜;无视规章制度,总想钻空投机,也如同将盘子向另外一个方向倾斜,当你走的路不同时,如总是将盘子倾斜一个方向,球势必会跌落在地上。

同样,世上有些事情合情未必合理,合理也未必合法。如果我们总是拘泥于某个合情、合理或合法的角度去看问题,相信有很多事情就根本无法解决。

中庸之道绝不是什么墙头草两边倒,那是对孔子文化的亵渎。

中庸之道是让我们随时事而变化,因条件而改变策略,不应过于执着于某一方面,也不应毫无主向而肆意妄为。

中庸之道是大道,是其他道理的指导原则,具体的道理往往是针对某一方面而言,过于执着于这个道理,就非中庸了,因此,中庸之道是大道。实质上,真正做到中庸实在太难了!


用户4686391907


中庸的本义是“兼两”,也就是兼顾辩证双方,而不是偏执一端。认为世界有两面,而不是只有一面,这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立场,是区别于其它文明的所在。

如何才能中庸呢?两个要点:一是辩证双方必须法则不同,可称为“异则”;二是辩证双方同时发挥作用,可称为“并建”。异则和并建正是中庸的两个思想要点。这才是孔子一张载一王夫之的“乾坤并建说”,才是儒家正脉,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孔子易传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只有两个:一个是乾健坤顺,乾坤两面,一个健一个顺,异则的意思;另一个是刚柔相济,不是谁生谁、谁克谁,是相济,并建的意思。张载和王夫之正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这个思想。

对待传统文化,今人大多只知有“阴阳消息说”,而不知有“乾坤并建说”,更不知后者才是正统。

至于道家、佛家,其实只是“乾元说”,而法家、墨家,则是“坤元说”,惟有儒家(正统)才是“乾坤并建说”。

今天流行的矛盾论,其实是错误的,是伪辩证法,只是阴阳消息说的当代形态。

今天的文化复兴,其实是要复兴乾坤并建说,回归真辩证法,建构乾坤并建说的当代形态。


格局分析员


什么叫做中庸?

中庸呢,我讲我的理解啊,第一个就是我学过的叫做不偏谓之中。第二个叫做不易谓之庸。

我们都讲中道,如果你把我们中国的所有的,不管是儒释道哪一家的所传承的思想你去学的话,都会发现他始终都是有一个中道。至始至终不会让你去偏离。那么我们先从这个中,不偏来讲起啊!

你比方说在论语当中讲很多事情了他都会告诉你,你要守信,你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但是呢在论语当中又会看到说言必行,行必果。如果你只能做到说到的,但是只能算是一种。还没成为这个最广大的一个含义,所以有些时候你会发现前后有矛盾的地方。你再仔细想你就会明白了其实讲的是中道。

你做人最终来讲都要成为人。不管是成为一撇一捺的人,还是说成为仁。通过学习的话这些规律都是这个不易的部分。

所以在讲中庸当中的这个庸,更多的就是要坚守,有些东西是必须去坚守的,不容改变。如果说你自己决定我一定要成仁,这个事情在你来讲就不容易改变,

这就成为了仁的不易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庸。

这是我理解的中庸。即致中和。





曹州犁牛


谢谢!到底什么是中庸呢?我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1、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是孟子说的。相信每一个人都听过,也很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你都做到了吗?

假设你的嫂子掉到水里面去了,这个时候你要不要救她?

不管你想什么,这个时候你都要去救你的嫂嫂,你要去拉你嫂嫂。不能说嫂嫂掉到水里面了,你还在那里说什么男女授受不亲,肯定所有人都会骂你,你这就是书呆子,你就是见死不救。

所以我们从这个看出来,任何事情都是有例外的,当你把嫂嫂拉上来就应该放手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还一直拉着不放,人家可能就会说你到底有没有拉够,你又完蛋了。在这里是想告诉你,一切的一切都要恰到好处,拿捏好那个分寸。

2、什么是中庸呢?不是我们很多人讲的不要搞极端,这样解释是不好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4个字:恰到好处。

3、我们再换个角度,大家都说我是中国人,请问什么是中?中就是合理,中国就是讲究合理的国家,不是随便哪一个国家都有资格叫中国。什么是中国人?做任何事都讲究合理的人才有资格叫中国人,这个就比较难了,相信很多人看了都要面壁去了。我自己也得去面壁一下,保持吾日三省吾身。

建议大家从此刻开始,我们做任何事情,讲任何话一定要找到那个合理点,然后再去做,再去讲,正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重视“理”,我们要把《易经》中的道理提炼出来,好好应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去,运用到自己变成很好的习惯之后,你就会活得非常健康,所以学过中医的朋友应该知道,人是不会生病的,如果还无法理解这句话,建议大家有时间看看《黄帝内经》。

谢谢!


自由小小影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和也,庸也。

不难理解吧!

中庸 这种处世方式 也是来源于河图 易经。

中,就是中间。守住中间,守中!做人做事要守中。中不中?好的意思,合适的意思。河图中间是五,四面对称求平衡。固定也好,变化也好,中间不变,核心不变,四面平衡。中间变了,很容易失去平衡,这盘局就玩不下去了。做人做事,职场商场,仕途军战,无不适用。

关键是 “核心要守住”!就是那个 中,你能不能守的住!能不能增强你的 中,增强自己的核心能力!

一个人的中,就是你自己的人格!在一件事情上体现为 你自己的核心立场,核心利益,能不能守得住;一个企业的 中,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质量,你能不能守得住;商场官场的 中 就是你的立足之本,做事能力,上下迎合,左右逢源,能不能守得住;战场上的 中 就是你的大本营,你的核心阵地,能不能守得住。

守住了中,好比天平中间的支撑点,两边的平衡不断变化,如何调整?这整个过程就是 “庸”,和 的意思。调平衡了,就是 和。和是一个确定点,庸 是过程!或者说是 处事方式!如果天平中间的那个“ 中 ”不断增强,那他就能承担更大份量,更难以撼动!

有的人做事手法巧妙,很快就能把天平调平衡了,场合上就是 逢迎往来,谁都不得罪,两边捞好处!你骂他 媚上欺下,关键时刻你还得笑着脸指望他能帮你一把!仔细分析他的位置,中,他如何获得领导信任 以及你的寄托,最终还能把事儿给办了。这个过程,他的方式,庸。

连起来:

立足于自身的能力而不败,运转周边资源于心胸之间。————中庸!

我的解释!不怕你证明,就怕你不敢面对———关键时刻放不下自己心中那一点点愤懑!(超题了,不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