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沒有被廢太子真的是因為妻子和兒子的關係嗎?

猴格大人


一般而言,越強勢的父親對於自己兒子們的要求越嚴格,尤其是對大兒子。

明成祖朱棣的兒子不多,徐皇后所生的嫡子只有三個,老大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永樂二年四月,朱棣選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二兒子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朱棣本身的性格比較像朱元璋,兇暴強橫,很看不上大兒子朱高熾,朱高熾在皇太子的位置上坐了二十年,朱棣多次要廢掉他,但一直沒有動手,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朱元璋的態度。

秦王、晉王、燕王、周王等人就藩之後,朱元璋把他們的兒子留在南京,與皇太子朱標的兒子一起接受教育,所以他對這些孫子們有所接觸。在朱棣的三個兒子當中,朱元璋最喜歡善良的朱高熾,誇獎他有“君人之識”。有幾個頑劣的孫子卻讓他比較痛恨,其中一個就是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還有晉王的兒子朱濟熿。

朱棣瞭解父親的人生智慧和見識,在選擇皇太子的時候肯定會參考父親對這些孩子的評價。

第二,朱高熾本身的綜合能力是最強的。

靖難之役,朱棣多次率軍出征,都是朱高熾和母親徐氏留守北平,以區區萬人最終保全北平,雖然有姚廣孝等人輔助,也是相當不容易的。建文帝曾經派人給朱高熾一道密信,試圖使用離間計,朱棣得到密報,正要派人回去處置,結果朱高熾把密信原封不動給父親送了過來,朱棣說:“幾殺吾子。”

朱高熾在皇太子的位置上做了二十年,一直誠惶誠恐,小心謹慎,不給別人陷害自己的機會,這本身就很說明他的智慧與能力。他最大的缺點是過度肥胖,“腰腹數圍”,而且有腿疾,行動不便,這也是朱棣最看不上他的地方。

第三,嫡長制的嚴肅性。

明朝在選立皇太子時嚴格按照嫡長制原則,遵循古制,“天子有子,其嫡長者守邦,以嗣大統,諸子各有茅土之封,藩屏王室以安萬姓。”

朱棣對朱高熾不滿意,但朱高熾得到大多數大臣的擁護,而且朱棣的可選項並不多,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品行和能力都不值得他排除阻力、強行破壞嫡長制,那樣一來得不償失。

最後,朱高熾的妻子和兒子確實給他加了分。

朱高熾娶的是永城人張氏,為人恭敬、孝順,很懂禮法,生下朱瞻基等。朱棣和徐皇后都很喜歡她,張氏也確實幫助朱高熾保住了太子之位,朱棣就曾經明確說過:“吾不以媳婦故,廢之久矣。”

另一次朱棣又說:“媳婦兒好,他日我家虧他撐持。”後來的歷史證明了朱棣的眼力,關鍵時刻張氏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遠超朱高熾。

朱棣曾經向解縉徵求意見,解縉說:“皇長子仁義孝順,天下歸心。”又補充道:“好聖孫。”聖孫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以上種種原因綜合作用,朱棣最終保留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就是後來的明仁宗。


於左



明仁宗朱高熾在明成祖朱棣時期,沒有被廢太子之位,的確跟兒子和妻子有關係,但並非是靠著妻子和兒子才保住太子之位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朱高熾的妻子和兒子的表現。

朱高熾的妻子張氏可是很得公公朱棣的認可的。像有一次家庭聚會,朱棣這個狠人,又開始教訓起大兒子朱高熾,張氏並沒有說什麼,而是直接走了,朱棣當時心裡還犯嘀咕,難不成兒媳婦生氣了?

沒一會張氏端著公公朱棣喜歡吃的菜上來了,原來是親自下廚為公公做飯去了,使朱棣大為高興。

從這裡可以看出張氏還是一個很識大體很聰明的人,很是沉得住氣。正因為如此,所以朱棣很多次都公開誇獎自己這位兒媳很好,無形中為朱高熾加分不少。

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更是得明成祖朱棣的喜愛,當年朱棣猶豫立不立朱高熾為太子之時,解縉一句“好聖孫”,使朱棣下定決心,最終立朱高熾為太子,幾年以後,更是立朱瞻基為皇太孫。

由此可見朱高熾的妻子張氏和兒子朱瞻基的確為其加分不少,可是很多人似乎忽略了一個問題,那便是朱高熾本身。


首先認真來說,皇帝立儲君,其實是考慮綜合情況的,諸如兒子的妻子是不是賢內助、孫子優秀不優秀,將目光放於下下代,但更會考慮兒子本身的,不然其他再優秀,如果這個兒子爛泥扶不上牆,說什麼也沒用,畢竟立其為儲君就意味著這個兒子將是下一任皇帝。

我們再看看朱高熾的能力。

朱高熾在位時間雖短,但還是很有作為的,撥亂反正,赦免了不少建文舊臣,糾正了甚至廢除了不少朱棣在位時期的惡政,因此廟號都被上為仁宗,可見其寬仁,是當時上下都認可的。

還有在朱棣在位時期,朱棣這位打架狂人經常是不是在打架路上就是在打架,諸如在五徵蒙古期間,就是朱高熾負責監國,朱高熾在監國過程中,雖然受制於父親朱棣,但表現的也是可圈可點。

綜合來說明仁宗朱高熾怎麼說也是一個十分優秀的守成之君。

可是為什麼朱棣不喜歡他呢?

因為他不像朱棣,首先朱棣是靠造反成為皇帝的,可以說是馬背上的皇帝,因此自然崇尚武力。

但朱高熾偏偏身體肥胖,連騎個馬都費勁吧啦的,這自然是減分項了。


而且父子性格不一樣,朱棣治國講究的是“重典治國”,可以說是霸道而殘忍。

而朱高熾就如同他的廟號仁宗一般,是一個仁厚之人,這樣一來朱棣自然更加不喜歡朱高熾了。

但是不喜歡歸不喜歡,理性上來說朱高熾的綜合能力都很優秀,更何況朱高熾以仁治國,很明顯的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有利於恢復當時一直持續對外用兵內部已經空虛的明朝,所以朱棣在永樂二年立大兒子朱高熾為皇太子。

但對於朱棣這種霸道皇帝來說,理性之外的本性也很重要,以內心想法來說,朱棣自然不喜歡這個不像自己的兒子,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有著更換太子之意,沒事還喜歡教訓甚至打壓朱高熾,但最終理性戰勝了本性,所以沒有廢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

最後再回歸話題,朱高熾的妻子張氏和兒子朱瞻基的確為朱高熾加分不少,但最關鍵的是朱高熾本人,如果他爛泥扶不上牆的話,說什麼也沒用。

而且縱觀歷朝歷代,哪位皇帝考慮儲君人選,不將其範圍擴大為兒媳怎麼樣?孫子怎麼樣呢?

皇帝選擇繼承人,考慮其兒媳和孫子如何,也屬於是考慮繼承人綜合情況的一部分,但不會存在本末倒置的以兒媳和孫子當最終決定繼承人的原因的,如果真這麼考慮了,說明這個皇帝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比如說晉武帝司馬炎就是這般。


宋安之


如果僅僅是因為女兒小孩而把辛苦打下來的江山交給一個德不配位的人,那可真是小看朱棣了。

朱高熾形象雖不太好,可在與漢王朱高煦的奪嫡之爭中,他能順利保住太子之位有兩個重要的因素。


第一:他是朱棣的嫡長子,是朱元璋親自確定的燕國世子

朱棣一生有三子,都是皇后徐氏所生,朱高熾年紀最大,祖父朱元璋曾親口稱讚他有“君人之識”,“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燕世子”。

作為朱元璋親自選擇的燕世子,又是家裡的長兄,朱高熾的地位是無可動搖的。除非他做事出格,昏庸無道,否則即使是朱棣也不敢隨便挑戰國家制度和封建社會數千年來的宗法制度。


第二:朱高熾在靖難時有守城之功,並且後面多次監國,勞苦功高

朱棣在靖難時期,一次和李景隆的大軍擦肩而過,直接導致了燕國都北平被圍,是朱高熾守衛有功,朱棣才不至於陷入前後夾攻的地步。“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

靖難成功後,朱高熾又多次鎮守北平帝都,確保朱棣在北征時能放手一搏,不用擔心後方安危。“成祖踐祚,以北平為北京,仍命居守”;“成祖數北伐,命之監國,裁決庶政”。

至於說解縉的那句“好聖孫”,指的就是朱高熾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可朱棣真的會聽他的嗎?不會!

就在朱高熾被確立為太子之後,朱棣仍然讓他帶兵出征安南,這意欲何為?明眼人都看得出,要是朱高熾打了敗仗,就算不死在戰場,回國後朱棣還能給他好臉色看嗎?

朱棣此時心中的繼承人依舊是漢王朱高煦,他對解縉的“好聖孫”不置可否,更多地只不過是一種隨意附和一下這位當朝內閣首輔罷了!




一貳一橙


這種說法有失偏頗,大概源自於靖難之役,當時朱棣在蒲子口被徐輝祖擊敗,都準備要打道回府了,適逢朱高煦帶著朵顏三衛前來,朱棣便對其說:“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還拍拍他的背特別隱晦地說道:“世子多疾”。這就讓一直對繼承人之位有想法的朱高煦非常振奮,果然不負父望,一鼓作氣打敗了南軍。

憑藉靖難的戰功,朱高煦行事也放蕩起來,不僅攛掇依附他的大臣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向朱棣建言,還故意離開封地跑到朱棣左右,故意挑撥是非,變相增加護衛,只不過朱棣並不為其所動。結果這哥們大概本就沒有皇命,在朱棣老人家下詔命令其就藩時,竟然不從,還殺了兵馬指揮徐野驢,僭越使用了御用車馬器物。

如此明目張膽,是覺得朱棣沒經歷過奪嫡嗎?於是在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獲悉了他所犯數十項罪過,“切責之,褫冠服,囚繫西華門內,將廢為庶人”,要不是哥哥朱高熾念及手足心腸,大哭營救,以朱棣的性格,朱高煦的下場恐怕會更慘。

說完了競爭對手,就不得不提朱高熾。

首先,朱高熾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長子,是朱高煦的同胞哥哥,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只要朱高熾活得好好的,沒什麼不軌,朱棣想更立太子,怕是沒那麼容易。因為朱棣在太祖朱元璋還在世時,就是存活的長子,在靖難成功進入南京城的第一時間,就是去孝陵祭掃,甚至宣稱自己是“高皇后嫡子”,這種不惜把親媽換了都要堅持的長子身份,說明朱棣奪權在法統上是能夠得到天下人認可的,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朱棣怎麼會打自己的臉呢?

其次,朱高熾的背後站著的是親媽徐皇后(不願看到說手足相殘,最保險的做法就是認長子繼承的硬道理),是以大才子解縉、後來的三楊內閣為代表的大多數大臣,朱棣剛得天下,要的就是天下臣服,因此登基第二年就立朱高熾為太子,並且自從靖難時就擔負起監國的重任,這是朱高煦再如何跳脫都獲得不了的待遇,實際上也就承認了朱高熾未來一定繼承大統。朱棣也曾因為朱高煦散播的流言蜚語對朱高熾表示過懷疑,派了禮部侍郎胡濙(就是後來尋找建文帝那位),結果胡“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說明朱高熾能經得起最考究禮法的禮部的考驗,印證了他身正不怕影子歪。

最後,說到戰功,朱高煦確實有衝鋒陷陣之猛,但是別忘了,在朱棣大軍支援北平之際,朱高熾率不到萬人的留守部隊,成功堅守抵抗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圍攻,圓滿完成了守家任務。建文帝曾密信朱高熾,許諾封王以起離間,朱高熾政治覺悟極高,連看都不看直接將信轉遞給朱棣,這個覺悟是濫殺平民、言行輕佻的朱高煦所不具備的。

太祖老朱還在世時,尤其注重對兒孫的培養,曾評價朱高熾“孫有君人之識矣”,反觀對朱高煦的印象,“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可見連爺爺都能看出兩人的差距,幾乎是朱元璋翻版的朱棣,又怎麼看不出呢?

因此,朱高熾之所以能即位為仁宗,靠的是自身本領過硬,“好聖孫”的說法算是加分項,覺悟極高、有治國之能,這才是他雷打不動繼承人的最根本底氣。


春秋正義


明仁宗朱高熾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就被冊封為燕世子。由於體態肥碩,不善騎射,永樂皇帝不是很喜歡他,而是喜歡比較像自己,又在靖難之中立有軍功的朱高煦。

上圖明仁宗朱高熾,洪熙皇帝

立太子的過程中,朱棣有過猶豫,面對朱元璋立下的“立嗣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祖訓,內心很是掙扎。如果貿然立朱高煦為太子,不但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等於將自己高舉祖訓而搶奪朱允炆皇位的面目偽裝大白於天下,高舉祖訓,再破壞祖訓,如此大膽的陽奉陰違難以服眾啊!

上圖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

朱高熾被冊封為太子後,保護他太子地位的,大約有幾種因素:第一,他的爺爺洪武皇帝生前對他的肯定,以及他爺爺的“祖訓”;第二,嫡長子的天然優勢;第三,一眾文武大臣出於維護祖訓和正統觀念而對他的擁護;第四,“好聖孫”朱瞻基的崛起,朱瞻基“智識傑出、文武雙全”,深得永樂皇帝的喜愛;第五,太子妃張氏的政治才幹,張氏的精明周全、極盡孝道贏得了公婆的歡心,朱棣誇讚:“此佳婦,他日當承我家。”
上圖明獻陵,明仁宗與張皇后葬於此


更為重要的是太子地位的穩固與太子自身的謹慎、忍耐密不可分,還有一點是競爭者漢王朱高煦的出局。

永樂十三年(1415),永樂皇帝已經對朱高煦所警覺,發現朱高煦除了磨磨唧唧的不肯去青州就藩,還在軍事上有所異動。永樂十四年(1416),朱棣經過調查後獲知“漢王高煦於各衛選精壯軍士及有藝能者,以隨侍為名,教習武事,造作器械,心益疑之......”。

為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朱棣開始處置朱高煦,差點把他廢為庶人,經過太子求情才作罷。

朱高煦被逐出北京,徙封樂安州。對於太子來說,少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潛在的威脅減弱了很多。


鄧海春


能做到太子之位,能坐穩太子之位。這人不簡單,有心謀劃,特別是朱棣的兒子。面對歷史文治武功數一數二的皇帝,明仁宗的壓力可想而知。做不好不討老子喜歡,做的好又被懷疑。拿捏這個點得有非常智慧,能說靠兒子麼?憑隔輩親的力量就能坐穩了?

心志不堅,不歷磨難,不經駭浪,面對兄弟算計,父親懷疑是堅持不住的。論權謀,明仁宗只在兩兄弟之上。他深知軍功不如兄弟,不投父親所好,唯有結交文臣予以制衡。要知戰不可能天天打,太平天下還的馬下治,文臣就是依靠,是資本。在古代宗法年代,只要於大事無大錯基本無法動搖嫡長子繼位權。更重要的原因,朱棣想要穩定長朝局,不希望兒子們學他,也學不來。

孫子是加分,但絕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還是太子一無大過,二有政績,是個守成之君。自從讓朱高煦就番之後,太子之位已無懷疑。什麼好聖孫,皇帝能給的,也能拿回去。人不能靠別人,全憑自己本事。於這點,明仁宗也算是位逆襲者了。


說客不言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二年就封了朱高熾為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也就是說朱棣在即位不就就確定了自己的接班人,斷了漢王朱高煦稱帝的念想,而且五次讓太子監國,這就是對太子的信任!而反觀明神宗,直到萬曆29年才封朱常洛為太子,此時明光宗都快成年了!明神宗這貨才是真想換太子,換鄭貴妃兒子福王為太子!


幼安2017


明成祖朱棣雖然冷血嗜殺,但不失之為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他做出的每一項決策都是深思熟慮,權衡利弊後的結果。立儲這件事在古代可謂是一件大事,正所謂“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次”,明仁宗朱高熾能夠力壓驍勇果敢的朱高煦登上皇位,自然並非單純的因為他是嫡長子,而是有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他賢良淑德的妻子以及聰慧勇武的兒子朱瞻基都成了他的加分項。

但凡父親,往往都更偏愛更像自己的兒子,明成祖朱棣也不例外,次子朱高煦驍勇強橫,在靖難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相比之下,長子朱高熾簡直和英明神武的朱棣自己大相徑庭,朱高熾不僅生性仁柔,而且體弱多病,胖到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的地步,兩人在朱棣心中的地位自然高下立判,然而,在立儲這件事上,朱棣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文官集團大都支持立長子朱高熾,而武將們因為和朱高煦在戰場上同生共死並肩戰鬥過,普遍支持朱高煦。朱高煦為了謀得太子之位也一度用盡各種陰險毒辣的手段打壓朱高熾及其背後的支持者,朱高煦的太子之位曾一度岌岌可危。

當時的“大明第一才子”解縉就是太子朱高熾堅定的支持者,他曾經在朱棣和群臣一同觀賞一副畫時,提筆在畫上寫了一首詩“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當時的朱棣深受啟發,就打消了廢黜太子的想法,而當朱棣想另立朱高煦為太子徵求解縉意見時,解縉又果斷拋出“陛下有好聖孫”朱瞻基這個加分項,可以說解縉為朱高熾的太子之位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因此遭到朱高煦的嫉恨,最終被讒害。

除了解縉之外,楊士奇,楊榮等一干文臣也為朱高熾的順利登基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的是這位生性仁厚的明仁宗只當了幾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


環球網


朱高熾靠誰保住了太子之位?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解縉在朱棣那兒誇了一句好聖孫,朱棣看在孫子的分上才不廢太子。所以,《宣宗紀》說他有力焉。不錯。張皇后在公婆那得臉,也為朱高熾化解很多危機。也對。朱棣在太子的事兒上,說他沒有反覆,也不可能,畢竟沒有朱高煦,他進不了南京,他想對得起這個兒子。但,朱高熾很受文官集團愛戴。這從朱高熾即位後對文官集團的尊重與極度的倚重,是看得出來的。靖難已經逆了一回天了,想得的也得了,那就過去了,要講團結,向前看。無論是出於名分與朱元璋的祖制,還是朱高熾的個人魅力,文官集團支持朱高熾,不認朱高煦,在這個講團結的時代,太子沒有著實的硬傷是不能廢的。皇太孫在永樂十年的時候,已經是被朱棣走哪兒帶哪兒啦。姚廣孝為他講書,楊榮講書。朱棣北征,給朱高熾留下的是姚廣孝。還是會大發雷霆,大概與朱棣身體愈下,脾氣暴躁有關。


王志偉216013842


明朝有一位太子,雖繼承太子之位,但卻不怎麼受自己的父親待見,但是每每在廢黜之際,都總能僥倖保住太子之位。這位就是明朝皇太子朱高熾,那個拯救他於危難之間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妻子。

太子妃張氏不僅勤儉節約,而且治家有方,還有擁有一手好廚藝。朱棣雖貴為皇帝,但好吃美食,太子妃張氏的湯餅就深的他的喜愛。所以,在朱棣每每嫌棄朱高熾,並表示極其不滿時,甚至都想要罷黜朱高熾的太子之位,這時,張氏就親自做一手好湯餅獻給朱棣。於是常常使朱棣瞬間喜笑顏開,就改口道:太子多勉!這樣一位一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又能夠為自己逢凶化吉的妻子,無疑是一個好幫手。

加上明仁宗在培養孩子的方面非常有一手,他的大兒子非常地優秀,一看就是未來可以登基做君主的人,因此皇帝才決定讓明仁宗登基,不為別的,就為了將來能夠把江山傳給他的大兒子,這也算是間接性把江山交付出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