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鬧著“我就要看手機”,這時,媽媽和奶奶的做法卻截然不同

孩子在幼年時期,總會習慣性說,我就要這個東西,就要去那裡,就要吃這個東西,就要不洗臉、就要不睡覺……

這時,無論你在他身旁,怎麼勸說他,他始終聽不進去。如果你不答應他的要求時,他便開始嗷嗷大哭起來。


寶寶哭鬧著“我就要看手機”,這時,媽媽和奶奶的做法卻截然不同

哭有時真的能幫孩子實現“我就要,我就要的內心需求”

當孩子真的想要某一樣東西時,如果父母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他便會通過哭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情緒,這時他便會尋求平日對他十分疼愛的家人進行一些安慰。

一般奶奶、爺爺看到這樣的情景都會心疼。所以,當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時,爺爺、奶奶總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滿足孩子。


寶寶哭鬧著“我就要看手機”,這時,媽媽和奶奶的做法卻截然不同

晨晨在一歲多的時候,由奶奶照顧的比較多,那個時候的他,基本上要什麼東西,不滿足他時,只要他一哭,奶奶就會答應他的要求。

我想起一個週末的晚上,大家正圍在桌子旁吃飯時,奶奶突然說到,她前幾天看到一個小朋友拿著一個玩具泡泡槍。

這時,晨晨聽到奶奶說的那個玩具泡泡槍,他立刻停止了吃飯,吵著說,我也要玩那個玩具泡泡槍。奶奶聽到後,對他說,明天買給你好不好?這時,爸爸卻說,不給他買不能這麼寵他。

晨晨聽到後,委屈地哭著說,我就要,我就要。最終,晨晨依靠自己的哭,得到了奶奶給他買的玩具泡泡槍。

儘管我和晨爸一直拒絕奶奶這樣的做法,但是奶奶一直堅持這樣做。


寶寶哭鬧著“我就要看手機”,這時,媽媽和奶奶的做法卻截然不同

孩子總要長大,我們不能一直寵著孩子。如果什麼都滿足孩子,那麼在他的內心裡,只要想要什麼東西只要依靠哭就會實現。因為他知道一定有人會滿足自己的願望,在這樣的情況下長大,他不會真正地讓自己堅強起來。

為了孩子好,我們總有一天,要讓孩子明白,並不是依靠哭,就可以滿足才“我就要,我就要的內心需求”

父母讓孩子明白哭並不能解決所有“我就要,我就要”的要求

晨晨兩歲半左右,不再有奶奶照顧了。每次再去商店,他看到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玩具,就會吵著說,我就要那個,我就要那個。如果我們不答應了,他便開始哭起來。但是,我們很少按照他的要求去滿足他。


寶寶哭鬧著“我就要看手機”,這時,媽媽和奶奶的做法卻截然不同


後來,他明白哭是沒用的,不是哭了就會得到一些東西的。也並不是每次說,我就要,我就要,爸爸、媽媽就會滿足自己。

後來, 他也開始認真去傾聽爸爸、媽媽的一些話,接受爸爸、媽媽的一些建議;同時,他對自己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做出了一些放棄。

面對孩子說的”我就要,我就要”時,父母該如何去應對?

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面對孩子說“我就要,我就要”時,有時,我們並不是去無視孩子的一些要求, 也不是一味地滿足他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這個時候,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的上,多考慮孩子的內心感受,這樣孩子才會感到自己是被父母愛著和理解著。

1.學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

晨晨一直很喜歡恐龍玩具,儘管家裡已經有很多有關“恐龍”的玩具了,但是他只要去商場或在旅行中遇到這樣的玩具,還會吵著讓我和他爸給他買。


寶寶哭鬧著“我就要看手機”,這時,媽媽和奶奶的做法卻截然不同


有時,我們會滿足他的要求。但有的時候,就會告訴他,媽媽也感覺這個“恐龍”玩具特別好玩。等你過生日了再送給你,可以嗎?晨晨一般很開心地,就答應起來。

父母尊重孩子,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理解和關愛,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關係的友好發展,還有利於在生活中養成一些好的習慣。

2.讓孩子養成遵守既定的規則意識

晨晨,現在每天看十分鐘手機,只要看完兩集小豬佩奇,他就會主動把手機還給我。

其實之前,他不是這樣的,奶奶在身邊時,他可以毫無節制地去看,沒有了時間約束。不讓他看,他便開始哭鬧著,我就要,我就要……這時,奶奶又接著讓他看。


寶寶哭鬧著“我就要看手機”,這時,媽媽和奶奶的做法卻截然不同

後來,我深刻意識到看手機太多,會對孩子的視力造成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擔心他從小就會對手機產生依賴。然後,我就開始嘗試改變他,讓他每天看十分鐘。

剛開始,晨晨很不適應,他便開始哭鬧著,我就要看,我就要看。這時,站在一旁的奶奶,特別看不慣我這樣的做法。但我還是讓自己堅持下來了,只要我在家時,看到奶奶把手機給晨晨看時,我多半會上前制止。

就這樣,大概過了差不多兩個月,晨晨就養成了每天看兩集動畫片的習慣。

再後來,我們去奶奶所在的城市去看奶奶,奶奶還會拿著手機讓晨晨看,晨晨就不再對手機感興趣了,他對奶奶說,我看夠兩集了,就不再看了。


寶寶哭鬧著“我就要看手機”,這時,媽媽和奶奶的做法卻截然不同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是毫無節制地去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最好的愛應該是理性而有規則的。

從小讓孩子養成遵守一定的規則意識,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重要的影響,因為他知道有些事情並不是我想要去做,就可以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