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包头段开河之一:冰面渐次消融、天鹅翔游,再现长河落日美景


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流出后,一路奔腾东下注入渤海,这条母亲河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在演绎着精彩的风景。春回大地,在这“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的季节,辽阔壮美的母亲河也萌动了春意,从沉睡中渐醒。黄河呈现出半冰半水,从冰的白、蓝色向黄色过渡的情况,是一年当中风景最美的季节。

黄河内蒙古包头段由于地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受纬度和蒙古寒冷气流的影响,这里的黄河每年冬天便会结冰,进入封河期。1月中下旬,冰层厚度可达1米左右,承重数吨。以前,在黄河上桥梁少的时候,常有车辆不愿绕道远处大桥,而通过冰封的河道来往于黄河两岸。冰封的黄河,宛如一条白、蓝色混间的玉带蜿蜒在内蒙古高原上,向天际延伸,真应和了那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诗句。

黄河只所以被称之谓“母亲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黄河文明不仅养育了千古不朽的黄河文化,同时还滋养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内蒙古高原多风高寒少雨,缺少雨水是包头的城市符号。黄河内蒙古段河套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依河而垦的千万亩良田。黄河丰水时,河水漫灌到两岸的田地,不仅浇灌出籽大饱满的葵花,还有金灿灿的玉米和菜籽等,是有名的河套粮仓。封河时,田地里的河水也结了冰,如一块一块蓝色的绒布铺衬在黄河两岸。


黄河封河前后会持续两个多月的时间,但完全真正封河也就45天左右,大约从1月初到2月中旬。如果天气暖和,到了2月中旬开始,黄河河面上的冰层就会出现这样的裂缝。可别小看了类似这样的裂缝,随着天气的变暖,增多的裂缝,就会逐渐“围剿”河面上的冰层,使其一点点碎裂,并被水流冲散开来。

河面上的冰层会变的越来越薄,冰层上的裂缝也就会越来越大,大量的碎冰被河水裹挟而下,就会形成这样的“水眼”,这也是此处黄河最深的地方。从空中俯瞰,一个巨大的黄色“水眼”位于河面正中,四周冰层围绕,很是壮观。细观形成“水眼”的周围环境,其位于两桥之间,正北方又有高大建筑阻挡凛冽北风,暖阳下,冰层就会渐融也就不足为怪。

但也有从河道的边缘开河的,就像图上这样的。中间由于冰层太厚,边缘冰层较薄,加上河道边上有水洼,在某一段,就会形成先从黄河边沿贯通的情况。这个时候,河道边沿的泥土会变得十分松软湿滑,人如果靠的太近就容易出现危险,所以如果有游客欣赏黄河开河壮美的景观,最好远观而不可近玩焉。


一般情况下,每年的三月中下旬黄河便会渐次开河,今年由于温度相对于往年较高一些,因此,黄河开河好像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黄河两岸的水洼、小湖或河道边缘,便成了南飞回迁西伯利亚天鹅中转的乐园。天鹅们以被水浸润的秸秆、谷物及藻类为食,咕咕鸣叫着,你追我逐,嬉戏翔游,好不快哉。

这是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到包头的公路大桥,一桥飞架南北,给两岸的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桥上车辆滚滚桥下河水滔滔是这里的常态美景。因此,这里也是市民、游客欣赏美景的地方。进入冬季以来,河面冰封,游人渐少。阳春三月,春阳杲杲,河面上便出现一半是河水一半是冰封的奇观。有不少游客按捺不住春的躁动,便三五结伴到河边游玩,欣赏美景。

此时的黄河大桥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壮观雄姿。无冰时河水过于湍急、黄沙翻卷,有冰时,河面稍显沉寂、缺少活力,就是这半水半冰之时,让大桥倒映在水面上,在赤橙色的夕照下,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黄河上,更加凸现了大桥的挺拔与巍峨。


高原上的日落比平原、内地要晚,到晚上6点10分开始,慵懒的春阳慢慢变得更加红硕,夕照晕染了天际,天空一下子变得多彩柔和起来,夕阳如一颗巨大的蛋黄慢慢西斜。落日的影子倒映在河面上,霞光透过桥孔铺洒下来,半冰半水的黄河宛如一条彩色的绸缎蜿蜒而去,天水之间模糊了界限,形成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河瑟瑟半河红”的美丽景观。这便是内蒙古包头最著名的“一河卧三桥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景致。

夕阳慢慢西下,但霞光晕染的半边天空依旧动人。波平如镜的水面倒映着线塔,天地一色,壮美而多情。黄河内蒙古段尤其是包头段开河,无论是日出还是日落,都是全线风景最壮美的河段,每每此时,都会吸引全国无数新闻媒体和摄影爱好者到此报道拍照。小编运用“长枪短炮”、无人机等设备连续多年拍摄黄河开河,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本文是小编今年拍摄黄河开河系列文章之一,全网独家发今日头条,谢绝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